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產鑒》~ 下卷 (8)
下卷 (8)
1. 蓐勞
產後蓐勞者,由生產日淺,血氣虛弱,飲食未平,將養失所,而風冷客之,使人虛乏,勞倦,乍臥乍起,容顏憔悴,飲食不消,口乾頭昏,百節疼痛,有時盜汗,寒熱如瘧,背膊煩悶,四肢不舉,沉重著床,此為蓐勞之候。薛立齋曰:前證當扶養正氣為主,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。
若脾肺氣虛,而咳嗽口乾,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頭暈加蔓荊子。若肝經血虛,而肢體作痛,用四物湯加參、術。肝腎虛弱,自汗、盜汗,寒熱往來者,用六味丸加五味子。因脾血虛弱,肚腹作痛,月經不調,用八珍湯倍白朮。因脾虛血燥,皮膚瘙癢,用加味逍遙散。
大抵此證,多因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以致諸經疲憊,當補脾胃。飲食既進,精氣化生,諸臟有所倚賴,其病自愈矣。
白茯苓散
治蓐勞,因生產日淺,久坐多語,勤動用力,以致四肢疼痛,寒熱如瘧。
白茯苓(一兩),當歸,川芎,桂心,白芍,黃耆,人參(各半兩),熟地黃(一兩)
上㕮咀,以水二盞,入豬腎一雙,去筋皮切碎,姜三片,棗三枚,煎一盞,濾出清汁,入藥半兩,煎七分,去渣溫服。
黃耆煮散
治產後肌膚黃瘦,面無顏色,或壋寒壯熱,四肢痠痛,心煩頭痛。
鱉甲(醋炙),黃耆,桂心,當歸,桑寄生,白茯苓,白芍,人參,熟地,麥冬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牛膝(七錢)
上為細末,每服用豬石子一對,即睪丸去脂膜切破,先以水一盞,入姜三片,棗三枚,煎至七分,去石子薑棗,卻下藥五錢,更煎至四分,去渣,空心臨臥二服。渣並煎。
胡氏牡丹散
治產後虛羸,發熱自汗,欲變蓐勞,或血氣所搏,經候不調。
白芍藥,當歸,五加皮,地骨皮,人參(各半兩),沒藥,桂心(各二錢),牡丹皮(三錢)
上為細末,每服五錢,水酒各半盞,如不飲酒,只用水一盞,開元錢一枚,麻油蘸之,同煎七分去滓,通口服,煎不得攪,吃不得吹。
紫河車丸佳,豬腰子粥亦妙。
白話文:
產後蓐勞是指生產不久,因血氣虛弱、飲食不調、調養失宜,導致風寒入侵,出現全身乏力、疲倦、坐臥不安、面色憔悴、消化不良、口乾舌燥、頭暈目眩、全身疼痛、盜汗、寒熱交替、背部煩悶、四肢無力沉重等症狀。薛立齋認為,治療應以扶助正氣為主,可用六君子湯加當歸。
若脾肺氣虛,伴有咳嗽、口乾,則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;頭暈加蔓荊子。若肝經血虛,伴有肢體疼痛,則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術。若肝腎虛弱,伴有自汗、盜汗、寒熱往來,則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。若因脾血虛弱,伴有腹痛、月經不調,則用八珍湯加倍白術。若因脾虛血燥,伴有皮膚瘙癢,則用加味逍遙散。
總而言之,此症多因脾胃虛弱,飲食減少,導致全身經絡疲憊,應以補益脾胃為主。飲食調理得當,精氣生化,諸臟腑功能恢復,疾病自然痊癒。
以下列出三個方劑:
白茯苓散: 治療因生產後不久,久坐說話過多,或勞累過度導致四肢疼痛、寒熱交替的蓐勞。
黃耆煮散: 治療產後皮膚枯黃消瘦,面色蒼白,或寒熱交替,四肢痠痛,心煩頭痛。
胡氏牡丹散: 治療產後虛弱,發熱自汗,有發展成蓐勞的趨勢,或因氣血凝滯導致經期不調。
此外,紫河車丸和豬腰子粥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2. 虛煩發熱
薛立齋曰:產後虛煩發熱,乃陽隨陰散,氣血俱虛。若惡寒發熱,煩躁,多渴,急用十全大補湯。若熱愈甚,急加桂附。若作渴,面赤,宜用當歸補血湯。若誤認為火證,投以涼劑,禍在反掌。
人參當歸湯
治產去血過多,血虛則陰虛,陰虛則生內熱,心胸煩滿,呼吸短氣,頭痛,悶亂,晡時轉甚。
熟地,人參,當歸身,桂心,麥冬(各二錢),白芍(炒,二錢半)
血熱者加生地二錢。
水二鍾,粳米一合,竹葉十片,煎至一鍾,溫服。
甘竹茹湯
治產後內虛,煩熱短氣。
甘竹茹(二錢),人參,茯苓(各二錢),甘草(二錢),黃耆(七錢)
上水二鍾,煎八分,溫服。
竹葉湯
治產後短氣欲絕,心中煩悶。
新竹葉(切碎),麥冬(去心),小麥(各五兩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用水十碗,煮竹葉、小麥,至八碗去渣,納余藥,煮取三碗去渣,作三四次服,虛悸加人參二兩,少氣加糯米五合。
熟地黃湯
治產後虛渴不止,少氣,腳弱、眼眩、飲食無味。
熟地(酒蒸,焙,一錢半),人參,麥冬(各二錢),栝蔞根(二錢),甘草(炙,五分)
上用水二盅、糯米一撮、生薑三片、棗二枚,煎至一鍾,不拘時服。
栝蔞根湯
療產後血虛發渴。
栝蔞根(四錢),麥冬(五錢),人參(三錢),生地黃(三錢),土瓜根(三錢),甘草(二錢)
水二鍾,大棗三枚,煎八分溫服。
薛立齋曰:產後發渴,若出血過多,虛火上炎,用童子小便或四物湯加白朮、麥冬、丹皮。若胃氣虛而有熱,用竹葉歸耆湯。血脫髮熱,煩躁,用當歸補血湯。若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。因吐瀉者,七味白朮散。
竹葉歸耆湯
治胃氣虛熱,口乾作渴。
人參,白朮(炒),麥冬(各一錢),黃耆(三錢),竹葉(錢半),甘草(炙,五分)
水煎服,不拘時。
當歸補血湯
治肌膚燥熱,目赤面紅,煩渴引飲,晝夜不息,脈洪大而虛,重按全無,此血虛證,誤服白虎湯必死。
當歸(三錢),黃耆(一兩)
水煎服。
增損柴胡湯
治產後發寒熱,飲食少,腹脹。
柴胡,人參,甘草,半夏,陳皮,川芎,白芍(各等分)
每服三錢,姜五片,棗二枚,煎服。
小柴胡加生地黃湯
治產後往來寒熱。
柴胡(三錢),黃芩(一錢半),人參(七分),半夏(八分),大棗(三枚),生地黃(一錢),梔子(七分),枳殼(六分)
水煎,食遠服。
白話文:
虛煩發熱
薛立齋說:產後虛煩發熱,是因為陽氣隨著陰血散失,導致氣血兩虛。如果兼有惡寒發熱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,應立即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熱症加重,需加桂枝與附子。如果口渴、面紅,則應服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誤認為是火證,而服用寒涼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。
人參當歸湯
治療產後失血過多,血虛導致陰虛,陰虛則產生內熱,出現心胸煩悶、呼吸短促、頭痛、頭昏,且傍晚症狀加重的狀況。
藥方:熟地、人參、當歸身、桂枝、麥冬(各二錢),白芍(炒,二錢半)。血熱者加生地二錢。
用法:水二杯,粳米一合,竹葉十片,煎至一杯,溫服。
甘竹茹湯
治療產後體虛,煩熱、呼吸短促。
藥方:甘竹茹(二錢)、人參、茯苓(各二錢)、甘草(二錢)、黃耆(七錢)。
用法:水二杯,煎至八分,溫服。
竹葉湯
治療產後呼吸短促、瀕臨昏厥,心煩悶。
藥方:新竹葉(切碎)、麥冬(去心)、小麥(各五兩)、甘草(一兩)、生薑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用法:水十碗,先煮竹葉、小麥至八碗,去渣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碗,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虛悸者加人參二兩,氣短者加糯米五合。
熟地黃湯
治療產後口渴不止、氣短、腿軟、頭暈、食慾不振。
藥方:熟地(酒蒸,焙,一錢半)、人參、麥冬(各二錢)、栝蔞根(二錢)、甘草(炙,五分)。
用法:水二杯,糯米少許,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煎至一杯,隨時服用。
栝蔞根湯
治療產後血虛口渴。
藥方:栝蔞根(四錢)、麥冬(五錢)、人參(三錢)、生地黃(三錢)、土瓜根(三錢)、甘草(二錢)。
用法:水二杯,大棗三枚,煎至八分,溫服。
薛立齋說:產後口渴,如果出血過多,虛火上炎,可用童子尿或四物湯加白朮、麥冬、丹皮。如果胃氣虛弱而有熱症,用竹葉歸耆湯。血虛發熱、煩躁,用當歸補血湯。如果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。因嘔吐腹瀉者,用七味白朮散。
竹葉歸耆湯
治療胃氣虛弱伴有熱症,口乾口渴。
藥方:人參、白朮(炒)、麥冬(各一錢)、黃耆(三錢)、竹葉(一錢半)、甘草(炙,五分)。
用法:水煎服,隨時服用。
當歸補血湯
治療皮膚乾燥發熱、眼睛紅腫、面紅、口渴引飲,晝夜不停,脈搏洪大而虛弱,重按則無脈象,這是血虛的表現,誤服白虎湯必死無疑。
藥方:當歸(三錢)、黃耆(一兩)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增損柴胡湯
治療產後寒熱交替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。
藥方:柴胡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、川芎、白芍(各等分)。
用法: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五片,大棗二枚,煎服。
小柴胡加生地黃湯
治療產後寒熱往來。
藥方:柴胡(三錢)、黃芩(一錢半)、人參(七分)、半夏(八分)、大棗(三枚)、生地黃(一錢)、梔子(七分)、枳殼(六分)。
用法:水煎,飯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