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7)
下卷 (17)
1. 產後乍寒乍熱
產後乍寒乍熱,總由血氣虛損,陰陽不和而然。若陽勝則乍熱,陰勝則乍寒。凡陰勝而寒多者,宜增損四物湯、理陰煎。若陽勝而熱多者,宜四物湯、三陰煎。若陽氣陷入陰中而乍寒乍熱者,宜補中益氣湯,補陰益氣煎。若陰陽俱虛而寒熱者,宜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。若敗血不散,流入陰中而作寒熱者,宜決津煎、殿胞煎。若血實氣壅者,宜奪命丹。
增損四物湯(見血寒論外方)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三陰煎(見血虛經亂)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補陰益氣煎(見熱入血室)
八珍湯(見經不調)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殿胞煎(見小產論外方)
奪命丹(見鬼胎)
陳無擇曰:敗血流閉諸陰則寒,流閉諸陽則熱,宜五積散。若有外感者,宜從前「產後發熱」治。
五積散(見產後腹痛)
白話文:
產後忽冷忽熱,主要都是因為血氣不足,陰陽失調造成的。如果陽氣旺盛,就會忽熱;陰氣旺盛,就會忽冷。
如果陰氣盛而偏冷,應該服用增損四物湯、理陰煎。如果陽氣盛而偏熱,應該服用四物湯、三陰煎。如果陽氣陷入陰中,導致忽冷忽熱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、補陰益氣煎。如果陰陽都虛弱而忽冷忽熱,應該服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。如果瘀血沒排出,流入陰部而導致忽冷忽熱,應該服用決津煎、殿胞煎。如果血氣鬱滯,應該服用奪命丹。
陳無擇說:瘀血阻塞陰經則發冷,阻塞陽經則發熱,應該服用五積散。如果伴隨外感,則應參考之前的「產後發熱」治療方法。
2. 蓐勞
蓐,草荐也。產婦坐草艱難,以致過勞心力,故曰蓐勞。此即產後勞倦也。其證則或為寒熱如瘧,或頭疼自汗,或眩暈昏沉,或百節疼痛,或倦怠喘促,飲食不甘,形體虛羸之類,皆其候也。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。
若初產後,蓐勞困倦,惟豬腰湯為妙,或用黃雌雞湯、白茯苓散。若蓐勞虛汗不止,宜母雞湯。若兼臟寒者,宜羊肉湯。若氣血俱虛者,宜五福飲、十全大補湯。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、背惡寒者,宜理陰煎,詳加減法治之。若兼陽虛內寒者,宜五君子煎或理陰煎。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,宜五福飲加芍藥、黃芩、地骨皮之類,隨宜用之。
豬腰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褥勞,寒熱如瘧,自汗無力,咳嗽、頭痛、腹痛俱效。
豬腰(一對),當歸,白芍藥(酒炒各一兩)
上以藥二味,用水三碗煎至二碗,去滓,將豬腰切如骰子塊,同晚米一合,香豉一錢,和蔥、椒、鹽煮稀粥,空心日服一次,神效。或加人參更妙。
黃雌雞湯(見產後腹痛)
白茯苓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蓐勞,頭目肢體疼痛,寒熱如瘧。
白茯苓(一兩),人參,當歸,黃耆,川芎,白芍藥(炒),熟地,桂心(各半兩),豬腰(一對)
上以水三盞,入豬腰並薑、棗各三事,煎二盞,去渣,入前藥半兩,煎一盞服。
母雞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褥勞,虛汗不止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白茯苓,麻黃根,牡蠣(煅各三錢)
上用母雞一隻,去毛雜,淨水六七碗,同藥煮至三碗,任意服之。
羊肉湯(見產後腹痛)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補陰益氣煎(見熱入血室)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五君子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白話文:
蓐勞是指產婦生產後因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身體虛弱。症狀表現多樣,例如寒熱交替如同瘧疾、頭痛冒汗、頭暈昏沉、全身疼痛、疲倦氣喘、食慾不振、身體消瘦等等。治療原則應以補益元氣為主。
初產後若感到疲倦虛弱,豬腰湯是有效的方劑,也可以選擇黃雌雞湯或白茯苓散。如果出現虛汗不止的情況,則適合服用母雞湯。若伴隨臟腑寒冷,則用羊肉湯。氣血雙虛者,可服用五福飲或十全大補湯。若伴隨外邪入侵導致發熱但同時又有內寒,背部發冷,則用理陰煎,並根據病情調整藥物。若為陽虛內寒,則服用五君子煎或理陰煎。如果出現陽盛陰虛,伴隨內熱,則可以在五福飲的基礎上,加入芍藥、黃芩、地骨皮等藥物,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藥。
豬腰湯用於治療產後勞累導致的寒熱交替、自汗無力、咳嗽、頭痛、腹痛等症狀。
黃雌雞湯、白茯苓散、母雞湯、羊肉湯、五福飲、十全大補湯、補陰益氣煎、補中益氣湯、理陰煎、五君子煎等方劑的具體組成及功效,需參考相關醫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