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八 (11)
卷八 (11)
1. 酒杯藤子
出西域,藤大如臂,花堅硬可以酌酒,文章映澈,實大如指,味如豆蔻,食之消酒。相傳張騫得其種於大宛。
甘辛平無毒,消食下氣,消酒止渴,辟邪瘧,消癰腫,殺蛔蟲。治屍蛀勞瘵,蟲蠱瘰癧,癭瘤結核,癰疽潰爛,食果成積,用酒杯藤子燒灰,糖拌,服下五、七錢自效。
飲酒過量成病,用酒杯藤子煎服,極驗。
白話文:
這種藤蔓產自西域,藤莖像手臂一樣粗大,花朵堅硬可以用來當酒杯,紋理清晰映照透亮。果實像手指般大小,味道像豆蔻,吃了可以解酒。相傳張騫從大宛帶回這種植物的種子。
味道甘辛,性平,沒有毒性。可以幫助消化、降氣,解酒止渴,還能避開邪氣和瘧疾,消除癰腫,殺死蛔蟲。可以治療因屍蟲引起的勞瘵病,以及蟲蠱、瘰癧、癭瘤結核,還有癰疽潰爛等病症。如果因為吃水果積食,可以用酒杯藤子燒成灰,用糖調和後服用,吃五到七錢就會見效。
如果因為飲酒過量而生病,可以用酒杯藤子煎煮後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
2. 藥果
關涵嶺南隨筆:藥果似橙而味酸,可染紅。
治噦。
白話文:
嶺南隨筆記載:有一種藥果,外觀像橙子但味道酸,可以拿來染色成紅色。
這種藥果能治療打嗝。
3. 蕳子
出交趾合浦,藤緣樹木,正月開花,四、五月熟如梨,赤如雞冠,核如魚鱗。
甘平無毒,主中惡氣,飛屍邪蠱,心腹卒痛,狂邪鬼神,鬼疫癘瘧,夢寐邪惡氣,心神顛倒不寧,昏冒如癡;治驚癇恍惚,或言語不倫,歌笑不休,用蕳子核七枚,燒末,入硃砂少許,薑湯下方寸匕,自愈。
白話文:
這種叫做「蕳子」的植物,產自交趾郡的合浦,它的藤蔓會攀附在樹木上生長。大約在農曆正月開花,到了四、五月果實成熟,外形像梨子,顏色紅得像雞冠,裡面的核則像魚鱗。
蕳子性味甘平,沒有毒性,主要可以用來治療中邪引起的惡氣,像是傳染病、邪術、蠱毒等,也能處理心腹突然疼痛、精神錯亂、被鬼神附身、瘟疫瘧疾、夢中受到邪惡之氣侵擾、心神不安、神智不清像癡呆等情況。此外,它還可以治療驚嚇癲癇導致的恍惚、胡言亂語、不能自控地唱歌大笑等症狀。
治療方法是將七枚蕳子核燒成灰,加入少許硃砂,用薑湯送服一小匙,病就會自己好起來。
4. 楸子
食物考:甘酸小於沙果,色黃紅黑如櫻桃顆,產於代北,味頗清香,作脯點茶俱可。此與林檎同名異類,本草未分,故正之。多食澀氣,令人好睡。子宜去盡,食之煩心。
白話文:
翻譯:
楸子
食物考:楸子的味道甘酸,比沙果小,顏色有黃、紅、黑,像櫻桃的果核。產於代北地區,味道頗為清香,可以做成果脯或搭配茶點。它和林檎雖然名稱相同,但卻是不同的種類,本草典籍沒有區分,因此在這裡加以說明。吃多了會感到澀,容易讓人想睡覺。吃的時候最好把籽去掉,不然會讓人感到心煩。
5. 隈支
益部方物略記:生邳州山谷中,樹高丈餘,枝修而弱,開白花,實大如雀卵,狀如荔枝,肉黃,膚味甘。
味甘無毒,治七種疝氣,及一切瘡瘍疥癬。
以上自津符子至隈支止諸果品,綱目附錄諸果後,僅載其形狀,不錄其主治。而沈云將食纂云:諸果都出外國及邊瘴地方,雖不常見,但俱屬異品,不惟可口,兼可療治百病,凡行歷遠方者,即當攜其種流傳中土,有功於世不小,故附錄而兼細核其主治,予因取之以補李氏之遺。至其形狀,綱目已詳載,而複列之者,亦欲覽者便於解悉,後日遇物能名,故不厭重贅也。
白話文:
益部地區的物產簡略記載:隈支這種植物生長在邳州的山谷中,樹高約一丈多,枝條細長而柔弱,開白色花朵,果實大小像麻雀蛋,形狀像荔枝,果肉是黃色的,外皮味道甘甜。
味道甘甜且無毒,可以治療七種疝氣,以及各種瘡、瘍、疥、癬等皮膚疾病。
以上從津符子到隈支這些果品,在《本草綱目》附錄的諸果之後,僅僅記載了它們的形狀,而沒有記載它們的治療功效。但是沈雲的《將食纂》說:這些果品都產自外國和邊遠瘴癘地區,雖然不常見,但都屬於奇特的品種,不僅美味可口,還能治療各種疾病。凡是經常到遠方旅行的人,都應該攜帶這些果品的種子,將它們傳播到中原地區,這對世人有很大的功勞,因此我把它們附錄下來,並詳細地核對記載了它們的治療功效,我這樣做是為了補足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的遺漏。至於它們的形狀,《本草綱目》已經詳細記載了,我再次列出來,也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明白,以後遇到這些植物能夠叫出名字,所以不怕重複累贅地記載它們。
6. 呂宋果
本草補:呂宋島中產一果,名加挖弄,外肉而內核,味苦不堪食。其初惟有一處深山峻嶺生此樹,甚高大,土人多不識,旅人至島百年後,始知其中果可用,近三十年頗悉其療治各病,極有奇驗,遂攜至中國,若果之皮肉,其效尤捷,有呼為寶豆者。豆,言果之形狀;寶,言其貴重也。
治中毒服毒,將果或磨或刮,以清水或清油調服,毒即吐;蛇蠍蜈蚣等傷,磨清水服之,並刮敷患處;疫疾中風昏僕,磨水服之;腹痛瀉利,磨水服;瘧疾初作時,磨水服。刀斧傷、血漏,刮末敷患處,即止血、止痛。蛔蟲疳積,磨水服,蟲即吐出。難產,磨水服。
,頭瘡癢爛臘梨,切碎此果,以油煎之,乘熱遍擦,向火取暖,隨以布向火取熱,覆病人身上而睡,又以被蓋,不見生風,即愈。潮熱,磨水服,漸減而愈。
白話文:
呂宋島上產一種果實,叫做加挖弄。這種果實外層有果肉,裡面有果核,味道很苦,不能食用。最初只有在深山峻嶺中生長這種樹木,而且非常高大,當地的居民大多不認識它。直到外地人來到島上百年之後,才發現這種果實可以利用。近三十年來,人們才逐漸了解它治療各種疾病的奇效,於是將它帶到中國。如果使用果實的皮或肉,效果尤其快速,所以有人稱它為「寶豆」。稱它為「豆」,是形容果實的形狀;稱它為「寶」,是表示它的珍貴。
它可以治療中毒,不論是誤食毒物或是服毒,將果實磨成粉或刮成末,用清水或清油調和後服用,就能使毒物吐出來。被蛇、蠍子、蜈蚣等咬傷,將果實磨成粉用清水調服,同時將果末敷在傷口上。若是得了疫病、中風昏倒,將果實磨水服用;腹痛拉肚子,磨水服用;瘧疾剛發作時,磨水服用。刀傷、斧傷或流血,將果末敷在傷口上,就能止血止痛。蛔蟲、疳積,磨水服用,蟲就會吐出來。難產時,磨水服用。
如果頭部生瘡,發癢、潰爛像臘梨一樣,將果實切碎,用油煎過,趁熱塗抹在患處,然後靠近火邊取暖,接著用布靠近火邊取熱,覆蓋在病人身上睡覺,再用被子蓋好,不要吹到風,就會痊癒。若是潮熱,磨水服用,就會逐漸減退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