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土貝母
消瘰癧:傅信方:穿山甲和沙炒,牛皮膠切碎,麥殼炒,各二兩,土貝母、連翹、各一兩,共為末,大人三錢,小兒二錢。
治汗斑:集驗:土貝母一兩,南硼砂一兩,冰片一分,共研末,搽之即愈。(家寶方:硼砂只用五錢,以暑月出汗時頻擦乃效。)
治鼠瘡:彙集關紹聖方:大鯽魚一尾,皂角內獨子每歲一個,川貝母三錢,土貝母二錢,將皂角子貝母入魚肚內,黃泥包裹,陰陽瓦炭火焙乾存性,研為細末,每服三錢,食後黃酒調服,忌葷百日。
手發背:慈惠編: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五錢、皂刺二錢五分、土炒土貝五錢五分、半夏一錢五分、甲片二錢五分,炒黑;知母二錢五分,加蔥姜,水酒煎二劑服,即愈。刀割斧砍,夾翦槍箭傷損:集驗云:土貝母末敷之,止血收口。
毒蛇咬:祝氏效方:急飲麻油一碗,免毒攻心,再用土貝母四五錢,為末,熱酒沖服,再飲酒盡醉,安臥少時,藥力到處,酒化為水,從傷口噴出。候水盡,將碗內貝母渣敷傷口。垂死者皆活。
腫毒初起:百草鏡云:此方傳自異人,應驗如響。重者不過三服,輕者一二服,初起即散,已成者自潰,且易收口。甲片炙搗六錢、全當歸五錢、花粉八錢、白芷五錢、廣皮三錢、土貝母研二錢、銀花一兩、皂刺三錢、赤芍六錢、防風五錢、甘草節六錢、乳香炙另研一錢、沒藥炙另研一錢、蘇木二錢、川牛膝一錢、川斷五錢,酒水各半煎汁去渣,將沒藥乳香末調服取汗,忌雞犬孝服男女僧尼觸犯,須避靜室服藥。趙貢栽云:此方專於攻散,藥力太重,惟可施於壯實之人,虛弱者勿服。
按:貝母有甜苦之分;有川象之別。《百草鏡》云:出川者曰川貝;出象山者名象貝;絕大者名土貝。川產者味甘,間有微苦,總不似他產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。入藥能補氣利痰而不寒,虛人宜之。象貝一味苦寒,能化堅痰,性利可知。若土貝功專化膿,解癰毒,性燥而不潤。
以象貝皆小,土貝獨大,於川產者亦異。綱目不分著功用,或其時尚未有此種耳。又用藥識微云:川貝中一種出巴東者獨大,番人名紫草貝母,大不道地。出陝西者名西貝,又號大貝。張石頑云:貝母川產味甘,最佳;西產味薄,次之;象山者微苦,又次之;一種大而苦者,僅能解毒,並去心用。今川中亦產一種大如錢者,土人以之搗粉作漿,刷川綢用,不知入藥。
然則土貝川中亦產,不特浙江也。憶庚子春有友自川中歸,貽予貝母,大如錢,皮細白而帶黃斑,味甘。云此種出龍安,乃川貝中第一,不可多得。信是,則川中之甜貝母亦有大者,不特金川子獨甜也,並附以俟考。
白話文:
土貝母
消瘰癧:一種藥方將穿山甲、牛皮膠、麥殼、土貝母和連翹等藥材研磨成粉,成人每次服用三錢,兒童每次服用二錢。
治汗斑:一種藥方將土貝母、硼砂和冰片研磨成粉,塗抹患處即可治癒。(另一藥方建議只用五錢硼砂,並在夏季出汗時頻繁塗抹。)
治鼠瘡:一種藥方將大鯽魚、皂角內籽、川貝母和土貝母等藥材一起焙乾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三錢,飯後用黃酒送服,忌食葷腥一百天。
治手發背:一種藥方用生甘草、炙甘草、皂刺、炒土貝母、半夏、甲片、知母等藥材煎湯服用,即可治癒。
治刀割斧砍、夾翦槍箭傷損:將土貝母研磨成粉敷於傷口,可止血收口。
治毒蛇咬傷:先服用一碗麻油解毒,再用熱酒沖服土貝母粉,並飲酒至醉,待藥效發揮,酒從傷口排出後,將藥渣敷於傷口,可救治垂危者。
治腫毒初起:一種藥方用甲片、當歸、花粉、白芷、廣皮、土貝母、銀花、皂刺、赤芍、防風、甘草節、乳香、沒藥、蘇木、川牛膝、川斷等藥材煎湯服用,並用沒藥、乳香調成的藥末服用,使其發汗。服藥期間需忌口,並保持安靜。此藥方藥力較強,只適用於體格強壯者。
貝母種類及藥性:貝母有甜、苦之分,也有川產、象山產之別。《百草鏡》記載,川產的稱為川貝,象山產的稱為象貝,特大的稱為土貝。川貝味甘微苦,象貝味苦寒,土貝則性燥,擅長化膿解毒。因為象貝體積小,土貝體積大,與川貝有所不同。《本草綱目》未詳細記載土貝的功效,可能是當時尚未有此分類。另有記載,巴東產一種大的紫草貝母,陝西產的稱為西貝或大貝。川中也產一種大的貝母,當地人用它製作漿糊刷綢緞,而不入藥。但其實川中也產土貝,並非只有浙江才有。 龍安產一種大型川貝,品質最佳。
總之,文中描述了土貝母在治療多種疾病中的應用,並詳細闡述了不同產地、不同種類貝母的藥性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