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22)
卷八 (22)
1. 芝麻殼
此乃芝麻外殼也。綱目載其苗曰青蘘,又有麻枯餅、麻花、麻秸,無麻殼,因補之。
湯火傷,楊春涯驗方:芝麻殼燒存性,研細,遇火傷者,用麻油調搽即愈;倘濕爛,乾摻之。
半身不遂,千金不易方:芝麻殼五錢,酒煎服,出汗即愈。
白話文:
這是芝麻的外殼。本草綱目記載芝麻的幼苗叫做青蘘,還有麻枯餅、麻花、麻秸等,卻沒有提到麻殼,所以在這裡補充說明。
燙傷或火傷,有個楊春涯的驗方:將芝麻殼燒成炭後研磨成細粉,若有燙傷或火傷,用麻油調和後塗抹就會痊癒;如果傷口濕爛,直接撒上乾的粉末即可。
對於半身不遂,有個價值千金的藥方:使用芝麻殼五錢,用酒煎煮後服用,只要出了汗就會痊癒。
2. 諸蔬部
(四十種,附十八種)
白話文:
(蔬菜類,共四十種,另附十八種)
3. 甘儲
粳粉,甘儲酒
一作甘薯,又名朱薯,以其皮有紅者也。一名金薯,今俗通呼為番薯、或作番茹,有紅皮、白皮二色,紅皮者,心黃而味甜;白皮者,心白而味淡。南方各省俱植之,沿海及島中居民以此代谷。其入藥之功用亦廣,而諸家本草皆未載,李瀕湖特補列綱目中。惜其所言者,惟補虛乏、益氣力、健脾胃、強腎陰而已,他皆未之及焉。
乾隆五十一年冬,今上特允閣學侍郎張若渟之請,敕直省廣勸栽植甘薯,以為救荒之備。陸中丞耀有甘薯錄之輯,所載衛生一門,實足補李氏所未及,因擇錄之,以補其遺。陸公原序云:甘薯,即薯蕷之屬,見於陳祈暢異物志、嵇含南方草木狀。中土之有此物,其來舊矣。第不甚貴重,栽植者少。
明季有閩人陳經綸,復自呂宋移其種歸,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,閩人德之,號為金薯;然自是長樂謝肇浙、黃州李時珍、新城王象晉,各有論述,皆不及經綸事。而其裔孫世元父子,復為金薯傳習錄盛侈其先世傳自呂宋之功,一似中國素非所產者,此考證之疏也。夫以一物之微,足以備荒療疾,而又不費功力,其為功於民食,實不淺鮮。
前任布政使李公渭,嘗舉以教山東之民。其性又喜沙土高地,于山海之區,尤屬相宜。五雜俎:百穀之外,有可以當谷者,芋也、薯蕷也。而閩中有番薯,似山藥,而肥白過之,種沙地易生而極蕃衍,饑饉之民,多賴全活,此物北方亦可種也。群芳譜:朱薯,一名番薯,大者名玉枕薯,形圓而長,本末皆銳,皮紫肉白,質理膩潤,與芋及薯蕷自有各種氣香,生時似桂花,熟者似薔薇露。撲地纏生,一莖蔓延數十百莖,節節生根,一畝種數十石,勝種穀二十倍。
閩廣人以當米穀,有謂性冷者,非。二、三月及七、八月俱可種,但卵有大小耳。卵八、九月始生,冬至乃止,生便可食。若未大者,勿頓掘,令居土中,日漸大,到冬至須盡掘出,不則敗爛。金氏學曾曰:薯傳外番,因名番薯。形如王瓜藕臂,如拳如指,如卵如棗,大小不一,實同種別,皮有紫有白,有深淺紅,有濃淡黃,肉亦如之。蒸熟勻膩如脂,甘平益胃,性同薯蕷,海隅人以供饔飧。
蔓延極速,節節有根入地即結,每畝可得數千斤,勝種五穀幾倍。徐氏元扈曰:昔人謂蔓菁有六利、柿有七絕,予謂甘薯有十二勝,收入多,一也;白色味甘,諸土種中特為敻絕,二也;益人與薯蕷同功,三也;遍地傳生,剪莖作種,今歲一莖,次年便可種數十畝,四也;枝葉附地,隨節生根,風雨不能侵損,五也;可當米,凶歲不能災,六也;可充籩實,七也;可釀酒,八也;干久收藏,屑之旋作餅餌,勝用餳蜜,九也;生熟皆可食,十也;用地少,易於灌溉,十一也;春夏下種,初冬收入,枝葉極盛,草穢不容,但須壅培,不用鋤耘,不妨農,十二也。陸公薯錄有溉、種、藏、制諸法,雖無關於藥病,而有濟於備荒,故並錄之。
白話文:
甘薯
番薯,又稱朱薯(因其皮有紅色而得名)、金薯,現在俗稱番薯或番茹,有紅皮、白皮兩種。紅皮者內心呈黃色,味道甜;白皮者內心呈白色,味道較淡。南方各省都種植這種作物,沿海和島嶼居民用它代替穀物。其藥用功效也很廣泛,但各家本草書都沒有記載,李時珍特別補充記載在《本草綱目》中。可惜他只記載了番薯能補虛乏、益氣力、健脾胃、強腎陰,其他的功效都沒有提及。
乾隆五十一年冬天,皇帝特許閣學侍郎張若渟的請求,下令各省廣泛種植甘薯,以備荒年之需。陸中丞耀編寫了《甘薯錄》,書中關於甘薯保健養生的內容,確實彌補了李時珍著作的不足,因此擇要錄取,以補充其遺漏之處。陸公在序言中說:甘薯屬於薯蕷類植物,在陳祈的《異物志》和嵇含的《南方草木狀》中都有記載。中國古代就有這種植物,只是不甚貴重,種植的人很少。
明朝末年,福建人陳經綸從呂宋帶回甘薯種子,巡撫金學曾勸導百姓種植,福建人因此稱其為金薯;但長樂的謝肇浙、黃州的李時珍、新城的王象晉都有相關論述,卻都沒有提及陳經綸的事蹟。而陳經綸的後代世元父子,則在《金薯傳習錄》中大肆宣揚其先祖從呂宋傳播甘薯的功勞,彷彿中國從未有過這種作物一樣,這是考證上的疏忽。然而,這麼一種不起眼的作物,卻能備荒療疾,而且不費力氣,對改善民生,貢獻巨大。
前任布政使李渭曾向山東百姓推廣甘薯種植。甘薯喜沙土高地,在山海地區尤其適宜生長。《五雜俎》記載:除了各種穀物之外,還有芋頭和薯蕷可以充當糧食。福建的番薯類似山藥,但更肥白,容易在沙地種植且生長迅速,饑荒年代,許多人都靠它活下來,這種作物北方也能種植。《群芳譜》記載:朱薯,又名番薯,大的叫玉枕薯,形狀圓長,兩頭尖,皮紫肉白,質地細膩潤滑,與芋頭和薯蕷各有不同的香味,生時像桂花香,熟時像薔薇露的香味。它匍匐地面生長,一棵莖蔓可以蔓延出數百棵,節節生根,一畝地可以收穫數十石,比種穀物高出二十倍。
福建廣東人用它代替米穀,有人說它性寒,這是錯誤的。二三月和七八月都可以種植,只是種子大小不一而已。種子八九月開始成熟,冬至就停止了。種子成熟後就可以食用。如果種子還不夠大,不要立即挖出來,讓它留在土裡,慢慢長大,到冬至時必須全部挖出來,否則會腐爛。金學曾說:甘薯傳自外國,所以叫番薯。形狀像王瓜、藕的胳膊,有的像拳頭、手指、雞蛋、棗子,大小不一,但都是同種,皮有紫色、白色、深淺紅色、濃淡黃色,肉也是一樣的顏色。蒸熟後細膩如脂,味甘性平,益胃健脾,功效與薯蕷相同,沿海地區的人用它當作主食。
甘薯蔓延速度極快,節節生根,種下去就結薯,每畝地可以收穫幾千斤,比種五穀高出幾倍。徐元扈說:以前有人說蔓菁有六個好處,柿子有七個妙用,我認為甘薯有十二個優點:產量高,第一;白色味甘,在各種土產作物中特別優秀,第二;益人功效與薯蕷相同,第三;到處都能生長,剪莖就能繁殖,今年種一棵,明年就能種數十畝,第四;枝葉貼地生長,節節生根,風雨都侵蝕不了,第五;可以當作糧食,荒年也不怕災荒,第六;可以作為貢品,第七;可以釀酒,第八;曬乾後可以長期儲存,磨成粉後可以做餅,比用麥芽糖還好,第九;生熟都可以吃,第十;佔地少,容易灌溉,第十一;春夏播種,初冬收穫,枝葉茂盛,雜草都長不出來,只要培土,不用除草,不耽誤農事,第十二。陸公的《甘薯錄》記載了甘薯的灌溉、種植、儲存、加工等方法,雖然與藥物和疾病無關,但對備荒救災有很大幫助,所以一起記載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