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忌兼用補澀第十一
麻疹證治法最廣。當補當瀉須究講。清解補澀謬兼施。殺人性命如反掌。
白話文:
麻疹的治療方法非常多。應該補還是應該瀉必須仔細研究。如果清熱、解毒、補虛、收澀用得不正確,會要人性命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。
麻初出時。多有泄瀉不止者。其毒火因瀉而減。此殊無妨。若麻出盡之後。而瀉紅黃色糞者。乃內有伏熱也。與泄瀉過甚者。俱宜以加味三苓散與之。一服即愈。切不可用參、朮、訶、蔻補澀之劑。以圖速止。醫家若不識禁忌。未經講究。一見有瀉。遂用補澀。乃曰吾於清解藥中兼用參、朮、訶、蔻。
白話文:
麻疹初發時,常伴有腹瀉不止的症狀。由於腹瀉,體內的毒火得以減輕,不需要過度擔心。如果麻疹出齊後,仍有腹瀉,並且排出紅黃色糞便,說明體內有伏熱。與腹瀉過度的人一樣,都需要服用加味三苓散,通常只需要一劑就能治癒。切不可使用參、朮、訶、蔻等補澀藥物來快速止瀉。如果醫生不瞭解禁忌,又沒有仔細診斷,一見到腹瀉就使用補澀藥物,並說自己是在清熱解毒藥中兼用了參、朮、訶、蔻,這是錯誤的做法。
等分又輕。何礙於事。一服不見功效。不知改方醫治。又曰參、朮、訶、蔻等分輕少。故不應耳。於是多加參、朮、訶、蔻分兩而再與服。致麻變證。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。輕則變為休息痢。而纏綿不已。然非僅麻出齊之後瀉紅黃色者。不宜兼用補澀。即麻已收之後。而泄瀉黃紅色。
白話文:
等量又太輕微,如何能抵銷麻藥的副作用呢?服用一次沒有效果,也不知道改變方法來治療。又說人參、茯苓、訶子、肉蔻等分量太少了,所以沒有效果。於是,增加了人參、茯苓、訶子、肉蔻的分量,再服用,反而導致麻藥變證。嚴重的,會腹脹氣喘,甚至無法挽救。輕微的,會轉變為慢性腹瀉,而且久治不癒。然而,不只是麻藥排出後便瀉紅黃色的都不能同時使用補藥與澀藥,即使麻藥已經排出,但仍瀉下黃紅色的,也不能同時使用補藥與澀藥。
亦不宜兼用補澀。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。兼用補澀且不可。若專用補澀者。則殺人不待反掌之久矣。業斯道者。可不慎歟。
加味三苓散
白話文:
也不應該同時服用補益藥物和收澀藥物。仍然應該服用加味三苓散來治療。不能同時服用補益藥物和收澀藥物。如果只服用補益藥物,那麼就會在短時間內殺死人。從事這個行業的人,難道不能謹慎嗎?
豬苓,木通,車前子,赤茯苓(各七分),澤瀉(八分)黃芩(酒炒),牛蒡子(炒研各五分),黃連(酒炒二分),燈心五十寸引水煎。食後服。
白話文:
豬苓、木通、車前子、赤茯苓各七錢,澤瀉八錢,黃芩(以酒炒)及牛蒡子(炒研)各五錢,黃連(以酒炒)二錢,燈心五十寸,加水煎煮。在飯後服用。
2. 升發清涼解毒當分先後第十二
升發清涼與解毒。此乃治麻之大法。用之須當分先後。次第由來混不得。
白話文:
提升清涼和解毒的功效。這是治療麻疹的主要方法。使用時必須區分先後順序,步驟不能混淆。
治麻用升發清涼解毒。法所宜然。然當分先後而施。不可混用。何也。麻初發熱。恐難透表。故當用升發疏表解肌之劑。使之易出。見標之後。與正出未透之間。宜發表而兼清涼。使血涼肌解。麻易出透。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紅。總成一片。壘壘如珠。手足之末。上下相同。無有空處。
白話文:
治療麻疹,宜採用升發清涼清熱解毒的方法,這是正確的。然而,應該根據病情發展的先後階段來施用,不能生硬混用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麻疹剛發作時,熱毒蘊積在體內,不容易透出體表,所以應該採用升發疏表、解肌的藥物,使熱毒容易透出。當麻疹出現疹標之後,在疹子沒有透發出來之前,應該既發表,又清涼,使血涼肌肉鬆解,麻疹容易透發出來。等到麻疹透發出來,全身上下都變紅,麻疹疹子連成一片,密集如珠,手足末端和軀幹上部顏色相同,沒有空隙。
此為出透。斯時則當用清涼解毒之劑。不必兼用發表之藥。一解即愈。若於初熱正出之際。而即用寒涼解毒之劑。則氣滿血凝。肌膚閉密。不得開通。至麻不出。多生危候。是以於初熱未出之時。及正出之際。只宜辛散。如荊芥、葛根、薄荷、前胡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蘇葉、竹葉、石膏之類。
白話文:
這屬於發麻疹。此時應該服用清涼解毒的藥劑。不必兼服用發散的藥物。一服藥即可痊癒。如果在初熱正發之際,就立刻服用寒涼解毒的藥劑。那麼氣血凝滯,皮膚閉塞,不得暢通。以致麻疹不出,多生危象。所以,在初熱未發之時,以及正發之際,只宜使用辛散的藥物。例如荊芥、葛根、薄荷、前胡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蘇葉、竹葉、石膏等類。
可以施用。即麻黃亦當因證而施。使之易透。正收及收後。宜用寒涼解毒之劑。如元參、青黛、麥冬、黃柏、栝蔞根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貝母、知母、梔仁、山豆根、淡竹葉等藥。俱可施用。使毒火易得消散。方無後慮。
朱曰,何時當用疏表解肌之劑。何時當用發表兼清涼之劑。何時當用清涼解毒之劑。作者一一指點。苦口婆心。
白話文:
可以施用。即麻黃也應該根據症狀來使用。使它容易透出。在正收及收後。應使用寒涼解毒的藥物。如元參、青黛、麥冬、黃柏、栝蔞根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貝母、知母、梔仁、山豆根、淡竹葉等藥物。都可以使用。使毒火容易消散。才沒有後顧之憂。
3. 𨠭麻當分天時第十三
𨠭麻之法大非宜。強用須當分天時。春冬寒月猶似可。夏秋炎日切莫施。
白話文:
使用火灸的方法非常不適宜。如果非要使用,必須考慮天氣的變化。春冬寒冷的月份或許還可以。但是夏秋炎熱的日子千萬不能施行。
古有𨠭麻之說。雖近有理。然亦當分天時。如春冬嚴寒。麻為風寒所遏。閉而不出。𨠭之以取汗。使腠理開豁。猶曰可也。若夏秋炎熱之時。只宜令之於無風之處坐臥。以單被蓋之。勿令其冒風冒暑耳。豈可𨠭助。倘炎熱而用𨠭法。則火熱愈甚。麻必焦紫。致變壞證。而不救者多矣。
白話文:
古時候有「拔膿出痧」的說法,雖然聽起來似乎有道理,但應該要考慮不同的季節,就像春天和冬天嚴寒的時候,痧汗被風寒所阻,無法宣發釋出,這時拔膿出痧來發汗,使腠理開通,還可以說得過去。但是,如果在夏天和秋天炎熱的時候,只能讓病人坐在沒有風的地方,用單被蓋著,不要讓他們吹風或曬太陽就好,怎麼可以拔膿助長痧汗?如果在炎熱的天氣使用拔膿療法,那麼火熱只會更加嚴重,痧汗肯定會變成焦紫色,導致病情惡化,很難挽救。
4. 補中第十四
麻證從來喜清涼。首尾不用補中方。緣何麻後議補中。為救過涼脾胃傷。
白話文:
麻疹向來喜歡清涼。從頭到尾都不需要用補中的方法。為什麼麻疹後要考慮補中呢?因為要救治因過度清涼而受傷的脾胃。
麻證屬火。肺胃實熱者多。虛寒者少。千人之中。虛寒者偶有其一。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涼之藥者。此之謂也。而古人又有議補中之說者何哉。蓋指麻收之後而言。非指初熱正出正收時之謂也。緣由麻證先用寒涼之藥過多。而脾胃受傷敗壞。以致麻收之後。多得嘔吐。泄瀉青色。
白話文:
麻證屬於火證。肺胃實熱的人比較多,虛寒的比較少。一千個人中,虛寒的人偶爾會有一個。因此,治療麻證都應該先使用疏散寒涼的藥物,這是道理所在。但是古人又有議論補中的說法,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,那是指麻證收斂之後而言,並不是指麻證初熱正出正收的時候。因為麻證先用寒涼的藥物過多,導致脾胃受傷敗壞。以致麻證收斂之後,容易嘔吐、腹瀉、排泄物呈青色。
唇白身冷。當審其輕重而用補中之法。所以人參、白朮、白苓、砂仁、霍香、陳皮、薏苡仁、蓮肉等味。在所不忌。但當佐以清涼之藥。加川黃連、枯黃芩。俱微炒而用之。夫既補中。而又加清涼之品者。其義蓋恐中氣實。而邪火復作。故兼用之耳。至於白朮。嘔泄太甚者。
白話文:
嘴脣發白、身體發冷。應該根據情況的輕重來使用補益中氣的方法。所以人參、白朮、白苓、砂仁、霍香、陳皮、薏苡仁、蓮肉等藥物。都可以使用。但是應當加入一些清涼的藥物輔助治療。加入川黃連、枯黃芩,一起炒後使用。既然補益中氣,還要加入清涼藥物的原因,是因為擔心中氣過於實,邪火又會復發。所以才同時使用這兩種藥物。至於白朮,嘔吐、腹瀉特別嚴重的患者,可以不用。
用之始宜。如吐瀉輕者。則又不宜輕用。若其人素稟虛弱。當出麻之際。過於發散。出透之後。又過用寒涼解毒。以致虛弱之極。骨瘦神疲。面無紅色。且又不能多食。食多即吐者。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。加麥芽、釵石斛以補之。
香砂六君子湯
白話文:
中醫藥方在使用的初期應該適當。像是吐瀉較輕微的人,則不適合輕易使用。如果這個人本來就體虛,加上情志不暢快,過度發散以後,吐瀉完全排出後,又過度使用寒涼解毒的藥物,導致極度虛弱、骨瘦神疲、面無血色,而且不能多吃東西,一吃多就吐的人,應趕快使用香砂六君子湯,減去半夏,加上麥芽、釵石斛來補虛。
人參,白朮(炒),白茯苓,炙甘草,陳皮,半夏,木香,砂仁,水煎。空心服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(炒過)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,用水煎煮。在空腹時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