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婦人規》~ 上卷 (14)

回本書目錄

上卷 (14)

1. 胎候

巫方氏《顱囟經》云:一月為胞胎,精血凝也。二月為胎形,始成胚也。三月陽神為三魂。四月陰靈為七魄。五月五形分五臟也。六月六律定六腑也。七月睛開竅,通光明也。八月元神具,降真靈也。九月宮室羅布,以定生人也。十月受氣足,萬象成也。

白話文:

《顱囟經》記載:

第一個月形成胚胎,精血凝結。 第二個月胎兒成形,開始發育成胚胎。 第三個月陽氣神靈形成,稱為三魂。 第四個月陰氣靈魂形成,稱為七魄。 第五個月五臟分化。 第六個月六腑形成。 第七個月眼睛開竅,讓光明得以進入。 第八個月元神具備,真靈下降。 第九個月宮殿樓房排列佈置,確定人體結構。 第十個月氣息充足,萬物形象形成。

《五臟論》有耆婆論曰:一月如珠露;二月如桃花;三月男女分;四月形象具;五月筋骨成;六月毛髮生;七月遊其魂,男能動左手;八月遊其魄,兒能動右手;九月三轉身;十月受氣足。

白話文:

《五臟論》中耆婆說:胎兒在第一個月像珠子上的露珠;第二個月像桃花;第三個月男女分開;第四個月形體完全;第五個月筋骨形成;第六個月毛髮長出;第七個月魂魄來遊,男胎能動左手;第八個月魄來遊,女胎能動右手;第九個月轉動身體三次;第十個月氣血充足。

孫真人曰:凡兒在胎,一月胚,二月胎,三月有血脈,四月形體成,五月能動,六月諸骨具,七月毛髮生,八月臟腑具,九月谷入胃,十月百神備則生矣。生後六十日瞳子成,能咳笑應和人;百五十日任脈成,能自反覆;百八十日髖骨成,能獨坐;二百一十日掌骨成,能扶伏;三百日髕骨成,能行也。若不能依期者,必有不平之處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《孫思邈千金要方》中記載,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發育過程:

  1. 第一個月:胚胎形成。
  2. 第二個月:胎兒成形。
  3. 第三月:長出血管。
  4. 第四月:身體形態形成。
  5. 第五月:開始胎動。
  6. 第六月:骨骼完全形成。
  7. 第七月:長出毛髮。
  8. 第八月:內臟器官發育齊全。
  9. 第九月:開始吃入食物。
  10. 第十月:五官、四肢等器官發育完成,嬰兒出生。

出生後:

  1. 第六十天:瞳孔發育完成,能咳嗽、微笑、與人互動。
  2. 第一百五十天:任脈發育完成,能自己翻身。
  3. 第一百八十天:髖骨發育完成,能獨自坐起來。
  4. 第二百一十天:手掌骨發育完成,能扶著東西趴著。
  5. 第三百天:膝蓋骨發育完成,能走路。

如果胎兒發育不能按時完成,說明可能有異常情況。

《巢氏病源論》曰:妊娠一月名胎胚,足厥陰脈養之;二月名始膏,足少陽養之;三月曰始胎,手心主脈養之。當此之時,血不流行,形象始化,未有定儀,因感而變。欲子端正莊嚴,常口談正言,身行正事;欲子美好,宜佩白玉;欲子賢能,宜看詩書。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巢氏病源論》上說:

  • 懷孕第一個月稱為「胎胚」,由足厥陰經脈滋養。
  • 第二個月稱為「始膏」,由足少陽經脈滋養。
  • 第三個月稱為「始胎」,由手心主經脈滋養。

在這個時候,血液尚未流動,胎兒形體才開始形成,還沒有具體的形狀,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化。

如果你希望胎兒容貌端正莊嚴,就要經常說正能量的話,做正當的事;如果你希望胎兒長得漂亮,可以佩戴白玉;如果你希望胎兒聰明能幹,要多看書。

這就是外在環境影響胎兒內在發育的例子。

四月始成其血脈,手少陽脈養之;五月始成其氣,足太陰脈養之;六月始成其筋,足陽明脈養之;七月始成其骨,手太陰脈養之;八月始成其膚革,手陽明脈養之;九月始成毛髮,足少陰脈養之;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。此其大略也。

白話文:

四月開始形成血液,由手少陽經負責滋養;五月開始形成氣,由足太陰經負責滋養;六月開始形成筋,由足陽明經負責滋養;七月開始形成骨,由手太陰經負責滋養;八月開始形成皮膚,由手陽明經負責滋養;九月開始形成毛髮,由足少陰經負責滋養;十月,五臟六腑、關節和神智都已具備。這就是胎兒發育的大致進程。

陳臨川曰:嘗試推巢氏所論,云妊娠脈養之理,若足厥陰肝脈也,足少陽膽脈也,為一臟一腑,表裡之經,余皆如此。且四時之令,必始於春木,故十二經之養,始於肝膽,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。手心主,心胞絡脈也,手少陽,三焦脈也,屬火而旺夏,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,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,以君主之官,無為而專也。足太陰脾脈也,足陽明胃脈也,屬土而旺長夏,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。

白話文:

陳臨川說:試著推論巢元方所論的妊娠脈養理論:

妊娠時,養胎的脈絡是足厥陰肝脈和足少陽膽脈,一個是臟,一個是腑,是表裡相合的經脈。其他經脈也是這樣。

四時之令,必定從春季的木屬開始,所以十二經脈的養護,也是從肝膽開始。因此,養胎在農曆一、二月。

手心主脈和心胞絡脈,屬於火屬,旺盛於夏季,所以養胎在農曆三、四月。

手少陰和手太陽脈,都是心脈,因為是君主之官,所以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
足太陰脾脈和足陽明胃脈,屬於土屬,旺盛於長夏(五月至八月),所以養胎在農曆五、六月。

手太陰肺脈也,手陽明大腸脈也,屬金而旺秋,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。足少陰腎脈也,屬水而旺冬,所以養胎在九月。又況母之腎繫於胎,是母之真氣,子之所賴也。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,受足諸臟氣脈所養,然後待時而生。此論誠有至理,世更有明之者,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。

余因述其說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都屬金,在秋季旺盛,所以懷孕最適宜在七月和八月。足少陰腎經屬水,在冬季旺盛,所以懷孕也適合在九月。再加上母親的腎氣與胎兒相連,這是母親的真氣,也是胎兒賴以生存的。到了十月,胎兒在母親腹中,吸取了足部所有臟器的氣脈所滋養,然後等待時機出生。這些說法真是很有道理,後世再有高明之士,也不會超過巢元方的論述了。

胎有男女之辨,易曰: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《顱囟經》曰:三陽所會則生男,三陰所會則生女。葛仙翁曰:男從父氣,女從母氣。《聖濟經》曰:天之德,地之氣,陰陽之至和,流薄於一體,因氣而左動則屬陽,陽資之則成男;因氣而右動則屬陰,陰資之則成女。是以胎有男女,則成有遲速,體有陰陽,則懷有向背。

白話文:

胎兒有男女之分,《易經》中說:乾卦屬陽,會形成男性;坤卦屬陰,會形成女性。《顱囟經》中說:三陽經交會處會生男孩,三陰經交會處會生女孩。葛仙翁說:男子是從父親的精氣中生成的,女子是從母親的精氣中生成的。《聖濟經》中說:天之德,地之氣,陰陽之至和,流佈於人體之中,因氣向左運行則屬陽,陽氣充盛則形成男性;因氣向右運行則屬陰,陰氣充盛則形成女性。因此胎兒的男女之分,會導致成形快慢的不同;身體有陰陽之分,會導致懷孕姿勢的差異。

故男動在三月,陽性早也。女動在五月,陰性遲也。女胎肖母而懷,故母之腹軟;男胎面母而懷,故母之腹硬。此皆得理之談,所當察也。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;《道藏經》以一日、三日、五日得者為男等說,總屬臆度渺茫,非有確見也。余不敢遵信,故別有微論,列「子嗣類」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男性在三月開始胎動,因為陽性發育較早。女性在五月開始胎動,因為陰性發育較晚。女性胎兒面對母親的腹部而懷孕,所以母親的腹部較軟;男性胎兒背對母親的腹部而懷孕,所以母親的腹部較硬。這些說法都符合道理,值得考察。至於褚氏根據精血先後來說明男女的說法;《道藏經》根據一日、三日、五日得孕來推斷男女等說法,這些都是猜測和臆斷,沒有確定的依據。我不敢相信這些說法,因此另有淺見,列在「子嗣類」中。

2. 安胎

凡妊娠胎氣不安者,證本非一,治亦不同。蓋胎氣不安,必有所因,或虛、或實、或寒、或熱,皆能為胎氣之病。去其所病,便是安胎之法。故安胎之方,不可執,亦不可泥其月數,但當隨證、隨經,因其病而藥之,乃為至善。若謂白朮、黃芩乃安胎之聖藥,執而用之,鮮不誤矣!

白話文:

懷孕時胎兒不安定,原因有很多,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。胎兒不安定一定有原因,可能是身體虛弱、氣血旺盛、寒氣太重或熱氣太盛,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胎兒不適。只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,就能夠安胎。因此,安胎的方法不能一成不變,也不能只看懷孕的月份,而是要根據症狀和脈象,根據病因用藥,纔是最好的辦法。如果認為白朮和黃芩是安胎的聖藥,一味地使用,很容易導致錯誤。

胎氣有寒而不安者,其證或吞酸、吐酸,或嘔惡脹滿,或喜熱畏涼,或下寒泄瀉,或脈多沉細,或絕無火證,而胎有不安者,皆屬陽虛寒證。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。宜用溫胃飲、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。亦當以平素之臟氣,察其何如,酌而用之。

溫胃飲(見血虛經亂)

理陰煎(見血寒經遲)

白話文:

胎兒受到寒氣影響而導致不適,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:

  • 反胃、嘔吐酸水
  • 嘔吐、脹氣、腹滿
  • 怕冷、喜暖
  • 腹瀉、大便寒冷
  • 脈象沉細
  • 沒有任何熱證,但胎兒仍然不安

這些都屬於陽氣虛弱、寒證的表現。只要溫暖母親的內部,胎兒就會感到安心。

可以選擇溫胃飲、理陰煎這類方劑進行調理。同時,也需要根據母親平時的體質狀況,進行酌情調整。

胎氣有熱而不安者,其證必多煩熱,或渴或躁,或上下不清,或漏血、溺赤,或六脈滑數等證,宜涼胎飲、保陰煎之類主之。若但熱無虛者,如枳殼湯、一母丸、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。清其火而胎自安矣。

涼胎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胎氣內熱不安等證。

白話文:

胎兒因熱氣而躁動不安時,症狀必定伴有煩熱,可能會口渴或躁動不安,或是上下失調、漏血、小便赤色,或脈搏滑數等症狀,應當主要使用涼胎飲、保陰煎等藥方治療。如果只見熱而不虛弱,可以使用枳殼湯、一母丸、黃芩散等藥方。清除熱氣,胎兒就能安定下來。

生地,芍藥(各二錢),黃芩,當歸(各一、二錢),甘草(生七分),枳殼,石斛(各一錢),茯苓(錢半)

白話文:

生地黃(2 錢)、芍藥(2 錢)、黃芩(1-2 錢)、當歸(1-2 錢)、甘草(生用,7 分)、枳殼(1 錢)、石斛(1 錢)、茯苓(1.5 錢)

水一鍾半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熱甚者,加黃柏一二錢。

保陰煎(見血熱經早)

枳殼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胎漏下血,或因事下血,亦進食和中,並治惡阻。

枳殼(炒),黃芩(炙各半兩),白朮(炒一兩)

白話文:

水一碗半,煎煮到剩下七分,趁溫熱服用。如果發熱很嚴重,可以加黃柏一到二錢。

保陰煎適用於血熱經期提前的情況。

枳殼湯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,用於治療胎漏下血,或因其他原因導致的下血,也能幫助消化和中,同時還能治療惡阻。

枳殼炒製,黃芩炙烤各半兩,白朮炒製一兩。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白湯調下。前四證若因脾胃虛弱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。若因脾胃虛陷,宜用前湯倍加升麻、柴胡。若因晡熱內熱,宜用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將藥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送服。

前面四種症狀如果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,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中再加五味子。如果由於脾胃氣陷引起的,建議將前湯中的升麻和柴胡用量加倍。如果由於黃昏的暑熱或體內熱氣引起的,建議使用逍遙散。

一母丸(見血熱論外方)

黃芩散(即子芩散。見血熱論外方)

白話文:

一母丸:在《血熱論》中有提到的一個藥方。 黃芩散:又稱為「子芩散」,也是在《血熱論》中外方中所記載的一種藥方。

胎氣有虛而不安者,最費調停。然有先天虛者,有後天虛者,胎元攸系,盡在於此。先天虛者,由於稟賦,當隨其陰陽之偏,漸加培補,萬毋欲速,以期保全。後天虛者,由於人事,凡色欲、勞倦、飲食、七情之類,皆能傷及胎氣,治此者,當察其所致之由,因病而調,仍加戒慎可也。然總不離於血氣之虛,皆當以胎元飲為主。

白話文:

胎兒的元氣虛弱而不安,是最難以調養的。但是,有的是先天虛弱,有的是後天虛弱,胎兒的健康取決於此。先天虛弱,是天生的體質問題,需要根據陰陽偏性的不同,逐漸補益,不要求速成,以保全胎兒的健康。後天虛弱,是因為外在因素造成的,例如房事過度、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當、七情變化等,都會損傷胎氣,治療此類虛弱,應找出原因,針對病因調治,同時嚴加戒慎。但是,總離不開血氣虛弱的問題,都應該以「胎元飲」為主要用藥。

若心脾氣虛於上者,宜逍遙飲、歸脾湯、壽脾煎之類主之。若肝腎不足於下者,宜左歸飲、右歸飲、固陰煎主之。若氣血俱虛者,宜五福飲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。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,宜秘元煎、菟絲煎之類主之。若多嘔惡者,當隨前證、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。

凡治虛證,貴在隨機應變,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脾氣虛在上方,應該用逍遙飲、歸脾湯、壽脾煎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肝腎虛弱在下方,應該用左歸飲、右歸飲、固陰煎來治療。如果氣血都虛弱,應該用五福飲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脾腎氣虛同時伴有濕濁,應該用祕元煎、菟絲煎之類的藥方來治療。如果嘔吐劇烈,應該根據前面證狀和藥方,各加入二陳湯之類的藥方來調和。

胎元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治婦人衝任失守,胎元不安不固者,隨證加減用之。或間日、或二三日,常服一二劑。

白話文:

胎元飲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因陣》)

適用症狀: 治療婦女衝任二脈失調,導致胎兒不安穩、不牢固的症狀。

用法: 根據不同症狀隨證加減使用。通常每隔1天或2-3天服用1-2劑。

人參(隨宜),當歸,杜仲,芍藥(各二錢),熟地(二、三錢),白朮(錢半),炙甘草(一錢),陳皮(七分,無滯者不必用。)

白話文:

人參(按需添加),當歸,杜仲,芍藥(各12克),熟地(12-18克),白朮(9克),炙甘草(6克),陳皮(4.2克,無陳皮或消化不良者可不加。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如下元不固而多遺濁者,加山藥、補骨脂、五味之類。如氣分虛甚者,倍白朮加黃耆,但耆朮氣浮,能滯胃口,倘胸膈有飽悶不快者,須慎用之。如虛而兼寒多嘔者,加炮姜七八分或一二錢。如虛而兼熱者,加黃芩一錢五分,或加生地二錢,去杜仲。

白話文:

用兩碗水煎煮成七分之一,早晚服用。如果下半身虛弱,經常有遺漏不清澈液體的情況,可以添加山藥、補骨脂、五味子等藥材。如果氣分虛弱嚴重,可以加倍白朮,並添加黃耆,但黃耆和白朮的氣息容易上浮,可能會導致胃口不佳。如果胸悶不適,則需要謹慎使用。如果虛弱且伴有寒氣,導致嘔吐頻繁,可以添加炮製過的生薑七八分或一至二錢。如果虛弱且伴有熱氣,可以添加黃芩一錢五分,或添加生地二錢,並去除杜仲。

如陰虛小腹作痛,加枸杞二錢。如多怒氣逆者,加香附無妨,或砂仁亦妙。如有所觸而動血者,加川續斷、阿膠各一二錢。如嘔吐不止,加半夏一二錢,生薑三五片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虛導致小腹疼痛,可以添加兩錢枸杞。

如果有很多怒氣逆衝,可以添加一點香附,或者砂仁也很有效。

如果有外力作用導致動血,可以添加一到兩錢川續斷和阿膠。

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添加一到兩錢半夏和三到五片生薑。

逍遙飲(見腎虛經亂)

歸脾湯(見經不調)

壽脾煎(見血虛經亂)

左歸飲(見腎虛經亂)

右歸飲(見腎虛經亂)

固陰煎(見腎虛經亂)

五福飲(見血熱經早)

八珍湯(見經不調)

十全大補湯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秘元煎(見血虛經亂)

菟絲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固陣》)治心脾氣弱。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,宜此主之。

白話文:

逍遙飲、左歸飲、右歸飲、固陰煎等藥方適用於腎虛經亂,歸脾湯則適用於經不調。壽脾煎、秘元煎則適用於血虛經亂。五福飲適用於血熱經早,八珍湯也適用於經不調。十全大補湯可用於調經論外備用方。菟絲煎適用於心脾氣弱,思慮勞倦導致遺精的情況。

人參(二、三錢),山藥(炒二錢),當歸(錢半),菟絲子(制炒四五錢),棗仁(炒),茯苓(各錢半),炙甘草(一錢或五分),遠志(制四分),鹿角霜(為末、每服加入四五匙)

上用水一鍾半,煎成,加鹿角霜末調服,食前。或加白朮一二錢。

白話文:

人參(2-3 克),炒山藥(2 克),當歸(0.75 克),菟絲子(炒後 4-5 克),炒棗仁,茯苓(各 0.75 克),炙甘草(1 克或 0.5 克),制遠志(0.4 克),鹿角霜(研磨成粉末,每劑加入 4-5 匙)

《局方》二陳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痰飲嘔惡,風寒咳嗽,或頭眩心悸,或中脘不快,或因生冷,或飲酒過多,脾胃不和等證。

陳皮,半夏(制各三錢),茯苓(二錢),炙甘草(一錢)

水二鍾,姜三五片,棗一枚,煎八分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《局方》二陳湯

功效:

  • 祛痰止嘔
  • 緩解風寒引發的咳嗽
  • 改善眩暈、心悸
  • 消除中脘不適
  • 緩解生冷食物或過度飲酒引發的不適
  • 調理脾胃功能

胎氣有實滯氣滯,凡為惡阻、為脹滿而不安者,惟其素本不虛,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,但察其所由,而開之、導之,諸治實者,固無難也。嘔吐不止者,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主之,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。食滯脹滿不安者,小和中飲加減主之。肝氣滯逆,脹滿不安者,解肝煎主之。

白話文:

胎兒發育不良有實證和氣滯,凡是嘔吐厲害、腹脹不適的,只有那些身體素質原本不虛,而有較多鬱滯氣滯的患者才會有這些症狀。只要找出病因,然後對症治療,對於這些實證的症狀,通常都不難治癒。嘔吐不止的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枳殼、砂仁來治療,或者用人參橘皮湯也很有效。飲食不消化引起腹脹不適的,可以使用小和中飲加減方來治療。肝氣鬱結導致腹脹不適的,可以使用解肝煎方來治療。

怒動肝氣兼火者,化肝煎主之。脾肺氣滯,上攻作痛者,紫蘇飲主之。氣滯兼痰者,四七湯、二陳湯加當歸主之。氣滯兼火,為脹為煩者,枳殼湯、束胎丸之類主之。

白話文:

當發怒使肝氣動火時,服用化肝煎來調理。當脾肺之氣淤滯,上衝頭部導致疼痛時,服用紫蘇飲來調理。當氣滯合併有痰時,服用四七湯、二陳湯加當歸來調理。當氣滯合併有火,表現為腹脹煩躁時,服用枳殼湯、束胎丸等藥方來調理。

人參橘皮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脾胃虛弱,氣滯惡阻,嘔吐痰水,飲食少進,益胃和中。一名參橘散。

白話文:

人參橘皮湯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功效: 治療懷孕期間脾胃虛弱、氣血運行不暢、嘔吐痰水、飲食減少,幫助健胃和中。別名:參橘散。

人參,陳皮,麥門冬,白朮(各一錢),厚朴(制),白茯苓(各五分),炙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人參、陳皮、麥門冬、白朮(各1錢) 厚朴(經過處理)、白茯苓(各5分) 炙甘草(3分)

上加淡竹茹一塊,姜水煎,溫服。若因中脘停痰,宜用二陳、枳殼。若因飲食停滯,宜用六君加枳殼。若因脾胃虛,宜用異功散。

白話文:

再加入少許淡竹茹,用薑水煎煮後,溫服。如果痰液滯留在胃脘部,應使用二陳散和枳殼。如果因飲食不當導致停滯,應使用六君子湯加枳殼。如果脾胃虛弱,應使用異功散。

小和中飲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胸膈脹悶,或婦人胎氣滯滿等證。

白話文:

小和中飲(出自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

功效: 治療胸膈脹悶,或婦女懷孕期間胎氣滯脹等症狀。

陳皮(一錢五分),山楂(二錢),茯苓(一錢半),厚朴(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扁豆(炒二錢)

白話文:

陳皮(9公克),山楂(12公克),茯苓(9公克),厚朴(9公克),甘草(3公克),扁豆(炒過的12公克)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五片煎服。如嘔者,加半夏一二錢。如脹滿氣不順者,加砂仁七八分。如火鬱於上者,加焦梔子一二錢。如婦人氣逆血滯者,加紫蘇梗、香附之屬。如寒滯不行者,加乾薑、肉桂之屬。

白話文:

將 1.5 碗水和 3-5 片生薑一起煮沸後服用。

  • 如果嘔吐,加入 1-2 錢半夏。
  • 如果腹脹氣滯,加入 7-8 分砂仁。
  • 如果上焦火氣過旺,加入 1-2 錢焦梔子。
  • 如果女性氣血不順,加入紫蘇梗、香附等。
  • 如果寒氣阻滯不暢,加入乾薑、肉桂等。

解肝煎(見《新方八陣·和陣》)治暴怒傷肝,氣逆脹滿陰滯等證。如兼肝火者,宜用化肝煎。

陳皮,半夏,厚朴,茯苓(各一錢半),蘇葉,芍藥(各一錢),砂仁(七分)

白話文:

解肝煎是治療因突然生氣而受損的肝臟、氣逆導致腹部腫脅痛及陰部阻塞不暢等症狀的方法。如果同時有肝火旺盛的情況,則應使用化肝煎。 成分包括:橘紅、半夏、厚樸、茯苓(每種15克)、紫蘇葉、赤芍(每種10克)、砂仁(7克)。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五片煎服。如脅肋脹痛,加白芥子一錢。如胸膈氣滯,加枳殼、香附、藿香之屬。

白話文:

用一個半碗水,加入三至五片生薑煮沸後服用。如果肋骨兩側疼痛,再加一錢白芥子。如果胸悶氣滯,再加入枳殼、香附、藿香等藥材。

化肝煎(見崩淋經漏不止)

紫蘇飲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失調,胎氣不安,上㽲作痛,名曰子懸。或臨產氣結不下等證。

白話文:

化肝煎(用於治療崩漏不止的情況) 紫蘇飲(出處為《婦人規古方》)用來治療懷孕期間調理不當導致的胎兒不安,以及上腹部疼痛等症狀,這種情況被稱作子懸。也可以用於臨產時因氣結而難以順利生產的情況。

大腹皮,川芎,白芍藥,陳皮,蘇葉,當歸(各一兩),人參,甘草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大黃(一兩)、川芎(一兩)、白芍(一兩)、陳皮(一兩)、蘇葉(一兩)、當歸(一兩)、人參(半兩)、甘草(半兩)

上每服一兩,薑、蔥水煎服。一方有香附無人參。若肝脾氣血虛而有火不安,宜兼逍遙散。若脾氣虛弱而不安,宜用四君、芎、歸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 40 克藥材,用薑和蔥水煎服。有另一個方子裡有香附,但沒有人參。如果肝脾氣血虛弱且有肝火旺盛,應同時服用逍遙散。如果脾氣虛弱,應使用四君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上川芎和當歸。

《局方》四七湯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七情之氣,結成痰涎,狀如破絮,或如梅核,在咽喉之間,咯不出,咽不下,此七情所為也。或中脘痞滿,氣不舒快,痰飲嘔惡,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(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四七湯

用於治療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引起的氣結痰涎,這些痰形狀像破布(粗糙、脆弱)或梅核(近圓形、堅硬),卡在咽喉之間,吐不出來,也咽不下去,這是七情造成的。也可以治療中焦(胃)痞滿、氣機不順、嘔吐痰飲等症狀。

半夏(湯泡錢半),茯苓(一錢二分),蘇葉(六分),厚朴(薑製九分)

水一鍾半,生薑七片,紅棗二枚,煎八分,不時服。

枳殼湯(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)

白話文:

半夏(用水浸泡後使用,份量為錢半),茯苓(份量為一錢二分),蘇葉(份量為六分),厚朴(用薑製過,份量為九分)。 加入一鍾半的水,生薑七片,紅棗兩枚,煎煮至剩八分水量時即可,隨時服用。 枳殼湯(詳見胎氣有熱而不安的部分)。

束胎丸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懷胎七八個月,恐胎氣展大難產,用此扶母氣、束兒胎,易產。然必胎氣強盛者乃可服。

白話文:

束胎丸(節錄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懷孕七八個月時,如果擔心胎兒過大會導致難產,可以服用束胎丸來補養孕婦的身體,並且約束胎兒的生長,讓分娩更加順利。不過,只有胎氣旺盛的孕婦才能服用。

條黃芩(酒炒,勿太熟,冬月一兩,夏月半兩),白朮(三兩),陳皮(二兩),白茯苓(七錢半)

上為末,粥糊丸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
白話文:

黃芩(用酒炒,不要太熟,冬天用一兩,夏天用半兩),白術(三兩),陳皮(二兩),白茯苓(七錢半)。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粥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王節齋曰:調理妊婦,在於清熱養血,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,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,清熱故也,暑月宜加用之。此一說也。雖若有理,而實有大病(即很大的毛病,亦即很大的缺點),不可不辨也。夫孕之胎氣,必隨母之臟氣,大都陰虛者多熱氣,陽虛者多寒氣。寒之則寒,熱之則熱者,是為平氣。

白話文:

王節齋說:調理孕婦,重點在於清熱養血。白朮補脾是安胎的主藥,條實黃芩是安胎的聖藥,因為它能清熱,尤其在炎熱的夏季更宜加用。這是其中一種說法。雖然聽起來有道理,但其實有一個很大的缺點,不能不辨別。懷孕時胎氣一定會跟著母親的臟氣,大部分陰虛體質的孕婦多有熱氣,陽虛體質的孕婦多有寒氣。寒的時候就寒,熱的時候就熱,這樣纔是平和的氣。

今以十人言之,則寒者居其三,熱者居其三,平者居其四,此大較(即大概)也。若謂受胎之後,必增內熱,自與常人不同,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、六君、生薑、半夏之屬而後效,其果增熱者乎?故治熱宜黃芩,寒則不宜也,非惟寒者不宜,即平氣者亦不宜。蓋凡今之胎婦,氣實者少,氣虛者多。

白話文:

現在以十名孕婦為例,寒性體質的佔三成,熱性體質的三成,平和體質的四成,這就是大體上的情況。如果說懷孕後肯定會內熱加重,與常人不同,那麼為什麼治療惡阻的藥方一定要用到二陳湯、六君子湯、生薑、半夏等藥材才能見效呢?這難道是因為內熱加重嗎?所以,治療熱性體質應該用黃芩,寒性體質則不適合用。不僅寒性體質不適合,即使是平和體質也不適合用黃芩。因為現在的孕婦中,氣血充足的比較少,氣血虛弱的較多。

氣虛則陽虛,而再用黃芩,有即受其損而病者;有用時雖或未覺,而陰損胎元,暗殘母氣,以致產婦羸困,或兒多脾病者,多由乎此。奈今人不能察理,但以「聖藥」二字,以為胎家必用之藥,無論人之陰陽強弱,凡屬安胎,無不用之,其害蓋不少矣。至若白朮雖善安胎,然或用不得善,則其性燥而氣閉,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,氣滯者亦當權宜。是以用藥之難,當如盤珠(即靈活),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虛,陽氣也會虛弱,而再使用黃芩,馬上就會受到傷害而生病。有的人用藥時可能沒有感覺,但陰氣會暗暗受損,傷到胎兒的根本,暗中損耗母親的元氣,導致產婦體弱無力,或者孩子多脾臟疾病,大多是這個原因造成的。無奈現在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因為「聖藥」二字,就認為是孕婦必須用的藥,不管人的陰陽虛實,只要是安胎,都使用它,其害處確實不少。至於白朮雖然能安胎,但如果不能正確使用,由於它的性質燥熱,容易導致氣滯,所以凡是陰虛的人不能單獨使用,氣滯的人也應權衡使用。因此,用藥的難度,應該像撥動珠子那樣靈活,不能墨守成規,不知變通。

立齋曰:「妊娠若元氣不實,發熱倦怠,或胎氣不安,用當歸散。因氣惱,加枳殼;胸膈痞悶,再加蘇梗;或作痛,加柴胡。

當歸散(見調經論外備用方)

白話文:

立齋說:「懷孕時,如果元氣不足,就有發熱、疲倦、胎氣不穩的情況,可用當歸散。如果因為生氣而導致,再加枳殼;如果胸悶腹脹,再加蘇梗;如果疼痛,再加柴胡。」

「若飲食不甘,或欲嘔吐,用六君加紫蘇、枳殼。若惡阻嘔逆,頭眩體倦,用參橘散。未應,用六君子湯。若惡阻嘔吐,不食煩悶,亦用參橘散之類。

白話文:

如果飲食味覺失調,或想嘔吐,可以使用「六君子湯」再加入紫蘇和枳殼。 如果嚴重孕吐、頭暈體倦,可以使用「參橘散」。 如果上述方法無效,可以使用「六君子湯」。 如果嚴重孕吐、不思飲食且煩躁,也可以使用類似「參橘散」的藥方。

參橘散(又名人參橘皮湯。見前段)

六君子湯(見經期腹痛)

白話文:

參橘散(又名人參橘皮湯) 六君子湯(見於經期腹痛的治療)

「若頓僕胎動,腹痛下血,用膠艾湯。未應,用八珍加膠艾。若頓僕、毒藥,腰痛短氣,用阿膠散。未應,再送知母丸。若頓僕胎傷,下血腹痛,用佛手散。未應,用八珍送知母丸。

白話文:

若頓僕胎動,腹痛下血: 如果突然發生胎動並伴有腹痛和出血,使用膠艾湯。

未應,用八珍加膠艾: 如果膠艾湯無效,使用添加了膠艾的八珍湯。

若頓僕、毒藥,腰痛短氣: 如果突然昏倒或中毒,並伴有腰痛和呼吸短促,使用阿膠散。

未應,再送知母丸: 如果阿膠散無效,再使用知母丸。

若頓僕胎傷,下血腹痛: 如果突然昏倒造成胎兒受傷,並伴有出血和腹痛,使用佛手散。

未應,用八珍送知母丸: 如果佛手散無效,使用八珍湯搭配知母丸。

良方膠艾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頓僕,胎動不安,腰腹疼痛,或胎上搶,或去血腹痛。

白話文:

良方:膠艾湯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功效: 治療懷孕期間突發的劇烈腹痛、胎兒躁動不安、腰腹疼痛,或胎位上移,或流血腹痛。

阿膠(炒一兩),艾葉(數莖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

八珍湯(見經不調)

《良方》阿膠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或頓僕、或因毒藥,胎動不安,或脅痛腹痛,上搶短氣。

阿膠,艾葉,當歸,熟地,川芎,白芍,黃耆,炙,甘草(等分)

上每服四錢,薑、棗水煎。

知母丸(即一母丸。見血熱論外方)

佛手散(又名芎歸湯。見殺血心痛)

白話文:

取阿膠一兩,炒過後,再加入艾葉數莖,以五升水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這方劑適合經期不調的患者。

另外,還有一種阿膠散,適合因毒藥、胎動不安、脅痛腹痛、上氣喘不過氣等症狀的患者。此方劑由阿膠、艾葉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、黃耆、炙甘草等分組成,每次服用四錢,以薑棗水煎服。

另外還有知母丸,也稱一母丸,適合血熱症狀的患者。還有佛手散,也稱芎歸湯,適合血熱心痛的患者。

「若心驚膽怯,煩悶不安,名子煩,用竹葉湯。未應,血虛佐以四物;氣虛佐以四君。

白話文:

如果心悸膽怯,煩躁不安,稱為「煩名」,可用竹葉湯治療。

若竹葉湯效果不佳,可能是血虛,可加入四物湯;如果是氣虛,可加入四君湯輔助治療。

竹葉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心驚膽怯,煩悶不安,名曰子煩。一方有當歸、防風、梔子仁。

白話文:

竹葉湯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用途: 治療孕婦心悸膽怯、煩躁不安,俗稱子煩。

組成:

  • 當歸
  • 防風
  • 梔子仁

白茯苓,麥門冬,黃芩(各三兩)

上每服四錢,竹葉五片,水煎服。若因血虛煩熱,宜兼用四物;若因中氣虛弱,宜兼用四君。

四物湯(見經不調)

四君子湯(見血虛經亂)

白話文:

取白茯苓、麥門冬、黃芩各三兩,每服四錢,再加竹葉五片,用水煎服。如果因為血虛煩熱,可以同時服用四物湯;如果因為中氣虛弱,可以同時服用四君子湯。

「若下血不止,名胎漏。血虛用二黃散,血去過多用八珍湯。未應,用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道出血不止,稱為「胎漏」。血虛時使用「二黃散」,失血過多時使用「八珍湯」。如果以上方法無效,則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。

二黃散(見血熱論外方)

八珍湯(見經不調)

補中益氣湯(見經不調)

白話文:

二黃散(用於治療血熱的方劑) 八珍湯(用於調理月經不調) 補中益氣湯(用於調理月經不調)

「若因事而動下血,用枳殼湯加生、熟地。未應,或作痛,更加當歸。血不止,八珍加膠艾。若不時作痛,或小腹重墜,名胎痛,用地黃當歸湯。未應,加參、朮、陳皮。或因脾氣虛,用四君加歸、地。中氣虛,用補中益氣湯。

枳殼湯(見胎氣有熱而不安段)

白話文:

  • 若因事而動下血:

  • 使用枳殼湯,再加生地和熟地。

  • 如果效果不顯著或疼痛,再加當歸。

  • 如果血流不止,使用八珍湯加膠艾。

  • 若不時作痛,或小腹重墜:

  • 名為胎痛,使用地黃當歸湯。

  • 如果效果不顯著,再加人參、白朮和陳皮。

  • 或因脾氣虛:

  • 使用四君湯加當歸和生地。

  • 中氣虛:

  • 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
地黃當歸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一名內補丸。治妊娠衝任脈虛。補血安胎。

白話文:

地黃當歸湯(摘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,別名內補丸。

主治:懷孕期間衝脈和任脈虛弱。能夠補血安胎。

熟地(二兩),當歸(一兩)

上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為丸法:以當歸炒為末,熟地搗膏和丸桐子大,每服百餘丸,溫酒或滾湯下。

白話文:

熟地(80克),當歸(40克) 每次服用20克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做成丸劑:將當歸炒制後研成粉末,熟地搗成膏狀,兩者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一百多丸,用溫酒或滾水送服。

許學士曰:大率妊娠惟在抑陽助陰,然胎前藥最惡陰陽雜亂,致生他病。惟枳殼湯所以抑陽,四物湯所以助陰耳。然枳殼湯其味多寒,若單服恐致胎寒腹痛,更以內補丸佐之,則陽不致強,陰不致弱,陰陽調和,有益胎嗣。此前人未嘗論及也。

白話文:

許學士說:一般來說,懷孕期間主要是控制陽氣,幫助陰氣。但在胎兒形成之前,最忌諱陰陽混亂,會導致其他疾病。只有枳殼湯可以控制陽氣,四物湯可以幫助陰氣。但是,枳殼湯性質較寒,如果單獨服用,可能會導致胎寒腹痛。因此,加上內補丸輔助,就可以既不讓陽氣過強,也不讓陰氣過弱,使陰陽協調,有利於胎兒發育。這一點是前人從未討論過的。

「若面目虛浮,肢體如水氣,名子腫。用全生白朮散,未應,用六君子湯。下部腫甚,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。或因飲食失宜,嘔吐泄瀉,此是脾胃虧損,用六君子湯。若足趾發腫,漸至腿膝,喘悶不安。或足趾縫出水,名水氣。用天仙藤散。脾胃虛弱,兼用四君子湯。未應,用補中益氣,兼以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臉色浮腫、肢體水腫,稱為子腫:

  • 初期,可使用全生白朮散治療。
  • 若效果不佳,則改用六君子湯。
  • 若下肢腫脹嚴重,則在補中益氣湯中增加茯苓。

飲食不節,導致嘔吐腹瀉,脾胃虛弱:

  • 使用六君子湯治療。

足趾腫脹,逐漸蔓延至腿部膝蓋,伴隨喘鳴胸悶:

  • 若足趾縫隙滲出水,稱為水氣,使用天仙藤散治療。
  • 脾胃虛弱者,輔以四君子湯。

上述方法效果不佳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輔以逍遙散治療。

全生白朮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面目虛浮,四肢腫如水氣,名曰胎腫。

白話文:

全文白朮散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功效: 治療孕婦出現臉部浮腫,四肢腫脹如水氣的症狀,稱為「胎腫」。

白朮(一兩),生薑皮,大腹皮,陳皮,白茯苓(各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下。如未應,佐以人參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白術(一兩),生薑皮,大腹皮,陳皮,白茯苓(各半兩)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米湯送服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以加入人參和甘草輔助。

天仙藤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三月之後,足趾發腫,漸至腿膝,飲食不甘,狀如水氣,或腳趾間出黃水,名曰子氣。

天仙藤(洗略炒),香附(炒),陳皮,甘草,烏藥(等分)

白話文:

天仙藤散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

用於治療懷孕三個月後,腳趾開始腫脹,逐漸蔓延到小腿和膝蓋,食慾不振,症狀類似水腫,或腳趾間流出黃色液體,稱為「子氣」。

上每服三、五錢,加生薑、木瓜各三片,紫蘇三葉,水煎,食前日進三服。若因脾胃虛弱,宜兼六君子;中氣下陷,須用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三到五錢藥粉,再加上生薑和木瓜各三片、紫蘇三片,用清水煎煮服用,飯前一日服用三次。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,應該同時服用六君子湯;如果中氣下陷,則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。

逍遙散(見經期腹痛)

「若胎氣上攻,心腹脹滿作痛,名子懸。用紫蘇飲。飲食不甘,兼四君子;內熱晡熱,兼逍遙散。

紫蘇飲(見胎氣有實滯氣滯不安段)

白話文:

如果胎氣上沖,導致心腹部脹滿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子懸。應該使用紫蘇飲。如果食慾不振,可以加上四君子湯;如果內有熱症且傍晚時分感覺到熱,則可以加上逍遙散。 紫蘇飲(用於胎氣不順、氣滯不適的情況)。

「若小便澀少,或成淋瀝,名子淋。用安營散。不應,兼八珍湯。腿足轉筋,而小便不利,急用八味丸,緩則不救。

安營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小便澀少,遂成淋瀝,名曰子淋。甚妙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便困難,少量且混濁,稱為小便淋漓。使用「安營散」治療。若無效,再加「八珍湯」。如果腿腳抽筋,小便又少,要急用「八味丸」治療,緩慢處理可能來不及。

麥門冬,通草,滑石,當歸,燈心,甘草,人參,細辛(等分)

白話文:

麥門冬、通草、滑石、當歸、燈心草、甘草、人參、細辛(各等份)

上,水煎服。一方:人參、細辛加倍,為末,每服二錢,麥冬湯調服。若因肺經鬱熱,宜用黃芩清肺飲。若因膏粱厚味,宜用清胃散。若因肝經濕熱,宜用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取方劑上方的藥材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另一個方劑:人參和細辛的用量加倍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麥冬湯調和服用。如果因肺經鬱熱(有熱毒鬱結於肺經)引起,宜服用黃芩清肺飲。如果因膏粱厚味(食用了過於油膩的食物)引起,宜服用清胃散。如果因肝經濕熱引起,宜服用加味逍遙散。

八味丸(見經不調)

若項強筋攣,語澀痰盛,名子癇。用羚羊角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頸部僵硬、肌肉痙攣、說話不流利且痰多的情況,這被稱為子癇。應該使用羚羊角散。

羚羊角散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虛風,頸項強直,筋脈攣急,語言蹇澀,痰涎不利,不省人事,名曰子癇。

白話文:

羚羊角散(載於《婦人規古方》)用於治療孕婦產前抽搐(子癇),症狀包括頸部僵硬、肌肉痙攣、言語不清、痰液滯留、昏迷。

羚羊角(鎊),川獨活,棗仁,五加皮,薏苡仁(炒),防風,當歸,川芎,茯神,杏仁(去皮尖各五分),炙甘草,木香(各一分)

上,加姜五片,水煎服。若因肝經風熱,或怒火所致,須用加味逍遙散。

白話文:

羚羊角粉(製法),川獨活,棗仁,五加皮,炒薏苡仁,防風,當歸,川芎,茯神,去皮去尖的杏仁(各0.5兩),炙甘草,木香(各1錢)

「或飲食停滯,腹脹嘔吐,此是脾胃虛弱,而不能消化。用六君子湯。不應,用平胃散加參、苓。或胎作脹,或脹作痛,此是脾胃氣虛,不能承載,用安胎飲加升麻、白朮。不應,用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情況一:**進食過量或消化不良,出現腹脹、嘔吐。這是脾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。可以使用「六君子湯」治療。如果無效,可以使用「平胃散」搭配人參、茯苓。
  • **情況二:**懷孕期間出現腹脹或腹脹伴隨疼痛。這是脾胃氣虛,無法支撐腹部。可以使用「安胎飲」搭配升麻、白朮治療。如果無效,可以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治療。

東垣平胃散(見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嘔噦噁心,吞酸噫氣,體重節痛,自利霍亂,噫膈反胃等證。

白話文:

東垣平胃散(出自《古方八陣·和陣》)

功能和適應證:

治療脾胃不調和,導致的如下症狀:
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心腹脅肋脹滿,刺痛
  • 嘔吐噁心
  • 吞酸水,打嗝
  • 全身乏力,關節疼痛
  • 腹瀉,腹痛
  • 噯氣,反胃

厚朴(薑製炒),陳皮(去白各五兩),蒼朮(去皮、米泔浸炒八兩),炙甘草(三兩)

本方加人參、茯苓各二兩,即名參苓平胃散。

白話文:

  • 厚朴:用薑汁炒製(500 克)
  • 陳皮:去白色部分(500 克)
  • 蒼朮:去皮,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製(800 克)
  • 炙甘草:用火烤製(300 克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煎七分,去渣溫服。或去薑、棗,入鹽一小捻,單以沸湯點服亦可,如小便不利,加茯苓、澤瀉。如飲食不化,加神麯、麥芽、枳實。如胃中氣痛,加木香、枳實或枳殼。如脾胃困倦,加人參、黃耆。如有痰,加半夏。如便硬腹脹,加大黃、芒硝。如脈大內熱,加黃連、黃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一杯水、三片薑、兩個紅棗,煎煮至七分熟,去除渣滓,溫熱服用。也可以不加薑和紅棗,加入少許鹽,用沸水調服。

如果小便不暢,可以加入茯苓和澤瀉。 如果食物消化不良,可以加入神曲、麥芽和枳實。 如果胃中有氣痛,可以加入木香、枳實或枳殼。 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。 如果痰多,可以加入半夏。 如果大便乾結腹脹,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。 如果脈搏跳動有力,身體內有熱,可以加入黃連和黃芩。

安胎飲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治妊娠五七個月,用數服可保全產。

人參,白朮,當歸,熟地,川芎,白芍藥,陳皮,甘草(炙),紫蘇,炙黃芩(各一錢)

上用姜水煎服。一方有砂仁。

白話文:

安胎飲(出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適用於懷孕五到七個月的婦女,服用數次可以幫助順利生產。 所需材料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藥、陳皮、炙甘草、紫蘇、炙黃芩(各一錢) 將上述材料用薑水煎煮後服用。另一個配方中還包含了砂仁。

「或臍腹作脹,或小便淋閉,此是脾胃氣虛,胎壓尿胞。用四物加二陳、參、術,空心服後,探吐。藥出氣定,又服又吐,數次必安。

白話文:

有的人會出現腹部脹氣,或者小便不通暢。這是因為脾胃氣虛,胎氣壓迫了膀胱。可以服用「四物湯」加上「二陳湯」、「人參」和「白朮」,空腹服用後,催吐出來。藥物吐出後,身體氣血就會穩定下來,再繼續服用和催吐,反覆幾次後,病情一定會好轉。

「或因勞役所傷,或食煎炒,小便帶血,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,宜清膀胱,用逍遙散。或遺尿不禁,或為頻數,此是肝火血熱,用加味逍遙散。若胸滿腹脹,小便不通,遍身浮腫,名胎水不利,用鯉魚湯。脾胃虛,佐以四君子。

逍遙散(見經期腹痛)

加味逍遙散(見經不調)

白話文:

  • **小便帶血:**可能是勞累造成的,也可能是吃了油炸炒的食物。這是因為熱氣讓血液流到子宮裡,需要清利膀胱,使用逍遙散來治療。
  • **遺尿或頻尿:**這是肝火旺盛引起的,需要使用加減逍遙散來治療。
  • **胸悶腹脹、小便不通、全身浮腫:**這是胎水不順引起的,需要使用鯉魚湯來治療。
  • **脾胃虛弱:**可以搭配四君子湯來治療。

《千金》鯉魚湯(見《婦人規古方》),治妊娠腹脹,胎中有水氣,遍身浮腫,小便不利,或胎死腹

中,皆效。

白話文:

千金方:鯉魚湯(摘自《婦人規古方》),治療妊娠腹脹、胎兒腹中有水氣、全身浮腫、小便不通,或胎死腹中。

當歸,芍藥(各一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半),橘紅(五分),鯉魚(一尾,不拘大小)

白話文:

當歸:1錢 芍藥:1錢 白朮:1錢 茯苓:1.5錢 橘紅:0.5錢 鯉魚:1尾(不限大小)

上作一服,將鯉魚去鱗臟,白水煮熟,去魚,用汁鍾半,入藥加生薑五片,煎一鍾,空心服。當見胎水下。如水未盡,胎死腹中,脹悶未除,再製一服,水盡脹消乃已。

「病名同而形證異,形證異而病名同,聊見本方。凡用見證之藥,不應,當分月、經治之。」

白話文:

製作一劑藥物。將鯉魚去除魚鱗和內臟,在白水中煮熟,取出魚,使用一杯半的湯汁。加入藥物和五片生薑,煎煮一杯,空腹服用。服藥後,應該會看見胎水流下。如果胎水未盡,胎兒會死在腹中,腹脹悶氣也會持續。此時,需要再製作一劑藥物服用。直到胎水全部流出、腹脹消失為止。

徐東皋曰:胎有不安而腰疼、腹痛,甚則至於下墜者,未必不由氣血虛,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。夫胎之在腹,如果之在枝,枝枯則果落,固理之自然。婦人性偏恣欲,火動於中,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,大抵不外乎屬虛、屬火二者之間。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。此外有二因動胎者,又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徐東皋說:胎兒不安分,導致腰疼、腹痛,嚴重可能會下墜,這些情況不見得不是因為氣血虛弱,無法提供營養所造成的。胎兒在腹中,就像果實長在樹枝上,樹枝枯萎,果實就會掉落,這是自然的法則。婦人天性容易放縱慾望,導致內熱,也可能造成胎兒不安而流產。歸根結底,都脫離不了「虛」和「火」這兩個因素。清熱養血的治療方法固然重要。此外,還有另外兩個可能造成動胎的原因,也不可不知。

有因母病動胎者,但療母病則胎自穩;有因觸傷動胎者,當以安胎藥二三劑,而胎自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母親生病而導致胎兒不安,只要治療母親的病,胎兒自然就會穩定;如果因為觸動而導致胎兒不安,應該服用安胎藥兩三劑,胎兒自然就會安定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