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5)

1. 紅潤不起已出不紅第四十二

紅潤尖聳如珠狀。此等麻疹最為上。若紅不起二便澀。急用清熱透肌湯。

出而不紅髮熱甚。煩躁頭疼或身疼。葛根疏邪解表方。須宜早用莫遲延。

麻疹色貴紅潤。形貴尖聳。若色雖紅潤。而麻不起發者。或兼二便艱澀。宜用清熱透肌湯(見二十五條)去甘草治之。如麻色淡而不起。二便如常者。此屬本虛。當兼培養氣血。以清熱透肌湯(見二十五條)去石膏、甘草。加生地黃、當歸治之。若已出而標不紅。已現而發熱轉甚者。

或頭痛、身痛、煩躁者。以葛根疏邪湯加元參、麥冬主之。或更加連翹、地骨皮亦可。凡欲解散表邪。但表實邪甚者。此方最宜。

葛根疏邪湯

葛根,防風,荊芥,蘇葉,牛蒡子,連翹,地骨皮,前胡,赤茯苓,枳殼,木通,燈心引。

白話文:

麻疹疹點紅潤突出,像珍珠一樣,這是最好的麻疹類型。如果疹子紅不起來,而且大、小便不通暢,就要趕快使用清熱透肌湯。

疹子已經長出來了,但是顏色不紅,並且發熱嚴重、煩躁、頭痛或全身疼痛,就要用葛根疏邪解表方,必須及時服用,不能延誤。

麻疹顏色最好是紅潤的,形狀最好是尖聳的。如果疹子顏色雖然紅潤,但卻沒有長出來,或者同時伴有大、小便不通暢,就應該用清熱透肌湯(詳見第25條),去掉甘草來治療。如果疹子顏色淡而且沒有長出來,但大小便正常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需要同時滋補氣血,方法是用清熱透肌湯(詳見第25條),去掉石膏、甘草,再加入生地黃、當歸來治療。如果疹子已經長出來了,但是顏色不紅,而且發熱加重,

或者頭痛、身痛、煩躁,就用葛根疏邪湯,再加入元參、麥冬治療。也可以再加入連翹、地骨皮。凡是想疏散表層邪氣,而表層邪氣很重的,這個方子最適合。

葛根疏邪湯的藥材包括:葛根、防風、荊芥、蘇葉、牛蒡子、連翹、地骨皮、前胡、赤茯苓、枳殼、木通、燈心草。

2. 鮮紅色淡紅色第四十三

鮮紅光豔有重輕。粒頭離肉膚潤平。若是低塌不高聳。清肺瀉火保安寧。

麻色淡紅正所宜。本來肺胃毒少稀。若是粒頭不離肉。低塌色焦又貴醫。

麻色鮮紅。內多有熱。鮮紅者必光活而有豔色是也。若是粒頭離肉。皮膚活潤。症還輕平。倘粒頭低塌不高者。其症多重。急宜清肺瀉火。如黃芩、知母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牛蒡子、石膏清金之藥。黃連、梔仁、連翹、元參、大青、黃柏瀉火之品。在所必用。以黃芩瀉肺湯去桔梗、大黃、甘草。

加麥冬、牛蒡子、元參主之。至若麻色淡紅。麻所正宜。蓋肺胃之毒原輕。麻色故淡。再得粒頭高聳而離肉。此上吉之候。若粒頭低塌而色焦枯燥。又因風寒外折。藥宜疏散之劑。以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去赤芍藥、甘草治之。又有一等。初出粒頭不高。色帶赤淡紅。大便閉結。

唇口燥赤者。此火邪內郁。大熱症也。急宜用大寒涼之劑。佐以疏托之藥。以白虎解毒湯(見二十六條)去竹葉。加元參、荊芥治之。若不早治。過數日後。色變紫黑而難治矣。

朱曰,鮮紅淡白。在成粒高聳與低塌不高上分吉凶。審證何等的確。

黃芩瀉肺湯,治肺熱裡實症。

黃芩,梔仁,枳殼,薄荷葉,連翹,杏仁,大黃,桔梗,甘草,水煎。食後服。

白話文:

鮮紅色或淡紅色痘疹的判斷,取決於其顏色深淺、疹子與皮膚的關係以及疹子高低。

鮮紅色、光澤豔麗的痘疹,疹子突出於皮膚表面,且皮膚潤澤平滑,表示病情較輕,只需清肺瀉火即可痊癒。

麻色(暗紅色)或淡紅色的痘疹,通常表示肺胃積毒較少,病情較輕。如果疹子突出於皮膚表面,預後良好。但如果疹子低陷、顏色焦枯,則病情較重,需要及時治療。

鮮紅色的痘疹,表示體內有熱邪。如果疹子突出於皮膚表面,皮膚潤澤,病情較輕;如果疹子低陷,則病情較重,需急用清肺瀉火的藥物,例如黃芩、知母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牛蒡子、石膏等清熱解毒藥物,以及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元參、大青、黃柏等瀉火藥物。可以參考黃芩瀉肺湯的藥方,去掉桔梗、大黃、甘草,加入麥冬、牛蒡子、元參。

麻色或淡紅色的痘疹,表示病情較輕。如果疹子高聳且突出於皮膚表面,預後良好。但如果疹子低陷且顏色焦枯,可能因風寒外邪入侵,需要服用疏散風寒的藥物,例如葛根解肌湯(去掉赤芍藥、甘草)。

還有一種情況,痘疹初期不高,顏色呈淡紅色,伴有大便不通、口唇乾燥發紅,這是由於體內熱邪鬱結導致的嚴重熱症,需要服用寒涼藥物並配合疏通藥物,例如白虎解毒湯(去掉竹葉,加入元參、荊芥)。若不及時治療,數日後顏色轉為紫黑色,則難以治療。

總而言之,痘疹的顏色(鮮紅或淡白)、疹子是否高聳以及是否低陷,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關鍵。

黃芩瀉肺湯用於治療肺熱裡實的症狀。藥物包括黃芩、梔子、枳殼、薄荷葉、連翹、杏仁、大黃、桔梗、甘草,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
3. 粒紅膚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

麻出成片被風押。忽然一變為白色。若是粒紅只膚白。毒從血化症候吉。

麻之粒頭高聳。色紅淡潤。而肌膚白者。此肺胃之火原輕。乃上吉之症。不須服藥。又有毒從血化而見此候者。亦有因熱毒從汗解而見此候者。俱不必用藥而愈。若初出之時。麻色如肌膚一樣白。不分肉地。惟粒頭高聳。晬時即收者。邪熱本輕也。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。調護溫暖。

無冒風寒。越二三日而自變紅活也。古云。白疹溫暖而後滅者。此之謂也。又有一等。正出之時。為風寒所遏。致麻色如膚白者。其人必見毛竅竦慄。此等症候。必用疏散之劑。解毒散風。方得紅活。以葛根疏邪湯(見三十三條)或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去赤芍、甘草。加蘇葉、薄荷、枳殼、赤茯苓主之。

倘若失治。致毒難盡。變症多端。又有一種。麻出成片。一被風寒所折。即變為白色。身不發熱。而毒反內攻。煩躁腹痛。痰喘氣急者。危候也。如毒攻於胃。則嘔吐清水。毒攻於脾。則腹脹不食。毒攻於肺。則鼻塞喘促。毒攻於心。則唇舌焦裂。不省人事。搖頭掣手。毒攻於肝、腎。

則變黑色。而不救矣。

朱曰,白色。除粒頭高聳。邪熱本輕而外。非風寒所遏。即毒反內攻。醫家遇此。切勿大意。

白話文:

麻疹初起成片,卻被風吹後變成白色。如果疹子是紅色小點,但皮膚卻是白色的,這是毒素由血液轉化,預後良好。

疹子凸起,顏色紅潤淡雅,皮膚卻是白色的,表示肺胃的火氣本來就輕微,這是非常好的徵兆,不需要服藥。有些是因為毒素從血液轉化而出現這種情況,也有些是因為熱毒從汗液排出而出現這種情況,這些都不需要用藥,自然會痊癒。如果疹子剛出現時,顏色和膚色一樣白,沒有明顯界限,只有疹子頂端凸起,幾天後就消退了,表示邪熱本來就輕微。但如果本來表氣虛弱,所以疹子發白,就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,過兩三天後疹子自然會變紅。古人說:「白色的疹子在溫暖後消退」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還有一種情況,疹子剛出時,被風寒阻遏,導致疹子顏色和膚色一樣白,患者通常會感覺毛孔豎起、發冷。這種情況必須使用疏散的藥物,解毒散風,才能使疹子變紅。可以用葛根疏邪湯(參考第三十三條)或葛根解肌湯(參考第五條),去掉赤芍、甘草,再加入蘇葉、薄荷、枳殼、赤茯苓。

如果治療不當,導致毒素無法完全清除,就會產生各種併發症。還有一種情況,麻疹初起成片,但被風寒吹襲後變成白色,患者沒有發熱,但毒素反而內攻,會出現煩躁、腹痛、痰多喘息等危急症狀。如果毒素侵犯胃部,則會嘔吐清水;侵犯脾臟,則會腹脹不食;侵犯肺部,則會鼻塞氣喘;侵犯心臟,則會口唇舌燥裂,神志不清,搖頭晃腦,手足抽搐;侵犯肝腎,則會變黑,就無法挽救了。

朱氏醫家說,疹子發白,除了疹子頂端凸起,邪熱本來就輕微的情況外,如果不是風寒所致,就是毒素反攻內部。醫生遇到這種情況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