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氣促發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
氣促原因肺未清。開口出納喘候真。鼻扇痰鳴肺將絕。胸高必定歸幽冥。
氣促之症。多緣肺熱不清所致。治法當分時候。若見於未出及正出之時。藥宜疏托。以清熱透肌湯(見二十五條)去甘草主之。如見於正收及收後。藥宜降火及瀉肺氣。以清咽滋肺湯(見五十條)去玉竹、桔梗、甘草。加茯苓、陳皮以消痰。若開口而作出納。胸脅高疊。起止不常不定。
是為喘症。乃屬痰火之候。熱邪壅遏肺竅。氣道阻塞而然也。然喘症有虛實之分。實者易治。虛者難為。欲察其虛實之確。在於大便之溏泄。小便之清利。大便之堅結。小便之赤澀上別之。(朱曰,虛實之分。當於見證求之。)若大便溏泄。小便清利。唇白而身無大熱。皆為虛症。
治以半夏、蘇子、芥子、葶藶、桔梗、甘草、萊菔子、陳皮、南星、茯苓之類。以清痰潤肺。多難獲效。實則大便堅燥。小便赤澀。唇紅而身發壯熱。用甘草、桔梗、陳皮、枳殼、蘇子、栝蔞仁、杏仁、桑白皮、黃芩、黃連、天冬、麥冬等味。多易於取效。果系實者。以竹葉石膏湯(見二十六條)去人參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粳米。
加栝蔞仁、貝母、白芥子治之。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黃少許。可以隨手而應。大抵未出時喘者易治。收後而喘者難治。如發熱時多喘。邪熱壅於肺故也。慎勿用定喘之劑。惟宜以大劑石膏知母竹葉湯。或檉葉葛根湯。去甘草主之。初發熱而喘者。以麻黃湯去甘草。加連翹、牛蒡子、枳殼。
或以清金散火湯去桔梗、甘草。加酒炒黃芩、杏仁、連翹、枳殼治之。初發熱未出之時而喘者。以三拗湯去甘草。加荊芥、石膏、芽茶治之。如肺炎喘嗽。以加味瀉白散去人參、甘草主之。發喘而鼻黑乾燥者。以白虎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主之。如痰實壯熱。胸中壅悶。臥則喘急。
以前胡枳殼散去甘草。加貝母、黃連、黃芩、栝蔞霜治之。如麻已出而喘者。用加味清肺降火湯主之。如麻出三日後而作喘者。急以靜遠主人清肺飲(見五十條)去知母、桔梗、甘草。加古仁、栝蔞霜、芥子治之。或以生地黃散(見五十條)治之。如麻後發喘。以清咽滋肺湯(見五十條)去玉竹、桔梗、甘草。
合白虎湯(見二十六條)去甘草、粳米。以滋潤肺胃。若麻後而喘。日久胃虛。不可用白虎湯(見二十六條)。只宜以靜遠主人清肺飲(見五十條)主之。麻後如有日久發喘不歇者。以小柴胡湯(見二十二條)。以貝母易半夏、沙參易人參。加五味子從權治之。若喘而無涕。
兼之鼻扇者。則難治矣。蓋鼻扇症。肺氣將絕。若鼻扇而喘滿痰鳴者。此必不治。如鼻扇而咽喉清利。無喘滿而精神如故不減者。十救二三。宜滋培肺氣藥。以潤肺清痰為主。以補肺阿膠散治之。收後而鼻扇者不治。若麻喘而胸高者。乃肺經熱甚而脹起者也。其症多見於正收及收後。
凡麻見胸高之症。為肺壞。乃不治之候。有用葶藶桑白皮散治之者。亦僅十全一二而已。若冀其施無不應。未之有也。
石膏知母竹葉湯
石膏(五錢至一兩),肥知母(一錢至二三錢),淡竹葉(三十片至一百片),麥冬(三錢至五錢),薄荷葉(三錢),西河柳(兩許),水煎服。
檉葉葛根湯
西河柳,前胡,葛根,荊芥穗,貝母,元參,知母,麥冬,甘草,水煎服。
麻黃湯
麻黃(泡去綠汁),杏仁(去皮尖油),甘草(各五分),石膏,臘茶葉(各一錢),一方去石膏。加桑白皮。水煎服。
清金散火湯
麻黃(泡去綠汁),蘇葉,牛蒡子,桔梗,甘草,水煎服。
三拗湯
麻黃(去節三錢),杏仁(去油皮尖二十粒),生甘草,水煎服。加桔梗、荊芥。名加味三拗湯。
加味瀉白散
桑白皮,地骨皮,白茯苓,知母,黃芩,人參,甘草,糯米一百粒引。水煎。食後服。
前胡枳殼散
前胡,枳殼,赤茯苓,炙甘草(各五錢),大黃(量兒加減),每服三錢。水一盞。煎六分。旋服。
加味清肺降火湯治麻出喘急。
陳皮,枯黃芩,麥冬,桑白皮,生地黃,貝母,梔仁,栝蔞仁,天花粉,石膏,葶藶子,地骨皮,蘇子(炒),燈心二十根引。水煎服。
補肺阿膠散,治肺虛有火。嗽無津液而氣梗鼻扇。
阿井膠(蛤粉炒一兩五錢。能補血液。清肺滋腎。益血補陰。氣順則不梗。液補則津生。火退而嗽寧。),馬兜鈴(一兩。象肺。故入肺清熱降火。),牛蒡子(炒香。一兩。利膈滑痰。而潤肺解毒。能治火嗽。),杏仁(去皮尖七錢。潤燥散風。降氣止嗽。),粳米(一兩。即⿰米云米。益脾胃。),炙甘草(一兩。益脾胃。),水煎服。
李時珍曰。補肺阿膠散用馬兜鈴。非取補肺。取其清熱降氣。而肺自安也。中間之阿膠⿰米云米。
乃補肺之正藥。要知清熱降氣。瀉之即所以補之也。若專於用補。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。
葶藶桑白皮散,治胸高氣喘。
葶藶子(隔紙炒香研),漢防己,杏仁,貝母,蘿蔔子(薑汁炒研),家蘇子(薑汁炒研),桑白皮(蜜炒),枳殼,黃芩,白芥子(薑汁炒研),水煎服。胸高而喘者。加蜜炒麻黃。
白話文:
標題現代化: [呼吸急促、喘息與鼻翼煽動、胸部隆起的第五十一病徵]
內容現代化:
呼吸急促的情況多由肺部熱度過高所導致,治療需按時間和症狀來調整。如果在疾病初期,藥物應著重於疏通和扶正,可用清熱透肌湯去除甘草;若在疾病中期或後期,則應使用降火和瀉肺的藥物,如清咽滋肺湯去除玉竹、桔梗、甘草,並加入茯苓和陳皮來消痰。
若病人張嘴呼吸且胸脅起伏明顯,呼吸不規律,這就是喘息症狀,屬於痰火症候。這是因為熱邪堵塞肺部通道,造成氣道阻塞。喘息症狀可分為實證和虛證,實證較易治療,虛證則較難。辨別虛實的方法在於觀察大便和小便的情況:大便軟便、小便清利、嘴脣蒼白且身體無高熱,多為虛證;反之,大便堅硬、小便色深且有燒灼感、嘴脣紅潤且身體高熱,則多為實證。
對於虛證,可使用半夏、蘇子、芥子、葶藶、桔梗、甘草、萊菔子、陳皮、南星、茯苓等藥材來清痰潤肺,但效果可能不佳;實證則使用甘草、桔梗、陳皮、枳殼、蘇子、栝蔞仁、杏仁、桑白皮、黃芩、黃連、天冬、麥冬等藥材,通常較易見效。若證實為實證,可使用竹葉石膏湯去除人參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粳米,並加入栝蔞仁、貝母、白芥子。冬季時,還可加入少量蜜酒炒麻黃,以提高療效。
總體來說,疾病初期出現喘息較易治療,疾病後期則較難。若發熱時喘息頻繁,多因邪熱堵塞肺部所致,切勿輕易使用定喘藥物,而應使用大劑量的石膏知母竹葉湯,或檉葉葛根湯去除甘草。剛發熱時喘息,可用麻黃湯去除甘草,加入連翹、牛蒡子、枳殼;或使用清金散火湯去除桔梗、甘草,加入酒炒黃芩、杏仁、連翹、枳殼。發熱未出疹而喘息,可用三拗湯去除甘草,加入荊芥、石膏、芽茶。肺炎喘息,可用加味瀉白散去除人參、甘草。喘息伴隨鼻子黑色且乾燥,可用白虎解毒湯。痰多、高熱、胸部悶痛且平躺時喘息加劇,可用前胡枳殼散去除甘草,加入貝母、黃連、黃芩、栝蔞霜。出疹後喘息,可用加味清肺降火湯。出疹三日後喘息,急用靜遠主人清肺飲去除知母、桔梗、甘草,加入古仁、栝蔞霜、芥子。出疹後喘息持續,可用清咽滋肺湯去除玉竹、桔梗、甘草,再合併白虎湯去除甘草、粳米。出疹後喘息且胃虛,不可使用白虎湯,應使用靜遠主人清肺飲。出疹後喘息久久不止,可用小柴胡湯,將半夏換成貝母,人參換成沙參,再加入五味子。若喘息而無鼻涕,且伴有鼻翼煽動,則難以治療,因為鼻翼煽動代表肺部功能即將衰竭。
以下為文中提及的處方現代化:
- 石膏知母竹葉湯: 石膏(5錢至1兩),肥知母(1錢至2~3錢),淡竹葉(30片至100片),麥冬(3錢至5錢),薄荷葉(3錢),西河柳(2兩左右),水煎服用。
- 檉葉葛根湯: 西河柳,前胡,葛根,荊芥穗,貝母,元參,知母,麥冬,甘草,水煎服用。
- 麻黃湯: 麻黃(去綠汁),杏仁(去皮尖油),甘草(各5分),石膏,臘茶葉(各1錢),一方去石膏,加桑白皮,水煎服用。
- 清金散火湯: 麻黃(去綠汁),蘇葉,牛蒡子,桔梗,甘草,水煎服用。
- 三拗湯: 麻黃(去節3錢),杏仁(去油皮尖20粒),生甘草,水煎服用。加桔梗、荊芥,名為加味三拗湯。
- 加味瀉白散: 桑白皮,地骨皮,白茯苓,知母,黃芩,人參,甘草,糯米100粒,水煎,飯後服用。
- 前胡枳殼散: 前胡,枳殼,赤茯苓,炙甘草(各5錢),大黃(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),每次服用3錢,水1碗,煎至6分,隨時服用。
補肺阿膠散: 阿井膠(蛤粉炒1兩5錢,能補血、清肺、滋腎、益血補陰,使氣順、液補、火退),馬兜鈴(1兩,象徵肺部,因此能清熱降火,使肺部舒適),牛蒡子(炒香1兩,有利膈、滑痰、潤肺、解毒功效,能治療火嗽),杏仁(去皮尖7錢,潤燥、散風、降氣、止嗽),粳米(1兩,即米雲米,益脾胃),炙甘草(1兩,益脾胃),水煎服用。
葶藶桑白皮散: 葦藶子(隔紙炒香研),漢防己,杏仁,貝母,蘿蔔子(薑汁炒研),家蘇子(薑汁炒研),桑白皮(蜜炒),枳殼,黃芩,白芥子(薑汁炒研),水煎服用。若胸部隆起且喘息,則加入蜜炒麻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