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產後類

2. 論產後大補氣血

產後病治,嘗見丹溪云:「產後當大補氣血,即有雜證,以末治之。一切病多是血虛,皆不可發表。」此其意謂血氣隨胎而去,必屬大虛,故無論諸證,皆當以大補為先,其他皆屬可緩。余於初年誠然佩服,及執而用之,則每為所困。經者數次,始悟其言雖有理而未免言之過也。

即今產科所宗,無非此法,余目睹其誤,及親為解救者,蓋不少矣。故敢剖析於後,實有所見,不得不言,非存心自炫,故毀先賢。若然,則徒為笑罵之招耳。賓雖至愚,必不為也。觀者深察此意。

凡產後氣血俱去,誠多虛證。然有虛者,有不虛者,有全實者。凡此三者,但當隨證、隨人,辨其虛實,以常法治療,不得執有誠心,概行大補,以致助邪。此辨不可不真也。

產後虛證,無非隨人元氣,必素弱之人多有之;或於產後血氣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。此當因人察脈,因脈察證,若脈氣、形氣、病氣俱不足,此當以全虛治之。若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或兼火邪,或兼外邪,或以飲食停滯,是亦虛中有實,不得不詳審而治。此中委曲,未能言盡,惟明者悟之。

產後不虛證,蓋或其素日無病,或以年少當時,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,此輩本無不足,及其一旦受孕,乃於無病腹中參入此物,故致血氣壅塞,為脹為嘔,是皆添設有餘之病。及其既產,始見通快,所留得去,仍復故。吾常人之產,此類極多,果何虛之有?然或以內傷,或以外感,產後之病,難保必無。

倘有所犯,去之即愈。若概行大補,果能堪否?即臨盆帶去血氣,未免暫見耗損。然以壅滯之餘,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。去者當去,生者旋生,不出數日,必已來復,此生化自然之理,何至是產皆虛也?凡治此類,但當因證用治。若執云「產後必當大補氣血」,則實實之病必所不免。

而輕者必甚,甚者必危矣。由此觀之,則立言者固不易,而用言者又豈易哉?

產後全實證:有如外感風寒,頭痛身熱,便實中滿,脈緊數洪大有力者,此表邪之實證也;又火之盛者,必熱渴躁煩,或便結腹脹,口鼻舌焦黑,酷喜冷飲,眼哆尿管痛赤,脈見洪滑,此內熱之實證也;又鬱怒動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利,脈弦而滑,此氣逆之實證也;又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心腹脹滿,疼痛拒按,大便難而小便利,此血逆之實證也;又凡富貴之家,保護太過,或過用人參、耆、術,以致氣壅;或過用糖、酒、炭火,以致內熱;或產本不虛,而妄用大補之藥,以致增病,此調攝之實證也;又或因產過食,恐其勞困,固令勉強,以致停蓄不散,此內傷之實證也。以上諸證,姑舉要者,以見其概。

然既有表邪,則不得不解;既有火邪,則不得不清;既有內傷停滯,則不得不開通消導。且人有強弱,產有虛實,病有真假,治有逆從,固不可以同日語也。觀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」此自經常不易之大法,亦何庸贅辨之。

若此第因丹溪之言,人多偏執,故不得不詳盡其說,以解後人之惑也。諸虛實治法,詳具後條。

白話文:

論產後大補氣血

產後疾病的治療,我曾見丹溪先生說:「產後應該大力補充氣血,即使出現其他症狀,也應以緩解這些症狀的治療為主。產後大部分疾病都是血虛引起的,都不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。」他的意思是,生產時血氣隨著胎兒流失,身體必然非常虛弱,所以不論出現什麼症狀,都應該先大力補充氣血,其他的治療可以暫緩。我年輕時非常佩服這種說法,但實際應用後,卻常常遇到困難,經過多次臨床經驗,才明白他的話雖然有道理,卻也有些過於絕對。

現在產科普遍採用的方法,大多就是這種大力補益的療法,但我親眼見證了這種方法的錯誤,並且親自救治了不少因此受誤的病人。因此,我大膽地在此剖析我的見解,實屬有感而發,不得不說,並不是故意炫耀自己,也不是要詆毀前輩。如果這樣做,只會招來嘲笑和責罵,即使我愚笨,也不會這樣做。希望讀者能仔細體會我的用意。

產後氣血都流失了,的確很多是虛證。但是,有虛的,有不虛的,也有完全實證的。這三種情況,都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和個人體質,辨別虛實,用常規的方法治療,不能一味執著於「產後必須大補」,盲目大力補益,反而助長邪氣。這種辨證必須仔細認真。

產後虛證,主要與個人的元氣有關,體質素來虛弱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;或者產後血氣流失過多而更加虛弱的人也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這就需要根據個人的脈象來觀察,根據脈象來判斷症狀,如果脈氣、形氣、病氣都不足,這就是全虛,應該用全虛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形氣不足,而病氣有餘,或者兼有火邪,或者兼有外邪,或者因為飲食停滯,這就是虛中有實,必須仔細審慎地治療。這裡面的情況很複雜,我無法完全說清楚,只能讓明白的人自己領悟。

產後不虛證,可能是因為平時沒有疾病,或者因為年輕體壯,或者因為素來耐勞苦的體質,這些人本來就沒有不足之處,等到懷孕後,只是在原本沒有疾病的腹中增加了胎兒這個東西,所以導致血氣壅塞,出現脹氣、嘔吐等症狀。等到生產後,這些症狀就通暢了,滯留的東西排除了,恢復了原狀。我經常見到的產婦中,這種情況非常多,哪裡還有虛呢?當然,產後也有可能因為內傷或外感而生病,這並非一定不會發生。

如果真的有病邪入侵,去除病邪即可痊癒。如果一概大力補益,真的能承受得住嗎?臨盆時帶走的血氣,的確會暫時出現損耗。但是,那些壅塞的餘氣,不過是護胎的物質。該走的就讓它走,新的血氣會很快產生,幾天之內就會恢復,這是人體生化自然的規律,為什麼所有的產後都說是虛證呢?治療這類病人,應該根據症狀用藥。如果執著於「產後必須大補氣血」,那麼實證的疾病就必然會加重,輕者會加重病情,重者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由此可見,提出理論固然不容易,而應用理論就更不容易了。

產後全實證:例如外感風寒,頭痛發熱,大便秘結腹脹,脈象緊數洪大有力,這是表邪實證;又或是火邪盛,必然口乾舌燥煩躁不安,或者大便秘結腹脹,口鼻舌頭焦黑,非常喜歡喝冷飲,眼睛紅腫,小便疼痛赤澀,脈象洪滑,這是內熱實證;又或是鬱怒傷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通暢,脈象弦而滑,這是氣逆實證;又或是惡露未盡,瘀血上逆,心腹部脹滿疼痛,按壓時拒抗,大便困難而小便通暢,這是血逆實證;又或是富貴人家,保養過度,或者過度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藥物,導致氣機壅滯;或者過度食用糖、酒,或靠近炭火取暖,導致內熱;或者產後本不虛弱,卻濫用大補的藥物,導致病情加重,這是調攝不當的實證;又或者產後過度飲食,擔心產婦勞累,強迫進食,導致停滯不散,這是內傷實證。以上這些症狀,只是列舉一些重要的例子,以說明大概情況。

既然有表邪,就必須疏解;既然有火邪,就必須清熱;既然有內傷停滯,就必須開通消導。而且,人的體質有強弱,產後的虛實情況不同,疾病有真假,治療有順逆,不能一概而論。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中說:「婦女懷孕,毒素怎麼處理?答案是:有原因的死亡,但通常不會死亡。」這是長期以來不易改變的大法,也不需要多加解釋。

之所以如此詳細地闡述,是因為很多人因為丹溪先生的這句話而過於偏執,因此不得不詳細說明,以解除後人的疑惑。各種虛實的治療方法,詳見後文。

3. 論產後三禁

觀《病機機要》云:治胎產之病,當從厥陰證論之,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是為三禁,謂不可汗,不可下,不可利小便。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;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;利小便則內亡津液,胃中結燥。但使不犯三禁,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。凡用治之法,如發渴則白虎,氣弱則黃耆,血痛則當歸,腹痛則芍藥。

大抵產病天行,從加減柴胡;雜證從增損四物。宜察脈證而用之。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,然病變不同,倘有是證,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。第此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需要注意三點禁忌:不能發汗、不能瀉下、不能利尿。發汗會造成像傷寒初期一樣的病情惡化;瀉下會導致脈搏加快,損傷脾胃;利尿則會耗損體內津液,導致胃部乾燥。只要不犯這三禁,氣血就能自行調和,寒熱症狀自然會消失。

治療方法方面,如果口渴就用白虎湯,氣虛就用黃耆,血虛痛經就用當歸,腹部疼痛就用芍藥。

大多數產後疾病流行病症,可以加減柴胡湯來治療;其他雜症則可以增減四物湯的藥量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病情來用藥。雖然這些是產後治療的重要原則,但疾病變化多端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不得不使用這些藥物,所謂「有病就得治療」。這些常用的治療方法當然要了解,但是臨床上也要懂得變通,不能死板教條。

4. 產後腹痛

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。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大都痛而且脹,或上衝胸脅,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,皆實痛也。宜行之、散之。若無脹滿,或喜揉按,或喜熱熨,或得食稍緩者,皆屬虛痛,不可妄用推逐等劑。

凡新產之後,多有兒枕腹痛者,摸之亦有塊,按之亦微拒手,故古方謂之兒枕,皆指為胞中之宿血。此大不然。夫胞胎俱去,血亦豈能獨留?蓋子宮蓄子既久,忽爾相離,血海陡虛,所以作痛。胞門受傷,必致壅腫,所以亦若有塊,而實非真塊。腫既未消,所以亦頗拒按。治此者,但宜安養其臟,不久即愈。

惟殿胞煎為最妙。其次則四神散、五物煎,皆極佳者。若誤認為瘀,而妄用桃仁、紅花、玄胡、青皮之屬,反損臟氣,必增虛病。有母體本虛而少血者,即於產時亦無多血,此輩尤非血滯。若有疼痛,只宜治以前法,或以大、小營煎、黃雌雞湯主之。

殿胞煎(見小產論外方)

四神散(見血寒論外方)
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
小營煎(見血虛經亂)

《良方》黃雌雞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虛羸腹痛。

當歸,白朮(炒),熟地黃,黃耆(炒),桂心(各半兩),小黃雌雞(一隻,去頭足腸翅,細切)

上先用水七碗,煮雞至三碗,每用汁一碗、藥四錢煎,日三服。

凡新產之後,其有陽氣虛弱,而寒從中生,或寒由外入,以致心腹作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者,宜九蜜煎、大岩蜜湯,或理陰煎主之。產當寒月,以致寒氣入腹,臍下脹痛,手不可近者,宜羊肉湯主之。若氣實寒甚者,宜蟠蔥散。

九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或陰邪入臟,心腹疼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。此與大岩蜜湯略同而稍勝之。

當歸,熟地(各三錢),芍藥(酒炒焦),茯苓(各錢半),炙甘草,乾薑(炒),肉桂,北細辛(各一錢),吳茱萸(制五分)

水二鍾,煎服。

大岩蜜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心腹作痛,不食嘔吐,四肢厥逆。

生地,當歸,芍藥(炒),乾薑,吳茱萸,桂心,獨活,甘草(炒),小草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(按:小草即遠志之苗)

上每服半兩,水煎服。
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
《良方》羊肉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婦脾虛寒邪內乘,以致腹痛或頭眩臍脅急痛。

精羊肉(四兩),當歸,川芎(各半兩),生薑(一兩)

上以水十盞,煎至四盞,分四次,空心服。

《局方》蟠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治男婦脾胃虛冷,滯氣不行,攻刺心腹,痛連胸脅,膀胱小腸寒疝、氣疝,及婦人血氣刺痛。

蒼朮(米泔浸切),炙甘草(各八錢),三稜(煨),蓬朮(煨),茯苓,青皮(各六錢),丁皮,砂仁(去殼),檳榔(各四錢),延胡索(三錢),乾薑(炒),肉桂(各三錢)(按:丁皮即丁香樹皮)

上每服五錢,水一盞,入連根蔥白一莖,煎七分,空心熱服,或為末用蔥湯調服二三錢。

產後惡露不盡,留滯作痛者,亦常有之。然此與虛痛者不同,必其由漸而甚,或大小便不行,或小腹硬實作脹,痛極不可近手,或自下上衝心腹,或痛極牙關緊急,有此實證,當速去其血。近上者宜失笑散;近下者宜通瘀煎、奪命丹、回生丹。或未效,當用決津煎為善。

失笑散(見經期腹痛)

通瘀煎(見經期腹痛)

奪命丹(見鬼胎)

回生丹(見鬼胎)
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
產後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,此不由產,而由臟氣之不足。若脾氣虛寒,為嘔吐、為少食而兼腹痛者,宜五君子煎、六君子湯、溫胃飲之類主之。若腎氣虛寒,為瀉、為利而兼腹痛者,宜胃關煎、理陰煎之類主之。

五君子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六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
胃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脾腎虛寒作瀉,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
焦乾姜(一至三錢),吳茱萸(五七分制),白朮(炒一至三錢),熟地(三五錢或一兩),山藥(炒二錢),白扁豆(炒二錢),炙甘草(一、二錢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、二錢,麵炒用,或破故紙亦可。氣虛勢甚者,加人參,隨宜用。陽虛下脫不固者,加製附子一、二、三錢,腹痛甚者,加木香七八分,或加厚朴八分。滯痛不通者,加當歸二、三錢。滑脫不禁者,加烏梅二個,或北五味子二十粒。若肝邪侮脾者,加肉桂一、二錢。

產後有飲食停滯及氣逆作痛,亦當因其類而消去之。如排氣飲、大和中飲之類,皆可酌用。

排氣飲(見經期腹痛)

大和中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。

陳皮(一、二錢),枳實(一錢),砂仁(五分),山楂(二錢),麥芽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澤瀉(一錢半)

水一鍾半,煎七八分,食遠溫服。脹甚者加白芥子,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乾薑一、二錢。疼痛者加木香、烏藥、香附之類。多痰者加半夏。

仲景曰:「產後腹中㽲痛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,並治腹中寒疝,虛勞不足。」

當歸生薑羊肉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婦腹中㽲痛、寒痛,血氣不足,虛弱甚者,及寒月生產,寒氣入於子門,手不可犯,臍下脹滿,此產後之寒證也。並治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。

精羯羊肉(一斤),當歸(三兩),生薑(五兩)

上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加蔥、椒、鹽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薑成一斤。痛多而嘔者,加橘皮二兩,白朮一兩。

立齋曰:前證若因氣滯,用延胡索散;若因外寒,用五積散;若因怒氣,用四物加木香、柴胡;若因血虛,用四物、參、朮、炮姜。若因陽氣虛弱,用四君、當歸、炮姜。若因脾虛血弱,用六君、當歸、炮姜。

延胡索散(即玄胡當歸散。見經痛論外方)

《局方》五積散(見《古方八陣·散陣》)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肚腹疼

痛,及寒濕客於經絡,腰腳骨髓痠痛,及痘瘡寒勝等證。

當歸,麻黃,蒼朮,陳皮(各一錢),厚朴(制),乾薑(炮),芍藥,枳殼(各八分),半夏,白芷(各七分),桔梗,炙甘草,茯苓,肉桂,人參(各五分),川芎(四分)

水二鍾,姜三片,蔥白三莖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又歌曰:痢後偏生腳痛風,局方五積自能攻。就中或卻麻黃去,酒煮多多服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