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18)

1. 食癥

凡飲食留聚而為癥痞者,或以生冷,或以風寒,或以忿怒氣逆,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,不用消化則積而成癥矣。然胃氣強者,必不致留聚飲食,而飲食之不能化者,必由脾腎氣弱而然。所以治此者,宜酌虛實而為攻補,庶乎得效也。諸治法詳積聚門。宜參而用之。

立齋曰:前證若形氣虛弱,須先調補脾胃為主,而佐以消導;若形氣充實,當先疏導為主,而佐以補脾胃。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,宜用烏藥散,散而行之。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,補而行之。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,宜用歸脾湯,解而行之。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,宜用加味逍遙散,清而行之。

大抵食積痞塊之證,皆以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,但當養正辟邪,而積自除矣。雖曰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,若病久虛乏者,不宜輕用。

《良方》烏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血氣壅滯,心腹作痛。

烏藥,莪朮(醋浸炒),桂心,桃仁,當歸,青皮,木香(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

四君子湯(見血虛經亂)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
白話文:

食癥

食物停留在體內造成痞塊,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,或是感受風寒,或是因為憤怒導致氣逆,或是勞累飢餓後又大量進食,消化不良而積聚成癥。但胃氣強盛的人,就不會出現食物停滯的情況,而食物無法消化,一定是因為脾腎氣虛弱造成的。所以治療這種疾病,應該根據虛實情況,採取攻補不同的方法,才能收到效果。各種治療方法詳見「積聚」篇,可以參考並應用。

簡單來說,如果患者形體氣血虛弱,則應先調理補益脾胃為主,再輔以消導;如果形體氣血充實,則應先疏通導滯為主,再輔以補益脾胃。如果氣機阻滯、血脈瘀滯不通,可用烏藥散來疏通;如果脾氣虛弱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可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來補益並促進血液運行;如果脾氣鬱結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可用歸脾湯來疏解並促進血液運行;如果肝腎血燥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可用加味逍遙散來清熱並促進血液運行。

總之,食物積滯導致痞塊的症狀,都是邪氣盛則表現為實證,精氣虧損則表現為虛證,只要調養正氣、祛除邪氣,積滯自然會消除。雖然可以用藥物攻堅破積,但如果胃氣未虛,可以用一點,但如果病情久拖導致身體虛弱,就不宜輕易使用攻堅之法。

(烏藥散、四君子湯、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的組成及用法,原文已列出,不再贅述。)

2. 氣瘕

瘕者,假也。所謂假者,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,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。蓋有形者,或因血積,或因食積,積有定形,所不可移易者也。無形者,病在氣分,氣逆則甚,氣散則緩,聚散無根者也。惟其無根,故能大能小,或左或右,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,則謂之痃癖;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,則謂之疝瘕。《難經》曰:「病有積聚,何以別之?然積者陰氣也,陰沉而伏;聚者陽氣也,陽浮而動。

故積者五臟之所生,聚者六腑之所成也。」然則癥由於積,積在陰分而有淵藪,故攻之非易;瘕由於聚,聚在陽分而猶烏合,故散之非難。此癥瘕之辨有如此,惟散之之法,卻有因通、因塞之妙用,而人多莫之知也。

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,皆不可下。蓋凡用下者,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。若氣因形滯者,去其積則氣亦順,自無不可。若全在無形氣分,即下亦不去,而適足以敗正氣也。宜切識之。

散氣之法,只在行氣,蓋氣行則散也。但行氣之法,大有權宜,如氣實則壅滯,宜破而行之;氣閉則留蓄,宜利而行之;氣熱則乾涸,宜寒而行之;氣寒則凝結,宜溫而行之。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。然瘕聚之證,使果氣強力健,則流行不息,又何瘕聚之有?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。

經曰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故凡為此病,必氣虛者多,虛不知補,則正氣不行,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,安望其有瘳乎?但實者有據,故顯而易見,虛每似實,故隱而難知。此所以當辨其真也。

破氣行氣之劑,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,宜排氣飲、木香順氣散、木香調氣散、四磨湯、諸七氣湯之類主之。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,宜失笑散、通瘀煎、調經飲,甚者《良方》奪命丹。疝瘕氣聚者,荔香散,甚者天台烏藥散。氣結膀胱,小水不利者,小分清飲、四苓散、五苓散。

氣結大腸,干秘不行者,搜風順氣丸、麻仁丸;水虧血虛而秘滯者,濟川煎。肝氣逆而為聚者,解肝煎,兼火者,化肝煎。氣聚兼熱,火鬱不行者,抽薪飲、大分清飲。寒滯不行,氣結脹聚者,抑扶煎、和胃飲、丁香茯苓湯。三焦壅滯,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,廓清飲。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,苓朮二陳煎、六安煎、和胃飲、括痰丸之類主之。

以上諸法,惟氣實瘕聚者宜之,凡元氣不足者,皆不可用。

排氣飲(見經期腹痛)

《統旨》木香順氣散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治氣滯腹痛脅痛。

木香,香附,檳榔,青皮,陳皮,枳殼,砂仁,厚朴(制),蒼朮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《局方》木香調氣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木香,白檀香,白豆蔻,丁香(各二錢),炙甘草,藿香(各八錢),砂仁(四錢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服。

四磨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諸逆氣。

沉香,烏藥,枳實,檳榔

上四味,用白湯共磨,或下「養正丹」尤佳。一方用白酒磨。《濟生方》用人參無枳實。本證加木香,即名五磨飲。

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,心腹絞痛不可忍,及不能飲食。

半夏(制五兩),人參,肉桂,甘草(炙各一兩)

上,每服三、五錢,水一鍾半,姜三片,煎八分服。

《三因》七氣湯(即四七湯。見安胎)

加味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即前七氣湯加厚朴、茯苓各等分。

《局方》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鬱結,臟氣互相刑剋,陰陽不和,揮霍撩亂,吐瀉交作。

半夏(制),厚朴,芍藥,茯苓(各二錢),人參,肉桂,橘紅,紫蘇

水二鍾,加薑、棗煎服。

《指迷》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相干,陰陽不得升降,氣道雍滯,攻衝作疼,積聚癥瘕脹滿等證。

半夏,甘草(各七分半),香附(錢半),青皮,陳皮,桔梗,官桂,藿香,益智,莪朮(煨各一錢)

上,每服三、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《統旨》七氣湯有三稜、玄胡索、薑黃、草豆蔻。無半夏、桔梗。《濟生》大七氣湯有三稜,無半夏。

失笑散(見經期腹痛)

通痰煎(見經期腹痛)

調經飲(見經期腹痛)

奪命丹(見鬼胎)

荔香散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疝氣痛極。凡在氣分者,最宜用之。並治小腹氣痛等證,神效。又心腹久痛方如後。

荔枝核(炮微焦),大茴香(等分炒)

上為末,用好酒調服二、三錢。如寒甚者,加制過吳茱萸,減半用之。凡心腹胃脘久痛,屢觸屢發者,惟婦人多有之,用荔核一錢,木香八分,為末,每服一錢,清湯調服,數服除根。

《寶鑑》天台烏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小腸疝氣,卒引臍腹疼痛。

烏藥,木香,茴香(炒),良薑(炒),青皮(各半兩),檳榔(二個),川楝子(十個),巴豆(七十粒)

上將巴豆微打破,同川楝子加麵炒黑,去面及巴豆不用,其餘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酒下,甚者姜酒下。

小分清飲(見白濁遺淋)

五苓散(見白濁遺淋)

四苓散(即前五苓散去肉桂。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搜風順氣丸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痔漏,風熱閉結,老人燥秘等證。

車前子(兩半),大麻子(微炒二錢),大黃(五錢半生半熟),牛膝(酒浸),郁李仁,菟絲子(酒浸),枳殼,山藥(各二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。

麻仁丸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大便秘結,胃實能食,小便熱赤者。

芝麻(四兩研取汁),杏仁(四兩去皮尖研如泥),大黃(五兩),山梔(十兩)

上為末,煉蜜入麻汁和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白湯下。

濟川煎(見產後大便秘澀)

解肝煎(見安胎)

化肝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抽薪飲(見血熱經早)

大分清飲(見白濁遺淋)

抑扶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。凡初起血氣未衰,脾腎未敗,

或脹痛,或嘔惡,皆宜先用此湯。此胃關煎表裡藥也。宜察虛實用之,其有寒濕傷臟,霍亂邪實者,最宜用此。

厚朴,陳皮,烏藥(各一錢五分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乾薑(炮一、二錢),吳茱萸(制五、七分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氣滯痛甚者,加木香五、七分,或砂仁亦可。如血虛多痛者,加當歸二錢。如寒濕勝者,加蒼朮一錢半。

和胃飲(見經期腹痛)

楊氏丁香茯苓湯(見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治脾胃虛寒,宿食留滯,痞塞疼痛,氣不升降,

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,不思飲食。

半夏(制),橘紅,茯苓(各一兩半),丁香,附子(制),肉桂,砂仁(各五錢),乾薑(炮),木香(各一兩)

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姜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服。

廓清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三焦壅滯,胸膈脹滿,氣道不清,小水不利,年力未衰,通身腫脹,或肚腹單脹,氣實非水等證。

枳殼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大腹皮(一、二錢),白芥子(五、七分或一、二錢),蘿蔔子(生搗一錢,如中,不甚脹,能食者,不必用此),茯苓(連皮用二、三錢),澤瀉(二、三錢),陳皮(一錢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內熱多火,小水熱數者,加梔子、木通各一、二錢。如身黃小水不利者,加茵陳二錢。如小腹脹滿,大便堅實不通者,加生大黃三、五錢。如肝滯脅痛者,加青皮。如氣滯胸腹疼痛者,加烏藥、香附。如食滯者,加山楂、麥芽。

苓朮二陳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痰飲水氣停蓄心下,嘔吐吞酸等證。

豬苓(一錢半),白朮(一、二錢),澤瀉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半夏(二、三錢),茯苓(一錢半),炙甘草(八分),乾薑(炒黃一、二錢)

水一鍾半,煎服。如肝腎兼寒者,加肉桂一、二錢。

六安煎(見產後喘促)

括痰丸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一切停痰積飲,吞酸嘔酸,胸脅脹悶疼痛等證。

半夏(制二兩),白芥子(二兩),乾薑(炒黃一兩),豬苓(二兩),炙甘草(五錢),陳皮(四兩,切碎用鹽二錢入水中,莊浸一宿,曬乾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,每服一錢許,滾白湯送下。如胸脅疼痛者,加臺烏藥二兩。

補氣以行氣之劑,如聖愈湯、參歸湯、七福飲,皆能調心氣之虛滯。五味異功散、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。獨參湯、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。若脾胃氣虛而滯者,惟六君子湯、歸脾湯為宜。脾胃虛寒而滯者,必溫胃飲、理中湯、五君子煎最佳。若虛在脾腎陰分,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、或為脹滿、或為嘔吐腹痛等證,非理陰煎不可。

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,微則四物湯,甚則五物煎、決津煎、大營煎方可。若肝腎寒滯,小腹氣逆而痛者,必暖肝煎以溫之。若脾腎氣虛,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,必胃關煎以固之。若元氣下陷,滯而不升者,宜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以舉之。若元氣大虛,氣化不行而滯者,必五福飲、十全大補湯、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。

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,亦不過為之筌蹄云耳。而此中之用,誠有未可以言悉者。然常人之情,尤為氣之滯者,惟破之、散之為宜,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。不知客之強者,以主之弱;邪之勝者,以正之虛。凡今人之病,虛者最多,而用補者最少,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,蓋亦罕矣。

即余以多虛少實諄諄為言,而人亦未信,姑以人事喻之,其或可曉然乎。夫人之虛實,亦猶人之貧富,氣實者若富翁,氣虛者若貧士。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?舍富之外,盡貧人矣。其多其少,即此類也。又有華其貌而罄其室者,人多難測,亦此類也。但貧人之情,可益不可損,增一分猶然未足;削一分其窘何堪?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,貧寒窘乏之士陰移人祚,而人不之覺,亦甚堪憐矣。此道以仁為術,其可不以此為心乎?嗟乎!人生以氣為主,得氣則生,失氣則死。

夫智者知人之命,不智者知人之病,若強不知以為知,而徒資便給,以人命為嘗試者,則其概可知矣。

東垣聖愈湯,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血虛心煩,睡臥不寧,或五心煩熱。

人參,川芎,當歸,熟地黃(酒拌蒸),生地黃(酒拌),黃耆(炙各一錢)

上,水煎服。

參歸湯(亦名人參湯。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七福飲(見血虛經亂)

五味異功散(見惡阻)

參朮湯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氣虛顫掉,泄瀉嘔吐等證。

人參,白朮,黃耆(各二錢),白茯苓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

甚者加附子一錢

水二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獨參湯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嚴氏參附湯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真陽不足,上氣喘急,呃逆自利,臍腹疼痛,手足厥冷,

嘔惡不食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等證。

人參,製附子,用參鬚倍於附,或等分不拘,五錢或一兩酌宜用,姜水煎服。

《良方》有丁香十五粒,名加減參附湯。

六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
理中湯(見血虛經亂)

五君子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
暖肝煎(見血癥)

胃關煎(見產後腹痛)
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
舉元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大補元煎(見血熱經早)

六味回陽飲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陰陽將脫等證。

人參(二、三兩或數錢),製附子(二、三錢),炮乾薑(二、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熟地(五錢或一兩),當歸身(三錢,如泄瀉者或血動者,以冬朮易之,多多益善)

水二鍾,武火煎七八分,溫服。如肉振汗多者,加炙黃耆四、五錢或一兩,或冬白朮三、五錢。如泄瀉者,加烏梅二枚,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。如虛陽上浮者,加茯苓二錢。如肝經鬱滯者,加肉桂二、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