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玉瓊

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附錄 (3)

回本書目錄

附錄 (3)

1. 麻疹論

吾知其里邪從下行矣。亦胃氣有權。穢腐當去之徵也。但小便仍短。方中重用肉桂末。藥內化服。三四劑。諸證皆愈而成功矣。

瘄論,(胥山王琦先生醫林指月內瘄論一篇附證一則)

瘄。猶錯也。皮膚甲錯之謂也。俗名曰瘄。實系疹也。紅點隱隱。調之隱疹。疹之根源。乃毫毛之內。皮腠之間。因於寒。致血凝澀。其凝澀之血。散發於皮膚之外。則發而為疹。蓋人身通體毫毛之氣。肺所主也。毫毛之內。腠理之外。則秉胞中之血。熱肉充膚。淡滲皮毛。

肝所主也。皮膚寒、而血凝澀。始得凝澀。繼欲流通。則發熱咳嗽。散而為疹。疹之發也。有稀少。有稠密。極稀少者。不過數點。以及數十點。極稠密者。則周身頭面。無有空隙。醫者不知其故。見有數點。即行攻發。若皮膚肌腠之間。果有凝澀。則發熱咳嗽。自當湧出。

其不能即出者。非肌表不和。即氣虛不振。治之之法。當以紅花、歸、芎、荊、柴、羌、丹之劑。和其肌表。或以桂枝、耆、朮、歸、芍、苓、甘之劑。助其氣虛。若概以蘇、麻、前、杏、芩、連、石膏之劑投之。其氣虛不出者。此為虛其原本。本自稀少者。此為無故受賊。

非惟疹不能出。其經脈表裡受虧。致身大熱。而喘急生。愈熱愈表。愈喘愈發。輕者重。重者死矣。蓋痘之發也。見有一二點。其勢必出。疹之發也。見有一二點。可出可不出。若肌表果有凝澀之疹。則身熱咳嗽。其勢自出。若無疹則止此數點。不能再增。善治者明乎此理。

不行攻發。但調其經絡。和其榮衛。虛者補之。寒者溫之。則熱退身安而愈。無奈矇昧不明。當疹毒盛行之時。見有數點。即行攻發。轉攻轉劇。愈發愈危。必致真藏虛敗而死。真可痛耳。夫痘毒起於腎。不從經脈而出。為腎經痘。雖有良醫不能挽回。若疹則其根源在於肌腠皮膚。

膚腠之血。根於胞中血海。膚腠寒而胞血稽遲。則有疹毒之證。得其源而活法以治。或聽其自然而不加妄治。百無一死也。

白話文:

麻疹論

我知道這病邪是從體內向下走的。這也代表胃氣還算強盛,是體內要排除污穢腐敗物質的徵兆。但小便仍然短少,所以方子中大量使用了肉桂粉,讓藥在體內發揮作用。吃了三、四劑藥,各種症狀都痊癒了,病也就好了。

瘄論(附胥山王琦先生《醫林指月》中的瘄論及其一則案例)

瘄,就像是「錯亂」的意思,指的是皮膚像甲殼一樣錯落不平的狀況。民間俗稱「瘄」,其實就是疹子。紅點隱隱約約地出現,把它歸類為隱疹。疹子的根源在於汗毛的內部和皮膚的紋理之間,由於受寒,導致血液凝滯阻塞。這些凝滯的血液散發到皮膚表面,就會形成疹子。人的全身汗毛的氣息,是由肺所主管的。汗毛內部、皮膚紋理之外的部位,則是由胞宮(子宮)的血液所支配。熱能使肌肉豐滿,血液能滲透到皮毛。

肝主管這個部分。皮膚受寒,血液就會凝滯阻塞,剛開始是凝滯阻塞,接著要流通,就會發熱咳嗽,散發出來就變成疹子。疹子發作時,有的稀少,有的密集。最稀少的可能只有幾個點,多則數十個點;最密集的,則可能遍佈全身、頭臉,沒有空隙。醫生如果不知道其中原因,看到只有幾個點就急著用藥催發。如果皮膚紋理之間真的有凝滯阻塞,發熱咳嗽,自然就會湧出來。

如果疹子沒有立刻出來,不是皮膚表面不協調,就是氣虛不振。治療的方法應該用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荊芥、柴胡、羌活、丹皮等藥材,來調和皮膚表面;或是用桂枝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甘草等藥材來幫助氣虛。如果一味使用蘇葉、麻黃、前胡、杏仁、黃芩、黃連、石膏等藥材,對於氣虛而疹子發不出來的情況,就會耗損原本的氣血。本來疹子就稀少的,反而變成無故受害。

這樣不僅疹子發不出來,經脈內外都會受損,導致身體發高燒,呼吸急促。越熱越表淺,越喘越發作。輕的會變重,重的會死。痘疹發作時,看到一兩個點,就一定會全部發出來;而疹子發作時,看到一兩個點,可發也可不發。如果皮膚表面真的有凝滯的疹子,就會發熱咳嗽,自然會發出來。如果沒有疹子,就只有這幾個點,不會再增加。善於治療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急著用藥催發。只是調理經絡,調和營衛(氣血),虛弱的就補養,寒冷的就溫熱,這樣熱就會退,身體平安就會痊癒。無奈的是,有些醫生不明事理,在疹子流行的時候,看到幾點疹子就急著用藥催發,結果反而越發越嚴重,越來越危險,最後導致臟腑虛衰而死,實在令人痛心。痘瘡的毒素源於腎,不從經脈出來,是腎經的痘瘡,即使有好的醫生也無法挽救。而疹子的根源在於皮膚紋理之間,皮膚紋理的血,根源於胞宮(子宮)的血海,皮膚紋理受寒,胞宮的血運行遲緩,就會出現疹子的症狀。了解它的根源,運用恰當的方法治療,或者順其自然,不妄加治療,就幾乎不會有人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