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傳女科經驗摘奇》~ 補母益子論
補母益子論
1. 補母益子論
凡屢產生子無氣及育而不壽者,皆父母元氣不足故也。夫人受精重施,則髓滿骨堅,又得血氣壯盛之婦為配,則種子精神而有壽也。若壯陽弱婦,成孕則母無餘血蔭胎,必藉補藥以培胎元,斯生子而有壽矣。若弱人衰翁,必須異床寡欲,藥味助神,等候經期,固真乃施,斯乾元資始之本,實坤元資生之源也。《經》云: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
若不遠帷箔,則相火易動,雖不交會,亦暗流損泄多矣。《經》云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神乃絕。後立二方,實補先天之不足,孕成後必宜多服,以全胎元可也。
補母益子方,治屢產生子無氣,或育而不壽。又補氣血虛弱人,孕成不安,或得孕數墮。用此方每服十五帖,弱甚者日服一帖,大益胎而分娩易,又生子精神而有壽也。
人參(一錢,弱者二、三錢),川歸(二錢),白朮(二錢,生用),川芎(八分),淮熟地(二錢),陳皮,紫蘇,炙甘草(各四分),條芩(一錢)
虛肥人:陳皮(去白),加黃連五分、棗三枚、姜一片煎服;脾胃弱常泄瀉,加蓮子十個、帶皮砂仁二錢,減地黃;多怒而泄,再加木香二分(磨);口常燥滿,加麥冬二錢;怔忡驚悸,加棗仁、益智各一錢,圓眼十個。
加減大造丸,兼服助胎尤妙,男子亦可服。
紫河車(一個),人參(一兩五錢),歸身(二兩半),麥門冬(一兩),五味子(五錢),淮熟地(二兩),菟絲子(四兩),枸杞(一兩),益智仁(一兩),白茯苓(二兩)
脾胃弱常瀉,減地黃,加白朮一兩、山藥一兩,天門冬一兩,黃柏五錢;久瀉者不用柏。
上各藥為末,將地黃、麥冬蒸搗如泥,次下諸藥末,又搗千餘下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清湯送下百丸,或五六十丸。忌食蘿蔔。
加味大造丸,治氣血弱人,不能攝元成孕,或屢墮胎,及生子不壽,或孕後虛熱、盜汗、食少、帶多,宜食之。
紫河車(一個),人參(一兩半),川歸(二兩,去尾),麥冬(一兩三錢),天冬(一兩),五味子(五錢),杜仲(七錢,炒去絲),山藥(八錢),牛膝(一兩,酒浸一宿),黃柏(七錢,鹽水炒),枸杞(二兩),淮熟地(二兩),白茯苓(二兩),益智仁(一兩),菟絲子(四兩)
上末,煉蜜為丸,每服五十丸,空心白湯送下,或酒下亦可。
白話文:
補母益子論
多次生育卻孩子體弱多病或夭折,都是父母先天元氣不足造成的。女子受孕後,若能攝取充足的營養,骨骼強健,再配以血氣旺盛的丈夫,所生子女則精氣神足,壽命較長。但若丈夫性功能強而妻子體弱,懷孕後母親沒有多餘的血液滋養胎兒,就必須服用補藥來培育胎元,這樣才能生下健康長壽的孩子。體弱年邁的夫婦,必須節制房事,服用藥物滋補元氣,等待經期來臨後再行房事,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固護真元,這是先天之本,也是後天之源。《內經》說:「順應自然法則,使其陰陽調和,這就是聖人的方法。」
若不節制房事,則相火易動,即使沒有性交,也會暗中損耗精氣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平陽秘,則精神充足;陰陽失調,則精神衰敗。」下面列出兩個方子,用以補益先天不足,懷孕後更應多服用,以完善胎元。
補母益子方:治多次生育子女體弱多病,或夭折,也適用於氣血虛弱、孕期不安、多次流產的婦女。每服十五帖,體質極虛弱者可每日服用一帖,此方大益胎元,使分娩容易,且能生下健康長壽的孩子。
藥材:人參(一錢,體質虛弱者用二至三錢)、川芎(二錢)、白朮(二錢,生用)、川芎(八分)、熟地黃(二錢)、陳皮、紫蘇、炙甘草(各四分)、黃芩(一錢)
體質虛胖者:陳皮(去白皮),另加黃連五分、大棗三枚、生薑一片同煎;脾胃虛弱,經常腹瀉者,加蓮子十個、砂仁(帶皮)二錢,並減少熟地黃用量;易怒而腹瀉者,再加磨碎的木香二分;口乾舌燥者,加麥冬二錢;心悸怔忡者,加酸棗仁、益智仁各一錢,圓眼十個。
加減大造丸:輔助服用,對胎兒更有益處,男子也可服用。
藥材:紫河車(一個)、人參(一兩五錢)、當歸(二兩半)、麥冬(一兩)、五味子(五錢)、熟地黃(二兩)、菟絲子(四兩)、枸杞(一兩)、益智仁(一兩)、白茯苓(二兩)
脾胃虛弱,經常腹瀉者,減少熟地黃用量,另加白朮一兩、山藥一兩、天門冬一兩,黃柏五錢;久瀉者不用黃柏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將熟地黃、麥冬蒸熟搗爛成泥狀,再加入其他藥粉,反覆搗碎至一千餘下,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用清水送服一百丸,或五六十丸。忌食蘿蔔。
加味大造丸:治氣血虛弱,不能受孕或屢次流產,以及生下體弱多病的孩子,或孕後出現虛熱、盜汗、食慾不振、帶下過多等症狀者,宜服用此方。
藥材:紫河車(一個)、人參(一兩半)、川芎(二兩,去尾)、麥冬(一兩三錢)、天冬(一兩)、五味子(五錢)、杜仲(七錢,炒去絲)、山藥(八錢)、牛膝(一兩,酒浸一夜)、黃柏(七錢,鹽水炒)、枸杞(二兩)、熟地黃(二兩)、白茯苓(二兩)、益智仁(一兩)、菟絲子(四兩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溫水送服,或用酒送服亦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