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諸潮亦能發麻第四
傷寒傷風與傷食。驚風等候諸潮熱。久而不去亦非宜。麻疹因而乘間出。
手足微冷。惡寒無汗。面色青慘而不舒。左額有青紋者。傷寒之熱也。手足微溫。發熱有汗。面赤而光者。傷風之熱也。並宜用惺惺散除人參、白朮發散之。目胞腫或右頰有青筋。發熱而頭額肚腹之處最甚。或兼嘔吐腹疼者。傷食之熱也。以備急丸下之。面色青紅。額上中心有紋。
手掌心有汗。時作驚惕。手絡脈微動而發熱者。此驚熱也。以瀉青丸、牛黃清心丸主之。身熱而倍能食。唇紅頰赤。大小便閉。脅下有汗者。此風熱也。以宣風散主之。以上諸熱。久而不去。內外感發。則所蘊痘麻之毒。亦能乘間而出矣。
惺惺散,治風熱咽喉不利。脾不和。三焦膽經渴。小便不利。
人參,桔梗,白苓,白朮,栝蔞根,甘草(各一錢),細辛(三分),薄荷葉(五分),防風,川芎(各一錢),水煎溫服。
備急丸
木香(二錢五分),大黃,牽牛(各五分)為末。神麯糊合丸。綠豆大。食前用楂肉煎湯。下五、七丸。
瀉青丸
羌活,大黃(炒),川芎,當歸,防風,龍膽草,梔仁,為末。蜜丸。雞頭米大。淡竹葉煎湯。加沙糖調下一丸。
牛黃清心丸,治發熱甚。心煩不寧。
生黃連(五錢),川鬱金(二錢),黃芩,梔仁(各三錢),牛黃(二錢五分),辰砂(一錢五分),為末。用冬雪水調麵粉糊丸。黍米大。燈心湯下七丸。
宣風散,大熱利其小便而不愈者。以此下之。
檳榔(二個),陳皮,甘草(各五錢),生丑牛(二兩),炒丑牛(二兩),為末。二、三歲孩兒用五分。四歲孩子用一錢。食前蜜湯調下。易老加防風。本方有青皮。
白話文:
傷寒、傷風、傷食、驚風等都會引起發熱。如果發熱很久都不退,身體狀況就會變差,此時麻疹等疾病就容易趁虛而入。
手腳微涼、惡寒無汗、面色青白、左額有青筋,這是傷寒引起的發熱;手腳微溫、發熱有汗、面色紅潤,這是傷風引起的發熱;這兩種情況都適合服用惺惺散來治療,用以發散寒邪。如果眼瞼腫脹或右臉頰有青筋,發熱且頭、額、肚子最為嚴重,伴隨嘔吐腹痛,這是傷食引起的發熱,應該服用備急丸來治療。
面色青紅、額頭中間有青筋、手掌心出汗、時而驚嚇、手絡脈微動並發熱,這是驚風引起的發熱,應該服用瀉青丸或牛黃清心丸治療。身體發熱卻食慾大增、嘴唇紅潤、大小便不通暢、脅下出汗,這是風熱引起的發熱,應該服用宣風散治療。以上各種發熱情況,如果持續很長時間不癒合,内外感邪,體內蘊藏的麻疹毒素就會趁機發作。
惺惺散,治療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、脾胃不和、三焦膽經煩渴、小便不利。
備急丸,方劑成分及用法已列明。
瀉青丸,方劑成分及用法已列明。
牛黃清心丸,治療高熱、心煩不安。方劑成分及用法已列明。
宣風散,治療發高燒,小便不利,用此藥治療。方劑成分及用法已列明。
2. 初潮認證第五
麻為胎毒發於心。肺與相連熱毒侵。咳嗽鼻中清涕出。更兼兩目淚盈盈。
麻疹之證面必紅。呵欠咳嗽鼻流濃。汪汪眼淚頻頻嚏。休作傷寒別證攻。
麻疹初潮。未現標時。必身熱憎寒。頭疼咳嗽。或吐。或乾嘔。或瀉。或腹痛。或鼻塞。或鼻流清涕。噴嚏呵欠。眼胞浮腫。目淚汪汪。腮赤體疼。煩躁不寧。夫麻乃胎毒所發。毒者火也。麻疹小而色紅碎密。其行於皮膚之間者。屬手少陰心經。君火也。五臟心肺相連。肺位乎上。
心經火旺。則肺受之。故麻之發。惟肺受毒最重。其咳嗽者。肺因心火炎上。而肺葉焦舉也。鼻流清涕者。鼻為肺之竅。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。目中淚出者。肺熱則移於肝。肝之竅在目也。肝屬木。木能生風。故有呵欠也。吐與乾嘔者。心火流入於胃也。肺與大腸為表裡。肺熱流於大腸。
故眼胞浮腫。腹痛而泄瀉也。腮赤煩躁。心火旺也。噴嚏。肺經火邪也。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。肺熱證也。然麻雖胎毒。未有不因時氣冒感而發者。故其證與傷寒相似。而身熱憎寒頭疼體痛也。但治麻者莫作傷寒施治。當先以肺為主。總宜瀉火清金。而瀉火當用黃連、黃柏、梔仁、大青、元參、連翹之類。
清金當用黃芩、知母、貝母、麥冬、石膏、天花粉、牛蒡子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杏仁之類。夫麻初起。既與傷寒相似。而認麻須細看兩耳根下頸項連耳之間。以及背脊之下至於腰間。必有三五紅點。此即麻之報標。如無紅點以為證佐。則當以別證施治。此屢試屢驗者也。若果有紅點及現有前證相符。
則是麻候。宜用宣毒發表湯去升麻、桔梗、甘草。或少加蘇葉。或少加胡荽。或並去淡竹葉主之。或用葛根解肌湯去赤芍、甘草。加防風。或更加蘇葉、枳殼主之。或用防風敗毒散去桔梗、甘草、石膏、知母。或並去淡竹葉。加前胡、葛根主之。俱以燈心為引與服。以疏風解肌。
托之出外。可以坐享平安。雖有吐瀉。亦不必拘泥。麻出而吐瀉自止。蓋麻屬熱候。熱沖胃則吐。熱沖大腸則瀉。此麻之常候。麻出熱解。吐瀉之證。不治自止。不必更憂吐瀉之不止而妄治也。
朱曰,認麻法凡二十九字。於認麻時注意及之。自無錯誤。
熱沖胃與大腸。有吐瀉二證。自是經驗之談。且不治自止。有小兒者。知此可少解憂慮。
宣毒發表湯,治麻發熱欲出未出時。各證並宜。凡地方麻疹發作之時。初潮之際。未明是否麻證。當以此方主之。縱非麻候。即是冒感傷寒。用之無礙。並附加減法於方尾。
薄荷葉(八分),葛根,防風,荊芥穗,連翹,牛蒡子(炒),木通,枳殼,淡竹葉(各一錢),升麻,桔梗,甘草,燈心引。(勿用生薑姜皮),冬天寒月。可加蘇葉。(八分),又加蔥白為引。暑月炎天。可加生黃芩。一錢總除升麻、甘草、桔梗不用。初潮無咳者。宜用留白陳皮以甚其咳。
白話文:
標題:[初潮辨識第五]
內容:麻疹源自母體傳下的胎毒,影響心臟,且因與肺部相連,導致熱毒侵入。症狀包含咳嗽與鼻水清澈,雙眼淚水汪汪。
麻疹患者臉色通常泛紅,會打哈欠、咳嗽、鼻涕稠厚,眼淚頻繁滴落,連續打噴嚏。這類症狀不能誤認為是風寒的其他病症。
麻疹初期,尚未顯露特徵時,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、畏寒、頭痛、咳嗽,可能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腹部疼痛、鼻塞、流清鼻涕、打噴嚏、呵欠、眼睛浮腫、淚水汪汪、臉頰泛紅、身體疼痛、煩躁不安。麻疹是由胎毒引起,胎毒就是火氣。麻疹小且紅色,密集分佈在皮膚表面,影響手少陰心經,這是主宰之火。五臟之中,心與肺緊密相連,肺位於上方。
當心經的火氣旺盛,肺就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麻疹發作時,肺承受的毒性最嚴重。咳嗽是因為心火上炎導致肺葉受損。鼻流清涕是因為鼻子是肺的出口,火氣灼燒金屬組織,使得液體自然流出。眼淚流下是因為肺熱轉移到肝臟,肝的出口在眼睛。肝屬於木,木能產生風,所以會有打哈欠的情況。噁心與乾嘔是因為心火流入胃部。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肺熱流向大腸。
因此眼睛浮腫,腹痛並且拉肚子。臉頰泛紅與煩躁是心火旺盛的表現。打噴嚏是肺經火氣的症狀。如果用手抓眉毛、眼睛、嘴脣、鼻子和臉部,這是肺熱的徵兆。雖然麻疹源自胎毒,但通常是因為環境氣候的影響而爆發。因此,其症狀與風寒相似,例如身體發熱、畏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。然而治療麻疹時,不能像處理風寒那樣治療。應該以肺部為主要目標,應專注於清除火氣和調節肺功能。清除火氣應使用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青、玄參、連翹等藥物。
調節肺功能應使用黃芩、知母、貝母、麥冬、石膏、天花粉、牛蒡子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杏仁等藥物。麻疹剛開始時,與風寒相似,但要辨識麻疹,必須仔細觀察兩耳下方、頸部、耳朵之間,以及背部下方到腰部,一定會出現三到五個紅點。這是麻疹的早期徵兆。若沒有這些紅點作為證據,就應當按照其他疾病進行治療。這是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。如果真的有紅點,並且符合上述症狀,那麼就是麻疹的徵兆。應使用宣毒發表湯,去掉升麻、桔梗、甘草,或稍微加入蘇葉、胡荽,或者去掉淡竹葉。或者使用葛根解肌湯,去掉赤芍、甘草,加上防風;或者使用防風敗毒散,去掉桔梗、甘草、石膏、知母,或者去掉淡竹葉,加上前胡、葛根。所有藥物都以燈心草為引導,用來疏散風邪,讓病氣從體內排出。這樣就能安然無恙。即使有嘔吐或腹瀉,也不必過度擔心。麻疹出現後,嘔吐和腹瀉自然會停止。因為麻疹屬熱性,熱氣衝擊胃部導致嘔吐,衝擊大腸導致腹瀉。這是麻疹的常見症狀。麻疹出現後,熱氣消失,嘔吐和腹瀉的症狀自然停止,不必過度擔心嘔吐和腹瀉不停而胡亂治療。
總結,辨識麻疹的方法共有二十九個關鍵字,在辨識時必須特別注意,才能避免錯誤。
熱氣衝擊胃部和大腸,導致嘔吐和腹瀉,這是基於經驗的談話,而且這些症狀自然會停止。有小孩的家長,瞭解這點可以減少擔憂。
「宣毒發表湯」,用於治療麻疹發熱,欲出未出的階段。所有症狀都適用。當地方爆發麻疹時,初期還未確定是否為麻疹,應使用這個處方。即使不是麻疹,而是感冒引起的風寒,使用這個處方也無妨,並在處方後附上增減方法。
「葛根解肌湯」,用於治療麻疹初期,發熱咳嗽,或忽冷忽熱,已經出現麻疹跡象,也適合用於初期還未確定是否為麻疹的情況。增減方法與宣毒發表湯相同,並在後面附上已出現麻疹跡象的增減方法。(總體去除赤芍和甘草)
「防風敗毒散」,增減方法參考前兩個處方,(總體去除甘草和桔梗)
以上藥物的使用量需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調整。對於新生兒,只需服用少量,由母親代飲,使藥效通過母乳傳遞給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