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下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6)

1. 論產後大補氣血

產後病治,嘗見丹溪云:「產後當大補氣血,即有雜證,以末治之。一切病多是血虛,皆不可發表。」此其意謂血氣隨胎而去,必屬大虛,故無論諸證,皆當以大補為先,其他皆屬可緩。余於初年誠然佩服,及執而用之,則每為所困。經者數次,始悟其言雖有理而未免言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產後疾病的治療,我曾經見過丹溪派醫家說:「產後應該大補氣血,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要暫且緩治。一切疾病大多是血虛,都不可發散汗液。」他的意思是指產後氣血隨著胎兒流失,必定是大虛,所以不論什麼症狀,都應以大補為主,其他都可以緩後再治。我在年輕時確實很佩服這種說法,但實際應用時,卻常遇到困難。經過多次驗證後,我才明白他的話雖然有道理,但過於偏頗。

即今產科所宗,無非此法,余目睹其誤,及親為解救者,蓋不少矣。故敢剖析於後,實有所見,不得不言,非存心自炫,故毀先賢。若然,則徒為笑罵之招耳。賓雖至愚,必不為也。觀者深察此意。

白話文:

產後氣血流失,確實有許多虛證。然而有虛的,有不太虛的,也有完全不虛的。這三種情況,必須根據症狀、個人體質,辨別出虛實,用平常的方法治療,不可以執著於「虛」的事實,一律大補,導致助長了邪氣。辨虛實非常重要,不可不真切。 凡產後氣血俱去,誠多虛證。然有虛者,有不虛者,有全實者。凡此三者,但當隨證、隨人,辨其虛實,以常法治療,不得執有誠心,概行大補,以致助邪。此辨不可不真也。

產後虛證,無非隨人元氣,必素弱之人多有之;或於產後血氣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。此當因人察脈,因脈察證,若脈氣、形氣、病氣俱不足,此當以全虛治之。若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或兼火邪,或兼外邪,或以飲食停滯,是亦虛中有實,不得不詳審而治。此中委曲,未能言盡,惟明者悟之。

白話文:

產後虛弱症狀,不外乎是與平時體質有關,本來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出現;或者在產後氣血大量流失而更加虛弱的人也有。應該根據不同的人把脈,根據脈象判斷症狀,如果脈象、精氣、病氣都不足,應該用補虛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精氣不足,病氣有餘,或者同時有熱邪、外邪或飲食積滯,這也是虛中有實的,必須仔細辨證施治。其中的道理很微妙,無法細說,只有聰明的人才能領悟。

產後不虛證,蓋或其素日無病,或以年少當時,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,此輩本無不足,及其一旦受孕,乃於無病腹中參入此物,故致血氣壅塞,為脹為嘔,是皆添設有餘之病。及其既產,始見通快,所留得去,仍復故。吾常人之產,此類極多,果何虛之有?然或以內傷,或以外感,產後之病,難保必無。

白話文:

產後沒有虛弱的症狀,原因可能是:

  • 平時身體健康,沒有疾病。
  • 年紀輕,體質強壯。
  • 平時能吃苦耐勞。

這類人原本身體沒有虛弱,但是一旦懷孕,體內多了一個胎兒,導致血氣壅塞,引起脹氣和嘔吐等症狀,都是因為懷孕後身體增加了負擔。

等生產完後,胎兒離開了身體,這些症狀就會消失,身體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。我們常見的產婦,很多都是這種情況,因此產後並不需要擔心虛弱的症狀。

不過,有些產婦在懷孕或生產過程中出現內傷或外感,這些情況導致的產後疾病是不可避免的。

倘有所犯,去之即愈。若概行大補,果能堪否?即臨盆帶去血氣,未免暫見耗損。然以壅滯之餘,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。去者當去,生者旋生,不出數日,必已來復,此生化自然之理,何至是產皆虛也?凡治此類,但當因證用治。若執云「產後必當大補氣血」,則實實之病必所不免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產婦犯了一些病,去除病因後就會痊癒。如果一味大補身體,產婦是否能承受?即使在分娩時帶走了一些氣血,也不過是暫時的耗損。但那些阻滯的物質,都是保護胎兒的隨從之物。該去除的應該去除,該生長的自然會生長,幾天後必定會恢復。這是生化自然的法則,怎麼會所有產婦都虛弱呢?凡是治療此類疾病,都應該根據證狀用藥。如果執著於「產後一定要大補氣血」,那麼實證的疾病就難以避免了。

而輕者必甚,甚者必危矣。由此觀之,則立言者固不易,而用言者又豈易哉?

產後全實證:有如外感風寒,頭痛身熱,便實中滿,脈緊數洪大有力者,此表邪之實證也;又火之盛者,必熱渴躁煩,或便結腹脹,口鼻舌焦黑,酷喜冷飲,眼哆尿管痛赤,脈見洪滑,此內熱之實證也;又鬱怒動肝,胸脅脹痛,大便不利,脈弦而滑,此氣逆之實證也;又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心腹脹滿,疼痛拒按,大便難而小便利,此血逆之實證也;又凡富貴之家,保護太過,或過用人參、耆、術,以致氣壅;或過用糖、酒、炭火,以致內熱;或產本不虛,而妄用大補之藥,以致增病,此調攝之實證也;又或因產過食,恐其勞困,固令勉強,以致停蓄不散,此內傷之實證也。以上諸證,姑舉要者,以見其概。

白話文:

產後實證:

外感風寒證 :類似於受了風寒,頭痛身熱,大便便祕腹脹,脈搏緊促有力。

內熱證 :火氣旺盛,會感到口渴煩躁,便祕腹脹,口鼻舌頭發黑,特別想喝冷飲,眼睛發紅尿道疼痛,脈搏洪滑。

氣逆證 :鬱悶生氣導致肝氣鬱結,胸脅脹痛,大便不暢,脈搏弦而滑。

血逆證 :惡露未盡,瘀血上衝,心腹脹滿疼痛,按壓感到疼痛,大便困難小便通暢。

調攝不當證 :富貴之家過度保護產婦,過量服用人參、黃耆、黨參,導致氣壅;或過度服用糖、酒、炭火,導致內熱;或產後本不虛弱,卻誤用大補之藥,加重病情。

內傷證 :產後過度飲食,害怕產婦勞累而勉強進食,導致食物堆積不消化。

以上這些是產後實證的概括,列舉了常見的類型。

然既有表邪,則不得不解;既有火邪,則不得不清;既有內傷停滯,則不得不開通消導。且人有強弱,產有虛實,病有真假,治有逆從,固不可以同日語也。觀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婦人重身,毒之何如?曰: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」此自經常不易之大法,亦何庸贅辨之。

白話文:

既然有表邪,就必須去除;既然有火邪,就必須清火;既然有內傷停滯,就必須疏通和化解。而且人有強弱,病情有虛實,病症有真假,治療有順逆,不能一概而論。看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上說:「婦女懷孕,毒性有多大呢?回答:有正氣就不會流產,沒有正氣也會流產。」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改變的大法則,還有什麼可以多說的呢。

若此第因丹溪之言,人多偏執,故不得不詳盡其說,以解後人之惑也。諸虛實治法,詳具後條。

2. 論產後三禁

觀《病機機要》云:治胎產之病,當從厥陰證論之,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是為三禁,謂不可汗,不可下,不可利小便。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;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;利小便則內亡津液,胃中結燥。但使不犯三禁,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。凡用治之法,如發渴則白虎,氣弱則黃耆,血痛則當歸,腹痛則芍藥。

白話文:

《病機機要》中說:治療懷孕生產的疾病,應該按照厥陰證論治。治療時要避免損傷胃氣和上二焦(胸膈和頭面部),這是三條禁戒,即:不可發汗、不可瀉下、不可利小便。如果發汗,就會像傷寒早期發汗一樣損傷人體;如果利大便,就會脈數而損傷脾胃;如果利小便,就會導致體液不足,胃中結燥。只要不違反這三條禁戒,營衛就會調和,寒熱就會自然止息。所有治療方法,如果出現口渴,就用白虎湯;如果氣虛,就用黃耆;如果血痛,就用當歸;如果腹痛,就用芍藥。

大抵產病天行,從加減柴胡;雜證從增損四物。宜察脈證而用之。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,然病變不同,倘有是證,則不得不用是藥,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。第此經常之法,固不可不知,而應變之權,亦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婦科疾病常有流產的風險,應酌情加減柴胡;其他疾病則根據體質增減四物。應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後再用藥。上述說法雖然是婦科疾病的治療大法,但不同的病症需要用不同的藥物,這就是所謂的「對症下藥」。不過,基本原則還是需要了解,但適時應變也很重要。

3. 產後腹痛

產後腹痛,最當辨察虛實。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大都痛而且脹,或上衝胸脅,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,皆實痛也。宜行之、散之。若無脹滿,或喜揉按,或喜熱熨,或得食稍緩者,皆屬虛痛,不可妄用推逐等劑。

白話文:

產後腹痛,必須分辨是虛寒還是實熱。

實痛:

  • 有瘀血而引發疼痛。
  • 症狀:疼痛且有腹脹,或疼痛向上衝到胸部或脅肋,或按壓時有抵抗感,手無法靠近腹部。
  • 治療:需要疏通血氣,散瘀止痛。

虛痛:

  • 沒有瘀血,疼痛是由虛寒引起的。
  • 症狀:沒有腹脹,或喜歡按摩按壓腹部,或喜溫熱敷,或進食後疼痛稍緩。
  • 治療:不可盲目使用驅散瘀血的藥物。

凡新產之後,多有兒枕腹痛者,摸之亦有塊,按之亦微拒手,故古方謂之兒枕,皆指為胞中之宿血。此大不然。夫胞胎俱去,血亦豈能獨留?蓋子宮蓄子既久,忽爾相離,血海陡虛,所以作痛。胞門受傷,必致壅腫,所以亦若有塊,而實非真塊。腫既未消,所以亦頗拒按。治此者,但宜安養其臟,不久即愈。

白話文:

新產婦常有腹痛的情況,摸起來有硬塊,按壓時也有輕微的抵抗感。因此古代醫方稱之為「兒枕」,都認為是胞宮內的淤血。這其實是不對的。因為胎兒和子宮都已經排出,血怎麼可能單獨殘留呢?

其實是因為子宮長期容納胎兒,突然分離,血海頓時空虛,所以會疼痛。而子宮口受傷後,必定會腫脹,所以摸起來感覺有硬塊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硬塊。腫脹還未消退,所以按壓時也會有些抵抗感。

治療這種情況,只要適當地調理身體,不久就會好轉。

殿胞煎為最妙。其次則四神散五物煎,皆極佳者。若誤認為瘀,而妄用桃仁紅花、玄胡、青皮之屬,反損臟氣,必增虛病。有母體本虛而少血者,即於產時亦無多血,此輩尤非血滯。若有疼痛,只宜治以前法,或以大、小營煎黃雌雞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最好的方法是煮「殿胞煎」。其次是「四神散」和「五物煎」,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子。如果誤以為是瘀血,而亂用桃仁、紅花、玄胡、青皮等藥物,反而會損傷臟氣,加重身體虛弱的症狀。有些女性體質虛弱、血氣不足,即使在生產時也不會出血太多,這類女性根本不是血滯。如果有疼痛,只要按照上述方法治療,或者用「大、小營煎」或「黃雌雞湯」調理即可。

殿胞煎(見小產論外方)

神散(見血寒論外方)

五物煎(見血寒論外方)

大營煎(見血熱經早)

小營煎(見血虛經亂)

《良方》黃雌雞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虛羸腹痛。

當歸白朮(炒),熟地黃耆(炒),桂心(各半兩),小黃雌雞(一隻,去頭足腸翅,細切)

白話文:

當歸,炒白朮,熟地黃,炒黃耆,桂心(各半兩),小隻黃母雞(一隻,去除頭、腳、內臟和翅膀,切碎)

上先用水七碗,煮雞至三碗,每用汁一碗、藥四錢煎,日三服。

凡新產之後,其有陽氣虛弱,而寒從中生,或寒由外入,以致心腹作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者,宜九蜜煎大岩蜜湯,或理陰煎主之。產當寒月,以致寒氣入腹,臍下脹痛,手不可近者,宜羊肉湯主之。若氣實寒甚者,宜蟠蔥散

白話文:

剛生完孩子的女性,如果陽氣不足,導致內生寒氣或外來寒氣入侵,引起心腹疼痛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四肢冰冷等症狀,應服用九蜜煎、大巖蜜湯或理陰煎。如果產後碰上寒月,導致寒氣進入腹部,導致臍下脹痛、無法觸碰,應服用羊肉湯。如果氣血實虛且寒氣較重,應服用蟠蔥散。

九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或陰邪入臟,心腹疼痛,嘔吐不食,四肢厥冷。此與大岩蜜湯略同而稍勝之。

白話文:

九蜜煎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

治療: 產後陽氣虛弱寒冷,或陰邪入侵臟腑,導致心腹疼痛、嘔吐、拒食,四肢冰冷。此方與「大巖蜜湯」類似,但效果稍勝一籌。

當歸,熟地(各三錢),芍藥(酒炒焦),茯苓(各錢半),炙甘草乾薑(炒),肉桂北細辛(各一錢),吳茱萸(制五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熟地黃各3錢,芍藥(用酒炒焦)、茯苓各1錢5分,炙甘草、乾薑(炒過)、肉桂、北細辛各1錢,吳茱萸(用醋製過)5分

水二鍾,煎服。

大岩蜜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後陽氣虛寒,心腹作痛,不食嘔吐,四肢厥逆。

生地,當歸,芍藥(炒),乾薑,吳茱萸,桂心,獨活,甘草(炒),小草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(按:小草即遠志之苗)

白話文:

地黃、當歸、白芍(炒製過)、乾薑、吳茱萸、桂枝、獨活、炙甘草、遠志苗(各一兩)、細辛(半兩)

上每服半兩,水煎服。
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
《良方》羊肉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婦脾虛寒邪內乘,以致腹痛或頭眩臍脅急痛。

白話文:

《良方》羊肉湯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用途:

治療產婦因脾胃虛弱,寒邪入侵體內,導致腹痛、頭暈、臍脇疼痛。

精羊肉(四兩),當歸,川芎(各半兩),生薑(一兩)

上以水十盞,煎至四盞,分四次,空心服。

《局方》蟠蔥散(見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治男婦脾胃虛冷,滯氣不行,攻刺心腹,痛連胸脅,膀胱小腸寒疝、氣疝,及婦人血氣刺痛。

白話文:

《局方》中的蟠蔥散(收錄於《古方八陣·熱陣》)用於治療男女脾胃虛寒,氣血滯留不通,上衝心腹,引起胸脅疼痛,膀胱小腸的寒疝、氣疝,以及婦女血氣上衝引起的刺痛。

蒼朮(米泔浸切),炙甘草(各八錢),三稜(煨),蓬朮(煨),茯苓,青皮(各六錢),丁皮,砂仁(去殼),檳榔(各四錢),延胡索(三錢),乾薑(炒),肉桂(各三錢)(按:丁皮即丁香樹皮

白話文:

蒼朮(讀音:米泔浸切),炙甘草(各 8 錢),三稜(煨烤過),蓬朮(煨烤過),茯苓,青皮(各 6 錢),丁香皮,砂仁(去殼),檳榔(各 4 錢),延胡索(3 錢),乾薑(炒過),肉桂(各 3 錢)(註:丁香皮指丁香樹的樹皮)

上每服五錢,水一盞,入連根蔥白一莖,煎七分,空心熱服,或為末用蔥湯調服二三錢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五錢藥材,加一杯水,放入連根的蔥白一根,煎煮至只剩七分之一的量,趁熱空腹服用。或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蔥湯調服,每次服用二三錢。

產後惡露不盡,留滯作痛者,亦常有之。然此與虛痛者不同,必其由漸而甚,或大小便不行,或小腹硬實作脹,痛極不可近手,或自下上衝心腹,或痛極牙關緊急,有此實證,當速去其血。近上者宜失笑散;近下者宜通瘀煎奪命丹回生丹。或未效,當用決津煎為善。

白話文:

產後惡露排出不乾淨,導致滯留疼痛的情況很常見。不過,這種疼痛不同於虛證引起的疼痛,它會逐漸加重,可能伴隨排便不通暢或小腹堅硬腫脹,疼痛劇烈到無法觸碰。有些會出現疼痛從下方竄升至心腹,或疼痛極度劇烈導致牙齒緊咬。出現這些實證時,應該迅速清除淤血。接近上方的可以使用失笑散;接近下方的可以使用通瘀煎、奪命丹、回生丹。如果這些藥物無效,可以使用決津煎治療效果較好。

失笑散(見經期腹痛)

通瘀煎(見經期腹痛)

奪命丹(見鬼胎)

回生丹(見鬼胎)

決津煎(見經期腹痛)

產後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,此不由產,而由臟氣之不足。若脾氣虛寒,為嘔吐、為少食而兼腹痛者,宜五君子煎六君子湯溫胃飲之類主之。若腎氣虛寒,為瀉、為利而兼腹痛者,宜胃關煎、理陰煎之類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產後出現脾腎虛弱而導致腹痛的人來說,這種情況並不是由生產本身引起的,而是由於身體內臟氣不足所致。

如果脾氣虛寒,就會出現嘔吐、食慾不振以及腹痛等症狀,應該以五君子煎、六君子湯或溫胃飲等方劑為主。

而如果腎氣虛寒,就會出現腹瀉、便溏以及腹痛等症狀,應該以胃關煎或理陰煎等方劑為主。

五君子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
胃關煎(見《新方八陣·熱陣》)治脾腎虛寒作瀉,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
焦乾姜(一至三錢),吳茱萸(五七分制),白朮(炒一至三錢),熟地(三五錢或一兩),山藥(炒二錢),白扁豆(炒二錢),炙甘草(一、二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焦乾薑:1-3 錢
  • 吳茱萸:5-7 分(需炮製)
  • 白朮(炒):1-3 錢
  • 熟地黃:3-5 錢或 1 兩
  • 山藥(炒):2 錢
  • 白扁豆(炒):2 錢
  • 炙甘草:1-2 錢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、二錢,麵炒用,或破故紙亦可。氣虛勢甚者,加人參,隨宜用。陽虛下脫不固者,加製附子一、二、三錢,腹痛甚者,加木香七八分,或加厚朴八分。滯痛不通者,加當歸二、三錢。滑脫不禁者,加烏梅二個,或北五味子二十粒。若肝邪侮脾者,加肉桂一、二錢。

白話文:

水兩杯,煎煮至七分,溫熱食用。如果瀉得很嚴重,可以加一到兩錢肉豆蔻,用麵粉炒熟使用,或撕碎的廢紙也可以。如果氣虛很嚴重,可以根據需要添加人參。如果陽虛導致下脫不固,可以添加一到三錢製附子。如果腹痛很嚴重,可以添加七到八分木香,或添加八分厚朴。如果疼痛不通暢,可以添加二到三錢當歸。如果滑脫不止,可以添加兩個烏梅,或二十粒北五味子。如果肝氣侵犯脾氣,可以添加一到兩錢肉桂。

產後有飲食停滯及氣逆作痛,亦當因其類而消去之。如排氣飲大和中飲之類,皆可酌用。

白話文:

產後如果出現食物滯留和氣逆疼痛的情況,也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消除它們。比如說,排氣通暢的藥飲、調理腸胃的藥飲等,都可以酌情服用。

排氣飲(見經期腹痛)

和中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飲食留滯積聚等證。

陳皮(一、二錢),枳實(一錢),砂仁(五分),山楂(二錢),麥芽(二錢),厚朴(一錢半),澤瀉(一錢半)

白話文:

陳皮(2-4 克),枳實(2 克),砂仁(1 克),山楂(4 克),麥芽(4 克),厚朴(3 克),澤瀉(3 克)

水一鍾半,煎七八分,食遠溫服。脹甚者加白芥子,胃寒無火或噁心者加炮乾薑一、二錢。疼痛者加木香、烏藥香附之類。多痰者加半夏

白話文:

使用一碗半的水熬製,熬到剩八分之一左右。趁溫熱時服用。如果脹氣嚴重,加入白芥子。如果胃寒沒有熱感或有噁心感,加入一到二錢炮製過的乾薑。如果疼痛,加入木香、烏藥、香附等藥材。如果痰多,加入半夏。

仲景曰:「產後腹中㽲痛,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,並治腹中寒疝,虛勞不足。」

白話文:

仲景說:「產後腹中脹痛,可以使用當歸、生薑、羊肉組成的湯劑治療,同時也適用於治療腹中寒疝、身體虛弱。」

當歸生薑羊肉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產婦腹中㽲痛、寒痛,血氣不足,虛弱甚者,及寒月生產,寒氣入於子門,手不可犯,臍下脹滿,此產後之寒證也。並治寒疝腹中痛,及脅痛裡急者。

白話文:

當歸生薑羊肉湯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適用於產婦產後腹痛、寒痛、血氣不足、身體虛弱者,以及寒冬生產,寒氣侵襲子宮,手不能碰觸、臍下脹滿等產後寒證。

此外,還可治療寒疝引起的腹痛,以及脅痛裡急之症狀。

精羯羊肉(一斤),當歸(三兩),生薑(五兩)

上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加蔥、椒、鹽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寒多者,加生薑成一斤。痛多而嘔者,加橘皮二兩,白朮一兩。

白話文:

用八升水煮沸,取三升湯汁,加入蔥、辣椒、鹽,趁熱喝七合(約35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是著涼嚴重,則加一斤生薑。如果是疼痛嚴重並伴有嘔吐,則加二兩橘皮和一兩白朮。

立齋曰:前證若因氣滯,用延胡索散;若因外寒,用五積散;若因怒氣,用四物加木香、柴胡;若因血虛,用四物、參、朮、炮姜。若因陽氣虛弱,用四君、當歸、炮姜。若因脾虛血弱,用六君、當歸、炮姜。

白話文:

立齋說:前面提到的徵狀如果是由於氣滯造成的,可以使用延胡索散;如果是由於外來的寒冷造成的,可以使用五積散;如果是由於生氣造成的,可以使用四物加木香和柴胡;如果是由於血虛造成的,可以使用四物、人參、白朮和炮製過的薑片;如果是由於陽氣虛弱造成的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、當歸和炮製過的薑片;如果是由於脾虛血弱造成的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、當歸和炮製過的薑片。

延胡索散(即玄胡當歸散。見經痛論外方)

《局方》五積散(見《古方八陣·散陣》)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肚腹疼

痛,及寒濕客於經絡,腰腳骨髓痠痛,及痘瘡寒勝等證。

當歸,麻黃,蒼朮,陳皮(各一錢),厚朴(制),乾薑(炮),芍藥,枳殼(各八分),半夏,白芷(各七分),桔梗,炙甘草,茯苓,肉桂,人參(各五分),川芎(四分)

白話文:

當歸、麻黃、蒼朮、陳皮(各 10 克) 厚朴(經處理)、乾薑(炮製)、芍藥、枳殼(各 8 克) 半夏、白芷(各 7 克) 桔梗、炙甘草、茯苓、肉桂、人參(各 5 克) 川芎(4 克)

水二鍾,姜三片,蔥白三莖,煎八分,不拘時服。

又歌曰:痢後偏生腳痛風,局方五積自能攻。就中或卻麻黃去,酒煮多多服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