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忌兼用補澀第十一
麻疹證治法最廣。當補當瀉須究講。清解補澀謬兼施。殺人性命如反掌。
麻初出時。多有泄瀉不止者。其毒火因瀉而減。此殊無妨。若麻出盡之後。而瀉紅黃色糞者。乃內有伏熱也。與泄瀉過甚者。俱宜以加味三苓散與之。一服即愈。切不可用參、朮、訶、蔻補澀之劑。以圖速止。醫家若不識禁忌。未經講究。一見有瀉。遂用補澀。乃曰吾於清解藥中兼用參、朮、訶、蔻。
等分又輕。何礙於事。一服不見功效。不知改方醫治。又曰參、朮、訶、蔻等分輕少。故不應耳。於是多加參、朮、訶、蔻分兩而再與服。致麻變證。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。輕則變為休息痢。而纏綿不已。然非僅麻出齊之後瀉紅黃色者。不宜兼用補澀。即麻已收之後。而泄瀉黃紅色。
亦不宜兼用補澀。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。兼用補澀且不可。若專用補澀者。則殺人不待反掌之久矣。業斯道者。可不慎歟。
加味三苓散
豬苓,木通,車前子,赤茯苓(各七分),澤瀉(八分)黃芩(酒炒),牛蒡子(炒研各五分),黃連(酒炒二分),燈心五十寸引水煎。食後服。
白話文:
麻疹的治療方法很多,該補該瀉必須仔細研判。如果錯誤地同時使用清熱解毒和補澀的藥物,則會危及性命,如同翻掌之間。
麻疹初期,常出現腹瀉不止的情況,這是因為毒熱隨著腹瀉排出,並無大礙。但如果麻疹疹子都已出完後,仍然腹瀉排出紅黃色大便,則表示體內還有餘熱。這與腹瀉過度的症狀一樣,都應該使用加味三苓散治療,通常一劑就能痊癒。絕對不可使用人參、蒼朮、訶子、肉蔻等補澀的藥物來快速止瀉。有些醫生不懂得禁忌,沒有深入研究,一看到腹瀉就使用補澀藥物,還辯稱:「我在清熱解毒的藥方中加入少量的人參、蒼朮、訶子、肉蔻,分量很輕,應該沒問題。」如果一劑藥沒有效果,又不改變治療方法,又說:「人參、蒼朮、訶子、肉蔻用量很少,所以不會有問題。」於是就增加人參、蒼朮、訶子、肉蔻的劑量再服用,導致麻疹病情變化,嚴重者會出現腹脹、呼吸困難而無法挽救;輕者則會轉變成慢性痢疾,久治不癒。然而,不只麻疹疹子出齊後瀉出紅黃色大便才不適合同時使用補澀藥物,即使麻疹痊癒後,仍然腹瀉排出黃紅色大便,也不應該同時使用補澀藥物,還是應該用加味三苓散治療。同時使用補澀藥物絕對不可行,如果單獨使用補澀藥物,則殺人的速度比翻掌還快。從事醫術的人,豈能不謹慎呢?
加味三苓散:
豬苓、木通、車前子、赤茯苓(各七分)、澤瀉(八分)、黃芩(酒炒)、牛蒡子(炒研各五分)、黃連(酒炒二分)、燈心草五十寸,水煎服。飯後服用。
2. 升發清涼解毒當分先後第十二
升發清涼與解毒。此乃治麻之大法。用之須當分先後。次第由來混不得。
治麻用升發清涼解毒。法所宜然。然當分先後而施。不可混用。何也。麻初發熱。恐難透表。故當用升發疏表解肌之劑。使之易出。見標之後。與正出未透之間。宜發表而兼清涼。使血涼肌解。麻易出透。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紅。總成一片。壘壘如珠。手足之末。上下相同。無有空處。
此為出透。斯時則當用清涼解毒之劑。不必兼用發表之藥。一解即愈。若於初熱正出之際。而即用寒涼解毒之劑。則氣滿血凝。肌膚閉密。不得開通。至麻不出。多生危候。是以於初熱未出之時。及正出之際。只宜辛散。如荊芥、葛根、薄荷、前胡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蘇葉、淡竹葉、石膏之類。
可以施用。即麻黃亦當因證而施。使之易透。正收及收後。宜用寒涼解毒之劑。如元參、青黛、麥冬、黃柏、栝蔞根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貝母、知母、梔仁、山豆根、淡竹葉等藥。俱可施用。使毒火易得消散。方無後慮。
朱曰,何時當用疏表解肌之劑。何時當用發表兼清涼之劑。何時當用清涼解毒之劑。作者一一指點。苦口婆心。
白話文:
治療麻疹,需先後順序使用升發、清涼、解毒的方法,不可混亂。
麻疹初期發熱,可能不易出疹,因此應該先使用升發疏表、解肌的藥物,幫助疹子順利排出。疹子開始出現,但還未完全透出時,應該使用兼具發表和清涼功效的藥物,使血液涼下來,肌膚舒緩,幫助疹子順利透出。
當疹子遍佈全身,如同紅色珠子般密佈,手腳末端也一樣紅腫,沒有任何空隙,這表示疹子已經完全透出。此時就應該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不需要再使用發表藥物,這樣就能很快痊癒。
如果在初期發熱或疹子剛開始出現時就使用寒涼解毒的藥物,則會導致氣血鬱滯,肌膚閉塞,疹子出不來,反而容易危及生命。因此,在初期發熱和疹子剛開始出現時,只宜使用辛散的藥物,例如荊芥、葛根、薄荷、前胡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蘇葉、淡竹葉、石膏等。麻黃也要根據病情使用,幫助疹子透出。疹子完全透出後,則應該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例如元參、青黛、麥冬、黃柏、栝蔞根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貝母、知母、梔仁、山豆根、淡竹葉等,以消除毒火,避免後患。
作者詳細說明了何時該使用疏表解肌藥、發表兼清涼藥以及清涼解毒藥,用心良苦。
3. 𨠭麻當分天時第十三
𨠭麻之法大非宜。強用須當分天時。春冬寒月猶似可。夏秋炎日切莫施。
古有𨠭麻之說。雖近有理。然亦當分天時。如春冬嚴寒。麻為風寒所遏。閉而不出。𨠭之以取汗。使腠理開豁。猶曰可也。若夏秋炎熱之時。只宜令之於無風之處坐臥。以單被蓋之。勿令其冒風冒暑耳。豈可𨠭助。倘炎熱而用𨠭法。則火熱愈甚。麻必焦紫。致變壞證。而不救者多矣。
白話文:
艾灸的施行方法,必須謹慎選擇時機。強行施灸,一定要區分季節。春冬寒冷的月份尚可施行,但夏秋炎熱的季節絕對不可使用。
古籍記載艾灸的方法,雖然有些道理,但也要考慮季節因素。例如春冬嚴寒時,經絡氣血因風寒而阻塞不通,艾灸可以透過發汗,使肌膚毛孔舒張,此時施灸是可行的。但如果在夏秋炎熱季節,只需要讓病人待在沒有風的地方休息,蓋上單薄的被子,避免風吹日曬即可。絕對不能使用艾灸。如果在炎熱的天氣使用艾灸,反而會加重體內火熱,導致艾灸處皮膚焦黑紫爛,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4. 補中第十四
麻證從來喜清涼。首尾不用補中方。緣何麻後議補中。為救過涼脾胃傷。
麻證屬火。肺胃實熱者多。虛寒者少。千人之中。虛寒者偶有其一。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涼之藥者。此之謂也。而古人又有議補中之說者何哉。蓋指麻收之後而言。非指初熱正出正收時之謂也。緣由麻證先用寒涼之藥過多。而脾胃受傷敗壞。以致麻收之後。多得嘔吐。泄瀉青色。
唇白身冷。當審其輕重而用補中之法。所以人參、白朮、白苓、砂仁、霍香、陳皮、薏苡仁、蓮肉等味。在所不忌。但當佐以清涼之藥。加川黃連、枯黃芩。俱微炒而用之。夫既補中。而又加清涼之品者。其義蓋恐中氣實。而邪火復作。故兼用之耳。至於白朮。嘔泄太甚者。
用之始宜。如吐瀉輕者。則又不宜輕用。若其人素稟虛弱。當出麻之際。過於發散。出透之後。又過用寒涼解毒。以致虛弱之極。骨瘦神疲。面無紅色。且又不能多食。食多即吐者。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湯去半夏。加麥芽、釵石斛以補之。
香砂六君子湯
人參,白朮(炒),白茯苓,炙甘草,陳皮,半夏,木香,砂仁,水煎。空心服。
白話文:
補中第十四
麻痺症患者向來喜歡清涼之物,起初和末期都不需要使用補中藥方。為何麻痺症痊癒後要考慮補中呢?這是因為治療麻痺症時過度使用清涼藥物,傷了脾胃。
麻痺症屬於火症,多見於肺胃實熱,虛寒者很少,千分之一都不到。所以治療麻痺症大多先用疏散寒涼的藥物。但古人為何又提到補中呢?那是指麻痺症痊癒之後,而不是指麻痺症初期或正在痊癒的時候。因為麻痺症初期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容易傷到脾胃,導致痊癒後出現嘔吐、腹瀉(瀉下物呈青色)、嘴唇蒼白、身體冰冷等症狀。此時應根據症狀輕重,採用補中方法。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砂仁、霍香、陳皮、薏苡仁、蓮子等藥材,都可以使用,但應佐以清涼藥物,例如川黃連、枯黃芩(都要微炒後使用)。之所以既補中又加清涼藥物,是擔心補中後邪火復發,所以同時使用。至於白朮,嘔吐腹瀉嚴重者,可以用;但如果吐瀉輕微,就不宜輕易使用。如果病人本身就體質虛弱,麻痺症發作時過度發散,痊癒後又過度使用寒涼解毒藥物,導致極度虛弱,骨瘦如柴、疲憊不堪、面色蒼白,而且食慾不振,吃得多就吐,則應急用香砂六君子湯(去掉半夏),再加麥芽、石斛來補益。
香砂六君子湯:人參、白朮(炒)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木香、砂仁,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