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七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8)

1. 南棗

山棗,藏棗

山金華東陽縣茶場,以透明如血,七枚長一尺者佳,陳者入藥。宦遊筆記:金華東陽縣茶場出棗,其大如拳,核尖細如黍,決之即脫,清甘香脆,以此名聞天下。明中葉尚存數柯,今此種已絕矣。惟東南諸鄉於高阜地種之,雖不及茶場,亦美甲於他處。

其製法不一,未熟輒擊,以湯沃之使變色,謂之湯紅,干則其色紫;已熟者,名樹頭紅,干則其色丹;過熟者,以所煮余汁煮之,色味似庶糖,謂之糖棗,此則以時食為美,不作干也。又有一種棘,差小而圓,味殊勝棗。物理小識:南棗出蘭溪,搖而知之,其肉離核,味甘微酸,性溫補,赤入心,酸斂肝。

博記單方:眼疾中有一種名紅線鎖目干治法,取南棗核二十一粒,將核截兩斷,去仁淨,以銅綠塞孔中,仍將棗核合上,以紙貼封一起,放爐中燒紅,取出,以碗蓋存性。每日只用七個,研極細末,調哺男母乳水抹,三日立效。

腸紅下血,南棗五枚,同黃耆二錢,煎湯,五更服,神效。又方不藥良方:南棗十枚,槐米一兩,同煎,去米食棗,日三次即愈。

痔瘡,救生苦海:南棗一枚(去核),鱉頭骨一個(搗碎),銅青裝滿棗肉,紮緊,火煅烟盡,伏土存性,研細;用秋海棠煎洗,然後用藥和水敷之,三日消。

除壁蝨,集聽:大南棗去核,入水銀,火煨熏。

走馬牙疳,不藥良方:陳年南棗核,燒灰,研末摻之。

棗參丸,醒園錄:用大南棗十枚,蒸軟去皮核,配人參一錢,布包,藏飯鍋內蒸爛,搗勻為丸,如彈子大,收貯用之,補氣最捷。

仙果不飢方,醒園錄:大南棗一斤,好柿餅十塊,芝麻半斤去皮炒,糯米粉半斤炒,將芝麻研成細末,棗、柿同入飯中,蒸熟取出,去皮核子蒂,搗極爛,和麻、米二粉,再搗勻為丸,曬乾收貯,加參更妙。

本經逢原云: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,取生能散表也;入補脾藥宜用南棗,取甘能益津也;其黑棗助濕中火、損齒生蟲,入藥非宜。

白話文:

南棗:

有一種棗子,叫做山棗,也叫藏棗。

金華東陽縣茶場出產的山棗,以果肉透明如血,七顆連起來有一尺長的最為優良。陳年的山棗可以用來入藥。以前有遊歷官場的人寫過,金華東陽縣茶場出產的棗子,大如拳頭,果核尖細像黍米,一剝就脫落,吃起來清甜香脆,因此聞名天下。明朝中期還存在幾棵這樣的棗樹,現在這種棗子已經絕種了。只有東南各鄉在高地種植的棗子,雖然比不上茶場出產的,但也比其他地方的好很多。

製作方法不盡相同,未成熟的棗子,就直接敲擊,再用熱水燙過使之變色,稱為「湯紅」,曬乾後顏色會變成紫色;已經成熟的棗子,稱為「樹頭紅」,曬乾後顏色會變成紅色;過於成熟的棗子,用煮過其他棗子的剩餘湯汁煮過,顏色味道像蔗糖,稱為「糖棗」,這種棗子適合當作零食,不適合曬乾。還有一種棗子,帶有刺,比較小也比較圓,味道比其他棗子更美味。據說南棗產自蘭溪,搖一搖就能感覺到棗肉與核分離,味道甘甜微酸,性質溫和,能補益身體,紅色的棗子入心經,酸味的則能收斂肝氣。

在治療眼疾方面,有一種叫「紅線鎖目」的病症,可以用南棗核治療。取二十一個南棗核,把核切成兩半,取出裡面的果仁,將銅綠塞入核孔中,再將棗核合上,用紙貼封好,放在爐中燒紅,取出後用碗蓋住,保留藥性。每天取七個,研磨成細末,用男人的母乳調和後塗抹,三天就能見效。

腸道出血,可以用五枚南棗,加上二錢黃耆,一起煎湯,在清晨五更服用,效果很好。還有一個方子,出自《不藥良方》,用十枚南棗,加上一兩槐米,一起煎煮,去掉米,只吃棗,每天三次,很快就能痊癒。

痔瘡方面,有一個方子出自《救生苦海》,取一枚南棗(去核),一個鱉頭骨(搗碎),將銅青填滿棗肉中,紮緊,用火燒至冒煙,埋入土中保留藥性,研磨成細末。然後用秋海棠煎水清洗患處,再將藥粉和水調和後敷上,三天就能消腫。

要去除牆壁上的壁蝨,可以用大南棗去核,填入水銀,用火煨烤後煙熏。

治療走馬牙疳,可以用陳年南棗核燒成灰,研磨成末,撒在患處。

有一個叫棗參丸的方子,出自《醒園錄》,用十枚大南棗,蒸軟後去皮核,配上一錢人參,用布包好,藏在飯鍋內蒸爛,搗成泥狀做成丸子,像彈珠大小,收藏起來使用,補氣效果最好。

還有一個「仙果不飢方」,出自《醒園錄》,用一斤大南棗,十塊好柿餅,半斤去皮炒熟的芝麻,半斤炒熟的糯米粉。將芝麻研成細末,棗和柿餅一起放入飯中蒸熟,取出後去皮核和蒂,搗成泥狀,和芝麻粉、糯米粉混合,再次搗勻做成丸子,曬乾收藏。如果加上人參,效果更好。

《本經逢原》說,古代醫方中用的大棗都是紅棗,取其生用能發散表邪的作用;補脾的藥方則適合用南棗,取其甘味能滋養津液;而黑棗容易助長體內濕氣,損害牙齒,產生蛀蟲,不適合入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