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科活人全書》~ 附錄 (1)
附錄 (1)
1. 附錄
2. 麻疹論
經云:痘稟於陰,而成於陽;麻稟於陽,而成於陰。此陰陽互根之妙也。麻乃先天真陽中之胎毒,然必得陰與之交感,而後能生其化,故曰成於陰也。方其初熱三日,必周身漐漐微似有汗,而苗乃見。汗者,陰之液;發熱而漐漐者,陰陽交感施化之驗也。苟非有漐漐之汗,營衛乾澀,腠理閉固,其苗何由而得出耶?若已齊苗,務令顆粒紅活鮮明,是乃營血附隨其氣,毓成佳碩,而精華髮見於外也。其後以漸回塌。塌後之暴悍餘氣,亦必由交感而化,陰得之而為癍跡。癍跡者,陰血之所為也。不欲其速收,恐其餘毒復返入內,必有後患。是功成於此,豈非成於陰乎?
所謂麻稟陽而成於陰如此。然必內外無邪,方能成功。邪則傷正,有害於麻。法當分經辨證,依法定方,使邪去而正無害,則營衛和順,陰陽交會,無所往而無不得之矣。凡痘症重在養漿,麻症只要齊苗。苗齊功居八九,其後不過調理而已。形色喜鮮明而嫌暗滯,不妨其多。
總要出得透。透則內無留邪。其症常兼咳嗽及咽喉痛。咽痛治法:以甘草、桔梗為主,相症加減。若紅腫惡熱、口渴尿赤,宜加黃芩、生地、牛蒡子。外用蘄艾、蛇床子研末,新煙銅盛燃,吸菸,取出痰涎,咽痛漸愈。若不惡熱,舌胎白滑,宜加半夏、南星。外用蘄艾、半夏、南星研末。
吸菸取涎。若聲音重濁,更加阿膠、玉竹、雞子白之類。若不紅腫,舌胎滑而冷,不渴,惡寒喜熱,宜用半夏、南星、附子、肉桂之類。外用油蘸大紙捻照其後頸,或用生附子研末吹之自愈。凡此不過但引其端,而未詳其法。非略也。用法不外六經,驗證重在本氣,毋庸復贅。
附案
曾醫老庚者,年二十有七。夏月出疹,頭身微熱,苗色淡紅,咽喉痛甚。時醫誤用柴、葛、牛子、甘、桔等藥,轉加作泄。大泄數次,疹頓沉沒。咽喉轉閉,口不能言,人事恍忽,暈眩欲絕。時,天有在坐。予謂天有曰:「此證全是一團陰寒在裡,若用疹家通套藥,必不可生。」天有曰:「
何以言之?」予曰:「若內實有火,苗當紫赤,何得淡紅?且咽喉雖痛,而不赤腫;又無煩渴惡熱等證,明明腎臟虛寒,陰火上攻也。且陽和布令,百體順昌;麻疹屬陽,必純陽始得出透。見點之時,如萌芽初吐;遇陰慘肅殺之氣,摧殘所生,靡有孑遺。今值此陰邪橫發,埋沒真陽,
而疹不沉沒者,幾希矣。」於是陡進附子、乾薑、半夏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肉桂、黃耆,溫補兼行,以驅陰回陽,俾駁劣悉返沖和,乃得功收再造。危乎微乎!
從侄經千,年三十出疹。初熱時,心中煩躁,腹內疼熱,甚為剝床。彼因問:「三豆湯可服乎?」余曰:「可急煎服。」於是心腹煩熱乃解。苗不出現,人事暈眩,咳逆喘促,鼻靨扇動。詳察其證,知其為熱毒壅塞於肺。肺壅則津液不行,肌竅不開,苗故不見。因用黃芩以清裡熱,阿膠、麥冬以潤肺燥。
白話文:
麻疹的論述
醫書上說,痘疹屬陰,但必須藉由陽氣才能顯現;麻疹屬陽,卻要藉由陰氣才能形成。這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奧妙。麻疹是先天真陽中帶有的胎毒,但必須與陰氣交感,才能產生變化,所以說「成於陰」。剛開始發熱的三天,全身會微微出汗,麻疹的苗頭才會顯現。汗液是陰的液體,發熱時微微出汗,是陰陽交感、產生變化的徵兆。如果沒有微微出汗,表示體內營衛之氣乾澀,皮膚腠理閉塞,麻疹的苗頭又怎麼能出來呢?如果麻疹已經全部長出,要使其顆粒紅潤鮮明,這表示營血附隨陽氣,發育成美好的樣子,精華都顯現在外了。之後麻疹會逐漸消退,消退後的餘毒之氣,也必須藉由陰氣交感而化解。陰氣得到這些毒氣,會形成斑點。斑點是陰血作用的結果,不要讓它太快消退,以免餘毒又返回體內,留下後患。麻疹的痊癒是這樣完成的,這不就是「成於陰」的表現嗎?
這就是所謂的「麻疹稟陽而成於陰」的道理。但必須內外都沒有邪氣,麻疹才能順利痊癒。邪氣會傷害正氣,對麻疹有害。治療時應當分辨病邪在哪一經絡,並根據情況制定處方,使邪氣去除而正氣不受損害,這樣營衛之氣才會調和順暢,陰陽交會,病邪無處可逃,麻疹自然痊癒。痘症的治療重點在於養護漿液,而麻疹只要能夠順利長出即可,麻疹順利長出就表示成功了八九成,之後只需調理身體即可。麻疹的顏色應鮮明紅潤,忌諱暗淡滯塞。麻疹長得多也沒有關係,總之要出得透徹,出得透徹體內才不會殘留邪氣。麻疹常會伴隨咳嗽和咽喉疼痛。治療咽喉痛,應以甘草、桔梗為主藥,再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如果出現紅腫、怕熱、口渴、小便赤黃等症狀,應加黃芩、生地、牛蒡子;外用蘄艾、蛇床子研成末,用新煙銅盛燃後吸煙,引出痰液,咽痛會逐漸好轉。如果不怕熱、舌苔白而滑,應加半夏、南星;外用蘄艾、半夏、南星研成末,吸煙引出痰液。如果聲音沙啞,應加阿膠、玉竹、雞子白等。如果沒有紅腫,舌苔滑而冷,不口渴、怕冷喜熱,應使用半夏、南星、附子、肉桂等藥物;外用油浸潤的大紙捻在後頸處點燃或用生附子研成末吹入鼻中,症狀就會自行好轉。這裡只是略微提及其治療的大方向,沒有詳細說明方法,並非省略。用藥不外乎六經辨證的原則,診斷應重視病患的本氣,無須多言。
附帶案例
曾某醫治一位老先生,他年約二十七歲,在夏天得了麻疹。起初頭身微熱,麻疹的顏色是淡紅色,咽喉疼痛劇烈。當時的醫生誤用柴胡、葛根、牛蒡子、甘草、桔梗等藥物,反而導致腹瀉,多次腹瀉後,麻疹沉沒下去,咽喉反而更加閉塞,口不能言,神志恍惚,暈眩得幾乎要昏過去。當時有人在場,我對他說:「這個病完全是體內陰寒所致,如果用一般治療麻疹的藥方,肯定活不了。」那人問:「為什麼這樣說?」我說:「如果體內真的有火熱,麻疹的顏色應該是紫紅色,怎麼會是淡紅色呢?而且雖然咽喉疼痛,卻沒有紅腫,又沒有煩渴怕熱等症狀,這明明是腎臟虛寒,陰火上攻。陽氣平和才能讓身體順暢,麻疹屬陽,必須是純陽才能順利發出。麻疹剛出現時,就像植物發芽,遇到陰冷肅殺之氣,就會被摧殘殆盡。現在這個情況就是陰邪橫生,埋沒了真陽,麻疹還沒完全沉沒下去,已經是很幸運了。」於是立即使用附子、乾薑、半夏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肉桂、黃耆等藥物,溫補並行,驅散陰寒,恢復陽氣,使病邪轉為平和,這才得以痊癒。真的是很危險啊!
我的姪子經千,三十歲時得了麻疹。剛開始發熱時,心中煩躁,腹內疼痛發熱,難受得在床上翻滾。他問我能不能服用三豆湯,我說可以馬上煎服。服用後,心腹的煩熱就解除了,但麻疹卻沒有顯現,病人神志暈眩,咳嗽氣喘,鼻翼扇動。仔細觀察他的症狀,發現是熱毒壅塞在肺部。肺部壅塞,津液就不能運行,肌膚的孔竅也打不開,麻疹所以才不能長出來。於是用黃芩清裡熱,阿膠、麥冬滋潤肺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