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5)
下卷 (15)
1. 產後發熱
產後發熱,有風寒外感而熱者;有邪火內盛而熱者;有水虧陰虛而熱者;有因產勞倦,虛煩而熱者;有去血過多,頭暈悶亂煩熱者。諸證不同,治當辨察。
產後有外感發熱者,蓋臨盆之際,多有露體用力,無暇他顧,此時或遇寒邪,則乘虛而入,感之最易。若見頭疼身痛,憎寒發熱,或腰背拘急,脈見緊數,即產後外感證也。然此等外感,不過隨感隨病,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,故略加解散,即自痊。可勿謂新產之後,不宜表散。
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。凡產後感邪氣,不甚虛者,宜三柴胡飲;若氣虛脾弱而感者,宜四柴胡、五柴胡飲。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,宜補陰益氣煎;若虛寒之甚者,宜理陰煎。若產婦強壯,氣實而感者,宜正柴胡飲。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,宜一柴胡飲。若風寒俱感,表裡俱滯者,宜五積散。
三柴胡飲(見熱入血室)
四柴胡飲(見熱入血室)
五柴胡飲(見《新方八陣·散陣》)五為土數,從脾胃也。脾土為五臟之本,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,非此不可。此與四柴胡飲相表裡,但四柴胡飲止調氣分,此則兼培血氣,以逐寒邪,尤切於時用者也,神效不可盡述。凡傷寒、瘧疾、痘瘡,皆所宜用。
柴胡(一至三錢),當歸(二、三錢),熟地(三、五錢),白朮(二、三錢),芍藥(錢半炒用),炙甘草(一錢),陳皮(酌用或不必用)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熱服。寒勝無火者,減芍藥加生薑三、五、七片或乾薑一、二錢,或再加桂枝一、二錢,則更妙。脾滯者,減白朮。氣虛者,加人參隨宜。腰痛者,加杜仲。頭痛者,加川芎。勞倦傷脾陽虛者,加升麻一錢。
補陰益氣煎(見熱入血室)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正柴胡飲(見《新方八陣·散陣》)凡外感風寒,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痎瘧初起等證。凡血氣平和,宜從平散者,此方主之。
柴胡(一至三錢),防風(一錢),陳皮(一錢半),芍藥(二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五片)
水一鍾半,煎七八分,熱服。如頭痛者,加川芎一錢。如熱而兼渴者,加葛根一、二錢。如嘔惡者,加半夏一錢五分。如濕勝者,加蒼朮一錢。如胸腹有微滯者,加厚朴一錢。如寒氣勝而邪不易解者,加麻黃一、二、三錢,去浮沫服之,或蘇葉亦可。
一柴胡飲(見熱入血室)
五積散(見產後腹痛)
產後有火證發熱者,但外感之熱多在表,火證之熱多在裡。此必以調攝太過,或時令熱甚,或強以酒,或誤用參、朮、薑、桂大補之藥,或過用炭火,或窗牖太密,人氣太盛,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。凡屬太過者,皆能生火。火盛於內,多見潮熱、內熱,煩渴喜冷,或頭痛多汗,便實尿赤,及血熱妄行。
白話文:
產後發燒的情況有多種原因,包括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燒、體內邪火旺盛導致的發燒、水分不足陰虛導致的發燒、產後勞累導致虛弱煩熱、以及失血過多導致頭暈煩熱等。不同情況需對症治療。
產婦在分娩時可能因為裸露身體、用力等因素,容易遭受寒邪入侵,導致外感發燒。症狀如頭痛、身體痠痛、怕冷發燒、腰背僵硬等,脈象緊數,這就是產後外感發燒。這種情況的外感發燒,通常會隨著感染而迅速發病,與真正的感冒不同,只需輕微的解表治療就能康復。不必認為產後不適合使用解表藥物。
然而,使用藥物時應考慮到產婦的虛實狀況。產後受到邪氣侵擾,但體質不嚴重虛弱者,可用三柴胡飲;如果氣虛脾弱受感染,則用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;若是肝脾腎三陰不足受感染,則應用補陰益氣煎;對於嚴重虛寒者,應用理陰煎;對於強壯的產婦,氣足受感染,則用正柴胡飲;對於內火旺盛且外邪未解者,用一柴胡飲;對於風寒雙重感染,表裡都有阻滯者,則應用五積散。
對於產後火旺導致的發燒,通常是因為調養過度、天氣炎熱、過度飲酒、誤用大補藥物、過度使用炭火、房間通風不良、人氣過旺,或是體質本身較實卻活動過度等原因,都可能導致體內生火。火旺於內,會出現潮熱、內熱、口渴想喝冷水、頭痛多汗、便祕尿紅,甚至血熱妄行的症狀。若無表面症狀,脈象緩滑不緊,就是火旺的表現,應使用清化飲、保陰煎等藥物。
對於產後陰虛導致的發燒,通常是因為素來脾腎不足,或是產後氣血雙虛,症狀時發時止,精神疲憊、心悸恍惚,脈象弦數或微細無力,這是陰虛的徵兆,治療應專注於補充真陰,可應用小營煎、三陰煎、五陰煎等藥物。
對於產後失血過多導致的發燒,症狀包括煩渴、呼吸短促、頭痛頭暈、悶亂內熱,屬於陰虛的一種,應使用人參當歸湯。
總結來說,對於元氣虛弱導致的發燒,都是體內真寒而表面假熱。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加炮姜溫補脾氣,症狀自然消退。若四肢冰冷,應立即加上附子。對於產後陰血大量流失,導致陽氣無法依附而外顯熱象,應使用四物湯加炮姜,補陰以調和陽氣;若因為誤服寒涼藥物導致外熱,這是寒氣將陽氣阻隔於外,應使用四君子湯加薑、桂;如無效,應立即加上附子;若皮膚發熱,臉色紅潤,口渴想喝水,這是血脫引發躁熱,應使用當歸補血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