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學敏
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~ 卷七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1)

1. 宜母果

嶺南雜記:似橘而酸,又名宜濛子。元吳萊有宜濛熱水歌。粵語:宜男子似橙而小,二、三月熟,黃色,味極酸,孕婦肝虛嗜之,故曰宜母。元時於廣州荔支灣作御果園,栽種里木樹,大小八百株,以作渴水。里木即宜母子也,一名黎濛子。吳萊詩:廣州園官進渴水,天風夏熱宜濛子,百花醞作甘露漿,南園烹成赤龍髓。

蓋以里木子榨水煎糖也。蒙古以為舍里別,即渴水也,一名藥果。當熟時人家競買,以多藏而經歲久為尚,汁可代醋,染大紅,以其汁調乃上。藥性考:黎朦子大如梅,形似橘,孕婦宜食,能闢暑,即宜濛子。孕婦食之能安胎,故又名宜母。

醃食,下氣和胃,懷孕不安食之良。製為漿,闢酷暑,又能解渴。宜母子以鹽醃,歲久色黑,可治傷寒痰火(粵語)。

白話文:

嶺南雜記記載:這種水果外型像橘子但味道很酸,又叫做宜濛子。元朝的吳萊曾寫過一首關於宜濛子熱水的歌。粵語稱呼的宜男子,外觀像橙子但比較小,大約在二、三月成熟,呈現黃色,味道極酸,懷孕婦女如果肝虛會特別喜歡吃,所以才叫做宜母。元朝時在廣州荔枝灣設立御果園,種植了大量的里木樹,大約有八百株,用來製作渴水。里木就是宜母子,也叫做黎濛子。吳萊的詩寫道:「廣州園官進貢渴水,夏天炎熱時宜濛子最適合,用百花釀成甘甜的露水漿,在南園烹煮出如同紅色龍髓的美味。」

這裡說的應該是用里木的果實榨汁煎成糖。蒙古人稱它為舍里別,也就是渴水,又稱為藥果。當果實成熟時,人們爭相購買,以能儲存很久而且歷經一年以上為上品。它的汁液可以代替醋,也可以用來染成大紅色,用它的汁液調色最為上等。關於它的藥性,記載說黎朦子大約像梅子那麼大,外形像橘子,適合孕婦食用,可以驅除暑氣,也就是宜濛子。孕婦吃了可以安胎,所以又叫做宜母。

醃漬後食用,可以降氣、調和腸胃,懷孕期間感到不適時食用很好。製成漿飲用,可以消除酷熱,也能夠解渴。用鹽醃漬宜母子,放久了會變成黑色,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和痰火(粵語說法)。

2. 天師慄

即娑羅子

一名娑羅子,治胃痛最驗。綱目於主治下失載。通雅娑羅,外國之交讓木也,葉似柟,皮似玉蘭,色蔥白,最潔,鳥不棲,蟲不生,子能下氣。益部方物記:生峨嵋山中,類枇杷,數葩合房,春開,葉在表,花在中,或言根不可徙。吳船錄:木葉如海桐,又似楊梅,花紅白色,春夏間開,長安客話,臥佛寺內娑羅樹二株,子如橡慄,可療心疾。

,宸垣識略:娑羅花苞大如拳,葉如枇杷,凡二十餘葉相沓捧,苞類桐花,一簇三十餘朵,經月方謝。留青日札:娑羅樹出西番海中,予在潯州時,官圃一株甚巨,每枝生葉七片,有花穗甚長,而黃如慄花,秋後結實如慄,可食,正所謂七葉樹也。藥性考:娑羅子一枝七葉九葉,苞如人面,花似牡丹,香白。

肉味苦、微涼,寬中下氣,治胃脘肝膈膨脹,疳積瘧痢,吐血勞傷,平胃通絡。用陰陽瓦炙灰,或酒煨食俱效。單用不入他藥,或稱天師慄,非也。葛祖遺方:味甘溫無毒,治心胃寒痛蟲痛,性溫殺蟲。

胃痛:百草鏡用娑婆子,即娑羅子也。以一枚去殼,搗碎煎服,能令蟲從大便出,三服除根。

九種心痛,楊春涯驗方:娑羅子即武吉,燒灰沖酒服。

白話文:

這種叫做娑羅子的東西,治療胃痛效果非常好。《本草綱目》在主治的部分沒有記載它,這是個疏漏。《通雅》說娑羅是外國的交讓木,葉子像楠木,樹皮像玉蘭,顏色潔白,非常乾淨,鳥不棲息,也不會生蟲,它的果實能降氣。《益部方物記》記載,娑羅子生長在峨眉山中,外形像枇杷,多個果實聚在一起,春天開花,葉子長在外面,花在裡面,有人說它的根不能移植。《吳船錄》記載,它的葉子像海桐,又像楊梅,花是紅白色的,在春夏之間開花。《長安客話》說,臥佛寺內有兩棵娑羅樹,果實像橡栗,可以治療心臟疾病。《宸垣識略》說,娑羅花的花苞像拳頭那麼大,葉子像枇杷,大約二十多片葉子交疊捧著花苞,花苞像桐花,一叢有三十多朵花,要一個月才會凋謝。《留青日札》說,娑羅樹產於西番海中,我在潯州時,官府花園有一棵很大的娑羅樹,每枝長七片葉子,有很長的花穗,黃色像栗花,秋天結的果實像栗子,可以食用,這就是所謂的七葉樹。《藥性考》說,娑羅子一枝有七片或九片葉子,花苞像人臉,花像牡丹,白色且香。

果肉味道苦,性微涼,能寬中下氣,治療胃脘、肝膈脹滿,疳積、瘧疾、痢疾,吐血、勞損,能平胃通絡。可以用陰陽瓦烤灰,或用酒煨煮後食用,都有效。單獨使用不用其他藥物,有人稱之為「天師栗」,這是不對的。葛洪留下的藥方記載:娑羅子味甘溫,沒有毒性,能治療心胃寒痛和蟲痛,性溫能殺蟲。

治療胃痛:《百草鏡》用娑婆子,就是娑羅子。用一個去殼搗碎煎服,能使蟲從大便排出,服用三次就能徹底治好。

治療九種心痛,楊春涯的驗方:娑羅子又名武吉,燒成灰後用酒沖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