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2)
下卷 (12)
1. 論產後大補氣血
若此第因丹溪之言,人多偏執,故不得不詳盡其說,以解後人之惑也。諸虛實治法,詳具後條。
白話文:
如果這個部分是因為朱丹溪說的,大家大多理解偏頗,所以我不得不詳細說明,來解除後人的疑惑。各種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,都詳細列在後面的條文。
2. 論產後三禁
觀《病機機要》云:治胎產之病,當從厥陰證論之,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是為三禁,謂不可汗,不可下,不可利小便。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;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;利小便則內亡津液,胃中結燥。但使不犯三禁,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。凡用治之法,如發渴則白虎,氣弱則黃耆,血痛則當歸,腹痛則芍藥。
大抵產病天行,從加減柴胡;雜證從增損四物。宜察脈證而用之。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,然病變不同,倘有是證,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。第此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一也。
白話文:
產後需要注意三點禁忌:不能發汗、不能瀉下、不能利尿。發汗會造成像傷寒初期一樣的病情惡化;瀉下會導致脈搏加快,損傷脾胃;利尿則會耗損體內津液,導致胃部乾燥。只要不犯這三禁,氣血就能自行調和,寒熱症狀自然會消失。
治療方法方面,如果口渴就用白虎湯,氣虛就用黃耆,血虛痛經就用當歸,腹部疼痛就用芍藥。
大多數產後疾病流行病症,可以加減柴胡湯來治療;其他雜症則可以增減四物湯的藥量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病情來用藥。雖然這些是產後治療的重要原則,但疾病變化多端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不得不使用這些藥物,所謂「有病就得治療」。這些常用的治療方法當然要了解,但是臨床上也要懂得變通,不能死板教條。
3. 產後腹痛
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。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大都痛而且脹,或上衝胸脅,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,皆實痛也。宜行之、散之。若無脹滿,或喜揉按,或喜熱熨,或得食稍緩者,皆屬虛痛,不可妄用推逐等劑。
凡新產之後,多有兒枕腹痛者,摸之亦有塊,按之亦微拒手,故古方謂之兒枕,皆指為胞中之宿血。此大不然。夫胞胎俱去,血亦豈能獨留?蓋子宮蓄子既久,忽爾相離,血海陡虛,所以作痛。胞門受傷,必致壅腫,所以亦若有塊,而實非真塊。腫既未消,所以亦頗拒按。治此者,但宜安養其臟,不久即愈。
惟殿胞煎為最妙。其次則四神散、五物煎,皆極佳者。若誤認為瘀,而妄用桃仁、紅花、玄胡、青皮之屬,反損臟氣,必增虛病。有母體本虛而少血者,即於產時亦無多血,此輩尤非血滯。若有疼痛,只宜治以前法,或以大、小營煎、黃雌雞湯主之。
殿胞煎(見小產論外方)
四神散(見血寒論外方)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小營煎(見血虛經亂)
《良方》黃雌雞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虛羸腹痛。
當歸,白朮(炒),熟地黃,黃耆(炒),桂心(各半兩),小黃雌雞(一隻,去頭足腸翅,細切)
上先用水七碗,煮雞至三碗,每用汁一碗、藥四錢煎,日三服。
凡新產之後,其有陽氣虛弱,而寒從中生,或寒由外入,以致心腹作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者,宜九蜜煎、大岩蜜湯,或理陰煎主之。產當寒月,以致寒氣入腹,臍下脹痛,手不可近者,宜羊肉湯主之。若氣實寒甚者,宜蟠蔥散。
九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或陰邪入臟,心腹疼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。此與大岩蜜湯略同而稍勝之。
當歸,熟地(各三錢),芍藥(酒炒焦),茯苓(各錢半),炙甘草,乾薑(炒),肉桂,北細辛(各一錢),吳茱萸(制五分)
水二鍾,煎服。
大岩蜜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心腹作痛,不食嘔吐,四肢厥逆。
生地,當歸,芍藥(炒),乾薑,吳茱萸,桂心,獨活,甘草(炒),小草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(按:小草即遠志之苗)
上每服半兩,水煎服。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《良方》羊肉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婦脾虛寒邪內乘,以致腹痛或頭眩臍脅急痛。
精羊肉(四兩),當歸,川芎(各半兩),生薑(一兩)
上以水十盞,煎至四盞,分四次,空心服。
《局方》蟠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治男婦脾胃虛冷,滯氣不行,攻刺心腹,痛連胸脅,膀胱小腸寒疝、氣疝,及婦人血氣刺痛。
白話文:
產後腹痛,最重要的是分辨虛證還是實證。如果是因為惡露沒有排乾淨而引起的疼痛,就屬於實證;如果沒有惡露卻感到疼痛,就屬於虛證。通常來說,如果腹痛伴隨脹滿感,甚至向上衝到胸脅部,或是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加劇,無法觸碰,這些都屬於實證,應該用疏通、散瘀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沒有脹滿感,反而喜歡揉按、熱敷,或是進食後疼痛會稍微緩解,這些都屬於虛證,不能隨意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
產後很多婦女都有「兒枕痛」,也就是腹部摸起來好像有硬塊,按壓時會稍微抗拒,所以古人才說這是因為子宮內的瘀血造成的。但其實並非如此。胎兒和胎盤都已經排出,血怎麼可能還單獨留在子宮裡呢?是因為子宮長期懷孕,突然變空虛,氣血驟然虧虛,才會引起疼痛。加上生產時子宮頸可能受傷腫脹,所以摸起來也會感覺像有硬塊,但其實並非真的有硬塊。腫脹還沒消退,所以按壓時會覺得抗拒。治療這種情況,只需要好好休養,讓身體自然恢復就好。
在這種情況下,「殿胞煎」的效果最好。其次,「四神散」和「五物煎」也非常好。如果誤以為是瘀血而隨意使用桃仁、紅花、玄胡、青皮等活血化瘀的藥物,反而會損害身體的元氣,加重虛弱的症狀。有些產婦本身體質就虛弱、氣血不足,生產時出血也不多,這種情況更不是因為血瘀。如果感到疼痛,應該按照前面說的方法治療,或者使用「大營煎」、「小營煎」或「黃雌雞湯」來治療。
殿胞煎(配方請參考小產篇的外方)
四神散(配方請參考血寒篇的外方)
五物煎(配方請參考血寒篇的外方)
大營煎(配方請參考血熱導致月經提前篇)
小營煎(配方請參考血虛導致月經不調篇)
《良方》黃雌雞湯(配方請參考《婦人規古方》):治療產後虛弱引起的腹痛。 配方:當歸、炒白朮、熟地黃、炒黃耆、桂心(各半兩),小黃雌雞(一隻,去除頭、腳、內臟和翅膀,切成小塊)。 先用水七碗煮雞肉至三碗,每次取一碗雞湯,加入四錢藥材煎煮,每日服用三次。
產後如果因為體內陽氣虛弱,寒氣從內部產生,或是寒氣從外部侵入,導致心腹疼痛、嘔吐、不想吃東西、四肢冰冷,可以使用「九蜜煎」、「大岩蜜湯」或「理陰煎」來治療。如果在寒冷的月份生產,寒氣入侵腹部,導致肚臍以下脹痛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加劇,可以使用「羊肉湯」來治療。如果體內氣實寒氣很重,可以使用「蟠蔥散」。
九蜜煎(配方請參考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:治療產後陽氣虛寒,或陰邪侵入體內,導致心腹疼痛、嘔吐、不想吃東西、四肢冰冷。此方與大岩蜜湯相似,但效果稍微好一些。 配方:當歸、熟地黃(各三錢),酒炒焦的芍藥、茯苓(各一錢半),炙甘草、炒乾薑、肉桂、北細辛(各一錢),吳茱萸(製過,五分)。 用水二碗煎煮後服用。
大岩蜜湯(配方請參考《婦人規古方》):治療產後陽氣虛寒,導致心腹疼痛、不吃東西、嘔吐、四肢冰冷。 配方:生地黃、當歸、炒芍藥、乾薑、吳茱萸、桂心、獨活、炒甘草、小草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。(按:小草就是遠志的幼苗) 每次服用半兩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理陰煎(配方請參考血寒導致月經延後篇)
《良方》羊肉湯(配方請參考《婦人規古方》):治療產婦脾胃虛寒,導致腹痛或頭暈,肚臍和兩脅部疼痛。 配方:精羊肉(四兩),當歸、川芎(各半兩),生薑(一兩)。 用水十碗煎煮至四碗,分四次,空腹服用。
《局方》蟠蔥散(配方請參考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:治療男女脾胃虛冷、氣滯不通,導致心腹疼痛,連帶胸脅部,以及膀胱、小腸的寒疝氣,婦女血氣刺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