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26)

1. 山百合

此百合之野生者,瓣狹長而味甘,山人採貨之。藻異云:百合有三種:一名山百合,花遲不香;二名檀香百合,可食;三名虎皮百合,食之殺人。百草鏡:百合白花者入藥;紅花者名山丹,黃花者名夜合,今惟作盆玩,不入藥。百合以野生者良,有甜、苦二種,甜者可用,取如荷花瓣無蒂無根者佳。能利二便,氣虛下陷者忌之。

逢原云:余親見包山土罅中,蚓化百合,有變化未全者,大略野生百合,蚓化有之,其清熱解毒、散積消瘀,乃蚓之本性耳;,應驗方:癰疽無頭,野百合同鹽搗爛敷。

甘入肺,清痰火,補虛損,治肺癰。救生苦海:取白花者三兩搗爛,白酒和絞,取汁一碗,不拘時服,七服全愈。

白話文:

這種野生百合,花瓣狹長且味道甘甜,山裡的人會採集販賣。有人說百合有三種:一種叫山百合,花開得晚且沒有香味;另一種叫檀香百合,可以食用;還有一種叫虎皮百合,吃了會中毒。另有醫書記載,白色花朵的百合可以入藥;紅色花朵的叫山丹,黃色花朵的叫夜合,現在人們只把它們當作盆栽觀賞,不拿來入藥。百合以野生的品質最好,有甜味和苦味兩種,甜味的可以食用,挑選像荷花瓣一樣沒有蒂和根的最好。百合能通利大小便,但氣虛下陷的人不宜服用。

有人說,我親眼看見包山土縫裡,蚯蚓變成百合,有的還沒完全變好。大概野生百合,有的是蚯蚓變成的,它清熱解毒、散積消瘀的功效,是蚯蚓本身的特性。有個驗方是:癰疽沒有膿頭,可以用野生百合和鹽搗爛敷在患處。

甘味的百合可以入肺,能清熱痰、平火氣,補虛損,治療肺癰。有個急救的方子:取白色花朵的百合三兩搗爛,用白酒調和絞出汁液,取一碗,不拘時間服用,七次就能痊癒。

2. 石衣

石耳

台州仙居有之,生峻嶺絕壁海崖高處,乃受陰陽雨露之氣,漸漬石上,年久則生衣,鮮者翠碧可愛,乾者面黝黑,背白如雪,土人以作羹餉客,最為珍品。煮法:用滾水一碗,投鹽少許,泡石衣於中,用手細細擺揉,去其細砂,待軟如綿,其細砂去淨,色即變紫如玫瑰,必得鹽水,則所銜細砂,始能吐盡,再過清水二、三次,以雞湯下食,滑脆鮮美,味最香甘,為山蔬第一。台州六屬,惟仙居有之。

或云,各處深山皆有,非仙居人不能取,故仙居人有專業此為生者。近則一二百里,遠則數百里外,向深岩危壑人跡莫能躋攀者,壁上始有此物。其取之法:人則藤兜飛架,衣雞毳,躡鞋趫,捷如猿猱,取之則銛鉤鋒鏟輪絙,入山有祭,買路有楮,非仙土人莫能盡其術也。然結侶雖多,其採取只許一人往,不得兩人並採,亦奇也。

每年必損人,故其值昂,而貪利者且競趨之。

味甘氣清,性寒無毒,清膈熱,利小水,化痰,消癭結滯氣,有補血明目之功。婦人食之,能潔子宮,易於受胎;男子食,益精增髓。

白話文:

石耳,在台州仙居這個地方有產。它生長在陡峭的山嶺、懸崖和海邊高處,吸收天地陰陽和雨露的精華,慢慢地滲透到石頭上,經過長時間就會長出像衣服一樣的覆蓋物。新鮮的石耳呈現翠綠色,非常可愛;乾燥的則表面呈現黝黑色,背面卻白如雪。當地人會用它來煮羹湯招待客人,是最珍貴的食材。

烹煮的方法是:用一碗滾燙的開水,加入少許鹽,把石耳放進去浸泡,用手輕輕地搓揉,去除細沙。等到石耳變得像棉花一樣柔軟,細沙也完全去除乾淨,石耳的顏色就會轉變成像玫瑰一樣的紫紅色。一定要用鹽水浸泡,才能讓石耳裡含有的細沙完全吐出來。再用清水沖洗兩三次,加入雞湯一起食用,口感滑嫩爽脆、味道鮮美,是山野蔬菜中的第一名。台州六個轄區中,只有仙居出產這種石耳。

有人說,各地的深山裡都有石耳,但是只有仙居人才懂得如何採摘。因此,仙居有些人就以採摘石耳為生。他們前往近則一兩百里,遠則數百里之外,人跡罕至的深山險谷,才能在峭壁上找到石耳。採摘的方法是:人要穿上羽毛做的衣服,腳穿草鞋,像猿猴一樣靈活地用藤條製作的吊籃攀爬,再用鋒利的鉤子、鏟子和繩索來採集。入山前要祭拜山神,買路要燒紙錢,不是仙居當地人是無法完全掌握這些技巧的。而且,即使結伴同行的人很多,採摘的時候也只允許一人前往,不可以兩個人同時採摘,這也是很奇怪的。

每年都一定會有人因此受傷,所以它的價格非常昂貴,但還是有很多貪圖利益的人爭相採摘。

石耳味道甘甜,氣味清香,性質寒涼且無毒。它能清除胸膈的熱氣、利小便、化痰、消除癭瘤和氣滯,還有補血明目的功效。婦女食用後,能清潔子宮,容易懷孕;男子食用後,能增強精氣、補益骨髓。

3. 石耳

群芳譜:石耳,一名靈芝,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徼諸山石岩上,遠望如烟,廬山亦有之。狀如地耳,山僧採暴饋遠,洗去沙土,作茹,勝於木耳。粵志:韶陽諸洞多石耳,其生必於青石。當大雪後,石滋潤,微見日色,則石生耳。大者成片如苔蘚碧色,望之如烟,亦微有蒂,大小朵朵如花,烹之面青紫如芙蓉,每當昧爽擷取則肥厚,見日漸薄,亦微化為水。

凡香蕈感陰濕之氣而成,善發冷氣,多和生薑食乃良;惟石耳味甘腴,性平無毒,多食飫人,能潤肌童顏,在木耳、地耳之上。南粵瑣記;凡青石以烈日輒出汗,汗凝結則成石耳。青為木氣故生耳,若白石則否。或曰,此亦蕈之類,厚者蕈,薄者耳。或曰,凡乳床必因石脈而出,不自頑石出,其在陰洞者為乳床,在陽岩者為石耳。

石耳之美,見稱於伊尹,其言曰:漢上石耳,蓋上古已珍之矣。

性寒,或曰平,味甘腴,無毒。藥性考石耳寒平,石崖懸珥,氣並靈芝。久食色美,益精悅神,至老不毀。瀉血脫肛,灰服愈矣。名勝志安吉州梅溪石門中產石耳,食之止熱。

白話文:

《群芳譜》記載:石耳,又名靈芝,生長在天台山、四明山、河南、宣州、黃山、巴西邊境等地的山石岩壁上,遠看像煙霧一般,廬山也有。它的形狀像地耳,山裡的僧人採摘後曬乾送給遠方的人,洗去沙土後當作蔬菜食用,比木耳更好吃。《廣東志》記載:韶陽各個山洞有很多石耳,它們必定生長在青色的石頭上。當大雪過後,石頭變得濕潤,微微有陽光照射時,石耳就會生長出來。大的成片像苔蘚,呈碧綠色,遠看如煙霧,也稍微有蒂,一朵朵大小像花一樣。烹煮後顏色呈青紫色,像芙蓉花。每天早上天剛亮時採摘,石耳最肥厚,曬到太陽會逐漸變薄,甚至稍微化成水。

一般香菇類都是感受陰濕的氣而成,容易散發冷氣,大多要和生薑一起吃才好。只有石耳味道甘甜肥美,性質平和無毒,多吃會使人飽足,能滋潤皮膚使人容顏不老,比木耳、地耳更好。 《南粵瑣記》記載:凡是青色的石頭被太陽暴曬就會出汗,汗水凝結就形成石耳。青色屬木氣,所以能長出石耳,如果是白色的石頭就不會。有人說,石耳也是香菇類的,厚的叫蕈,薄的叫耳。也有人說,凡是長出乳床狀的石耳,必定是因石脈而生,不是從堅硬的石頭長出來的。長在陰暗洞穴的叫乳床,長在向陽岩壁的叫石耳。

石耳的美好,被伊尹所稱讚,他說:「漢水上的石耳,在上古時代就已經被視為珍品了。」

石耳的性質寒涼,也有人說是平和,味道甘甜肥美,無毒。《藥性考》記載:石耳性質寒平,生長在懸崖峭壁上,其氣與靈芝相似。長期食用能使人容顏美麗,增強精氣、使人精神愉快,到老也不會衰老。對於便血脫肛的病症,將石耳燒成灰服用可以治癒。《名勝志》記載:安吉州的梅溪石門中出產石耳,食用可以止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