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8)

1. 泄瀉第六十三

麻初泄瀉最為宜。瀉而日久須治之。熱寒食冷便膿血。數般當分新與遲。

麻症泄瀉。慎勿遽止。蓋麻有瀉。而胃與大腸之邪熱得解。是亦表裡分消之義也。初熱作瀉者。用豬苓湯去阿膠、甘草。加葛根、連翹、牛蒡子主之。(有用香蘇散者。然終不若分利之為當也。香蘇散方仍列。)若麻見二三日泄瀉者。以透斑和中湯去升麻、川芎、柴胡、桔梗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。

加連翹、牛蒡子、地骨皮主之。若身熱煩渴泄瀉者。用三苓散(見三十七條)加地骨皮、黃連、黃芩、麥冬主之。夏月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之。如麻後泄瀉者。以薏苡仁散去香附、甘草主之。麻後泄瀉及便膿血者。皆由熱邪內陷故也。大忌止泄。惟宜用升散之藥。以黃連葛根湯加扁豆、滑石、白芍藥。

數劑與服當自愈。然麻症泄瀉。須分新、久、寒、熱、傷食、傷冷、六般。若初熱瀉者。用三苓散加木通。以重瀉心經之熱。寒瀉則十中無一。或有傷食傷冷而作寒瀉。四肢冰冷。肚腹不熱。口不作渴。小便不赤者。不得已而用理中湯。一劑止之。久瀉不止者。以六君子湯加肉豆蔻。

或香蔻丸止之。如再不止。用醒脾散與服。或以五倍子、罌粟殼燒灰。用米飲調下澀之。凡後數方。蓋亦萬不得已。從權而用。切不可目為定規而濫用也。

朱曰,泄瀉亦非重證。惟不可久耳。

豬苓湯

豬苓,澤瀉,赤苓,滑石,阿膠,甘草,水煎服。

香蘇散

蘇葉,陳皮,白芷,川芎,香附米,甘草,生薑、蔥白引。

透斑和中湯

葛根,豬苓,澤瀉,茯苓,川芎,升麻(各七分),前胡,桔梗(各一錢),柴胡(五分),陳皮,半夏(各七分),甘草(三分),生薑三片引。水煎。分作數次服。

辰砂益元散,治暑月小便不利。

辰砂(一錢),桂府滑石(水飛過六兩),甘草(一兩),為細末。清水調下二三錢。老人、虛人。及病後傷津而小便不利者。不宜用。又治暑月發驚多汗。小便澀痛。兼瀉心火。前方加薄荷葉少許。以清肺熱。名雞蘇散。加青黛少許。以散肝火。名碧玉散。加石膏少許。以除胃熱。

名白玉散。治同本方。加紅曲五錢。以治赤痢。名清六丸。加吳茱萸一兩。以治濕熱吞酸。(一書治白痢。)名茱萸六一散。加乾薑五錢。以治白痢。(一書消飲食)名溫六丸。加生柏葉、生車前、生藕節、以治血淋。名三生益元散。加蔥豉治虛煩不得眠。名蔥豉益元散。以水煎服。

則兼散表邪。

薏苡仁散

薏苡仁,淮山藥,白茯苓,穀麥芽,白扁豆,香附米,山楂肉,甘草,水煎服。

黃連葛根湯

黃連(酒炒),葛根,升麻,甘草,水煎服。

理中湯

人參,白朮,乾薑,甘草,水煎服。一書加肉豆蔻去人參。

六君子湯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炙甘草,陳皮,半夏,紅棗、姜引。

香蔻丸

黃連(炒),肉豆蔻(麩包煨),訶子肉(麩包煨去殼),木香,砂仁,白茯苓,為末。飯丸。麻子大。米飲下。十五丸。

醒脾散

北全蠍(五隻糯米拌炒),白附子(烏豆水浸蒸),人參,木香,白茯苓,天麻(薑汁蒸),石菖蒲(去尾薑汁蒸),炙甘草,為末。水調服。

白話文:

麻疹初期腹瀉最適合治療。但若腹瀉持續很久,就需要積極治療。腹瀉伴隨發熱、畏寒、飲食不當、便血等情況,需區分病程的早晚。

麻疹引起的腹瀉,要謹慎,不可急於止瀉。因為麻疹本身會引起腹瀉,這是胃腸道邪熱被消除的表現,也是表裡同治的道理。初期發熱伴腹瀉者,可用豬苓湯去阿膠、甘草,加葛根、連翹、牛蒡子治療。(也有人用香蘇散,但終究不如分利之法。香蘇散方劑另附。)如果麻疹出現二三日後才腹瀉,則用透斑和中湯去升麻、川芎、柴胡、桔梗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,加連翹、牛蒡子、地骨皮治療。若出現身熱煩渴、腹瀉,則用三苓散(見三十七條)加地骨皮、黃連、黃芩、麥冬治療。夏季可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療。麻疹痊癒後腹瀉,可用薏苡仁散去香附、甘草治療。麻疹後腹瀉伴有膿血,都是由於熱邪內陷所致,絕對禁止止瀉,宜用疏散的藥物,例如黃連葛根湯加扁豆、滑石、白芍藥,幾劑藥服下即可痊癒。然而,麻疹引起的腹瀉,必須區分新舊、寒熱、傷食、傷寒六種情況。初期發熱腹瀉者,用三苓散加木通,以瀉除心經的熱邪。寒邪引起的腹瀉很少見,或是傷食傷寒引起的寒瀉,四肢冰冷,腹部不熱,口不渴,小便不赤者,不得已才用理中湯,一劑即可止瀉。久瀉不止者,用六君子湯加肉豆蔻,或香蔻丸止瀉。如果仍不止,則服用醒脾散,或用五倍子、罌粟殼燒灰,用米湯調服以澀腸止瀉。上述幾種方法,都是萬不得已才使用的權宜之計,切不可當作定則濫用。

朱氏曰:腹瀉並不是重症,只是不可久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