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

眼多眵涕本屬熱。脾肺二經火未息。無分初起與收後。清降肝脾火為急。

眼生眵涕者。脾肺火甚故也。見此症者。無分前後。即當清降肝脾之火。以瀉白散(見七十五條)除甘草、加龍膽草治之。

白話文:

眼睛經常分泌眼屎和眼淚,是因為體內有熱邪,脾經和肺經的火氣尚未消除。無論是疾病初期還是後期,都要著重清瀉肝脾之火。

眼睛分泌眼屎和眼淚,是因為脾肺的火氣太盛。見到這種症狀,不論是疾病的哪個階段,都應該立即清瀉肝脾的火氣,可以使用瀉白散(詳見七十五條),但要除去甘草,並加入龍膽草來治療。

2. 白珠紅赤第七十七

白珠絡屬手太陰。初熱紅赤是本經。正收收後仍赤紅。肺家風熱猶未清。

目之白珠屬肺。今麻之發、正合本臟。故初發熱之時。未出麻之際。目即赤紅。此正候也。如出現後、及正收、與收後。而白睛仍前赤紅者。此乃肺經風熱未盡所致。宜清肺瀉火為急。以瀉白散(見七十五條)加荊芥、薄荷葉、連翹、元參、牛蒡子治之。赤而腫痛者。風熱上壅也。以加味導赤散(見四十九條)加荊芥治之。

朱曰,凡風熱白睛紅赤。此二方皆可生效。

白話文:

白珠(眼白)與手太陰肺經相連。一開始發熱、眼白紅赤是肺經的病症。治療後,眼白仍然紅赤,表示肺部的風熱還沒有完全清除。

眼白的病變與肺臟相關。麻疹發病初期,還沒長出疹子時,眼白就已經紅赤,這是正常的病症表現。如果在出疹後、或是治療後,眼白仍然紅赤,則表示肺經的風熱尚未消退,必須優先清肺瀉火。可用瀉白散(方劑內容請參考七十五條)加荊芥、薄荷葉、連翹、元參、牛蒡子治療。如果眼白紅赤且腫痛,是風熱阻塞導致,可用加味導赤散(方劑內容請參考四十九條)加荊芥治療。

朱氏(注:指某位醫家)認為,凡是因風熱導致眼白紅赤的,這兩種方劑都能有效。

3. 雀盲第七十八

麻發於心火烊烊。丙子反侮壬癸鄉。以致麻後患雀盲。照月夜靈四六湯。

雀目者。每至日暮、而眼不能見物、是也。又名雞目瞎。又名高風障。經曰。眼得血而能視。肝臟血。肝血有虧。兼之火邪旺盛。熬於壬癸。津血虧耗。致病雀目。至日暮屬陰之時。而目不能視物矣。治法宜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合六味地黃湯。加石決明、夜明砂主之。或以照月飲、決明夜靈散治之亦可。

六味地黃湯

熟地黃(一錢),山茱萸(五分),淮山藥(炒五分),白茯苓(七分五釐),牡丹皮(去骨七分五釐),澤瀉(七分五釐),水煎。空心服。

照月飲治雀目立效。

真雄黃(研細水飛過),用活雞剖開。取熱肝搗極爛。入雄黃末五釐。溫酒調服。

決明夜靈散,治男婦大小眼目、至暮則昏。夜間雖有燈光月亮。不能視物。(朱曰,此方治雀盲頗有奇效。惟必多食。)

石決明(炒),夜明砂(水淘淨各二兩),公豬肝(一兩、母豬及瘟豬之肝、切不可用、用羯羊肝、更妙。)

右肝勿犯鐵器。以竹刀切肝作兩片。將藥末鋪於一片肝上。將第二片肝蓋合。用線紮緊。勿令藥末漏出。放入砂罐內。以淘米泔水一大碗。煮肝。煮至米泔僅存小半碗時。去火。於臥時。以藥肝與汁。一齊與服。

前方石決明、鎮腎益精。以之為君。夜明砂、升陽主夜。以之為臣。米泔水、主脾胃。以之為佐。肝與肝合。以類相從。引入肝經。以之為使。

白話文:

雀盲第七十八

心火過盛,導致肝腎陰虛,進而引起雀盲(日暮視力模糊)。治療方法可用照月夜靈四六湯。

雀盲,是指傍晚視力減退,甚至看不見東西,也叫雞目瞎或高風障。經書記載,眼睛需要血液才能視物,肝臟藏血。肝血不足,加上心火旺盛,耗傷肝腎陰精,導致雀盲。傍晚屬陰,此時眼睛看不見東西。治療方法可用四物湯(詳見二十五條)加六味地黃湯,再佐以石決明、夜明砂。或用照月飲、決明夜靈散治療。

六味地黃湯:

熟地黃一錢、山茱萸五分、淮山藥(炒)五分、白茯苓七分五釐、牡丹皮(去骨)七分五釐、澤瀉七分五釐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

照月飲治雀盲:

將研磨細緻並水飛過的真雄黃,與剖開活雞的熱肝一起搗爛,加入雄黃末五釐,用溫酒調服。

決明夜靈散:

治療男女老少因眼疾導致傍晚視力模糊,即使夜晚有燈光或月光也看不見東西的症狀。(朱某註:此方治療雀盲效果奇佳,但需服用多次。)

藥物:炒石決明、水淘淨夜明砂各二兩,公豬肝一兩(母豬肝或病豬肝不可用,羯羊肝更好)。

注意:豬肝不可接觸鐵器,用竹刀將豬肝切成兩片,將藥末鋪在一塊豬肝上,蓋上另一塊豬肝,用線紮緊,防止藥粉漏出。放入砂罐中,加一大碗淘米水煮,煮至米泔水剩小半碗時熄火。睡前服用藥肝及湯汁。

此方中,石決明滋腎益精為主藥,夜明砂升陽補夜為輔藥,米泔水健脾胃為佐藥,豬肝與眼睛同屬肝經,以類相從,引藥入肝經為使藥。

4. 口氣臭第七十九

足陽明經有蘊熱。口中因之有穢息。倘或臭氣不可聞。縱是神仙醫不得。

口氣穢濁。乃熱邪蘊積於胃。宜用清金降火之劑為急。以清胃散、少用升麻。以開提胃氣。加連翹、牛蒡子治之。如麻收之後。有口臭、口瘡、唇爛。兼之咽喉疼痛者。以生地敗毒散。除去赤芍、桔梗、甘草、柴胡。加黃連治之。其有口臭不可聞者。此是胃爛。必死之症。若其人原有口臭者。則不在此例。當詳問施治。

朱曰,口臭一證。有自少至老不愈者。惟麻時口臭。不可不注意。

清胃散,症治與六十二條加味清胃散同。

生地黃(四錢),當歸,黃連(酒蒸各三錢),升麻(一錢五分),丹皮(五錢),石膏引。

生地敗毒散
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丹皮,黃芩(酒炒),柴胡(各七分),牛蒡子(炒),連翹,天花粉,元參,金銀花,桔梗(各八分),薄荷葉,黃柏,赤芍(各五分),生甘草(去皮三分),熟石膏,淡竹葉(各一錢),燈心五十寸引。水煎。另以犀角磨汁對服。

白話文:

口氣臭是因為足陽明經有熱邪蘊積。因此口中會有異味。如果臭氣難以忍受,即使是神醫也無能為力。

口氣污濁,是熱邪積聚在胃部,應當立即使用清熱瀉火的中藥。可以用清胃散,少加一點升麻來疏通胃氣,再加入連翹和牛蒡子治療。如果麻疹痊癒後出現口臭、口瘡、嘴唇潰爛,同時伴有咽喉疼痛,則應使用生地敗毒散,去除赤芍、桔梗、甘草、柴胡,再加入黃連治療。如果口臭難聞到極點,這是胃部潰爛,必死的症狀。但如果此人本來就有口臭,則不在此例,需詳細詢問病史後再治療。

朱氏醫者說,口臭這種症狀,有些人從小到大都治不好,但只有在麻疹發病期間出現的口臭,必須特別注意。

清胃散的症狀和治療方法與第六十二條所述的加味清胃散相同。

生地黃(四錢)、當歸、黃連(酒蒸各三錢)、升麻(一錢五分)、丹皮(五錢)、石膏引。

生地敗毒散的藥方:

生地黃(一錢五分)、丹皮、黃芩(酒炒)、柴胡(各七分)、牛蒡子(炒)、連翹、天花粉、元參、金銀花、桔梗(各八分)、薄荷葉、黃柏、赤芍(各五分)、生甘草(去皮三分)、熟石膏、淡竹葉(各一錢)、燈心五十寸引。水煎服,另以犀角磨成汁液沖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