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28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28)

1. 治崩淋經漏之法

六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若因肝經之火而血下行,用奇效四物湯,或四物加柴、梔、芩、術。

奇效四物湯(見血熱論外方)
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
若肝經風熱而血妄行,用加味逍遙散,或小柴胡加梔、芍、丹皮。若怒動肝火而血沸騰,亦用前藥。
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
小柴胡湯(見《古方八陣·散陣》)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,寒熱往來,喜嘔,或日晡發熱,

脅痛耳聾,鬱怒痎瘧等證。

柴胡(半斤),半夏(半斤),人參,甘草,黃芩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劈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不嘔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;若渴者,去半夏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栝蔞根四兩;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加芍藥三兩;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加牡蠣四兩;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加茯苓四兩;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加桂三兩,溫覆取微汗,愈。若咳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升,乾薑二兩。

按右方乃漢時古數也,今方改用:

柴胡(二、三錢),半夏,黃芩(各一、二錢),人參(二、三錢),甘草(五、七分)

上加薑、棗,水煎服。

若脾經鬱結而血不歸經,用歸脾加柴、梔、丹皮。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若悲傷胞絡而血下崩,用四君加柴、梔、升麻。

四君子湯(見血虛經亂)

附案,大尹王天成之內,久患崩,自服四物涼血之劑,或作或徹。因怒發熱,其血不止,服前藥不應,乃主降火,更加脅腹大痛,手足俱冷。余曰:此脾胃虛寒所致。先用附子理中湯,熱退痛止。又用濟生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,崩血頓愈。若泥「痛無補法」,則誤矣。

血崩簡易方

一方:治風熱血崩。用荊芥穗,燈火燒焦,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童便調服。

一方:治血崩。用陳槐花一兩,百草霜半兩,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燒紅秤錘,淬酒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崩漏(非經期出血過多)的方法

如果是由於脾胃氣虛引起的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。(相關內容請參考「經期腹痛」的說明)

如果是由於肝經火氣過旺導致血往下行,可以使用奇效四物湯,或者四物湯加上柴胡、梔子、黃芩、白朮等藥材。

(奇效四物湯的內容請參考「血熱論外方」的說明;四物湯的內容請參考「經不調」的說明)

如果是由於肝經風熱導致血不循常道亂走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,或者小柴胡湯加上梔子、芍藥、丹皮等藥材。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、血氣沸騰,也可以使用這些藥方。

(加味逍遙散的內容請參考「經不調」的說明;小柴胡湯的內容請參考《古方八陣·散陣》的說明,主要治療邪氣在肝膽之間,症狀有時寒冷有時發熱,想嘔吐,或者在下午發熱,脅肋疼痛,耳聾,因情緒鬱悶導致瘧疾等。)

小柴胡湯的組成是:柴胡(半斤)、半夏(半斤)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(各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 將上述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二升煎煮,取六升藥液,去除藥渣後,再煎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如果胸口煩悶但不嘔吐,就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實一枚;如果口渴,就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,總共四兩半,再加入栝蔞根四兩;如果腹痛,就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三兩;如果脅肋部位有痞塊,就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四兩;如果心悸,小便不順暢,就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四兩;如果不口渴,體表有輕微發熱,就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兩,蓋好被子取微汗,病就會好。如果咳嗽,就去掉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半升、乾薑二兩。

按照右方的藥量是漢朝時候的古量,現在的藥方改為:

柴胡(二、三錢),半夏、黃芩(各一、二錢),人參(二、三錢),甘草(五、七分)。

再加入薑、棗,用水煎服。

如果是由於脾經鬱結導致血不歸經,可以使用歸脾湯加上柴胡、梔子、丹皮。

(歸脾湯的內容請參考「經不調」的說明)

如果是由於悲傷導致胞絡受損、血崩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、梔子、升麻。

(四君子湯的內容請參考「血虛經亂」的說明)

附帶案例: 大尹王天成的妻子,長期患有崩漏,自行服用四物湯等清熱涼血的藥,時好時壞。因為生氣導致發熱,出血不止,服用之前的藥方沒有效果,就改用降火的藥,結果出現脅腹劇痛、手腳冰冷的現象。我認為:這是脾胃虛寒引起的。先用附子理中湯,發熱就退了,疼痛也止住了。然後用濟生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,崩漏的血立刻就止住了。如果死守著「痛就不能補」的觀念,那就錯了。

簡易止血崩的藥方

第一方:治療風熱引起的血崩。用荊芥穗,用燈火燒焦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用童子尿調服。

第二方:治療血崩。用陳槐花一兩,百草霜半兩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將燒紅的秤錘放入酒中,趁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