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17)
下卷 (17)
1. 述古
《褚氏遺書》曰:「建平孝王妃、姬皆麗無子,擇民家未笄女子入御,又無子。問曰:求男有道乎?澄對曰:合男女必當其年,男雖十六而精通,必三十而娶;女雖十四而天癸至,必二十而嫁。皆欲陰陽完實,然後交而孕,孕而育,育而子堅壯強壽。今未笄之女,天癸始至,已近男色,陰氣早泄,未完而傷,未實而動,是以交而不孕,孕而不育,育而子脆不壽。此王之所以無子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某個女人生的孩子都是女兒,而另一個女人生的孩子都是兒子,那麼尊敬的大王如果能夠尋找許多生男孩的婦女進宮,就可以得到生男的方法。大王說道:「好!」不到兩年,就生了六個兒子。年老的陽性體質遇到年輕的陰性體質,年老的陰性體質遇到年輕的陽性體質,這也是生小孩的方法。 然婦人有所產皆女者,有所產皆男者,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至宮府,有男之道也。王曰:善!未再期,生六男。夫老陽遇少陰,老陰遇少陽,亦有子之道也。」
2. 論證
癥瘕之病,即積聚之別名。《內經》止有積聚疝瘕,並無癥字之名,此後世之所增設者。蓋癥者,徵也。瘕者,假也。徵者,成形而堅硬不移者是也;假者,無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。成形者,或由血結,謂之血癥;或由食結,謂之食癥。無形者,瘕在氣分,氣滯則聚而見形,氣行則散而無跡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癥瘕」就是「積聚」的另一個名稱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只記載了「積聚疝瘕」,並沒有「癥」這個字,是後世才增加的。癥,是指成形的、堅硬不移動的病症;瘕,是指無形的、可以聚合和消散的病症。成形的癥,可能是由血液凝結造成的,稱為血癥;也可能是由食物積滯造成的,稱為食癥。無形的瘕,存在於氣分中,氣滯時會聚集成有形的病變,氣行時又會消散無蹤。
此癥瘕之辨也。然又有痛者,有不痛者。痛者聯於氣血,所以知氣血行則愈,故痛者易治。不痛者,不通氣血,另結窠囊,藥食難及,故不痛者難治。此又治之有辨也。其他如肺之積曰息奔;心之積曰伏梁;脾之積曰痞氣;肝之積曰肥氣;腎之積曰奔豚。以至後世有曰痃癖、曰痞塊之屬,亦不過以形見之處有不同,故名亦因之而異耳。
白話文:
這是區別瘕疾的方法。然而,又有痛的,也有不痛的。痛的與氣血相連,因此知道氣血通暢則會痊癒,所以痛的容易治療。不痛的,氣血不通,另成囊塊,藥物和飲食難以到達,所以不痛的難以治療。這是治療上還要辨別的。其他還有:肺部的瘕疾稱為息奔;心部的瘕疾稱為伏梁;脾部的瘕疾稱為痞氣;肝部的瘕疾稱為肥氣;腎部的瘕疾稱為奔豚。到後世,有稱為痃癖、痞塊之類的,不過是根據症狀的表現不同,因此名稱也有所不同罷了。
總之,非在氣分,則在血分,知斯二者,則癥瘕二字已盡之矣。但血症氣瘕各有虛實,而宜攻宜補,當審之真而用之確也。諸經義另詳積聚門,所當參閱。
白話文:
總之,身體疾病不是起源於氣,就是起源於血。瞭解這兩者,就知道什麼是「癥瘕」了。但是,血證氣瘕各自都有虛實之分,需要針對情況決定是否攻補治療。具體應如何操作,需要仔細辨別並準確執行。相關的經絡理論在「積聚門」中有詳細說明,可以參考。
《骨空論》曰:「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」張子和曰:「遺溺、閉癃、陰痿、脬痹、精滑、白淫,皆男子之疝也。若血涸月事不行,行後小腹有塊,或時動移,前陰突出,後陰痔核;皆女子之疝也。但女子不謂之疝,而謂之瘕。」
白話文:
《骨空論》說:「任脈生病,男性就會發生七種疝氣,女性就會出現帶下、瘕聚等問題。」張子和說:「遺尿、小便不通暢、陽痿、陰囊麻痺、流出透明的液體、白帶,這些都是男性的疝氣。如果女性月經不正常,月經結束後小腹有腫塊,有時會移動,陰道突出,肛門處有痔瘡;這些都是女性的疝氣。但是,女性不稱之為疝氣,而是稱之為瘕。」
3. 血癥
瘀血留滯作癥,惟婦人有之。其證則或由經期,或由產後,凡內傷生冷,或外受風寒,或恚怒傷肝,氣逆而血留,或憂思傷脾,氣虛而血滯,或積勞積弱,氣弱而不行。總由血動之時,余血未淨,而一有所逆,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。然血必由氣,氣行則血行。故凡欲治血,則或攻或補,皆當以調氣為先。
白話文:
瘀血停滯形成病症,主要是婦女才會出現的問題。這種病症可能由經期、生產後引起,凡是內在受到寒涼傷害,或外在遭受風寒,或因憤怒傷肝,氣逆血滯,或因憂思傷脾,氣虛血滯,或因積勞成疾,氣弱運行不暢所導致。總體來說,是由於氣血運行時,血液未能完全清除,遇到某種阻礙因素,導致瘀血日積月累而逐漸形成病症。然而,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,氣運行順暢,血液才會順暢。所以,治療瘀血,無論是採取攻補的方法,都應該以調理氣血為先。
羅謙甫曰:養正邪自除,必先調養,使營衛充實,若不消散,方可議下。但除之不以漸,則必有顛覆之害,若不守禁忌,縱嗜欲,其有不喪身者鮮矣。
白話文:
羅謙甫說:培養正氣自然會排除邪氣,一定要先調理身體,使津液和衛氣充實,如果邪氣沒有消散,才能考慮用藥驅除。然而除去邪氣不能操之過急,否則必定會產生很大的反作用。如果不遵守禁忌,放縱慾望,很少有人不會因此而喪命的。
血癥作痛,或成形不散,在臍腹之下,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,只宜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主之,則血無不去,痛無不止,足稱神劑。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白話文:
當血癥引起疼痛時,有時會形成不易消散的腫塊,位於肚臍下方。如果這些腫塊暫時停止生長,但根基尚未穩固,則可使用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方來治療。這樣一來,血液就會流散開來,疼痛也會停止,堪稱靈丹妙藥。
婦人形氣、病氣俱實,或腹脹,或痛甚,而新有所逆,但欲行滯止痛者,宜通瘀煎、失笑散、玄胡當歸散、加減四物湯之類,疏之、導之,氣通滯去,痛必自愈。若稍久且堅,而欲消之、磨之,宜三稜丸、萬病丸之類主之。
白話文:
女性體內氣血和病氣都比較盛,可能會有腹脹或劇烈疼痛,還有新的不順暢,只想讓滯留的氣血流動、停止疼痛,建議使用通瘀煎、失笑散、玄胡當歸散、加減四物湯等中藥,可以疏通和引導氣血,氣血通暢了,疼痛自然就會好。如果時間稍微長一些,且氣血已經凝結成塊,想要消散和化解,建議使用三稜丸、萬病丸等中藥。
通瘀煎(見經期腹痛)
失笑散(見經期腹痛)
玄胡當歸散(見經痛論外方)
《良方》加減四物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婦人血積。
白話文:
通瘀煎、失笑散、玄胡當歸散等方劑都可用于治疗经期腹痛,而《良方》中加減四物湯则可以治疗妇女血积。
當歸,川芎,芍藥,熟地,蓬朮,三稜,肉桂,乾漆(炒煙盡等分)
白話文:
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、蓬朮、三稜、肉桂、乾漆(炒至無煙,等量)
上㕮咀,每服五七錢,水鍾半,煎七分,食遠服。
三稜丸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血癥、血瘕、食積、痰滯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小塊,每次服用約5到7兩,用半杯水煮至剩餘7分量,在飯後服用。 「三稜丸」可以治療血液病症、血瘤、食物堆積和痰液阻塞等症狀。
莪朮(醋浸炒),三稜(各三兩),青皮,麥芽(炒),半夏(各一兩)
白話文:
莪朮(用醋浸泡後炒過),三稜(各三兩),青皮,麥芽(炒過),半夏(各一兩)
上共用好醋一鍾,煮乾共為末,醋糊丸,桐子大,每服四十丸,淡醋湯下。痰積,薑湯下。
萬病丸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月經瘀閉,臍腹作痛,及產後癥瘕等病。
乾漆(炒煙出青白為度),牛膝(酒洗焙各一兩)
上為末,生地黃一升,用砂鍋慢火熬膏,丸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白話文:
取好醋一碗,煮至乾涸,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四十丸,淡醋湯送服。若為痰積,則用薑湯送服。
此藥方名為「萬病丸」,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,可治療月經閉止、臍腹疼痛以及產後癥瘕等病症。
將乾漆炒至煙出呈青白色為度,牛膝用酒洗淨後焙乾,各取一兩,研磨成粉末。再取生地黃一升,用砂鍋慢火熬製成膏,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,或大便結閉,或腹脹痛甚,有非下不可者,宜《良方》桃仁承氣湯下之最捷,或用奪命丹、桃仁煎、穿山甲散、赤金豆之類皆可,然下須詳慎,非有大實不得已之證,不宜妄用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強壯,血瘀不通,或者大便不通,或者腹脹劇痛非常嚴重,非要瀉下不可,那麼《良方》中的桃仁承氣湯瀉下是最快的,或者用奪命丹、桃仁煎、穿山甲散、赤金豆這類藥物也可以。但是瀉下必須仔細慎重,除非是實熱證不得已的情況,否則不宜輕易使用。
《良方》桃仁承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瘀血小腹作痛,大便不利,或譫語口乾,漱水不咽,遍身黃色,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。疼痛不可近,或寒熱昏迷,其人如狂。
白話文:
《良方》桃仁承氣湯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
用途: 治療瘀血引起的腹部疼痛、大便不通,或胡言亂語、口乾、不喝水,全身發黃,小便通暢或胸中有血凝結。疼痛劇烈,不能靠近,或寒熱交加、昏迷,病人表現得像瘋了一樣。
桃仁(半兩去皮尖),大黃(炒一兩),甘草(二錢),肉桂(一錢)
白話文:
桃仁(半兩,去除外皮和尖端) 大黃(炒過的,一兩) 甘草(二錢) 肉桂(一錢)
上姜水煎,發日五更服。
奪命丹(見鬼胎)
《良方》桃仁煎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血瘕。
桃仁,大黃(炒各一兩),虻蟲(半兩炒黑),朴硝(一兩)
白話文:
上姜水煎後,每天在凌晨五點左右服用。
奪命丹(治療鬼胎)
《良方》中的桃仁煎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用來治療血瘕。
材料:桃仁、大黃(炒製各一兩),虻蟲(半兩炒至黑色),朴硝(一兩)。
上為末,以醇醋一鍾,瓷器中煮三分,下前三味,不住手攪煎至可丸,乃下朴硝,丸如桐子大,不吃晚食,五更初溫酒下五丸,日午下穢物,如未見,再服,仍以調氣血藥補之。立齋曰:向在毗陵一婦人,小便不通,臍腹脹甚,余診之曰:此血瘕也,用前藥一服,腹痛下瘀血、血水即愈。此藥猛烈大峻,氣血虛者斟酌與之。
穿山甲散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治癥痞瘀血,心腹作痛。
白話文:
磨成細末,用一鍾純淨的醋在瓷器裡煮到剩三分之一,加入前面提到的三種藥物,不停攪拌熬煮,直到可以做成丸子,然後加入朴硝,丸子的大小和桐子一樣,不吃晚飯,凌晨五更時用溫熱的酒送服五丸,中午時會有排泄物排出,如果沒有看到效果,可以再服用,服用後再用調整氣血的藥物來補養。立齋說:以前在毗陵遇到了 一位婦人,小便不通,肚臍和腹部脹得很厲害,我診斷說是血瘕,使用前面提到的藥物服用了一次,腹痛後排出了瘀血和血水,病就痊癒了。這個藥效很猛烈,氣血虛弱的人服用時要斟酌用量。
穿山甲(炒焦),鱉甲(醋炙),赤芍藥,大黃(炒),乾漆(炒煙盡),桂心(各一兩),川芎,芫花(醋炒),歸尾(各半兩),麝香(一錢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酒調下。
赤金豆(見鬼胎)
白話文:
穿山甲(炒焦)、鱉甲(醋炙)、紅芍藥、大黃(炒)、乾漆(炒至冒煙停止)、桂心(每種一兩)、川芎、芫花(醋炒)、歸尾(每種半兩)、麝香(一錢)
養正之法,當察陰陽上下,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。其有停瘀雖甚,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;病久而弱,積難搖動者不可攻。凡此之類,皆當專固根本,以俟其漸磨漸愈,乃為良策。如鬱結傷脾者,宜用歸脾湯、逍遙飲、壽脾煎。脾胃虛寒者,宜溫胃飲、養中煎、六君子湯。
白話文:
調養的方法,應觀察陰陽虛實、病症的持續時間、邪氣和正氣的強弱。如果有瘀血積聚很嚴重,但元氣虛弱的人,不能強力攻伐;如果病症已經持續很久,身體虛弱,症狀難以撼動的人,也不能強力攻伐。
凡是這些情況,都應該專心固本,等待病症逐漸緩解,這是最好的策略。比如氣鬱傷脾的人,適合用歸脾湯、逍遙飲、壽脾煎。脾胃虛寒的人,適合用溫胃飲、養中煎、六君子湯。
肝腎虛寒者,宜大營煎、暖肝煎、理陰煎,或《良方》交加散亦可。脾腎虛寒,大便泄瀉或不實者,宜胃關煎、理陰煎。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,宜八味地黃丸。肝火不清,血熱而滯者,宜加味逍遙散。以上諸證,凡虛中帶滯者,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,此在用者之圓活也。
白話文:
對於肝腎陰虛的人,建議使用大營煎、暖肝煎、理陰煎來補養。也可以使用《良方》中的交加散。如果是脾腎陰虛,有大便溏瀉或不夠實的問題,可以服用胃關煎、理陰煎。如果病情拖延時間過長,導致脾腎氣滯而小腹疼痛和脹氣,可以服用八味地黃丸。對於肝火旺盛、血熱而瘀滯的情況,可以加上味逍遙散。以上這些症狀,如果是虛證中夾雜著滯證的,可以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一些理氣化瘀的藥物。這需要醫師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。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逍遙飲(見腎虛經亂)
壽脾煎(見血虛經亂)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養中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中氣虛寒,為嘔為泄者。
白話文:
【歸脾湯】(見經不調):這是一種用於調理脾胃,對於經期不規則的問題有著很好的療效的方子。
【逍遙飲】(見腎虛經亂):專門針對因腎虛導致的經期紊亂而設計的藥方。
【壽脾煎】(見血虛經亂):這款藥方適合血氣不足所引發的經期不調,主要功效在於補血。
【溫胃飲】(見血虛經亂):此方旨在暖胃,對於因血虛引起的胃部不適和經期問題都有一定的療效。
【養中煎】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:用於治療中焦氣血虛弱所引起的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人參(一至三錢),山藥(炒二錢),白扁豆(炒二三錢),炙甘草(一錢),茯苓(二錢),乾薑(炒黃一二錢)
白話文:
人參(1-3 錢) 山藥(炒過,2 錢) 白扁豆(炒過,2-3 錢) 炙甘草(1 錢) 茯苓(2 錢) 乾薑(炒黃,1-2 錢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噯腐氣滯者,加陳皮一錢,或砂仁四分。如胃中空虛覺餒者,加熟地三、五錢。
白話文:
用兩碗水,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二的量,趁溫熱的時候喝。如果打嗝且有腐臭味,加一錢陳皮,或四分砂仁。如果胃部空虛、感覺飢餓,加三到五錢熟地。
六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暖肝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肝腎陰寒,小腹疼痛疝氣等證。
白話文:
六君子湯:治療經期腹痛的大營煎:治療血熱導致月經提前的病症暖肝煎:治療肝腎陰寒引起的下腹部疼痛、疝氣等症狀
當歸(二、三錢),枸杞(三錢),茯苓(二錢),小茴香(二錢),肉桂(一、二錢),烏藥(二錢),沉香(一錢,或木香亦可)
白話文:
當歸:2-3錢 枸杞:3錢 茯苓:2錢 小茴香:2錢 肉桂:1-2錢 烏藥:2錢 沉香:1錢(或可用木香代替)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、五片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寒甚者,加吳茱萸、乾薑,再甚者,加附子。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《良方》交加散(見經痛論外方)
胃關煎(見產後腹痛)
白話文:
取一碗半水,加入三到五片生薑,煮沸後煎至七分熟,趁溫熱的時候服用。如果寒氣很重,可以加入吳茱萸和乾薑;如果寒氣更重,可以再加入附子。
八味地黃湯(即八味丸。見經不調)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白話文:
「八味地黃湯」(又稱八味丸。用於治療經期不規律)
婦人久癥宿痞,脾腎必虧,邪正相搏,牢固不動,氣聯子臟則不孕;氣聯衝任則月水不通。內治之法宜如前,外以阿魏膏貼之,仍用熨痞方,或用琥珀膏亦可,然必須切慎七情及六淫、飲食、起居,而不時隨證調理,庶乎可愈。
白話文:
女性久患積滯宿疾,脾腎功能必已受損。邪氣和正氣相互抗衡,堅固不動,氣血瘀滯子宮,就會導致不孕;氣血瘀滯衝任二脈,就會導致月經不調。治療方法宜如前述,外敷阿魏膏,並配合熱敷止痛方,也可使用琥珀膏。但必須嚴格注意控制七情、六淫、飲食、起居,並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,纔能有效改善。
阿魏膏(見《外科鈐古方》)治一切痞塊,更服胡連丸。
白話文:
阿魏膏(出自《外科鈐古方》)治療各種腫塊,還可以服用胡連丸。
羌活,獨活,玄參,官桂,赤芍藥,穿山甲,生地黃,兩頭尖,大黃,白芷,天麻,紅花(各半兩),木鱉(十枚去殼),亂髮(一團),槐、柳、桃枝(各半兩)
白話文:
羌活,獨活,玄參,肉桂,赤芍藥,穿山甲,生地黃,雞血藤,大黃,白芷,天麻,紅花(各半兩) 木鱉(十顆,去殼) 薴麻(一團) 槐樹、柳樹、桃樹枝(各半兩)
上用麻油二斤四兩,煎藥黑去渣,入發再煎,發化,仍去渣,入上好真正黃丹,煎收軟硬得中,入後細藥,即成膏矣。
白話文:
首先使用兩斤四兩的麻油,將中藥煎熬至變黑後濾渣,再加入上述材料繼續煎熬,直到中藥變軟變硬適中,加入後面的細藥,最後就可以製成膏狀了。
阿魏,芒硝,蘇合油,乳香,沒藥(各五錢),麝香(三錢)
白話文:
阿魏、芒硝、蘇合油、乳香、沒藥(各 25 克) 麝香(15 克)
上,凡貼膏藥,須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半指厚,以紙蓋,用熱熨斗熨良久,如硝耗,再加熨之,二時許方貼膏藥。若是肝積,加蘆薈末同熨之。
白話文:
在貼上藥膏之前,先用朴硝在患處鋪上一層約半指厚,用紙蓋上,用熱熨斗熨燙一段時間。如果硝耗盡了,再加硝繼續熨燙,過約兩小時再貼上藥膏。如果是肝氣鬱結,則加入蘆薈末一起熨燙。
熨痞方(見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)
一層用麝香二、三分摻肉上,二層阿魏一、二錢,三層芒硝一、二兩鋪蓋於上。
白話文:
這個配方叫做「熨痞方」,出現在《古方八陣·攻陣》這本書裡。
第一層要撒上二到三分的麝香在皮膚上;第二層要用一到二錢的阿魏;第三層則是用一到二兩的芒硝覆蓋在上面。
上,先用蕎麥麵和成條,量痞大小圍住鋪藥於內,以青布蓋之,隨燒磚四五塊,輪流布上熨之,覺腹中氣行寬快,即是痞消之兆。以手烘熱摩之亦妙。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。
白話文:
首先,用蕎麥麵粉揉成條狀,根據痞塊大小包圍起來,在裡面放入藥物,用青布蓋住。接著燒熱四五塊磚頭,輪流放在布上熨燙,等到感覺腹部氣血暢通,就是痞塊消散的徵兆。也可以用手搓熱後按摩。此外,需要內服調理氣血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