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三 (12)
卷之三 (12)
1. 痢症第七十二
熱邪內陷因成痢。憑症進劑莫雷同。用心調理起沉痼。勿輕劫澀圖霸功。
麻之成痢。乃熱邪內陷所致。多見於正收及收後。間有見於初熱未出及正出之時者。亦有自首至尾、而作痢不輒者。又有因久瀉而成痢者。當分別治療。不可混施。若於初熱未出與正出之時、而作痢者。藥宜以疏托為君。行滯氣為臣為佐。解毒為使。以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少用葛根。
去赤芍、蟬蛻、木通、甘草。略加青皮、檳榔。再加防風主之。若麻已出透。身熱未全退。毒氣流注而成痢者。以清熱導滯湯。去白芍、楂肉、甘草、川厚朴。加生地黃、地骨皮、木通主之。若麻毒未清。變成赤白痢者。以加減黃芩湯。去白芍、楂肉、甘草。加黑地榆、連翹、牛蒡子主之。
如麻後成痢。赤白腹痛者。以古方黃芩湯加枳殼治之。亦有久瀉而成痢者。原因氣血已虛。不得已。用人參、黃連、枯黃芩、乾薑煎湯。從權治之。如正收及收後、而下痢白色者。藥宜用解毒涼血行滯氣之品。以靜遠主人黃芩湯、除去人參、木香、甘草。加生地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防風主之。
痢下膿血者。以白頭翁湯。去黃柏、加防風主之。或因食積下滯者。以消食化氣為主。用枳殼湯。(見四十九條)去甘草、加山楂、麥芽、木通、青皮主之。若腹中作脹。時痛時止者。以厚朴湯去乾薑、甘草。加檳榔、山楂主之。夫麻後成痢。乃積熱移於大腸。以治麻後痢統方加減主之。
(有以三苓散、見三十七條、加木通枯黃芩治之者、)麻後下痢。而身熱腹痛者。以古方黃連解毒湯(見三十五條)治之。若壯盛之人。內有挾食、積滯、能食者。以三黃丸(見四十八條)利之。若麻後赤痢。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合古方黃連解毒湯(見三十五條)去梔仁。
加當歸尾、枳殼治之。稍輕者。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加薑汁炒黃連、地榆治之。如麻後白痢。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加陳皮、茯苓、木香。更有加生白朮者。須宜酌用。麻後作痢。如兼小便赤澀者。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加車前子、木通治之。麻後痢症。或赤或白者。
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倍白芍、當歸。加大黃少許。以利瀉數次。麻後泄瀉成痢者。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加地骨皮、酒炒黃芩主之。若麻前已經泄瀉。日久未曾清解。至於麻後變為休息痢。不問赤白。但見裡急後重。晝夜無停者。此餘毒在大腸。乃積熱移於大腸也。急宜行氣養血。
切不可妄施澀劑、以圖霸功。河間曰。養血而痢自止。行氣則後重自除。誠格言也。宜以河間治久痢方。去人參、白芍藥主之。(有用古方黃芩湯、合天水、與香蔻丸、見六十三條、相間服者。有用靜遠主人黃芩湯、送下香蔻丸。體虛者、香蔻丸內、更加人參。腸滑者、香蔻丸內、加榆根白皮治之者。
實不若河間治久痢方之為當也。)如自首至尾。輒痢不輟者。必有風毒留滯於內。宜解毒行滯。而兼疏風實脾之劑。庶幾立應。以清熱導滯湯。去當歸、淡竹葉。加防風、荊芥治之。(有用四君子湯、加山藥吳茱萸治之者。猛而有理。方並列後。)若痢而兼嘔吐。噤口不食。
更腸滑不止。或下鮮血。或下紫黯色。或下如癰膿。或下如屋漏水。或下如雞肝色。如黑豆汁之類。兼之氣喘煩渴、熱甚發呃、麻色紫晦者。皆不治之症。
朱曰,治痢不外數法。曰清熱、曰行滯、曰養血、曰涼血。有外感者兼解表。有宿食者兼消導。至於日久氣虛。無妨補氣。陰血虧損。亦可養陰。惟麻證則必加以解毒。
清熱導滯湯
黃連(酒炒),檳榔,黃芩(酒炒),生白芍,枳殼(曲炒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(各七分),青皮,甘草(各三分),連翹,牛蒡子(炒研各八分),楂肉,當歸,淡竹葉(各一錢),燈心五十寸引。水煎。加犀角末三分、調服。紅多者。加紅花(二分),地榆桃仁酒炒(各八分),閉澀甚者。與裡急後重之極者。加酒炒大黃(八分)
加減黃芩湯
黃芩,黃連,當歸,枳殼,檳榔,青皮,澤瀉,山楂,槐花,白芍,甘草,燈心引。
古方黃芩湯,治伏氣發溢。小腸膀胱三焦膽腑合病自痢。
黃芩(一錢五分),白芍(六分),炙甘草(一錢),大棗二枚引。加半夏(二錢),名黃芩加半夏湯。生薑引。
人參黃芩黃連乾薑湯,治胃虛客熱痞滿。
人參,黃芩,黃連,炮乾薑(各二錢),水煎溫服。
靜遠主人黃芩湯
黃芩,黃連,當歸,枳殼,檳榔,青皮,川芎,木香,人參,甘草,水煎。調六一散服。
白頭翁湯,治熱痢下重。
白頭翁,黃連,黃柏,秦皮,各等分。水煎溫服。不愈再服。
厚朴湯,治脾胃虛作脹。腹中時痛時止。
厚朴(薑汁炒),陳皮(去白),茯苓,乾薑,炙甘草,水煎服。
治麻後痢統方
黃連(酒炒),黃芩(酒炒),麥冬,防風,天花粉,元參,枳殼,牛蒡子,木通,梔仁,滑石,桔梗,赤芍,鉤藤鉤,甘草,二劑。水煎服。不愈。加豬苓、青皮。
河間治久痢方
當歸,白茯苓,黃芩,車前子,陳皮,人參,白芍藥,甘草,炮乾薑少許為引。水煎服。
四君子湯
人參,白朮(土炒),白茯苓,甘草,紅棗、姜引。
〔附〕治麻後痢丹方
西河柳,為末。以砂糖水調服四錢。
〔附〕萬氏治麻後痢下鮮血驗方
當歸尾,生地黃,條子芩,黃連(酒炒),枳殼(炒),烏梅肉,人參,白芍,生甘草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痢疾第七十二]
熱邪內陷導致痢疾。依據症狀用藥,不能一概而論。要細心調理,才能治療頑固病症。不要輕易使用強力止瀉藥,追求速效。
麻疹引起的痢疾,是體內熱邪內陷所致。多發生在麻疹恢復期和恢復後,偶爾會在初期發熱未發疹時出現,也有從頭到尾持續痢疾的,還有因爲長期腹瀉轉爲痢疾的。這些都需要分別治療,不能混爲一談。如果在初期發熱未出疹和出疹時出現痢疾,藥物應以疏解和托出爲主,輔以行滯氣和解毒,可以用葛根解肌湯,去掉赤芍、蟬蛻、木通、甘草,加入青皮、檳榔,再加防風。
如果麻疹已經出透,但體溫還未完全下降,毒氣流入腸道引起痢疾,則以清熱導滯湯爲主,去掉白芍、楂肉、甘草、川厚朴,加生地黃、地骨皮、木通。如果麻疹毒素未清除,變成赤白痢疾,可以使用加減黃芩湯,去掉白芍、楂肉、甘草,加黑地榆、連翹、牛蒡子。
麻疹後痢疾,赤白並伴有腹痛,可以使用古方黃芩湯加枳殼。如果長期腹瀉變成痢疾,是因爲氣血已虛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連、枯黃芩、乾薑煎湯治療。如果麻疹恢復期和恢復後出現白色痢疾,藥物應以解毒涼血行滯氣爲主,使用靜遠主人黃芩湯,去掉人參、木香、甘草,加生地黃、牛蒡子、連翹、防風。
膿血痢疾,可以使用白頭翁湯,去掉黃柏,加防風。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以消食化氣爲主,使用枳殼湯,去掉甘草,加山楂、麥芽、木通、青皮。如果腹部脹痛,可以用厚朴湯,去掉乾薑、甘草,加檳榔、山楂。
麻疹後痢疾,是體內積熱轉移到大腸,可以使用治麻後痢統方加減。麻疹後痢疾,身體發熱腹痛,可以用古方黃連解毒湯。如果壯年人體內有食物積滯,食慾旺盛,可以使用三黃丸。如果麻疹後出現赤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合古方黃連解毒湯,去掉梔仁,加當歸尾、枳殼。輕微的赤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薑汁炒黃連、地榆。
麻疹後白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陳皮、茯苓、木香,也可以加生白朮。如果麻疹後痢疾伴有小便赤澀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車前子、木通。如果麻疹後痢疾,不管是赤痢還是白痢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倍量的白芍、當歸,加大黃少許,以利瀉數次。
麻疹後腹瀉變成痢疾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地骨皮、酒炒黃芩。如果麻疹前已經有腹瀉,長時間未能清除,直到麻疹後變成休息痢,不管赤白,只要看到裏急後重,日夜不停,這是餘毒在大腸,積熱轉移到大腸,應該行氣養血,切不可盲目使用止瀉藥。
朱丹溪說,養血則痢疾自止,行氣則後重自除,確實是至理名言。應該使用河間治久痢方,去掉人參、白芍藥。如果從頭到尾一直痢疾,必須有風毒留在體內,應該解毒行滯,同時疏風實脾,這樣可能會立即見效。如果痢疾伴有嘔吐,不能進食,或者腸滑不止,或者下鮮血,或者下紫暗色,或者下如膿瘡,或者下如屋漏,或者下如雞肝色,或者像黑豆汁之類的,加上氣喘煩渴、熱甚發呃、麻疹顏色暗淡,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朱丹溪說,治療痢疾無非幾種方法:清熱、行滯、養血、涼血。如果有外感,可以同時解表;如果有宿食,可以同時消導。至於長期氣虛,不妨補氣;陰血虧損,也可以養陰。只有麻疹證,必須加上解毒。
[清熱導滯湯] [加減黃芩湯] [古方黃芩湯] [人參黃芩黃連乾薑湯] [靜遠主人黃芩湯] [白頭翁湯] [厚朴湯] [治麻後痢統方] [河間治久痢方] [四君子湯]
以上方劑的具體藥材和劑量已在原文中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