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37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37)

1. 安胎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五片煎服。如嘔者,加半夏一二錢。如脹滿氣不順者,加砂仁七八分。如火鬱於上者,加焦梔子一二錢。如婦人氣逆血滯者,加紫蘇梗、香附之屬。如寒滯不行者,加乾薑、肉桂之屬。

解肝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暴怒傷肝,氣逆脹滿陰滯等證。如兼肝火者,宜用化肝煎。

陳皮,半夏,厚朴,茯苓(各一錢半),蘇葉,芍藥(各一錢),砂仁(七分)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五片煎服。如脅肋脹痛,加白芥子一錢。如胸膈氣滯,加枳殼、香附、藿香之屬。

化肝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紫蘇飲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失調,胎氣不安,上㽲作痛,名曰子懸。或臨產氣結不下等證。

大腹皮,川芎,白芍藥,陳皮,蘇葉,當歸(各一兩),人參,甘草(各半兩)

上每服一兩,薑、蔥水煎服。一方有香附無人參。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,宜兼逍遙散。若脾氣虛弱而不安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。

《局方》四七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之氣,結成痰涎,狀如破絮,或如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咯不出,咽不下,此七情所為也。或中脘痞滿,氣不舒快,痰飲嘔惡,皆治之。

半夏(湯泡錢半),茯苓(一錢二分),蘇葉(六分),厚朴(薑製九分)

水一鍾半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八分,不時服。

枳殼湯(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)

束胎丸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懷胎七八個月,恐胎氣展大難產,用此扶母氣、束兒胎,易產。然必胎氣強盛者乃可服。

條黃芩(酒炒,勿太熟,冬月一兩,夏月半兩),白朮(三兩),陳皮(二兩),白茯苓(七錢半)

上為末,粥糊丸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
王節齋曰:調理妊婦,在於清熱養血,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,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,清熱故也,暑月宜加用之。此一說也。雖若有理,而實有大病(即很大的毛病,亦即很大的缺點),不可不辨也。夫孕之胎氣,必隨母之臟氣,大都陰虛者多熱氣,陽虛者多寒氣。寒之則寒,熱之則熱者,是為平氣。

今以十人言之,則寒者居其三,熱者居其三,平者居其四,此大較(即大概)也。若謂受胎之後,必增內熱,自與常人不同,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、六君、生薑、半夏之屬而後效,其果增熱者乎?故治熱宜黃芩,寒則不宜也,非惟寒者不宜,即平氣者亦不宜。蓋凡今之胎婦,氣實者少,氣虛者多。

氣虛則陽虛,而再用黃芩,有即受其損而病者;有用時雖或未覺,而陰損胎元,暗殘母氣,以致產婦羸困,或兒多脾病者,多由乎此。奈今人不能察理,但以「聖藥」二字,以為胎家必用之藥,無論人之陰陽強弱,凡屬安胎,無不用之,其害蓋不少矣。至若白朮雖善安胎,然或用不得善,則其性燥而氣閉,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,氣滯者亦當權宜。是以用藥之難,當如盤珠(即靈活),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。

白話文:

安胎

喝一碗半水,加入三到五片生薑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出現嘔吐,加入一到兩錢的半夏。如果感到腹脹、氣不順暢,加入七到八分的砂仁。如果體內有火氣往上衝,加入一到兩錢的焦梔子。如果婦人氣逆血滯,加入紫蘇梗、香附之類的藥材。如果屬於寒氣阻滯,加入乾薑、肉桂之類的藥材。

解肝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療因為暴怒傷肝、氣逆腹脹、陰部氣滯等症狀。如果兼有肝火,應該使用化肝煎。

藥方組成:陳皮、半夏、厚朴、茯苓各一錢半,蘇葉、芍藥各一錢,砂仁七分。

做法:用一碗半水,加入三到五片生薑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感到脅肋脹痛,加入一錢白芥子。如果胸悶氣滯,加入枳殼、香附、藿香之類的藥材。

化肝煎(出自治療崩漏不止的章節)

紫蘇飲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療妊娠期間身體失調、胎氣不安,引起上腹部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「子懸」。或者臨產時氣滯難產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大腹皮、川芎、白芍藥、陳皮、蘇葉、當歸各一兩,人參、甘草各半兩。

做法:每次服用一兩,用薑、蔥水煎煮後服用。另一個配方有香附而沒有人參。如果因為肝脾氣血虛弱而有虛火不安,應該同時服用逍遙散。如果脾氣虛弱而胎不安,應該用四君子湯、川芎、當歸。

《局方》四七湯(出自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療因為情緒波動導致痰涎凝結,形狀像破棉絮或梅核,卡在咽喉之間,吐不出又咽不下,這是情緒所導致的。或是中脘痞滿,氣不舒暢,有痰飲嘔吐等症狀,都可以用此方治療。

藥方組成:半夏(用湯泡過,一錢半),茯苓(一錢二分),蘇葉(六分),厚朴(用薑汁炮製過,九分)

做法:用一碗半水,加入生薑七片、紅棗兩枚,煎煮至剩八分,隨時服用。

枳殼湯(出自胎氣有熱而不安的段落)

束胎丸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懷孕七、八個月,擔心胎兒長大難以生產,用這個方子來扶助母親的氣,束縛胎兒,幫助順利生產。但是必須是胎氣強盛的人才可以服用。

藥方組成:條狀黃芩(用酒炒過,不要炒太熟,冬天用一兩,夏天用半兩),白朮(三兩),陳皮(二兩),白茯苓(七錢半)。

做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粥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王節齋說:調理孕婦,重點在於清熱養血,白朮補脾是安胎的主要藥材,條狀黃芩是安胎的良藥,因為它能清熱,尤其在夏天更應該使用。這是一種說法。雖然聽起來有道理,但其實有很大的問題(也就是很大的缺點),不能不辨別清楚。孕婦的胎氣,一定會隨著母親的臟腑之氣而變化,通常陰虛的人體內容易有熱氣,陽虛的人體內容易有寒氣。寒的就會產生寒症,熱的就會產生熱症,這才是正常的。

現在以十個人來說,大概有三個人是寒性體質,三個人是熱性體質,四個人是平和體質,這是大概的情況。如果認為懷孕後一定會增加內熱,和普通人不同,那為什麼治療孕吐要用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生薑、半夏之類的藥才有效呢?難道他們是增加了熱氣嗎?所以治療熱症適合用黃芩,寒症就不適合用,不只是寒症不適合,平和體質的人也不適合。現在的孕婦,氣實的人很少,氣虛的人很多。

氣虛就會陽虛,如果再用黃芩,有的會馬上受到損害而生病,有的雖然當時可能沒有感覺,但是會暗中損耗陰氣、傷害胎元,導致產婦虛弱,或者生下的孩子容易有脾胃方面的疾病,大多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。但是現在的人不能明白這個道理,只覺得「良藥」這兩個字,認為是孕婦必須使用的藥,不論人的陰陽強弱,只要是安胎,都無差別地使用,這樣造成的傷害可不少啊。至於白朮雖然有安胎的功效,但是如果使用不當,藥性就會偏燥而氣滯,所以凡是陰虛的人不適合單獨使用,氣滯的人也應該斟酌使用。所以用藥的困難之處,就是要像盤子裡的珠子一樣靈活應變,不能固執死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