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 苦花子

一名毛連子,又名小葉金雞舌,又名苦花椒。入藥梗葉並用。

治疔瘡瘴毒蛇傷,熱腹痛,熱喉風,並效。搗汁擂水,夏冷服,冬溫服。

白話文:

苦花子,又叫做毛連子,也叫做小葉金雞舌,還叫做苦花椒。它的莖和葉都可以入藥。

可以治療疔瘡、瘴氣毒、蛇咬傷,以及發熱引起的腹痛、喉嚨腫痛,都有效果。將它搗爛取汁,加入水中攪拌,夏天可以冷服,冬天可以溫服。

2. 佛手草

朱烺齋任城日鈔:杭州秦亭山聖帝殿廚房後石臺基上有草,狀如百合,名百合草,一名佛手草。寺僧藉以貨售香客以入藥。

治瘡:不論何種惡瘡,以此草煎湯洗之,即愈。敏按:王安採藥方,射干一名佛手草,不治瘡,與此別。

白話文:

杭州秦亭山聖帝殿廚房後面的石臺階上長了一種草,形狀像百合,被稱為百合草,也叫做佛手草。寺廟的和尚會採集這種草賣給香客,用來入藥。

這種草可以治療瘡:不論是哪種惡瘡,用這種草煎湯清洗,很快就會痊癒。

這裡特別說明一下:王安所採藥方中,射干也叫做佛手草,但那種佛手草不是用來治療瘡的,和這裡說的這種佛手草不一樣。

3. 草石蠶

餘杭山中多有之,葉似大葉金星,根黑色,如蠶。按:甘露子,亦名草石蠶,與此別。前溪逸志:銅官山生石蠶,藤也。以石為土,形則蠶也,採食之,可已風痹。本草:石蠶,乃石似蠶者,非真蠶也。藤之蠶根於石,石之蠶伏於土,非格勿君子,焉能辨其名號,識其性情哉!

治虎傷收口用之,虎咬成瘡,口不斂者,為末摻上,即痂。風痹羊毛痧。

敏按:王安採藥方:金星鳳尾,即寶劍草,其根名石蠶,能解硫黃毒蛇毒,治發背癰疽結核等症,竹木魚刺,黃疸熱淋,洗眼疾陰濕瘡,似此則非藤蠶甘露子明矣。

白話文:

餘杭山中有很多這種植物,它的葉子像大葉金星草,根是黑色的,形狀像蠶。要注意的是,甘露子也叫做草石蠶,但和這裡說的這種是不同的。前溪逸志這本書說,銅官山生長的石蠶是藤蔓植物,它們以石頭為生長土壤,形狀像蠶。人們採集食用它,可以治療風痹。本草綱目說,石蠶是外形像蠶的石頭,並不是真的蠶。藤蔓的蠶根附在石頭上,石頭的蠶則埋在土裡,如果不是有格調和學問的人,怎麼能分辨它們的名稱,了解它們的屬性呢!

可以用它來治療被老虎咬傷的傷口,使傷口癒合。如果被老虎咬成瘡,傷口無法癒合,可以將它磨成粉末敷在傷口上,就會結痂。還可以治療風痹和羊毛痧。

我認為,王安採藥方中記載,金星鳳尾草就是寶劍草,它的根叫做石蠶,可以解硫磺毒和蛇毒,治療發背、癰疽、結核等症狀,以及竹木魚刺卡喉、黃疸、熱淋等病症,也可以用來清洗眼睛疾病和陰濕瘡。這樣看來,這裡所說的石蠶就不是藤蠶或是甘露子了,是很明顯不同的。

4. 毛葉仙橋

貓舌仙橋附

一名翠梅草。百草鏡云:春月發苗,葉狹尖糙澀,微有毛,三月開花碧色,至五月間,其莖蔓延,黏土生根,兩頭如橋,故名。三月採去根。

性寒。葛祖方:治失力黃,能退諸瘡熱血風火氣毒。百草鏡云:散風火,利濕熱,治白火丹疥瘡,澀精。

白濁:用毛葉仙橋三錢,酒煎服。

李氏草秘:仙橋草,形似橋,倒地生根,葉似柳,厚背紫色者多,秋開紫花一條,治疔瘡諸毒癰腫,用此草搗汁加酒服。雖發狂垂死,入口即生。汪連仕云:細葉者紫背仙橋,背必須紫色,延蔓倒地如橋,土人名為疔瘡草,能消疔腫拔根,合蒼耳草酒煎服。

白話文:

毛葉仙橋

貓舌仙橋,又名翠梅草。

《百草鏡》記載:春天長出嫩苗,葉子狹長尖銳且粗糙澀口,帶有細毛。三月開出碧綠色的花朵,到了五月,莖蔓會四處延伸,接觸土壤便會長出根,兩頭像橋一樣,因此得名。三月時採收去除根部。

藥性寒涼。葛洪的藥方記載:能治療因虛弱導致的黃疸病,並能消除各種瘡瘍的熱毒、血熱、風邪、火氣和毒素。《百草鏡》記載:能疏散風熱,利尿除濕,治療白火丹、疥瘡,以及澀精止瀉。

治療白濁:使用毛葉仙橋三錢,用酒煎煮後服用。

李氏《草秘》記載:仙橋草,外形像橋,蔓生倒地長根,葉子像柳葉,葉背厚實呈紫色的較多,秋天開出紫色的長條花,能治療疔瘡及各種毒瘡腫痛,將此草搗爛取汁,加入酒服用。即使病患因疔瘡發狂垂死,服用後也能起死回生。汪連仕說:細葉的紫背仙橋,葉背必須是紫色的,莖蔓倒地像橋一樣,當地人稱它為疔瘡草,能消除疔瘡腫痛並拔出根,可與蒼耳草一同用酒煎服。

5. 貓舌仙橋

汪氏草藥方:貓舌仙橋葉面生刺,草本塌地,生花青紫,多產水澤旁。

治疔瘡:理黃膽一切濕火(汪氏)。

白話文:

汪氏草藥方記載:貓舌仙橋這種植物,葉子表面長有刺,屬於草本植物,緊貼地面生長,開的花是青紫色,大多生長在水邊潮濕的地方。

治療疔瘡:可以處理黃疸以及各種濕熱引起的發炎(這是汪氏的說法)。

6. 荷包草

一名肉餛飩草,一名金鎖匙。生古寺園砌石間,似地連錢而葉有皺紋,形如腰包,青翠可愛。百草鏡云:二月、十月發苗,生亂石縫中,莖細,葉如芡實大,中缺,形似掛包餛飩,故名。蔓延貼地,逐節生根,極易繁衍,山家階砌亂石間多有之,四月、十月採,過時無。

性微寒,治黃白火丹,去濕火,兼神仙對坐草用。清五臟,點熱眼,止吐血,洗痔瘡,調婦人經,忌鹽。

水腫初起。百草鏡云:活鯽魚大者一尾,用瓷片割開,去鱗及腸血,以紙拭淨,勿見水,以荷包草填腹令滿,甜白酒蒸熟,去草食魚。

利濕熱,治黃白膽臌脹,白濁經閉,搗汁點熱眼,煎湯洗痔瘡腫痛(百草鏡)。

疝氣:周氏家寶用荷包草研爛汁,酒送服。此草形似荷包,上面有二子,初生時有葉無子,須至六七月方生。

黃疸:家寶方:荷包草螺螄三合,同搗汁,澄清,煨熱服。

眼中生疔:眼科要覽:用肉餛飩草連根葉,和酒漿板搗汁,飲二、三次,即愈。(酒漿板,即酒釀糟也。)

蛇咬:家寶方:鶴頂紅即灰藋,肉餛飩,野甜菜,三味共搗敷之。

白話文:

這種草又名肉餛飩草,也叫金鎖匙。它生長在古老寺廟花園的石塊縫隙間,葉子像地錢草一樣但有皺紋,形狀像錢包,青綠色非常可愛。《百草鏡》記載,它在二月和十月發芽,生長在亂石縫中,莖細,葉子像芡實那麼大,中間有缺口,形狀像掛包餛飩,所以得名。它蔓延貼著地面生長,每節都會長出根,非常容易繁殖,山裡人家階梯或亂石堆間很多。四月和十月採摘,過了時間就沒有了。

它的藥性微寒,可以治療黃白火丹,去除濕熱之氣,也可以和神仙對坐草一起使用。它能清五臟,可以點在發熱的眼睛上,止吐血,清洗痔瘡,調理婦女月經,但忌諱和鹽一起使用。

水腫剛開始發作時。《百草鏡》記載,取一條大的活鯽魚,用瓷片劃開,去除魚鱗、腸子和血,用布擦乾淨,不要沾水,然後用荷包草填滿魚腹,用甜白酒蒸熟,去除荷包草後吃魚。

它能利濕熱,治療黃疸、腹部腫脹、白濁、經閉,搗爛取汁滴入發熱的眼睛,煎湯清洗腫痛的痔瘡(《百草鏡》記載)。

疝氣:周氏家寶記載,將荷包草搗爛取汁,用酒送服。這種草形狀像荷包,上面有兩個小突起,剛長出來時只有葉子沒有小突起,要到六七月才會長出來。

黃疸:家寶方記載,將荷包草和螺螄各三合一起搗爛取汁,澄清後加熱服用。

眼睛長疔:眼科要覽記載,用肉餛飩草連根帶葉,和酒釀一起搗爛取汁飲用,喝兩三次就會痊癒。(酒釀就是酒糟。)

被蛇咬傷:家寶方記載,取鶴頂紅(就是灰藋)、肉餛飩和野甜菜,三種一起搗爛敷在傷口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