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產鑒》~ 下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4)

1. 瘛瘲

(附:角弓反張)

薛立齋云:瘈者,筋脈拘急也,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經云:肝主筋而藏血。蓋肝氣為陽為火,肝血為陰為水,前證因產後陰血去多,陽火熾盛,筋無所養而然耳。故癰疽膿水過多,金瘡出血過甚,則陽隨陰散,亦多致此。治潔當用八珍加丹皮、鉤藤,以生陰血,則陽火自退,諸證自愈。

如不應,當用四君,芎、歸、丹皮、鉤藤,以補脾土。蓋血生於至陰,至陰者脾土也,故小兒吐瀉之後,脾胃虧損,亦多患之,乃虛象也,無風可逐,無痰可消。若屬陽氣脫陷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薑、桂,陽氣虛敗者,用十全大補湯加桂附;亦有復生者。此等證候,若肢體惡寒,脈微細者為真,若脈浮大,發熱煩渴,此為假象,惟當固本為善。

若無力抽搐,戴眼反折,汗出如珠流者皆不治。又有角弓反張者,風邪乘虛入於諸陽阿經,則腰背反折,攣急如角弓之狀也。皆因氣血耗損,腠理不密,汗出過多,宜固氣血為主,佐以本方。丹溪所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,雖有雜病證,以末治之此也。如惡寒發熱等證,乃氣血虛耗之極,宜大劑參、耆、歸、朮、肉桂以培養之。

如不應,急用炮附子。再不應,用人參一兩,炮附子二三錢,名參附湯。若猶未應,藥力未及也,宜多用之。

增損柴胡湯

治產後感異證,手足牽搐,涎潮,昏悶。

柴胡(三錢),黃芩(一錢二分),人參,甘草,半夏(各一錢半),石膏(二錢),黃耆(一錢半),知母(一錢)

上㕮咀,分二服,水二盞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秦艽湯

治產後血虛生風,手足瘛瘲。

秦艽,芍藥,柴胡(各一錢七分),甘草(炙,一錢三分),黃芩,防風(各一錢二分),人參,半夏(各一錢)

上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愈風湯、交加散俱可用(二方見前)。

白話文:

瘛瘲

瘛瘲是指筋脈拘急或弛縱的症狀。產後陰血虧損,陽火過盛,筋脈失養就會出現這種病症。其他如癰疽膿水過多、外傷出血過多,也會導致陽氣隨陰血散失而引起瘛瘲。治療應以補益陰血為主,可以使用八珍湯加丹皮、鉤藤。如果效果不佳,則應考慮脾胃虛弱,可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丹皮、鉤藤來補益脾土,因為血液的生成依靠脾土。小兒吐瀉後脾胃虛損也容易患此症,這屬於虛證,無需祛風、化痰。若因陽氣虛脫,則需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薑、桂枝;若因陽氣衰敗,則需用十全大補湯加桂枝、附子。有些患者可以痊癒。但若伴有肢體惡寒、脈象細弱,才是真瘛瘲;如果脈象浮大,伴有發熱、煩渴,則為假象,應以固本為主。

若出現無力抽搐、眼球反轉、汗出如珠等症狀,則預後不良。角弓反張是指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腰背反折,狀如角弓,這是因為氣血耗損,衛外不固,汗出過多所致,治療應以固氣血為主,並可參考上述方劑。產後治療應以大補氣血為主,即使有其他雜病,也應以補益氣血為主。若出現惡寒發熱等症狀,表示氣血虛耗已極,需用大劑量的黨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肉桂來補益。

若上述方法無效,應急用炮製過的附子。如果仍然無效,則可用人參一兩,炮附子二三錢,組成參附湯。如果還是無效,說明藥力不足,應增加藥量。

增損柴胡湯可用於治療產後感受外邪引起的肢體抽搐、流涎、昏悶等症狀。

秦艽湯可用於治療產後血虛生風引起的肢體瘛瘲。

愈風湯、交加散也可用于治療此症。

2. 痙疾

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故多汗。因遇風邪搏之,則變痙,痙者口噤不開,背強而直,如發癇狀,宜速擀開口,灌小續命湯。稍緩即汗出如雨,手摸空者,不可治也。薛立齋云:產後發痙,因去血過多,元氣虧極,或外邪相搏,以致牙關緊閉急,四肢痙強,或腰背反張,肢體抽搐。若有汗而不惡寒者,曰柔痊;若無汗而惡寒,曰剛痙。

產後患之,實由亡血過多,筋無所養而致。故傷寒汗下過多,潰瘍膿血大泄,患之乃敗證也,大補血氣,多保無虞。若攻風邪,死無疑矣。一產婦牙關緊急,腰背反張,四肢抽搐,兩目連札,余以為去血過多,元氣虧損,陰火熾盛,用十全大補加炮姜,一劑面蘇,又數劑而安。吳江史萬湖家人婦忽僕,牙關緊急,已死矣。

詢之是新產婦出直廚,知其勞傷血氣而發痙也,急用十全大補加附子,煎滾。令人推正其身,一人以手挾正其面。卻掰開其口,灌之不咽,藥已冷,令側其面出之,仍正其面,復灌以熱藥。又冷又灌,如此五次,方嚥下,隨灌以熱藥,遂蘇。夷堅志云:杜壬治郝質子婦,產四日瘛瘲,戴眼,弓背反張。

壬以為痙病,與大豆紫湯,獨活湯而愈。政和間,余妻方娩,猶在蓐中,忽作此證,頭足反接,相去二尺,家人驚駭,以數婢強拗之,以數婢強拗不直。適記所云,藥草有獨活,乃急為之。召醫未至,連進三劑遂能直,醫至即愈矣。更不復藥,乃知古人處方之神驗。產婦四肢攣急者,因臟腑俱虛,月內未滿,起早勞役,動傷臟腑。

虛損未復,為風所乘。風邪冷氣客於皮膚經絡,則令人頑痹不仁,羸乏,少氣。筋脈挾寒則攣急也。薛立齋曰:前證若肝經風熱血燥,用加味逍遙散。如不應,用六味地黃丸,以補腎水,仍參前雜證諸風血方論治之。

小續命湯

治產後中風及剛痙柔痙。

防風(一錢),麻黃(去節),黃芩(去朽),白芍,人參(各八分),川芎,防己,肉桂(各七分),附子(炮,去皮臍),杏仁(去皮尖),麩炒(各五分),甘草(炙,四分)

上薑棗水煎服。春夏加石膏、知母、黃芩;秋冬加官桂、附子、芍藥。柔痙自汗者,去麻黃,加葛根。

按上方朱奉議稱剛柔二痙,並可加減與之。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,恐不宜輕發其表。若邪氣實,脈浮弦有力者,用之固宜。其虛弱之人,不若用大豆紫湯及防風當歸散。

大豆紫湯

治產後中風痱痙,背強口噤,直視煩熱。若脈緊大者不治。

川獨活(去蘆,一兩半),大豆(半升),酒(三斤)

上先用酒浸獨活一兩,沸。別炒大豆極焦煙出,急投酒中密封。候冷去豆,每服一二小鐘許,得少汗則愈。日進十服。此藥能去風、消血結。如妊娠胎死腹中,服此得瘥。

白話文:

痙疾

產後因為血虛,肌膚組織疏鬆,所以容易多汗。如果遇到風邪侵襲,就會導致痙攣。痙攣發作時,患者嘴巴緊閉張不開,背部僵硬挺直,像發羊癇一樣。應該趕快想辦法撬開嘴巴,灌服小續命湯。稍微緩解後,就會大量出汗,汗如雨下。如果摸患者的手感覺冰冷空虛,那就沒救了。薛立齋說:產後發痙,是因為失血過多,元氣衰竭,或者外邪入侵,導致牙關緊閉、四肢抽搐、腰背反弓。如果出汗但不惡寒,叫做柔痙;如果不出汗而且惡寒,叫做剛痙。

產後患此病,實際上是因失血過多,筋脈缺乏滋養造成的。因此,傷寒後汗出過多、潰瘍膿血大量流失,患此病就屬於危重症狀了。應該大力補益血氣,多半能安全度過。如果去攻治風邪,必死無疑。曾經有一位產婦,牙關緊閉,腰背反弓,四肢抽搐,雙眼緊閉。我認為是她失血過多,元氣虧損,陰虛火旺,於是用十全大補湯加炮薑,一劑藥下去就見效,再服用幾劑就痊癒了。吳江史萬湖家裡的一位婦女突然昏倒,牙關緊閉,已經死了。

詢問得知,她是剛生產完的婦女,從廚房裡直接出來,知道她是因為勞累損傷血氣而導致痙攣。立即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煎煮沸騰。讓人扶正她的身體,一個人用手扶正她的臉。掰開她的嘴巴灌藥,但她不吞嚥,藥也涼了,於是讓她側過臉把藥吐出來,再扶正她的臉,又灌入熱藥。藥涼了就換熱藥,這樣反覆灌了五次,她才吞嚥下去,接著灌入熱藥,於是就甦醒了。 《夷堅志》記載:杜壬治療郝質的妻子,生產後四天出現瘛瘲(一種痙攣),眼睛緊閉,弓著背反張。

杜壬認為是痙攣病,用大豆紫湯、獨活湯治療,就痊癒了。政和年間,我的妻子剛生產完,還在坐月子期間,突然出現這種病症,頭腳反向,相距兩尺,家人非常驚慌,用幾個丫鬟強行掰直,但掰不直。我恰好記起書中記載,獨活可以治療,於是趕緊為她煎藥。還沒等請來醫生,連續服用三劑藥後,就能夠直起身了,醫生來了之後就完全治癒了。不再需要服藥了,才知道古人處方之神奇。產婦四肢抽搐,是因為臟腑都虛弱,月子未滿,早起勞累,活動傷及臟腑。

身體虛弱尚未恢復,又被風寒乘虛而入。風寒邪氣侵犯皮膚經絡,就會使人身體僵硬麻木,體弱乏力,氣短。筋脈受寒就會痙攣。薛立齋說:如果前面提到的症狀是肝經風熱血燥引起的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。如果無效,就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,再參考前面各種風寒血虛的方劑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