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8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18)

1. 食癥

凡飲食留聚而為癥痞者,或以生冷,或以風寒,或以忿怒氣逆,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,不用消化則積而成癥矣。然胃氣強者,必不致留聚飲食,而飲食之不能化者,必由脾腎氣弱而然。所以治此者,宜酌虛實而為攻補,庶乎得效也。諸治法詳積聚門。宜參而用之。

白話文:

當飲食過多或停留體內形成癥狀時,可能是因為:

  • 生冷食物
  • 風寒
  • 負面情緒導致氣血逆行
  • 過度勞累、飢餓時暴飲暴食

如果沒有好好消化,食物就會堆積形成癥狀。然而,胃氣強的人通常不會出現食物積滯的情況。如果飲食無法消化,通常是因為脾腎氣虛所致。

因此,治療這種情況時,需要根據虛實不同採取攻補方法,才能收到效果。詳細的治療方法請參閱「積聚門」的相關內容。

立齋曰:前證若形氣虛弱,須先調補脾胃為主,而佐以消導;若形氣充實,當先疏導為主,而佐以補脾胃。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,宜用烏藥散,散而行之。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,補而行之。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,宜用歸脾湯,解而行之。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,宜用加味逍遙散,清而行之。

白話文:

李時珍說:前面的證狀如果身體虛弱,應該以調補脾胃為主,同時佐以消食藥。如果身體健壯,應該以疏通氣血為主,同時佐以補益脾胃。如果氣血淤滯不通,應該使用烏藥散來疏散氣血。如果脾氣虛弱導致血不流通,應該使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來補益氣血。如果脾氣鬱結導致血不流通,應該使用歸脾湯來解除鬱結。如果肝腎血分乾燥導致血不流通,應該使用加味逍遙散來清泄肝氣。

大抵食積痞塊之證,皆以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,但當養正辟邪,而積自除矣。雖曰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,若病久虛乏者,不宜輕用。

白話文:

基本上,食積痞塊的症狀都肇因於邪氣太盛而導致實證,精氣虧虛而產生虛證。治療時只需要調理好身體正氣,驅散邪氣,積塊自然就會消除。雖然說硬塊可以削之,外邪可以驅之,但如果胃氣尚未虛弱,或許可以適當使用。如果病程已久,身體虛弱乏力,就不宜輕易使用。

《良方》烏藥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血氣壅滯,心腹作痛。

烏藥,莪朮(醋浸炒),桂心,桃仁當歸青皮木香(等分)

白話文:

烏藥、莪朮(用醋浸泡後炒)、桂心、桃仁、當歸、青皮、木香(數量相同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

四君子湯(見血虛經亂)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
2. 氣瘕

瘕者,假也。所謂假者,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,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。蓋有形者,或因血積,或因食積,積有定形,所不可移易者也。無形者,病在氣分,氣逆則甚,氣散則緩,聚散無根者也。惟其無根,故能大能小,或左或右,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,則謂之痃癖;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,則謂之疝瘕。《難經》曰:「病有積聚,何以別之?然積者陰氣也,陰沉而伏;聚者陽氣也,陽浮而動。

白話文:

瘕是一種假性症狀。所謂假性,就是它的形狀雖然像腫瘤,但實際上沒有根基,不像真正的腫瘤那樣堅硬和有形。真正的腫瘤可能是因為血積或食物積滯導致的,積塊形狀固定,不容易移動。

而瘕是無形的,是由氣分病變引起的。氣逆時,症狀就會加重;氣散時,症狀就會減輕。這種沒有根基的聚散,就像氣體一樣。

正是因為瘕沒有根基,所以它的形狀和位置都可以變化。如果它靠近脅肋,形狀像手臂或手指,就叫做痃癖;如果它在臍下腹中,導致腹部脹脹的、疼痛,就叫做疝瘕。

《難經》中說:「病有積聚,如何區分?積聚是陰氣造成的,陰氣沉伏;聚是陽氣造成的,陽氣浮動。」

故積者五臟之所生,聚者六腑之所成也。」然則癥由於積,積在陰分而有淵藪,故攻之非易;瘕由於聚,聚在陽分而猶烏合,故散之非難。此癥瘕之辨有如此,惟散之之法,卻有因通、因塞之妙用,而人多莫之知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積聚是五臟所產生的,聚結是六腑所形成的。那麼,癥結是因積聚而產生,積存在陰性部分,就好像是有深淵和巢穴一樣,因此要攻破它並不容易;瘕塊是因聚結而產生,聚結在陽性部分,就好像是一羣烏合之眾,因此要分散它並不困難。這是癥結的區別,而對於分散它們的方法,卻有「因通」、「因塞」的妙用,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。

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,皆不可下。蓋凡用下者,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。若氣因形滯者,去其積則氣亦順,自無不可。若全在無形氣分,即下亦不去,而適足以敗正氣也。宜切識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那些病症只在身體的氣血循環方面,而沒有具體的形狀和積聚的,都不要用瀉下之法。因為所有用的瀉下之劑,可以去除有形的病邪,而不能去除無形的病邪。如果氣血是因為形體積滯而阻塞,那麼去掉積滯,氣血自然就會流暢,這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如果病症完全在無形的氣血循環方面,那麼用瀉下之法也不可能去除,反而可能會損傷正氣。這個道理一定要牢記在心。

散氣之法,只在行氣,蓋氣行則散也。但行氣之法,大有權宜,如氣實則壅滯,宜破而行之;氣閉則留蓄,宜利而行之;氣熱則乾涸,宜寒而行之;氣寒則凝結,宜溫而行之。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。然瘕聚之證,使果氣強力健,則流行不息,又何瘕聚之有?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。

白話文:

化解氣滯的方法,關鍵在於疏通氣行,因為氣行則氣散。但是疏通氣行的具體做法,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權衡考量。比如:

氣實則壅滯不通,需要通暢氣機使其流通; 氣閉則沉滯不暢,需要宣通氣機使其流動; 氣熱則會導致氣液乾涸,需要寒涼之法來疏通氣機; 氣寒則會導致氣血凝結,需要溫熱之法來疏通氣機。

這是化解氣滯治療瘕聚症的一般大法。但是,瘕聚症的發生,如果氣血充盛強健,氣血運行流通不息,又怎麼會發生瘕聚?之所以發生瘕聚,是因為正氣不運行,邪氣才得以聚集。

經曰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故凡為此病,必氣虛者多,虛不知補,則正氣不行,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,安望其有瘳乎?但實者有據,故顯而易見,虛每似實,故隱而難知。此所以當辨其真也。

白話文:

醫書上說:「邪氣會聚集在體質虛弱的地方。」因此,患這種病的人,氣虛的居多。如果氣虛不知補養,就會導致正氣不足,正氣不足則邪氣無法散去,怎麼能期待病情好轉呢?但實證有跡可循,所以顯而易見;虛證常常像實證,所以隱而難辨。這就是為什麼要辨明虛實的真假。

破氣行氣之劑,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,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、諸七氣湯之類主之。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,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,甚者《良方》奪命丹。疝瘕氣聚者,荔香散,甚者天台烏藥散。氣結膀胱,小水不利者,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

白話文:

疏通氣滯的藥方

  • 當氣滯嚴重導致脹痛時,宜選用排氣飲、木香順氣散、木香調氣散、四磨湯、諸七氣湯等藥物。
  • 若氣滯在血液中,形成瘀滯和疼痛,宜選用失笑散、通瘀煎、調經飲,嚴重者可採用《良方》中的奪命丹。
  • 氣聚成塊,形成疝氣或瘕阻,宜用荔香散,嚴重者使用天台烏藥散。
  • 氣結在膀胱,導致小便不暢,宜用小分清飲、四苓散、五苓散等藥物。

氣結大腸,干秘不行者,搜風順氣丸麻仁丸;水虧血虛而秘滯者,濟川煎。肝氣逆而為聚者,解肝煎,兼火者,化肝煎。氣聚兼熱,火鬱不行者,抽薪飲大分清飲。寒滯不行,氣結脹聚者,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。三焦壅滯,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,廓清飲。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,苓朮二陳煎六安煎、和胃飲、括痰丸之類主之。

白話文:

腸道氣滯引起的便祕: 使用搜風順氣丸、麻仁丸。

氣血不足引起的便祕: 使用濟川煎。

肝氣上逆引起的便祕: 使用解肝煎。如果有火氣,則使用化肝煎。

氣滯伴有熱象、火氣鬱結引起的便祕: 使用抽薪飲、大分清飲。

寒邪阻滯、氣滯脹滿引起的便祕: 使用抑扶煎、和胃飲、丁香茯苓湯。

三焦不通、氣道不暢導致腹脹: 使用廓清飲。

痰濕水氣停留在胸腔,引起反酸嘔吐: 使用苓朮二陳煎、六安煎、和胃飲、括痰丸等。

以上諸法,惟氣實瘕聚者宜之,凡元氣不足者,皆不可用。

排氣飲(見經期腹痛)

《統旨》木香順氣散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治氣滯腹痛脅痛。

木香,香附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(制),蒼朮(各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木香、香附、檳榔、青皮、陳皮、枳殼、砂仁、厚朴(處理過)、蒼朮(各一錢) 炙甘草(五分)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《局方》木香調氣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木香,白檀香,白豆蔻,丁香(各二錢),炙甘草,藿香(各八錢),砂仁(四錢)

白話文:

木香、白檀香、白豆蔻、丁香(各12克) 炙甘草、藿香(各48克) 砂仁(24克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服。

四磨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諸逆氣。

沉香烏藥枳實,檳榔

白話文:

沉香:一種芳香樹脂,用於治療消化問題和抑鬱。 烏藥:一種芳香藥草,用於治療腹痛、消化不良和風寒。 枳實:一種柑橘類植物的果皮,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便祕和胸悶。 檳榔:一種棕櫚樹的種子,用於治療消極情緒和過度飢餓。

上四味,用白湯共磨,或下「養正丹」尤佳。一方用白酒磨。《濟生方》用人參無枳實。本證加木香,即名五磨飲

白話文:

以上四味藥材,用白開水一起研磨成飲品,或加入「養正丹」效果更好。另一種方法是用白酒研磨。在《濟生方》中,使用人參而沒有枳實。在此基礎上加入木香,就稱為「五磨飲」。

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,心腹絞痛不可忍,及不能飲食。

半夏(制五兩),人參,肉桂,甘草(炙各一兩)

上,每服三、五錢,水一鍾半,姜三片,煎八分服。

《三因》七氣湯(即四七湯。見安胎)

加味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即前七氣湯加厚朴、茯苓各等分。

《局方》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鬱結,臟氣互相刑剋,陰陽不和,揮霍撩亂,吐瀉交作。

半夏(制),厚朴,芍藥,茯苓(各二錢),人參,肉桂,橘紅,紫蘇

水二鍾,加薑、棗煎服。

《指迷》七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相干,陰陽不得升降,氣道雍滯,攻衝作疼,積聚癥瘕脹滿等證。

白話文:

七氣湯 (摘自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主治七情 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 互相影響,導致陰陽失衡,氣機運行不暢,氣道阻滯,疼痛發作,積聚形成癥瘕脹滿等症狀。

半夏,甘草(各七分半),香附(錢半),青皮,陳皮,桔梗,官桂,藿香,益智,莪朮(煨各一錢)

白話文:

半夏、甘草(各 3.75 克) 香附(1.5 克) 青皮、陳皮、桔梗、桂皮、藿香、益智、莪朮(各 5 克,莪朮需先煨過)

上,每服三、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服。《統旨》七氣湯有三稜、玄胡索、薑黃、草豆蔻。無半夏、桔梗。《濟生》大七氣湯有三稜,無半夏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研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加上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
《統旨》記載的七氣湯含有三稜、玄胡索、薑黃和草豆蔻,但不含有半夏和桔梗。

《濟生》記載的大七氣湯含有三稜,但不含有半夏。

失笑散(見經期腹痛)

通痰煎(見經期腹痛)

調經飲(見經期腹痛)

奪命丹(見鬼胎)

荔香散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疝氣痛極。凡在氣分者,最宜用之。並治小腹氣痛等證,神效。又心腹久痛方如後。

白話文:

荔香散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

功效: 治療疝氣劇痛。

適用範圍: 凡是屬於氣分所引起的疝氣,都非常適合服用荔香散。此外,對於小腹氣痛等症狀,也有奇效。

另外,荔香散還可用於治療

  • 心腹疼痛已久的患者

荔枝核(炮微焦),大茴香(等分炒)

上為末,用好酒調服二、三錢。如寒甚者,加制過吳茱萸,減半用之。凡心腹胃脘久痛,屢觸屢發者,惟婦人多有之,用荔核一錢,木香八分,為末,每服一錢,清湯調服,數服除根。

白話文:

把藥材磨成細末,用上好酒調服二、三錢。如果寒氣很重,可以加入經過炮製的吳茱萸,減半使用。凡是心腹胃脘長期疼痛,經常發作的,主要是婦女較多,可以使用荔枝核一錢、木香八分,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清湯調服,連續服用幾次就可以根除。

《寶鑑》天台烏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小腸疝氣,卒引臍腹疼痛。

白話文:

寶鑑:天台烏藥散(出自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用途: 治療小腸疝氣,會突然引起肚臍和腹部疼痛。

烏藥,木香,茴香(炒),良薑(炒),青皮(各半兩),檳榔(二個),川楝子(十個),巴豆(七十粒)

白話文:

烏藥、木香、茴香(炒過)、良薑(炒過)、青皮(各半兩) 檳榔(二個) 川楝子(十個) 巴豆(七十粒)

上將巴豆微打破,同川楝子加麵炒黑,去面及巴豆不用,其餘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酒下,甚者姜酒下。

分清飲(見白濁遺淋)

五苓散(見白濁遺淋)

四苓散(即前五苓散去肉桂。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搜風順氣丸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痔漏,風熱閉結,老人燥秘等證。

白話文:

搜風順氣丸(出自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功效: 治療痔瘡、肛門漏膿,因風熱閉結所致,以及老年人因燥熱而導致的大便不通等症狀。

車前子(兩半),大麻子(微炒二錢),大黃(五錢半生半熟),牛膝(酒浸),郁李仁,菟絲子(酒浸),枳殼,山藥(各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車前子(一兩)
  • 大麻子(微炒,二錢)
  • 大黃(五錢半,生熟各半)
  • 牛膝(泡酒)
  • 郁李仁
  • 菟絲子(泡酒)
  • 枳殼
  • 山藥(二錢)

上為末,煉蜜丸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。

麻仁丸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大便秘結,胃實能食,小便熱赤者。

芝麻(四兩研取汁),杏仁(四兩去皮尖研如泥),大黃(五兩),山梔(十兩)

上為末,煉蜜入麻汁和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白湯下。

濟川煎(見產後大便秘澀)

解肝煎(見安胎)

化肝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抽薪飲(見血熱經早)

大分清飲(見白濁遺淋)

抑扶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。凡初起血氣未衰,脾腎未敗,

或脹痛,或嘔惡,皆宜先用此湯。此胃關煎表裡藥也。宜察虛實用之,其有寒濕傷臟,霍亂邪實者,最宜用此。

厚朴,陳皮,烏藥(各一錢五分),豬苓(二錢),澤瀉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,乾薑(炮一、二錢),吳茱萸(制五、七分)

白話文:

厚朴、陳皮、烏藥(各 1.5 克),豬苓(2 克),澤瀉(2 克),炙甘草(1 克),乾薑(炮製過後 1-2 克),吳茱萸(製過後 0.5-0.7 克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氣滯痛甚者,加木香五、七分,或砂仁亦可。如血虛多痛者,加當歸二錢。如寒濕勝者,加蒼朮一錢半。

白話文:

用一碗半的水煎煮,煎到剩下七分之一,趁熱服用。如果氣滯痛得很厲害,可以再加入五到七分的木香或砂仁。如果血虛疼痛嚴重,可以再加入二錢的當歸。如果寒濕較重,可以再加入一錢半的蒼朮。

和胃飲(見經期腹痛)

楊氏丁香茯苓湯(見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治脾胃虛寒,宿食留滯,痞塞疼痛,氣不升降,

白話文:

楊氏丁香茯苓湯(出自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

用於治療脾胃虛寒、食物滯留、腹部脹痛、氣機升降不暢。

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,不思飲食。

半夏(制),橘紅,茯苓(各一兩半),丁香,附子(制),肉桂,砂仁(各五錢),乾薑(炮),木香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半夏(經過炮製)
  • 橘紅
  • 茯苓(各半斤)
  • 丁香
  • 附子(經過炮製)
  • 肉桂
  • 砂仁(各250克)
  • 乾薑(經過炮製)
  • 木香(各500克)

每服四錢,水一鍾半,姜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服。

廓清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三焦壅滯,胸膈脹滿,氣道不清,小水不利,年力未衰,通身腫脹,或肚腹單脹,氣實非水等證。

白話文:

廓清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

功效:

治療三焦氣機鬱滯,導致胸膈脹滿、呼吸不暢、小便不利,身體虛弱,全身腫脹或僅腹部腫脹,氣體積聚而非水腫。

枳殼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大腹皮(一、二錢),白芥子(五、七分或一、二錢),蘿蔔子(生搗一錢,如中,不甚脹,能食者,不必用此),茯苓(連皮用二、三錢),澤瀉(二、三錢),陳皮(一錢)

白話文:

枳殼(10 克),厚朴(7.5 克),大腹皮(5-10 克),白芥子(2.5-10 克),蘿蔔籽(生搗 5 克,如果中毒不嚴重,胃不脹,且能飲食,則不必使用),茯苓(連皮使用 10-15 克),澤瀉(10-15 克),陳皮(5 克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內熱多火,小水熱數者,加梔子木通各一、二錢。如身黃小水不利者,加茵陳二錢。如小腹脹滿,大便堅實不通者,加生大黃三、五錢。如肝滯脅痛者,加青皮。如氣滯胸腹疼痛者,加烏藥、香附。如食滯者,加山楂麥芽

白話文:

用水一碗半,煎煮至剩下七分之一的量,溫服。如果體內有熱火,小便熱數,可以加入梔子、木通各一、兩錢。如果身體發黃,小便不利,可以加入茵陳二錢。如果小腹脹滿,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生大黃三、五錢。如果肝鬱脅痛,可以加入青皮。如果氣滯導致胸腹疼痛,可以加入烏藥、香附。如果食物不消化,可以加入山楂、麥芽。

苓朮二陳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痰飲水氣停蓄心下,嘔吐吞酸等證。

豬苓(一錢半),白朮(一、二錢),澤瀉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半夏(二、三錢),茯苓(一錢半),炙甘草(八分),乾薑(炒黃一、二錢)

白話文:

豬苓(1.5克),白朮(1-2克),澤瀉(1.5克),陳皮(1克),半夏(2-3克),茯苓(1.5克),炙甘草(0.8克),乾薑(炒黃後1-2克)

水一鍾半,煎服。如肝腎兼寒者,加肉桂一、二錢。

六安煎(見產後喘促)

括痰丸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一切停痰積飲,吞酸嘔酸,胸脅脹悶疼痛等證。

半夏(制二兩),白芥子(二兩),乾薑(炒黃一兩),豬苓(二兩),炙甘草(五錢),陳皮(四兩,切碎用鹽二錢入水中,莊浸一宿,曬乾)

白話文:

半夏(加工過,二兩),白芥子(二兩),乾薑(炒黃,一兩),豬苓(二兩),炙甘草(五錢),陳皮(四兩,切碎後,用二錢鹽放入水中,浸泡一夜,曬乾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綠豆大,每服一錢許,滾白湯送下。如胸脅疼痛者,加臺烏藥二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方上方磨成細末,用熱湯泡過蒸餅,揉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約一錢,用滾燙的開水送服。如果胸脅疼痛,可以再加入兩錢烏藥。

補氣以行氣之劑,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,皆能調心氣之虛滯。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。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。若脾胃氣虛而滯者,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。脾胃虛寒而滯者,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。若虛在脾腎陰分,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、或為脹滿、或為嘔吐腹痛等證,非理陰煎不可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補氣以行氣的藥物:**聖愈湯、參歸湯、七福飲等,都能調節心氣的運行不暢。
  • **理氣的藥物:**五味異功散、參朮湯,能調理心脾氣虛,氣血不通暢的問題。
  • **助肺行氣的藥物:**獨參湯、參附湯,能幫助肺臟調節五臟的運行。
  • **脾胃氣虛而滯的藥物:**六君子湯、歸脾湯是適宜之選。
  • **脾胃虛寒而滯的藥物:**溫胃飲、理中湯、五君子煎是最佳選擇。
  • **脾腎陰虛,氣血運行不暢,出現痰飲、脹滿、嘔吐腹痛等情況,**需要服用理陰煎來調理。

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,微則四物湯,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。若肝腎寒滯,小腹氣逆而痛者,必暖肝煎以溫之。若脾腎氣虛,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,必胃關煎以固之。若元氣下陷,滯而不升者,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以舉之。若元氣大虛,氣化不行而滯者,必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中之氣虛弱而導致氣血滯留和疼痛,輕微時可服用四物湯;嚴重時須服用五物煎、決津煎、大營煎等方劑。

如果肝腎虛寒,小腹氣血逆行而疼痛,必須服用暖肝煎溫補肝腎。

如果脾腎氣虛,門戶不能固守導致氣血滯留和疼痛,必須服用胃關煎固澀脾腎。

如果元氣下陷,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滯留,應當服用補中益氣湯、舉元煎升提元氣。

如果元氣大虛,氣血生化運作不正常而導致氣血滯留,必須服用五福飲、十全大補湯、大補元煎或六味回陽飲來培補元氣。

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,亦不過為之筌蹄云耳。而此中之用,誠有未可以言悉者。然常人之情,尤為氣之滯者,惟破之、散之為宜,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。不知客之強者,以主之弱;邪之勝者,以正之虛。凡今人之病,虛者最多,而用補者最少,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,蓋亦罕矣。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些都是補氣行氣的方法,不過是作為引路和幫助而已。而其中的妙用,實在難以用語言全部說清。然而一般人的情況,尤其是氣積滯的人,只適合打通和疏散,卻反而說補氣肯定不行。殊不知客氣強盛,是因為主氣衰弱;邪氣得勝,是因為正氣虛弱。當今人的疾病,虛證最多,而採用補益治療的卻最少,用與病相違背的方法想用藥物拯救人命,這樣的案例真是太少了。

即余以多虛少實諄諄為言,而人亦未信,姑以人事喻之,其或可曉然乎。夫人之虛實,亦猶人之貧富,氣實者若富翁,氣虛者若貧士。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?舍富之外,盡貧人矣。其多其少,即此類也。又有華其貌而罄其室者,人多難測,亦此類也。但貧人之情,可益不可損,增一分猶然未足;削一分其窘何堪?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,貧寒窘乏之士陰移人祚,而人不之覺,亦甚堪憐矣。此道以仁為術,其可不以此為心乎?嗟乎!人生以氣為主,得氣則生,失氣則死。

白話文:

我一向勤勉地勸誡人們要重視虛症少實證,但許多人都不相信。暫且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比喻,或許能讓大家恍然大悟。人的虛實情況就像人的貧富,有氣的人就像富翁,而氣虛的人就像貧苦的讀書人。如今,在千百人中又有多少人是富裕的呢?除了那些富人之外,剩下的都是窮人了。人的虛實狀況,也是如此。有些人雖然外表華麗,但家徒四壁,這也是常見現象。但窮人的本性是隻能進補不能減損的,增加一點還覺得不夠;減少一點就難以承受。如果用暗中消磨、偷偷剝奪的手段對待他們,那麼這些貧寒困苦的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奪走生命,這真是令人痛心。這個道理是用仁愛之心來施行術法,難道不能以此為本心嗎?唉!人的生命以氣為根本,得到氣就生,失去氣就死。

夫智者知人之命,不智者知人之病,若強不知以為知,而徒資便給,以人命為嘗試者,則其概可知矣。

東垣聖愈湯,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血虛心煩,睡臥不寧,或五心煩熱。

人參,川芎,當歸,熟地(酒拌蒸),生地黃(酒拌),黃耆(炙各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1錢
  • 川芎:1錢
  • 當歸:1錢
  • 熟地黃(用酒浸泡蒸製):1錢
  • 生地黃(用酒浸泡):1錢
  • 黃耆(炒製):1錢

上,水煎服。

參歸湯(亦名人參湯。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七福飲(見血虛經亂)

五味異功散(見惡阻)

朮湯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氣虛顫掉,泄瀉嘔吐等證。

人參,白朮,黃耆(各二錢),白茯苓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

甚者加附子一錢

水二鍾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獨參湯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嚴氏參附湯(見《古方八陣·補陣》)治真陽不足,上氣喘急,呃逆自利,臍腹疼痛,手足厥冷,

嘔惡不食,自汗盜汗,氣短頭暈等證。

人參,製附子,用參鬚倍於附,或等分不拘,五錢或一兩酌宜用,姜水煎服。

《良方》有丁香十五粒,名加減參附湯。

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
理中湯(見血虛經亂)

五君子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
暖肝煎(見血癥)

胃關煎(見產後腹痛)
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
舉元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大補元煎(見血熱經早)

六味回陽飲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陰陽將脫等證。

人參(二、三兩或數錢),製附子(二、三錢),炮乾薑(二、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熟地(五錢或一兩),當歸身(三錢,如泄瀉者或血動者,以冬朮易之,多多益善)

白話文:

人參(3-6克或數克),炮製附子(1-3克),炮製乾薑(1-3克),炙甘草(0.5克),熟地黃(3-6克),當歸身(2克,如果有腹瀉或出血,可以用冬朮代替,越多越好)

水二鍾,武火煎七八分,溫服。如肉振汗多者,加炙黃耆四、五錢或一兩,或冬白朮三、五錢。如泄瀉者,加烏梅二枚,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。如虛陽上浮者,加茯苓二錢。如肝經鬱滯者,加肉桂二、三錢。

白話文:

水兩碗,用大火煎煮至剩七八分,溫熱服用。如果身體虛弱出汗多,可加入炙黃耆四五錢或一兩,或冬白朮三五錢。如果腹瀉,可加入烏梅兩枚,或北五味二十粒也行。如果虛火上升,可加入茯苓二錢。如果肝經鬱滯,可加入肉桂二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