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16)
卷之二 (16)
1. 紫黯色第四十五
麻遇紫黑內熱極。光活潤澤生可得。紫赤干晦無起意。縱是仙翁也費力。
麻遇紫色。內熱極也。但得光活潤澤。粒頭尖聳者。可治。宜用清涼解毒之劑。佐以消痰定喘之藥。以涼血飲子去赤芍。加貝母、枳殼、葶藶、連翹、牛蒡子主之。譫語煩躁者。以古方黃連解毒湯。(見三十五條)調辰砂、滑石末治之。若既出之時。而色紫紅。乾燥晦暗者。
乃毒火熾甚。急以生地芩連湯去白芍、防風、粉葛。加枳殼。紫草、連翹。或涼血地黃湯去甘草。加木通、枳殼、紫草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黃芩、黃柏解之。或以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加酒炒紅花、紫草、地骨皮、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黃連、粉葛之類。以滋陰涼血。而內熱自除。
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。若麻收之時。身上麻形肌膚帶紫色或青色者。此內毒實熱之候。以大連翹飲(見三十五條)去柴胡、赤芍、甘草。加地骨皮、枳實、黃連、牛蒡子。以利二便。使實熱從二便而泄。如熱極甚者。再加大黃以治之。又有一等。見暖則紅活。不暖則焦枯。此為風寒所閉。
治法雖應涼解。而不可太過。以暖為是。宜用養陰湯(見三十二條)。用生地黃。去白芍、川芎。加防風、荊芥以治之。若麻紫而不光潤。顏色枯燥而不起者。則難為矣。
涼血飲子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黃連(五分),黃芩,荊芥,元參(各一錢),紅花(三分),丹皮,赤芍(各八分),木通(七分),水煎溫服。
生地芩連湯
生地黃,黃連,黃芩,連翹,紅花,防風,粉葛,梔仁,元參,木通,石膏,當歸,牡丹皮,白芍藥,燈心引。如大便三四日不通。合河間涼膈散利之(見二十六條)。
涼血地黃湯
生地黃,當歸尾,黃連,梔仁,元參,甘草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紫黯色第四十五
麻疹出現紫黑色,表示體內熱毒極盛。如果疹子光滑潤澤,長勢良好,就能治癒。但如果疹子紫紅乾燥暗淡,沒有生機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也難以治療。
麻疹出現紫色,代表體內熱毒很重。只有疹子光滑潤澤,疹子頂端尖聳的,才能治療。應該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輔以化痰止咳平喘的藥物。可以用涼血飲子去掉赤芍藥,加入貝母、枳殼、葶藶子、連翹、牛蒡子為主藥。如果病人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安,可以用古方黃連解毒湯(見三十五條),加入辰砂、滑石粉治療。如果疹子已經長出來,卻是紫紅色、乾燥暗淡的,
那是毒熱太盛,要立即使用生地芩連湯,去掉白芍藥、防風、粉葛,加入枳殼、紫草、連翹。或者用涼血地黃湯去掉甘草,加入木通、枳殼、紫草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黃芩、黃柏來治療。或者用四物湯(見二十五條),加入酒炒紅花、紫草、地骨皮、黃芩、連翹、牛蒡子、黃連、粉葛等藥物,滋陰涼血,使內熱自然消退。
這就是所謂的養陰退陽的道理。如果麻疹消退時,身上疹子的皮膚呈紫色或青色,這是體內毒熱聚集的徵兆,應用大連翹飲(見三十五條),去掉柴胡、赤芍、甘草,加入地骨皮、枳實、黃連、牛蒡子,以利尿通便,使實熱從大小便排出。如果熱毒非常嚴重,再加大黃治療。還有一種情況,疹子見暖則紅潤,不見暖則焦枯,這是風寒閉阻引起的。
雖然治療應當清熱解毒,但不可過度,以溫和為宜,應該使用養陰湯(見三十二條),用生地黃,去掉白芍藥、川芎,加入防風、荊芥來治療。如果麻疹呈紫色,但沒有光澤潤滑,顏色枯燥沒有生機,那就很難治癒了。
涼血飲子:生地黃(一錢五分)、黃連(五分)、黃芩、荊芥、元參(各一錢)、紅花(三分)、丹皮、赤芍(各八分)、木通(七分),水煎服。
生地芩連湯:生地黃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紅花、防風、粉葛、梔子、元參、木通、石膏、當歸、牡丹皮、白芍藥、燈心草。如果大便三四天不通,可以配合河間涼膈散通便(見二十六條)。
涼血地黃湯:生地黃、當歸尾、黃連、梔子、元參、甘草,水煎服。
2. 粒頭焦第四十六
麻粒頭焦實可驚。熱極急將肺胃清。治之若還不及時。變成紫黑命歸陰。
麻疹透表而粒頭焦者。不論麻色紅淡。皆為熱極之候。急宜清肺涼胃。分利小便。並且以白虎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重用石膏。加木通、澤瀉。或加車前子治之。如干燥無汗。加蜜酒炒麻黃以汗之。大便燥者。宜於清解劑中。佐以血藥而潤燥。以全書除熱清肺湯加當歸、火麻仁、枳殼治之。
如不通者。方以承氣湯或河間涼膈散(見二十六條)去甘草下之。倘治之不早。多致紫黑難救矣。有等原發小疥。而頂焦有似於麻焦。而實非麻焦。臨症須詳審。
朱曰,紫黯色。粒頭焦。皆熱極之候。當於清熱、解毒、涼血諸法中求之。小疥似焦。尤須注意。
全書除熱清肺湯,清肺金、瀉心火主方。
麥冬,黃芩,石膏,元參,生地黃,貝母,赤茯苓,壯熱。加地骨皮、黃連。氣粗。加炒葶藶子、栝蔞霜。便閉。加當歸、火麻仁、枳殼。
承氣湯,治少陽膽經、陽明大腸症。
生大黃(四兩),厚朴(姜汗拌炒六錢),枳實(麵粉拌炒三枚),水煎服。加芒硝三合。名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麻疹發疹時,如果疹子焦枯,情況就十分危急。這是因為體內熱邪過盛,急需清除肺胃的熱毒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疹子會變成紫黑色,危及生命。
麻疹疹子透發到皮膚表面,卻出現焦枯的情況,不論疹子的顏色深淺,都表示體內熱毒已達極點。應當立即清熱解毒,讓小便通暢。可以使用白虎湯加重石膏的劑量,再加入木通、澤瀉,或加車前子來治療。如果患者乾燥無汗,則需用蜜酒炒過的麻黃來發汗。如果大便乾燥,要在清熱解毒的藥方中,加入活血化瘀、潤燥的藥物,例如在「全書除熱清肺湯」中加入當歸、火麻仁、枳殼。
如果大便不通暢,則可以使用承氣湯或河間涼膈散(去甘草)來治療。如果治療不及时,疹子多半會變成紫黑色,難以救治。有些患者原本只是長了小疥瘡,但頂端焦枯的樣子和麻疹焦枯很像,卻不是麻疹,臨症時必須仔細辨別。
朱某說,疹子呈現紫暗色,或出現焦枯,都是熱邪極盛的表現,治療應從清熱、解毒、涼血等方法著手。尤其要小心區分小疥瘡和麻疹焦枯。
「全書除熱清肺湯」是清肺瀉心的主方。
其組成藥物為:麥冬、黃芩、石膏、元參、生地黃、貝母、赤茯苓(針對壯熱)。若氣粗,可加地骨皮、黃連;若氣喘,可加炒葶藶子、栝蔞霜;若大便不通,可加當歸、火麻仁、枳殼。
「承氣湯」用於治療少陽膽經、陽明大腸的病症。
其組成藥物為:生大黃(四兩)、厚朴(薑汁炒六錢)、枳實(麵粉炒三枚),水煎服。加芒硝三合,則稱為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