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元方

《諸病源候論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二十一、風不仁候

風不仁者,由榮氣虛,衛氣實,風寒入於肌肉,使血氣行不宣流。其狀,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。

診其寸口脈緩,則皮膚不仁。不仁,脈虛數者生,牢急疾者死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赤松子曰:偃臥,展兩脛、兩手,足外踵,指相向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。除死肌、不仁、足寒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記載:傳說中的仙道人物赤松子說:躺平,伸展雙腿和雙手,腳跟朝外,手指相對,用鼻子吸氣,慢慢吸到極點,吸七次。可以治療麻痺、手腳冰冷。

又云:展兩足,上。除不仁、脛寒之疾也。

2. 二十二、風濕痹候

風濕痹病之狀,或皮膚頑厚,或肌肉痠痛。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成痹。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,為風濕痹也。由血氣虛,則受風濕,而成此病。久不瘥,入於經絡,搏於陽經,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風濕痺病的症狀,有的皮膚粗厚,有的肌肉痠痛。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雜,結合在一起形成痺病。其中風濕之氣較多而寒氣較少,就是風濕痺。因為血氣虛弱,所以受到風濕之邪而導致這種病症。如果長時間不癒合,就會進入經絡,與陽經相搏,也會導致身體的手腳不能自主活動。至於拔罐針灸等方法,另有專門的方子,補養通暢氣血,現在附於後面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任臂,不息十二通。愈足濕痹不任行,腰脊痹痛。又正臥,疊兩手著背下,伸兩腳,不息十二通,愈足濕痹,不任行,腰脊痛痹。有偏患者,患左壓右足,患右壓左足。久行,手亦如足用行,滿十方止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中記載:雙臂自然伸展開來,不停地重複十二次。能治療腳氣風濕、行動不便、腰脊痠痛的情況。另外,平躺在地,雙手疊放在背後,伸直雙腿,不停地重複十二次。能治癒腳氣風濕、行走困難、腰脊痠痛的疾病。如果有偏癱的患者,患左側的壓右側腳,患右側的壓左側腳。長時間這樣做,雙手也能像腳一樣走路,重複十次即可停止。

又云:以手摩腹,從足至頭,正臥,蜷臂導引,以手持引足住,任臂,閉氣不息十二通,以治痹濕不可任,腰脊痛。

白話文:

原文翻譯:

另有說法:用手按揉腹部,從腳到頭,平躺著,彎曲手臂帶動肢體,用手拉住腳,放鬆手臂,閉氣不喘息,重複十二次。此方法可用於治療麻痺性濕氣導致的疾病、腰脊疼痛。

3. 二十三、風濕候

風濕者,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。風者,八方之虛風;濕者,水濕之蒸氣也。若地下濕,復少霜雪,其山水氣蒸,兼值暖,腲退人腠理開,便受風濕。其狀,令人懈惰,精神昏憒。若經久,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,入臟則喑啞,口舌不收;或腳痹弱,變成腳氣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風濕,是風氣和濕氣共同侵襲人體所致。風,是指八方而來的無形之風;濕,是指水汽所蒸發的氣體。如果地面潮濕,又很少有霜雪,地面的水汽就會蒸發。再加上天氣暖和,人的皮膚腠理就會疏鬆,容易受到風濕侵襲。得了風濕,人的精神就會萎靡不振,渾渾噩噩。如果時間長了,還會導致四肢活動遲緩不靈活,侵犯臟腑就會造成聲音嘶啞,口齒不清;或者足部麻痺無力,演變成腳氣病。對於風濕的治療,有專門的湯藥、針灸和用藥方,後面附上的是關於滋補調理的藥方。

《養生方·真誥》云:櫛頭理髮,欲得多過,通流血脈,散風濕,數易櫛,更番用之。

4. 二十四、風痹候

痹者,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成痹。其狀:肌肉頑厚,或疼痛。由人體虛,腠理開,故受風邪也。病在陽曰風,在陰曰痹;陰陽俱病,曰風痹。其以春遇痹為筋痹,則筋屈。筋痹不已,又遇邪者,則移入肝。其狀:夜臥則驚,飲多,小便數。夏遇痹者為脈痹,則血凝不流,令人萎黃。

白話文:

痹症是由風、寒、濕三種病邪侵入人體,共同作用而形成的。症狀表現為肌肉僵硬疼痛。由於人體虛弱,皮膚腠理疏鬆,因此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。病症表現在陽經上稱為風,表現在陰經上稱為痹;如果陰陽兩經同時受病,則稱為風痹。春天感受痹症,稱為筋痹,會引起筋脈攣縮;筋痹若不及時治療,再遇邪氣,則會轉移到肝臟。症狀表現為夜晚驚悸、口渴、小便頻繁。夏天感受痹症,稱為脈痹,會導致血脈凝滯不暢,使人面色萎黃。

脈痹不已,又遇邪者,則移入心。其狀:心下鼓,氣暴上逆,喘不通,嗌乾喜噫。長夏遇痹者為肌痹,在肉則不仁。肌痹不已,復遇邪者,則移入脾。其狀:四肢懈惰,發咳嘔汁。秋遇痹者為皮痹,則皮膚無所知。皮痹不已,又遇邪者,則移入於肺,其狀,氣奔痛。冬遇痹者為骨痹,則骨重不可舉,不隨而痛。

白話文:

脈絡不通,症狀持續

如果脈絡不通的症狀持續,又遇上外邪入侵,就會移入心臟。這時會出現以下症狀:心窩部位脹痛,氣息急促往上沖,呼吸急促不通,喉嚨發乾,喜歡打嗝。

夏季發生脈絡不通,稱為肌痹

如果肌痹症狀持續,又遇上外邪入侵,就會移入脾臟。這時會出現以下症狀:四肢無力懶散,咳嗽並嘔出津液。

秋季發生脈絡不通,稱為皮痹

如果皮痹症狀持續,又遇上外邪入侵,就會移入肺臟。這時會出現以下症狀:氣息奔騰而疼痛。

冬季發生脈絡不通,稱為骨痹

如果骨痹症狀持續,又遇上外邪入侵,就會移入骨骼。這時會出現以下症狀:骨頭沉重難以舉動,僵硬疼痛。

骨痹不已,又遇邪者,則移入於腎,其狀喜脹。

診其脈大而澀者,為痹;脈來急者,為痹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《養生方》云:因汗入水,即成骨痹。

又云:忍尿不便,膝冷成痹。

又云:大汗勿偏脫衣,喜偏風半身不隨。

《養生經要集》云:大汗急敷粉,著汗濕衣,令人得瘡,大小便不利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,除風痹;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,除厥痹;三曰兩手更引足趺,置膝上,除體痹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中提到:

  1. 用右腳跟按壓左腳大拇指,可消除風痹(風濕性關節炎)。
  2. 用左腳跟按壓右腳大拇指,可消除厥痹(因血氣不暢造成的四肢冰冷)。
  3. 雙手交替拉伸腳背,放在膝蓋上,可消除全身痹症(四肢麻木疼痛)。

又云:偃臥,合兩膝頭,翻兩足,伸腰,口納氣,脹腹自極七息。除痹痛熱痛、兩脛不隨。

又云:踞坐,伸腰,以兩手引兩踵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引兩手布兩膝。除痹嘔。

又云:偃臥,端展兩手足臂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搖足三十而止。除胸足寒、周身痹,厥逆。

又云:正倚壁,不息行氣,從頭至足止。愈大風、偏枯、諸痹。

又云:左右手夾據地,以仰引腰五息止,去痿痹,利九竅。

又云:仰兩足指,五息止。引腰背痹、偏枯;令人耳聞聲。久行,眼耳諸根無有掛礙。

又云:踞坐,伸右腳,兩手抱左膝頭,伸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展右足著外。除難屈伸拜起、脛中疼痛痹。

又云:左右拱兩臂,不息九通。治臂足痛、勞倦、風痹不隨。

又云:凡人常覺脊背皆倔強而悶,不問時節,縮咽膊內,仰面努膊井向上,頭左右兩向挪之,左右三七,一住,待血行氣動定,然始更用。初緩後急,不得先急後緩。若無病人,常欲得日起、午時、日沒三辰如用,辰別二七。除寒熱病,脊腰頸項痛、風痹、口內生瘡、牙齒風、頭眩盡除。

白話文:

另有說法:一般人常常覺得背脊僵硬、悶脹,無論何時,挺直身體,縮緊肩胛,仰起頭,同時左右轉動頸部,每次轉動左右各七次,每次轉動後停一下,等氣血運行通暢後,再繼續。一開始動作要緩慢,後續再逐漸加快,不可一開始就快。若無疾病,可固定在每天的清晨、中午、傍晚這三個時辰做這個動作,每次轉動左右各二七次。這樣做可以去除寒熱病、背腰頸項痠痛、風濕痹痛、口腔潰瘍、牙痛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
5. 二十五、血痹候

血痹者,由體虛,邪入於陰經故也,血為陰,邪入於血而痹,故為血痹也。其狀,形體如被微風所吹。此由憂樂之人,骨弱肌膚盛,因疲勞汗出,臥不時動搖,膚腠開,為風邪所侵也。診其脈自微澀,在寸口、關上小緊,血痹也。宜可針引陽氣,令脈和緊去則愈。

白話文:

血痹是指身體虛弱時,邪氣侵入陰經所造成的疾病。血屬陰,邪氣侵入血液而導致痹阻,因此稱為血痹。

血痹的症狀表現為:身體形體好像被輕風吹過。這是因為思慮過度或情緒激動的人,骨骼虛弱,肌肉豐滿,勞累後出汗,睡眠時不時翻動,皮膚毛孔打開,被風邪侵襲所致。

診脈時,脈象微弱而澀滯,在寸口和關上脈位略緊,這是血痹的脈象。

治療血痹宜用針灸的方法,引導陽氣,使脈象和緩平穩,緊澀消失,則可痊癒。

6. 二十六、風驚邪候

風驚邪者,由體虛,風邪傷於心之經也。心為手少陰之經,心氣虛,則風邪乘虛傷其經,入舍於心,故為風驚邪也。其狀,乍驚乍喜,恍惚失常是也。

白話文:

風驚這種疾病,是由於身體虛弱,風邪侵襲了心臟所在的經絡。心臟屬於手少陰經,心氣虛弱時,風邪就會趁機侵入經絡,並到達心臟,因此形成了風驚。它的症狀是時而驚恐、時而高興,精神恍惚,神志異常。

7. 二十七、風驚悸候

風驚悸者,由體虛,心氣不足,心之腑為風邪所乘;或恐懼憂迫,令心氣虛,亦受於風邪。風邪搏於心,則驚不自安。驚不已,則悸動不定。其狀,目精不轉,而不能呼。

白話文:

患有風驚悸症的人,是因為身體虛弱,心氣不足,導致心臟被風邪侵襲;或是因為恐懼或憂愁,導致心氣虛弱,也容易受到風邪的影響。風邪侵擾心臟,就會讓人驚恐不安。驚恐持續不斷,就會出現心悸氣動,無法平穩。症狀表現為眼睛空洞無神,不能說話。

診其脈,動而弱者,驚悸也。動則為驚,弱則為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