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卷之二 (3)
卷之二 (3)
1. 初熱未明是否勿峻發表第六
初熱之時證未明。醫家診視生疑心。此時且勿峻發表。略施清解得安寧。
初熱不見麻路。不可發表。略宜清解。用利咽散主之。如見麻路。當以葛根解肌湯(見第五條)。去赤芍、甘草。加防風、枳殼、蔥白主之。更加蘇葉亦可。或以蘇葛湯去赤芍、柴胡、甘草。加枳殼、蔥白主之。如麻不出。則用蘇葛湯去柴胡、赤芍、甘草。加蜜酒炒麻黃以發之。
或以宣毒發表湯(見第五條)去升麻、淡竹葉、桔梗、甘草。加蘇葉、蔥白。或加蜜酒炒麻黃。開提腠理。或用厚衣綿絮蓋之。得汗自頭至腳。漸減衣被。使皮膚通暢。腠理開豁。而麻易出。縱不出。不可再汗。恐致亡陽之變。只宜頻以蔥白湯與服。使毛竅中微汗潤澤。其麻自出。
庶無熱閉發搐之患。既出之後。可用防風敗毒散(見第五條)。去淡竹葉、石膏、知母、桔梗、甘草主之。不可無表。防其內伏。既出而潮熱甚。或兼口渴者。則石膏、知母、竹葉並宜用之。且更可加地骨皮、生地黃、麥冬之類。以清其熱。而涼其血。以生其津也。更可加枯黃芩以清肺。
生黃連以瀉心。而諸候不生矣。
朱曰,不發表。麻何從出。勿峻發表。恐發之太過。或變生他證耳。
利咽散,治咽喉腫痛。
牛蒡子(炒),元參,防風,水煎服。
蘇葛湯(聯杏心法方),治麻初熱未明證候。
蘇葉,粉葛,木通,元參,黃連(微炒用),連翹,防風,黃芩,柴胡,赤芍,甘草,無汗加蜜酒炒麻黃。發熱太甚者。加牛蒡子。(炒五分)發熱太甚不止。加鮮骨皮、生地黃。如熱不太甚者。黃連、黃芩俱去之。加枳殼、荊芥穗。蔥三根引。水煎熱服。
白話文:
初期發熱,症狀不明確時,醫生診斷會有所猶豫。此時不宜急於使用發汗的藥物,只需稍微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,讓病情趨於平穩即可。
初期發熱沒有出現麻疹(疹子),就不能使用發汗的藥物,宜先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例如利咽散。如果出現麻疹,則應使用葛根解肌湯,但需去掉赤芍、甘草,並加入防風、枳殼、蔥白,也可加蘇葉。或者使用蘇葛湯,去掉赤芍、柴胡、甘草,加入枳殼、蔥白。如果麻疹仍不出現,則使用蘇葛湯,去掉柴胡、赤芍、甘草,並加入蜜酒炒過的麻黃來促進出汗。
也可以使用宣毒發表湯,去掉升麻、淡竹葉、桔梗、甘草,加入蘇葉、蔥白,或加蜜酒炒過的麻黃,以疏通毛孔。或者用厚厚的衣物棉被蓋住病人,使其從頭到腳都出汗,然後逐漸減少衣物,使皮膚通暢,毛孔舒張,這樣麻疹就容易出現。即使麻疹不出,也不可再次強行發汗,以免損傷陽氣。此時宜頻頻服用蔥白湯,讓毛孔微微出汗濕潤,麻疹自然會出現。
這樣就能避免因熱邪閉阻而導致抽搐的危險。麻疹出現後,可以使用防風敗毒散,但需去掉淡竹葉、石膏、知母、桔梗、甘草,避免表證消失,導致邪氣內陷。如果麻疹出現後,仍然高燒不退,伴隨口渴,則應加入石膏、知母、竹葉;還可以加入地骨皮、生地黃、麥冬等藥物,以清熱涼血,滋生津液;還可以加入枯黃芩清肺,生黃連瀉心,以消除各種症狀。
朱氏醫師說,不發汗,麻疹怎麼出來?但是也不要過度發汗,以免發汗過度,導致其他病症的產生。
利咽散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的藥方,藥物組成為:炒牛蒡子、元參、防風,水煎服。
蘇葛湯是治療初期發熱症狀不明確的藥方,藥物組成為:蘇葉、粉葛、木通、元參、微炒黃連、連翹、防風、黃芩、柴胡、赤芍、甘草,無汗者加蜜酒炒麻黃;發熱嚴重者加炒牛蒡子;發熱嚴重不止者加鮮地骨皮、生地黃;若發熱不嚴重者,去除黃連、黃芩,加入枳殼、荊芥穗及三根蔥白,水煎熱服。
2. 避風寒第七
麻證須當避風寒。不避風寒膚燥干。腠理閉密毒難出。後生危證有千般。
風寒本自外來。麻證終始最宜速避。如或不謹。失於避忌。一受風寒。則令肌膚乾燥。腠理閉密。遂至麻毒不得發越。而難出矣。初潮之時。若能避忌。麻則易出。毒則易解。自無後患。正出之際。不知避忌。麻為風寒所觸。出必復收。致毒積於內而不得解。變證生焉。已收之後。
切宜避忌。若不避忌。留毒難盡。變證無窮。輕者證延日久。咳嗽與痰疾終身不愈。重者必變危證而難救也。是以麻收之後。必待二七之後。熱退身涼。無痰不咳。飲食如常。精神復舊。方可不避。慎之慎之。
白話文:
麻痺症一定要避免風寒。如果不避風寒,皮膚就會乾燥,毛孔閉塞,毒素難以排出,日後可能引發各種危急的病症。
風寒本就來自體外,麻痺症從開始到結束都最應該迅速地避開風寒。如果不小心,沒有注意避忌,一旦受了風寒,就會導致皮膚乾燥、毛孔閉塞,於是麻毒無法發散而出。初期發病時,如果能夠避忌風寒,麻痺症狀就容易出現,毒素也容易消除,自然不會有後患。麻痺症狀已經出現時,卻不知道避忌風寒,麻痺症就會因為風寒的刺激而再次收斂,導致毒素積聚於體內而無法排出,從而產生併發症。麻痺症狀已經收斂後,更要謹慎地避忌風寒。如果不避忌,殘留的毒素就難以完全清除,併發症就會層出不窮。輕則病程延長,咳嗽痰疾終身不癒;重則必然轉變成危急的病症而難以治療。所以,麻痺症狀收斂後,必須等到十四天後,發熱退去,身體涼爽,沒有咳嗽痰症,飲食正常,精神恢復如常,才能夠不再避風寒。務必謹慎,務必謹慎。
3. 忌恣食生冷物驟用寒涼藥第八
麻屬火候多煩渴。病者時喜食涼物。初熱未出也須禁。縱之恣食毛孔密。
麻用寒涼本所宜。也須審時而察機。大寒遽用麻難出。伏毒內攻咎在醫。
麻本火候。自發熱至出透之日。未免有口渴煩躁。故多喜食冷物。蓋麻證屬火。食冷雖曰無妨。然生冷等物。麻證始終當忌。何則。夫麻最要透表。只宜溫暖飲食。以候其透表。若於初潮未出之際。而食生冷。冰伏火邪。則毛孔閉密。而毒火難出矣。即透表之後。亦忌食生冷。
但柿餅、秋白梨、連藕、荸薺可以略用。桃、李、梅子、柑橘、石榴、菱角等物。又在所必忌。然非但患麻者。生冷等物忌食。即醫家治麻。寒涼之藥。亦不可驟用。夫麻初發熱之時。而最忌寒涼之品者。蓋恐冰伏麻毒。使毒氣鬱遏而不得出。而成內攻之患也。古人謂天氣暄熱。
宜用辛涼之味。如黃連解毒湯之類。不知天時之暄熱熱氣。豈寒涼之藥所能解也。今若驟用寒涼。恐不足以解外熱。而適足以阻內熱。使之不得出也。曾見有一歲孩子出麻。發熱未見點時。而發驚搐。醫家認作急驚。用寒涼之藥攻治。致麻毒隱隱在皮膚之內。不得出表。後一醫以滋陰為主。
用四物等劑。亦不獲效。煩悶聲啞。數日而死。此可以知驟用寒冷、冰伏麻毒之為害也。今因天時暄熱。而執泥歲氣之說。驟用寒涼。豈理也哉。故治麻者。凡於麻初出之時。雖有身熱、煩渴等證。宜以宣毒發表湯(見第五條)去甘草、桔梗、升麻。少加酒炒黃芩三、五分以清之。
切不可遽投黃連、黃柏、梔仁等味。恐冰麻毒而內伏。致麻不得外出。後雖設法宣表。而麻終不得出矣。可不畏哉。
朱曰,前條避風寒與本條忌生冷。皆病家所最易患者。中途變證。往往因此。故此二條。醫生對於病家。務必再三叮嚀。
白話文:
麻疹發病時,患者常因高燒而感到煩渴,因此喜歡吃涼的食物。但即使在發熱初期,也必須禁止食用生冷食物,否則毛孔會閉塞。
雖然麻疹的治療確實需要寒涼之物,但必須根據病情和時機來判斷。如果麻疹初期就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,則會導致毒邪內陷,這便是醫生的失誤。
麻疹發病初期至疹子完全透出之前,患者都會有口渴煩躁的症狀,所以喜歡吃冷東西。因為麻疹屬熱證,吃些冷的似乎沒什麼妨礙,但生冷食物始終都應該避免。因為麻疹最重要的治療原則是讓疹子透發出來,所以應該吃溫暖的食物,幫助疹子透發。如果在疹子還未完全透發時就吃生冷食物,會讓邪氣被寒氣凝滯,毛孔閉塞,毒邪難以排出。即使疹子已經透發出來,也還是要避免生冷食物。
不過,柿餅、秋白梨、蓮藕、荸薺可以少量食用。桃、李、梅子、柑橘、石榴、菱角等則絕對要避免。不僅麻疹患者要忌食生冷食物,醫生治療麻疹時,也不能驟然使用寒涼的藥物。麻疹初期最忌諱寒涼的藥物,因為擔心寒涼之物會凝滯麻疹毒邪,使其鬱積體內而無法透發,造成內攻的病症。古人說天氣炎熱時,可以用辛涼的藥物,例如黃連解毒湯等。但他們不明白,天氣炎熱的暑氣,並非寒涼藥物所能解決。如果驟然使用寒涼藥物,恐怕不足以解表熱,反而會阻滯內熱,使其無法透發。曾經見過一個一歲的孩子患麻疹,發熱但還沒出疹子時,就出現驚厥抽搐,醫生誤認為是急驚風,用寒涼藥物治療,結果麻疹毒邪隱藏在皮膚內無法透發。後來換了一位醫生,以滋陰為主,使用四物湯等藥物,也沒能奏效,孩子煩悶失聲,幾天後就死了。由此可見,驟然使用寒涼藥物、凝滯麻疹毒邪的危害。現在有些人因為天氣炎熱,就拘泥於按照季節用藥的理論,驟然使用寒涼藥物,這是不合理的。因此治療麻疹,在初期即使有發熱、煩渴等症狀,也應該使用宣毒發表湯(見第五條),去除甘草、桔梗、升麻,少加酒炒黃芩三到五分來清熱,絕對不能驟然使用黃連、黃柏、梔子等寒涼藥物,以免凝滯麻疹毒邪,導致疹子無法透發。即使後來想辦法讓疹子透發,也已經沒有效果了,實在是令人惋惜。
朱某說,前面提到避免風寒和這一條忌食生冷,都是患者最容易犯的錯誤,病情變化往往因此而起。因此,醫生必須再三叮嚀病人這兩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