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傳女科經驗摘奇》~ 產後總論
產後總論
1. 產後總論
凡病起於血氣之衰、脾胃之虛,況產婦血氣、脾胃其虛衰殆有甚焉。是以丹溪先生論產後「必當以大補氣血為先」,雖有雜症,以末治之。此三言者,盡醫產之大旨也。若能擴充立方用藥,則治產可以無大過矣。夫產後憂驚勞倦,血氣暴虛,諸症乘虛易襲。如有氣,毋專耗散;有食,毋專消導。
熱不可用芩、連,寒不可多桂、附。寒則血塊停澀,熱則新血流崩。至若虛中外感,見三陽表症之多,似可汗也,在產後而用麻黃,則童竭其陽;見三陰里症之多,似宜下也。在產後而用承氣,則重亡陰血。耳聾脅痛,乃腎虛惡露之停,休用柴胡;譫語汗出,乃元氣弱似邪之症,毋同胃實。
厥由陰陽之衰,難分寒熱,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;痓因陰血之虧,勿論剛柔,非滋榮不熊舒筋而活絡。又如乍寒乍熱,發作有期,症類瘧也,若以瘧治,遷延難愈。神不守舍,言語無倫,病似邪也,若以邪論,危亡可待。去血多而大便燥結,蓯蓉加於生化,非潤腸承氣之能通;去汗多而小便短澀,六君倍用參、耆,必生津助血之可利。加參生化頻服,救產後之危,長生活命屢用,蘇絕谷之症。
頹疝脫肛,多是氣虛下陷,補中益氣是良方也。口噤拳攣,乃陰血燥類風,加參生化大有益焉。產戶入風而痛甚,服宜羌活養榮方;玉門傷冷而不閉,洗須床、菟、萸、硫黃。怔忡驚悸,生化湯而加定志;似邪恍惚,安神丸助於歸脾。因氣喘而滿悶虛煩,生化湯加木香為佐;因過食而噯酸惡食,六君子加神麯、麥芽為良。
蘇木、稜、莪、大能破血,青皮、枳殼,最消滿臌。一應耗氣破血之劑,汗吐宣下之策,止可施於少壯,豈其宜用於胎產?大抵新產之後,先問惡露如何?痛塊未除,未可遽加參、術;腹中痛止,補中益氣無疑。至若亡陽脫汗,氣虛喘促,頻灌加參生化,是從權也;又如陰亡大熱,血崩厥暈,速煎生化原湯,乃救急也。王太僕云:治下補下制貴以急,緩則滋道路而又力微。
制急方而氣味薄,則力與緩同。故治產當遵丹溪而固本,服法宜效太僕以加頻。凡負生死之寄者,可不著意以扶危哉。
白話文:
產後總論
產後疾病多因血氣衰弱、脾胃虛弱所致,而產婦的血氣和脾胃比常人更加虛弱。因此,丹溪先生認為產後治療應當「先大補氣血」,即使有其他雜症,也應先補益氣血,再處理其他症狀。這句話概括了婦產科治療的大原則。若能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藥方,治療產後疾病就能避免大錯。
產後容易因憂慮、驚恐、勞累等導致血氣驟然虛弱,各種疾病就容易趁虛而入。若有氣,不可過度耗散;若能進食,不可過度消導。
發熱不可使用黃芩、黃連;畏寒不可過度使用桂枝、附子。畏寒會導致血塊停滯,發熱則會導致新血流失。如果產後外感,出現三陽經表證較多,看似可以發汗,但在產後使用麻黃,則會耗竭陽氣;如果出現三陰經裡證較多,看似可以通便,但在產後使用承氣湯,則會加重陰血的損失。耳聾、脅痛,是腎虛導致惡露停滯所致,不可使用柴胡;譫語、汗出,是元氣虛弱類似邪氣入侵的症狀,不可認為是胃火過盛。
由於陰陽衰弱,寒熱症狀難以分辨,非大補氣血不能回陽扶正;產後痙攣是因陰血虧損所致,不論病症輕重,都必須滋養補益才能舒筋活絡。若產後時寒時熱,發作有規律,症狀類似瘧疾,但如果按照瘧疾治療,則會久治不愈。精神恍惚,言語無序,症狀似邪氣入侵,但如果按照邪氣入侵來治療,則會有生命危險。出血过多而大便秘結,則需用蓯蓉配合生化湯,非潤腸通便的承氣湯所能解決;出汗过多而小便短少,則需服用倍加人參、黃耆的六君子湯,才能滋陰益血利尿。服用加參的生化湯,能救治產後危急,多次使用可治療虛脫等症狀。
腹部墜脹、疝氣、脫肛,多是氣虛下陷所致,補中益氣湯是良方。口噤、手足抽搐,是陰血乾燥、類似風證,加參的生化湯有益。產後受風疼痛劇烈,宜服用羌活養榮湯;產後玉門穴(會陰部)受寒而閉合困難,需用艾灸、菟絲子、吳茱萸、硫磺等洗浴。心悸怔忡,生化湯加定志丸;神志恍惚,安神丸配合歸脾湯。因氣喘而胸悶煩躁,生化湯加木香;因飲食過度而噯氣、惡心,六君子湯加神麴、麥芽。
蘇木、桃仁、莪術、川芎等能破血,青皮、枳殼能消脹滿。各種耗氣破血的藥物,以及發汗、吐瀉、通便的方法,只適用於年輕體壯者,不適用於產婦。產後治療,首先要觀察惡露的情況,如果還有瘀血痛塊,不能立即服用人參、黃芪;待腹痛停止後,再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出現陽氣衰竭、汗出不止、氣虛喘促等症狀,則需頻頻服用加參的生化湯,這是權宜之計;如果出現陰血虧損、發熱、血崩、昏厥等症狀,則需快速服用生化湯原方,這是緊急救治措施。王太僕說:「治療下焦病症,應當迅速補益,緩慢治療則療效差。」如果急救方藥性平和,則效果如同緩慢治療。因此,產後治療應當遵循丹溪先生的原則,注重補益根本;服藥方法應當效仿王太僕的經驗,增加服藥頻率。凡是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人,怎能不認真對待拯救危急的生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