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46)
下卷 (46)
1. 陰瘡
婦人陰中生瘡,多由濕熱下注,或七情鬱火,或縱情敷藥(按:古法有用辛溫興奮之藥外敷以助情欲者),中於熱毒。其外證則或有陰中挺出如蛇頭者,謂之陰挺;如菌者,謂之陰菌;或如雞冠,或生蟲濕癢,或內潰腫爛疼痛,常流毒水。其內證則或為體倦內熱,經候不調,或為飲食不甘,晡熱發熱,或為小腹痞脹,腰脅不利,或為小水淋瀝,赤白帶下。
凡治此之法,若腫痛內外俱潰者,宜芍藥蒺藜煎為最佳,或四物湯加梔子、丹皮、膽草、荊芥,或用加味逍遙散;若濕癢者,宜芍藥蒺藜煎或歸脾湯加柴、梔、丹皮;淋澀者,宜龍膽瀉肝湯加白朮、丹皮;淋澀而火盛痛脹者,宜大分清飲或抽薪飲;腫而墜重者,補中益氣湯加山梔、丹皮;可洗者用百草煎;可敷者宜螵蛸散、完瘡散。
芍藥蒺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通身濕熱瘡疹及下部紅腫熱痛諸瘡,神效。外以螵蛸散敷之。
龍膽草,梔子,黃芩,木通,澤瀉(各錢半),芍藥,生地(各二錢),白蒺藜(連刺,槌碎,五錢至一兩)
水二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如火不甚者,宜去龍膽草、梔子,加當歸、茯苓、薏仁之屬。如濕毒甚者,加土茯苓五錢或一、二兩。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龍膽瀉肝湯(見產門不閉)
大分清飲(見白濁遺淋)
抽薪飲(見血熱經早)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百草煎(見陰腫)
螵蛸散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濕熱破爛,毒水淋漓等瘡,或下部腎囊、足、股腫痛,下疳諸瘡,無不神效。
海螵蛸(不必浸淡),人中白(或人中黃、碙砂亦可,等分)
上為細末,先以百草多煎濃湯,乘熱熏洗後,以此藥摻之。如干者以麻油或熬豬油或蜜水調敷之。若腫而痛甚者,加冰片少許更妙。若濕瘡膿水甚者,加密陀僧等分或煅過宮粉亦可,或煅制爐甘石更佳。
完瘡散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濕爛諸瘡,肉平不斂,及諸瘡毒,內肉既平而口不收者,皆宜用此,最妙。
滑石(飛,一兩),赤石脂(飛,五錢),粉甘草(三錢)
上為末,干滲或用麻油調敷,或加枯礬一錢,癢者極宜。
蛇蛻散,治婦人陰瘡。先以荊芥、蛇床子熏洗,挹干,敷藥。
蛇蛻(一條,燒存性),枯礬,黃丹,萹蓄,藁本(各一兩),硫黃,荊芥穗,蛇床子(各五錢)
上為細末,香油調搽,濕則乾摻。
白話文:
陰瘡
婦女陰部生瘡,大多是因為濕熱下注,或情緒鬱結化火,或濫用藥物(指古方中有些藥物辛溫燥熱,用於外敷以增強性慾),導致熱毒侵入。外在症狀可能出現陰部突出物,像蛇頭一樣的稱為陰挺;像菌類一樣的稱為陰菌;或像雞冠狀;或生蟲伴隨濕癢;或內部潰爛腫痛,經常流出膿水。內在症狀可能包括身體倦怠、內熱、月經不調;或飲食不節,午後發熱;或小腹脹滿,腰脅疼痛不適;或小便淋漓不暢,白帶異常。
治療方法:如果腫痛且內外都潰爛,最好用芍藥蒺藜煎,或者四物湯加梔子、丹皮、膽草、荊芥,或加味逍遙散;如果濕癢,可用芍藥蒺藜煎或歸脾湯加柴胡、梔子、丹皮;如果小便淋澀,可用龍膽瀉肝湯加白朮、丹皮;如果淋澀且火盛痛脹,可用大分清飲或抽薪飲;如果腫脹下墜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、丹皮;可以清洗的可用百草煎;可以外敷的可用螵蛸散、完瘡散。
針對不同症狀,有不同的藥方:
腫痛潰爛:芍藥蒺藜煎(詳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, 四物湯, 加味逍遙散
濕癢:芍藥蒺藜煎, 歸脾湯加柴胡、梔子、丹皮
小便淋澀:龍膽瀉肝湯加白朮、丹皮
淋澀痛脹:大分清飲,抽薪飲
腫脹下墜:補中益氣湯加山梔、丹皮
可清洗:百草煎
可外敷:螵蛸散,完瘡散
螵蛸散(詳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以及完瘡散(詳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的組成和用法在文中已有詳細描述。另有蛇蛻散,也是治療婦女陰瘡的藥方,其組成和用法亦在文中詳細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