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24)
卷八 (24)
1. 甘儲
取種之法,群芳譜云:九月、十月間掘薯卵近根先生者,勿令損傷,用軟草包裹,掛通風處陰乾;一法,於八月中揀近根老藤,剪七、八寸長,每七、八根作一小束,耕地作畦,將藤束栽如栽韭法,過月餘,每條下生小卵如蒜頭狀,冬月畏寒,稍用草蓋覆,至來春分種;一法,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堅實者,陰乾,以軟草作襯,另以軟草裹之,置無風和暖、不近霜雪、不受冰凍處;一法,霜降前收取根藤,曬令乾,於灶下掘窖,約深一尺五、六寸,先用稻糠三、四寸,次置種其上,更加稻糠三、四寸,以土蓋之;一法,七、八月取老藤,種入木筒或磁瓦器中,至霜降前,置草篅中,以稻糠襯置向陽近火處,至春分後,依前法種。
金氏曰:存薯之法不一,在人變通,或存木斛、草囤、瓷甕、竹籠中俱可,但性畏寒又畏熱,置避風和暖處,用草浮蓋,俾通氣;若封固,則發熱壞爛。敏:前在東甌玉環,見其島民少穀食,多以茹為糧。彼土有地,率多種茹,土人云,其利十倍於谷,以茹糧多者為富。其收茹之法,多曝乾切條,以竹蓆圍如囤儲之,久亦不蛀,用則以水煮代飯。
云食之多力鮮病,蓋其味甘,能補脾土故也。金氏曰:薯初結即可食,味淡多汁,及時則甜,煨食、煮食、爆食、蒸食、亦可生食,切片曬乾,碾作饘粥,磨作粉餌,滾水灼,可作丸;拌麵,可作酒。舂細,水濾去渣,澄曬成粉,其葉可作蔬。範咸臺灣府志:長而色白者是舊種,圓而黃赤者出自文來國,金姓者攜回,故名金薯。
,諸羅縣誌:他物不種,必用子、用仁,或原物根芽,獨薯不然,取一條片片切之,只留皮一面,種之髮根生苗,亦一異也。
氣味甘平無毒,主治補中活血,暖胃肥五臟。白皮白肉者,益肺氣生津,中滿者不宜多食,能壅氣。煮時加生薑一片,調中,與薑棗同功。紅花煮食,可理脾血,使不外泄。(敏按:甘儲俗傳能發諸病,患痔漏者,愈後食之復發,亦以性能下行而滯氣故也。)
痢疾下血,傳習錄云:痢疾之起,多因脾胃先虛,而後積滯成痢。其有脾氣虛甚,欲健中焦者,必宜甘溫之藥;其有命門不暖,欲實下焦者,必宜純熱之藥;至若濕熱所致,煩熱口燥,腹痛純紅、小水黃赤以及下血者,用此薯蒸熟,以芍藥湯頻頻嚼服,或薯粉調冬蜜服,亦愈。
酒積熱瀉,傳習錄云:泄瀉之症不一,或水土相亂,並歸大腸而瀉;或土不制水,清濁不分而瀉;或小腸受傷,氣化無權而瀉;或真陰虧損,元陽枯涸而瀉者,此皆各從其類治之。若酒濕入脾,因而飧泄者,用此薯煨熱食。
濕熱黃疸,黃疸之症有四:一曰陰黃,由氣血敗也;一曰表邪發黃,即傷寒症也;一曰膽黃,驚恐所致也;更有陽黃一症,或風濕外感,或酒食內傷,因濕成熱,因熱成黃者,用此薯煮食,其黃自退。
白話文:
甘薯
栽種甘薯的方法有很多種:
第一種,在九月、十月間挖掘薯塊,選擇靠近根部、長得較好的薯塊,小心不要弄傷,用柔軟的草包裹好,掛在通風的地方陰乾。
第二種,在八月中旬選擇靠近根部的老藤,剪取七、八寸長,每七、八根捆成一小束,在田裡做成畦,像種韭菜一樣栽種,一個多月後,每條藤下都會長出像蒜頭一樣的小薯塊。冬天怕冷,可以稍微用草蓋起來保暖,到第二年春分再種植。
第三種,霜降前採收靠近根部的、稍為堅實的薯塊,陰乾後,用柔軟的草墊好,再用柔軟的草包裹起來,放在避風、溫暖、不靠近霜雪和冰凍的地方保存。
第四種,霜降前收取根莖,曬乾後,在灶下挖一個約一尺五、六寸深的窖,先鋪上三、四寸厚的稻糠,然後將種薯放在稻糠上,再覆蓋三、四寸厚的稻糠,最後用土蓋好。
第五種,七、八月採收老藤,種在木筒或瓷瓦器中,到霜降前,放在草篅中,用稻糠墊好,放在向陽、靠近火的地方,等到第二年春分後再用上述方法種植。
保存甘薯的方法有很多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,例如木桶、草囤、瓷甕、竹籠等都可以,但甘薯怕冷又怕熱,要放在避風向陽溫暖的地方,用草蓋著,保持通風;如果密封保存,容易發熱腐爛。在東甌玉環,我見當地人糧食少,主要以甘薯為主食。那裡的土地普遍種植甘薯,當地人說,甘薯的產量是穀物的十倍,種植甘薯多的人家就被認為是富裕的。他們收穫甘薯後,大多曬乾切條,用竹席圍起來像囤糧一樣儲存,放很久也不會生蟲,食用時用水煮熟代替米飯。
甘薯食用後讓人精力充沛,很少生病,因為它味道甘甜,能補益脾胃。剛結的甘薯就可以食用,味道清淡多汁,成熟後會變甜,可以烤著吃、煮著吃、爆炒著吃、蒸著吃,也可以生吃;切片曬乾後,可以磨成粉做成粥或糕點;滾水煮熟後,可以做成丸子;拌在麵裡,可以釀酒;舂碎後,用水過濾掉渣滓,曬乾後可以得到甘薯粉;甘薯葉也可以當蔬菜吃。根據《臺灣府志》記載,長而顏色白的甘薯是舊品種,圓而黃赤的甘薯來自文來國,是金姓之人帶回來的,所以叫做金薯。《諸羅縣誌》記載,其他作物種植都需要用種子或果實,或者根芽,唯獨甘薯不同,只要取一條甘薯,切成片,只留一面皮,就能種植,發芽生苗,這也是甘薯的一個特點。
甘薯味甘性平,無毒,具有補中益氣、活血、暖胃、滋養五臟的功效。白皮白肉的甘薯,還能益肺氣、生津。但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,因為容易導致脹氣。煮甘薯時加一片生薑,可以和胃,功效與薑棗相同。紅心甘薯煮著吃,可以調理脾胃之血,防止血液外泄。(據說甘薯會加重一些疾病,比如痔瘡患者,癒合後食用甘薯會復發,這可能是因為甘薯有下行通便的作用,容易導致氣滯的緣故。)
對於痢疾下血,《傳習錄》記載:痢疾的發生,大多是脾胃先虛弱,然後積滯成疾。如果脾氣虛弱嚴重,需要健脾益胃的,就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;如果命門火衰,需要溫補下焦的,就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;如果是濕熱引起的痢疾,伴有煩熱口渴、腹痛、大便鮮紅、尿黃赤以及下血等症狀,可以用甘薯蒸熟,用芍藥湯送服,或者用甘薯粉加蜂蜜服用,都能夠治愈。
對於酒積熱瀉,《傳習錄》記載:腹瀉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水土不服,或者脾胃失調等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如果因為飲酒傷脾,導致腹瀉,可以用甘薯煨熟食用。
對於濕熱黃疸,黃疸分為四種:陰黃,是由於氣血虧虛造成的;表邪發黃,是傷寒的症狀;膽黃,是驚恐造成的;陽黃,是風濕外感或飲食內傷,濕邪化熱,熱邪生黃造成的,這類黃疸可以用甘薯煮著吃,黃疸就能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