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23)
卷八 (23)
1. 甘儲
種薯宜高地、沙地,起脊尺余,種在脊上,遇旱可汲井澆灌;即遇澇年,若水退在七月中,氣候既不及藝五穀,即可剪藤種薯。至於蝗蝻為害,草禾蕩盡,惟薯根在地,薦食不及,縱令莖葉皆盡,尚能發生。若蝗信到時,急令人發土遍壅,蝗去之後,滋生更易,是天災物害皆不能為之損。
人家凡有隙地,但只數尺,仰見天日,便可種得石許,此救荒第一義也。歲前深耕,以大糞壅之,春分後下種。若地非沙土,先用柴灰或牛馬糞和土中,使土脈散緩與沙土同,可行根,重耕起要極深。
將薯根每段截三、四寸長,覆土深半寸許,每株相去縱七、八尺,橫二、三尺;俟蔓生既盛,苗長一丈,留二尺作老根,余剪三葉為一段,插入土中,每栽苗相去一尺,大約二分入土,一分在外,即又生薯,隨長隨剪隨種隨生,蔓延與原種者不異。凡栽薯須順栽,若倒栽則不生。
節在土上則生枝,在土下則生卵。約各節生根,即從其連綴處斷之,令各成根苗,每節可得卵三、五枚。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,即為遊藤,宜剪去之,及掘根時捲去藤蔓,俱可飼牛羊豕,或曬乾冬月喂,皆能令肥脂。
二、三月種者,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,而卵遍焉,每官畝約用薯三十六株;四、五月種者,地方二步,而卵遍焉,畝約六十株;六月種者,地方一步有半,而卵遍焉,約一百六株有奇;七月種者,地方三尺以內,得卵細細小矣,畝約九百六十株,種種疏密,略以此准之;九月畦種,生卵如箸如棗,擬作種,此松江法也。
金氏曰:薯苗入地即活,東西南北,無地不宜,得沙土高地,結尤多;天時旱澇,俱能有秋。養苗地宜松,耕過須起町,高四、五寸。春分後,取薯種科置町內,發土薄蓋,縱橫相去尺許。半月即發芽,日漸蔓延,長一丈或五、六尺,割七、八寸為一莖,勿割盡,留半寸許,當割處復發,生生不息。若養蔓作苗,須用稍長尺許,密密栽豎,如養蔥蒜法。
栽莖使牛耕町,寬二尺許,高五、六寸,將莖斜插町心,約以七分在町內,三分在町外,町內者結實,町外者滋蔓,每莖相去一尺余,十餘日,町兩旁使牛耕開令曬;又七、八日,以糞壅之,乃使牛培土,每町可得薯三、四斤。若雨多,須將蔓掇町上,毋令浮根匝地,然實結地內。
蟲不能災,葉如食盡,亦能復發。早栽宜稀,晚栽宜密。三、四月栽者,實粗大;七、八月栽者,實細小。秋末實始加大,冬至前當掘盡,不掘盡,亦不能大。熟時須先割蔓置町下,俟干捲起,冬月銼喂牲畜。若北地早寒,則遲一個月栽,早一個月掘,宜遲宜早,亦看天氣寒暖耳。
甘薯疏云:江南田汙下者不宜薯,若高仰之地,平時種藍、種豆者,易以種薯,有數倍之獲。大江以北,土更高,地更廣,即其利百倍不啻矣。倘慮天旱,則此種畝收十石,數口之家,止種一畝,縱旱甚而汲井灌溉,一至成熟,終歲足食,又何不可。
白話文:
甘薯種植方法
甘薯適合種植在高地、沙地,起壟約一尺高,將薯種種在壟上。遇到旱災可以汲水灌溉;即使遇到水災,只要水退時間在七月中旬之前,氣候還來得及種植五穀,就可以剪取甘薯藤蔓來當種薯。即使蝗蟲災害造成草木枯竭,甘薯的根莖在地下,蝗蟲無法吃到,即使莖葉都被吃光,也能重新長出來。如果蝗蟲即將來襲,要趕緊培土覆蓋甘薯,蝗蟲過後,甘薯更容易生長,所以無論天災人禍都無法損害甘薯。
家裡只要有空地,即使只有幾尺見方,只要能曬到太陽,就能種植不少甘薯,這是救荒的好方法。年前要深耕土地,施以堆肥,春分後播種。如果土地不是沙土,要先用草木灰或牛馬糞改良土壤,使土壤疏鬆,與沙土一樣利於根系生長,然後再深耕。
將甘薯根莖每段截成三、四寸長,覆土約半寸深,每株株距縱向七、八尺,橫向二、三尺;等到藤蔓生長茂盛,苗高約一丈時,保留二尺長的莖蔓作為老根,其餘部分每隔三葉剪成一段,插入土中,每株栽苗相距一尺,大約二分植入土中,一分露出地面,這樣就能再次生長出甘薯,隨時修剪、隨時種植,不斷生長,蔓延情況與原來的種薯無異。種植甘薯時必須順著栽種,如果倒著栽則不會生長。
節點在地面以上會長出枝條,在地下則會長出薯塊。每個節點都會長出根系,可以從連接處將其切斷,使每個節點都成為獨立的植株,每個節點可以得到三到五個薯塊。如果藤蔓已經遍布地面容納不下時,就應該剪去多餘的藤蔓,在挖取薯塊時也應將藤蔓一起清除,這些藤蔓可以餵牛羊豬等牲畜,也可以曬乾儲存到冬天再餵食,都能使牲畜肥壯。
二、三月種植,每株佔地二步半左右,薯塊遍布,每畝約需種植三十六株;四、五月種植,每株佔地二步左右,薯塊遍布,每畝約需種植六十株;六月種植,每株佔地一步半左右,薯塊遍布,每畝約需種植一百六十四株;七月種植,每株佔地三尺以內,薯塊較小,每畝約需種植九百六十株。不同種植時間的株距疏密,大致以此為準;九月畦栽,長出的薯塊像筷子或棗子一樣,可以作為種薯,這是松江地區的做法。
金氏說:甘薯苗入土即活,東西南北,任何地方都適合種植,在沙質高地上種植,產量尤其高;無論旱澇,都能收穫。育苗地宜鬆軟,耕地後要起壟,壟高四、五寸。春分後,將薯種放在壟上,薄薄覆土,縱橫株距約一尺。半個月就會發芽,逐漸蔓延,長到一丈或五、六尺高時,將七、八寸長的一段莖蔓剪下,不要剪盡,留半寸左右,剪下的部位會再次發芽,生生不息。如果要培育莖蔓作為種苗,需要選用稍長一些,約一尺長的莖蔓,密密地豎直栽植,如同種植蔥蒜的方法。
種植莖蔓時,可以用牛耕出壟,寬約二尺,高五、六寸,將莖蔓斜插在壟心,約七分在壟內,三分在壟外,壟內的部分會結薯,壟外部分則會滋生蔓藤,每株株距約一尺多,十幾日後,在壟兩旁用牛耕鬆土曬地;再過七、八天,施肥培土,每壟可收穫三、四斤甘薯。如果雨水過多,需要將蔓藤整理到壟上,不要讓根系浮出地面,薯塊還是結在地下。
蟲害無法造成嚴重損失,即使葉子被吃光,也能重新長出來。早栽宜稀疏,晚栽宜密集。三、四月種植的薯塊粗大;七、八月種植的薯塊細小。薯塊在秋末開始長大,冬至前應全部挖出,如果不全部挖出,也不能繼續長大。成熟後應先割斷藤蔓放在壟下,待其乾燥後捲起,冬天可以切碎餵牲畜。如果北方地區早寒,則可以延遲一個月栽種,提前一個月挖取,栽種和收穫的時間要根據天氣冷暖調整。
甘薯種植心得:江南地區低窪潮濕的田地不適合種植甘薯,高燥的土地,平時種植藍靛或豆類的地方,改種甘薯,產量可以增加數倍。長江以北地區,土地更高燥,面積更大,收益可以增加百倍不止。如果擔心旱災,即使一畝地只收穫十石,一個幾口之家,種植一畝地就夠了,即使旱災嚴重,只要汲水灌溉,也能保證一年充足的糧食,有何不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