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元方

《諸病源候論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十、柔風候

血氣俱虛,風邪併入,在於陽則皮膚緩,在於陰則腹裡急。柔風之狀,四肢不能收,裡急不能仰。

白話文:

氣血都虛弱的時候,風邪會趁虛侵入。如果風邪侵犯陽經,就會導致皮膚鬆弛無力;如果侵犯陰經,就會導致腹部裡面緊繃絞痛。這種柔風的症狀表現為四肢軟弱無力無法收回,腹部裡面緊迫難受而無法挺直身體。

2. 十一、風痱候

風痱之狀,身體無痛,四肢不收,神智不亂,一臂不隨者,風痱也。時能言者可治,不能言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風痱這種病症的狀況是,身體沒有疼痛的感覺,四肢無法自由活動,但神智意識清楚,如果只有一隻手臂不能動,這就是風痱。如果還能說話,就有治好的機會,如果已經不能說話,就難以治癒了。

3. 十二、風腲退候

風腲退者,四肢不收,身體疼痛,肌肉虛滿,骨節懈怠,腰腳緩弱,不自覺知是也。由皮肉虛弱,不勝四時之虛風,故令風邪侵於分肉之間,流於血脈之內使之然也。經久不瘥,即變成水病。

白話文:

「風腲」這種病症,在快要痊癒的時候,會出現四肢無力、身體疼痛、肌肉鬆軟脹滿、關節鬆弛無力、腰腿軟弱等症狀,而且自己不會感覺到這些變化。這是因為身體的皮膚肌肉虛弱,無法承受一年四季的虛風侵襲,導致風邪侵入肌肉組織之間,並在血脈中流竄,才會變成這樣。如果長期沒有治好,就會轉變成水腫病。

4. 十三、風偏枯候

風偏枯者,由血氣偏虛,則腠理開,受於風濕,風濕客於半身,在分腠之間,使血氣凝澀,不能潤養,久不瘥,真氣去,邪氣獨留,則成偏枯。其狀半身不隨,肌肉偏枯,小而痛,言不變,智不亂是也。邪初在分腠之間,宜溫臥取汗,益其不足,損其有餘,乃可復也。

診其胃脈沉大,心脈小牢急,皆為偏枯。男子則發左,女子則發右。若不喑,舌轉者可治,三十日起。其年未滿二十者,三歲死。又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足太陽經虛者,則病惡風偏枯,此由愁思所致,憂慮所為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正倚壁,不息行氣,從頭至足止。愈疽、疝、大風、偏枯、諸風痹。

又云:仰兩足指,五息止。引腰背痹、偏枯,令人耳聞聲。常行,眼耳諸根,無有掛礙。

又云:以背正倚,展兩足及指,暝心,從頭上引氣,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,可三七引,候掌心似受氣止。蓋謂上引泥丸,下達湧泉是也。

又云:正住倚壁,不息行氣,從口趣令氣至頭始止,治疽、痹、大風偏枯。

又云:一足踏地,足不動,一足向側相,轉身欹勢,並手盡急回,左右迭互二七,去脊風冷、偏枯不通潤。

白話文:

所謂的「風偏枯」,是因為身體的氣血偏虛弱,導致皮膚的毛孔疏鬆,容易受到風和濕氣的侵襲。這些風濕停留在身體的一側,在皮膚的紋理之間,使得氣血凝滯不暢通,無法滋養身體。如果久病不癒,身體的真氣會逐漸耗損,只剩下邪氣留存,就會形成「偏枯」。

這種病的症狀是半邊身體不能隨意活動,肌肉萎縮,變得又小又痛,說話不太清楚,但意識還算清醒。邪氣剛開始侵入時,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,此時應該用溫暖的方式臥床休息,並發汗,補充不足的氣血,去除多餘的邪氣,這樣或許可以恢復健康。

診斷時,如果發現胃脈沉而有力,心脈細小且緊澀,通常就是偏枯。男性容易發生在左邊身體,女性容易發生在右邊身體。如果沒有失聲,且舌頭還能轉動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,大概三十天就會好轉。如果發病時年紀還沒滿二十歲,大概三年就會死亡。另外,如果左手尺脈的神門穴之後的脈象呈現足太陽經虛弱的情況,也是屬於會惡化成風偏枯的情形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憂愁思慮所造成的。治療偏枯的湯藥、熱敷、針灸和砭石等療法,另有專門的藥方,主要以補養和疏通經絡為主,現在附在後面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中提到:正對著牆壁站立,不呼吸,用意念引導氣從頭到腳,可以治療癰疽、疝氣、大風、偏枯及各種風痹。

又說:向上翹起兩腳腳趾,停頓五次呼吸,可以引導腰背的痹痛、偏枯,使耳朵能聽到聲音。經常練習,眼睛和耳朵等器官就不會出現問題。

又說:背部正直靠牆,伸展兩腿和腳趾,閉上眼睛,用意識引導氣從頭部向上,想像氣到達腳的十個腳趾和腳掌心,可以重複二十一次,等到感覺腳掌心有氣感時停止。這是所謂的將氣向上引導至頭頂的泥丸宮,向下引導至腳底的湧泉穴。

又說:正直站立,背靠牆壁,不呼吸,用意識引導氣從口至頭頂停止,可以治療癰疽、痹症、大風和偏枯。

又說:一隻腳踩在地上不動,另一隻腳向側面伸展,身體傾斜,兩手盡力向後旋轉,左右交替重複十四次,可以去除脊椎的風寒、偏枯導致的氣血不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