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科秘書》~ 胞漏並小產論

回本書目錄

胞漏並小產論

1. 胞漏並小產論

凡妊娠經水,壅之以養胎,蓄之以為乳,其衝任氣虛。不能約制,故月水時下,名曰胞漏,血儘子死。然亦有妊娠血盛,月信常來而胎不動。俗呼狗兒胎也。若以漏胎治之,則胎必墜;若不以漏胎治之,其胎未必墜。亦有脈見滑數,而別無風熱病,經脈如常,但較前略少,此因胎小,血盛有餘而然,俟遲至三、四月外,兒大能飲,經脈自止。

白話文:

凡是懷孕後,月經的水分會被積聚起來用於養胎,儲存起來用於哺乳,衝任之氣虛弱,不能約束月經,所以月經時常流下,稱為胞漏,血流盡了胎兒就死了。但是也有懷孕後血盛,月經照常來潮而胎兒不穩的。民間稱之為狗兒胎。如果以漏胎的辦法治療,那麼胎兒必定流產;如果不以漏胎的辦法治療,胎兒未必會流產。也有的脈象顯滑數,而沒有其他風熱病,經脈和往常一樣,只是比以前稍稍減少,這是因為胎兒小,血盛有餘的緣故,等到遲至三四月後,胎兒長大能夠喝奶,月經自然就會停止了。

又有壯盛孕婦,按月去血點滴,若無腰痠胎動,不須服藥,此血氣強盛,孕至四、五月後,自然經止。如孕婦虛羸,腰常痠痛,並胎動而按月下血點滴,或下血不止,此非血有餘,乃胎漏也。宜服加味補中安胎飲。又云:胎漏多因於血熱,然亦有氣虛血少。服涼藥而下血益甚,食少體倦者,此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,宜歸脾等方加減。

白話文:

還有一種是身體強壯的孕婦,每個月都能見到一點點血跡,但如果沒有腰痠胎動的症狀,就不需要服藥,這是因為血氣強盛,到了懷孕四、五月後,血就會自動停止。如果孕婦身體虛弱,經常腰痠背痛,同時胎動時又有血跡,或者出血不止,這不是血過多,而是胎漏。應該服用加味補中安胎飲。又說:胎漏大多是由於血熱引起的,但也有氣虛血少的。服用涼藥後,出血反而加重,而且食慾不振,身體疲倦,這是脾氣虛弱,不能攝血造成的,應該服用歸脾等方加減。

當以脈候察之,凡墜胎之病,多在三、五、七月,如前次三月會墜,後必如期乘其所虛而亦墜,必預服尊生安胎飲,或胎元飲加減用之,當服過七月,可無患矣。更宜戒房欲、氣惱、勞役、煿炙諸食,至於頓僕傷動胎氣,宜服膠艾安胎散。總屬妊娠氣血虛弱,胎元不固。蓋氣虛則提攝不固,血弱則灌溉不周,多致小產。

白話文:

應該使用脈象來觀察,凡是流產的疾病,多半發生在三、五、七月。如果上次在三月時曾流產,那麼以後必定會在規定的時間乘虛而再次流產。一定要預先服用尊生安胎飲,或者胎元飲加減服用,當服用超過七月,就可以沒有後患了。還要戒房事、生氣、勞累、烤炙的食物,至於忽然顛僕動搖而傷及胎氣,應該服用膠艾安胎散。總而言之,是屬於懷孕婦女氣血虛弱,胎元不穩固。因為氣虛,則提起維持不穩固,血弱,則灌溉不周全,多導致流產。

況婦人腎以系胞,而腰為腎之腑,腰痛則墜,不可不防。大凡妊娠三月後,尺脈或澀或微弱,胎必不固,惟脈洪盛者,胎不墜耳。所以《脈訣》內云:胎脈弦牢滑利安,沉細而微歸泉路。正此之謂也。總之,三月以前宜養脾胃,四月以後宜壯腰腎,補血順氣,佐以清熱,此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尤其婦女腎臟繫著子宮,腰部是腎臟的附屬臟器。腰疼就會出現流產,不可不防。一般懷孕三個月後,尺脈(手腕處的脈搏)或者澀弱,胎兒一定不牢,只有脈搏洪盛的,胎兒纔不會流產。所以《脈訣》中說:胎兒的脈搏弦脈牢固,脈搏滑利而安穩,沉細而微弱的脈搏會流產。就是這個意思。總之,懷孕三個月前宜調養脾胃,四個月後宜補益腰腎,補血順氣,佐以清熱,這是調理胎兒的總原則。

加味補中安胎飲人參(一錢),白朮(土炒),當歸(各二錢酒洗),川芎黃芩(各八分),

白話文:

加味補中安胎飲,人參 ( 一錢 ),白朮 ( 經過土炒 ),當歸 ( 各二錢,以酒洗過 ),川芎,黃芩 ( 各八分 ),

紫蘇陳皮砂仁(碎),炙草(各四分)

尊生安胎飲,亦治胎動、胎漏。

歸身(酒洗),白芍(酒炒),熟地,生地,砂仁,阿膠(各一錢炒珠),杜仲(鹽水炒去絲),白朮(各二錢土炒),條芩(一錢五分),續斷肉(八分酒製),川芎,陳皮,蘇梗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歸身(用酒清洗),白芍(用酒炒),熟地黃,生地黃,砂仁,阿膠(各一錢,炒成珠狀),杜仲(用鹽水炒製,去除絲),白朮(各二錢,用土炒製),條芩(一錢五分),續斷肉(八分,用酒製),川芎,陳皮,蘇梗(各五分)

景岳胎元飲,治婦人衝任失守,胎元不安不固,或間日或二、三日服一、二劑。

人參隨宜,當歸(酒洗),杜仲(鹽水炒斷絲),白芍(各二錢酒炒),熟地(二三錢),白朮(一錢半土炒),陳皮(七分無滯者不必用),炙草(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適當的量

  • 當歸:用酒洗淨

  • 杜仲:用鹽水炒斷絲

  • 白芍:各兩錢,用酒炒

  • 熟地:兩三錢

  • 白朮:一錢半,用土炒

  • 陳皮:七分,不要太黏

  • 炙草:一錢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如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,加炒山藥、炒補骨脂、五味之類;氣分虛甚者,倍白朮,加灸黃耆,但耆、術氣浮,能滯胃口,倘胸膈有飽悶不快者,須慎用之。

白話文:

取水兩碗,煎到只剩七分之一,空腹時服用。如果是下元不固,經常有遺尿或小便頻多的情況,可以加入炒山藥、炒補骨脂、五味等藥材。如果是氣分虛弱比較嚴重的,可以加倍白朮,並加入灸過的黃耆。但是,黃耆和白朮的藥性容易浮越,可能導致胃口不佳,如果胸膈有飽悶、不快的情況,則應慎用。

如虛而兼寒多嘔者,加炮姜七八分或一二錢;如虛而兼熱者,加酒炒黃芩一錢半,或加生地二錢,去杜仲;如陰虛小腹作痛,加枸杞二錢;如有所觸而動血者,加制續斷肉、炒阿膠各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虛弱又偏於寒氣,多嘔吐的,可加炮姜七八分或一二錢;虛弱又偏於熱氣的,可加酒炒黃芩一錢半,或加生地二錢,除去杜仲;如果陰虛小腹作痛的,可加枸杞二錢;如果因為觸動而導致血氣移動的,可加制續斷肉、炒阿膠各一二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