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元方

《諸病源候論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十四、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候

此由體虛腠理開,風邪在於筋故也。春遇痹,為筋痹,則筋屈,邪客關機,則使筋攣。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肩背拘急也。足厥陰,肝之經也。肝通主諸筋,王在春。其經絡虛,遇風邪則傷於筋,使四肢拘攣,不得屈伸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毛孔腠理鬆弛,風邪入侵經筋的緣故。春天遇上痹症,稱為筋痹,就會筋骨屈曲,邪氣侵襲關節,就會導致筋攣縮。邪氣侵襲足太陽經的絡脈,會使人肩背僵硬拘急。足厥陰經是肝經。肝經主通調全身的筋,在春季最旺盛。如果足厥陰經虛弱,遇上風邪就會損傷經筋,導致四肢拘攣,無法屈伸。

診其脈,急細如弦者,筋急足攣也。若筋屈不已,又遇於邪,則移變入肝。其病狀,夜臥則驚,小便數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檢查病人的脈象,如果脈搏細快如弦,表示筋脈緊張,小腿抽筋。若筋脈持續收縮,又遇到邪氣,就會轉變為肝病。病症表現為:晚上睡覺時會驚醒,小便頻繁。針灸和藥物治療有專門的方劑,現在附在後面供參考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手前後遞互拓,極勢三七,手掌向下,頭低面心,氣向下至湧泉、倉門,卻努一時取勢,散氣,放縱。身氣平,頭動,膊前後欹側,柔膊二七。去膊井冷血。筋急,漸漸如消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》中的導引法說:手前後交替按摩,用力三到七次,手掌朝下,頭低、面朝心,氣往下運到湧泉、倉門,然後用力一下,散發氣,放鬆。身體氣息平穩,頭部運動,肩部前後左右移動,輕柔按摩肩部二到七次。這樣可以祛除肩井穴的寒氣。筋脈緊張,逐漸會像融化一樣。

又云:兩手抱左膝,伸腰,鼻納氣七息,展右足,除難屈伸拜起,脛中痛萎。

又云:兩手抱右膝著膺,除下重難屈伸。

又云:踞坐,伸右腳,兩手抱左膝頭,伸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展右足著外。除難屈伸拜起,脛中疼痹。

白話文:

也有說法是:雙手抱住左膝,伸展腰部,用鼻子吸氣,持續七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伸展右腳,可以改善因為難以屈伸而無法拜起的狀況,並緩解脛骨疼痛和萎縮。

也有說法是:雙手抱住右膝,靠近胸部,可以緩解下肢沉重,難以屈伸的狀況。

也有說法是:盤腿坐著,伸展右腳,雙手抱住左膝,伸展腰部,用鼻子吸氣,盡量吸滿七個呼吸的時間,然後伸展右腳,讓腳掌朝外。可以改善因為難以屈伸而無法拜起的狀況,並緩解脛骨疼痛和麻痺。

又云:立身,上下正直,一手上拓,仰手如似推物勢,一手向下如捺物,極勢,上下來去,換易四七。去膊內風,兩膊井內冷血,兩掖筋脈攣急。

又云:踞坐,伸左腳,兩手抱右膝,伸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展左足著外。除難屈伸拜起,脛中疼痹。

白話文:

此外還說:站立時,身體保持正直,一隻手向上伸展,像推東西的樣子,另一隻手向下按壓,像捺東西的樣子。將手抬到極高處和壓到極低處,連續做四次七次的換手動作。這樣可以消除肩膀內部的風邪,兩臂窩內部的瘀血,以及兩腋之間筋脈的攣縮急痛。

2. 十五、風身體手足不隨候

風身體手足不隨者,由體虛腠理開,風氣傷於脾胃之經絡也。足太陰為脾之經,脾與胃合。足陽明為胃之經,胃為水穀之海也。脾候身之肌肉,主為胃消行水穀之氣,以養身體四肢。脾氣弱,即肌肉虛,受風邪所侵,故不能為胃通行水穀之氣,致四肢肌肉無所稟受;而風邪在經絡,搏於陽經,氣行則遲,機關緩縱,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和手腳無法隨意活動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皮毛組織結構鬆散,風邪侵入了脾胃的經絡所導致的。

足太陰經是脾臟的經絡,脾臟和胃臟相連。足陽明經是胃臟的經絡,胃臟是儲存食物和水的場所。脾臟負責全身肌肉的調節,主要作用是幫助胃消化和運送食物和水,以滋養身體和四肢。

如果脾氣虛弱,肌肉也會虛弱,加上風邪入侵,脾臟就無法幫助胃運送食物和水,導致四肢肌肉無法得到滋養;而風邪在經絡中流動,影響了陽經,氣血運行緩慢,器官功能減弱,所以導致身體和手腳不能隨意活動。

診脾脈緩者,為風痿,四肢不用。又心脈、腎脈俱至,則難以言,九竅不通,四肢不舉。腎脈來多,即死也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診斷脾脈緩慢的人,患有風痿症,四肢無法活動。如果同時出現心脈和腎脈,則難以言語,九竅不通,四肢無法抬起。腎脈來得越多,就會死亡。至於湯藥、熱敷和針灸,另有適當的處方,補充營養和疏通經絡,現附於後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極力左右振兩臀,不息九通,愈臀痛勞倦,風氣不隨。振兩臀者,更互踶䠓,猶言厥,九通中間,偃伏皆為之,名蝦蟆行氣,久行不已,愈臀痛勞倦,風氣不隨,不覺痛癢,作種種形狀。

又云:偃臥,合兩膝,布兩足,伸腰,口納氣,振腹自極七息。除壯熱疼痛,兩脛不隨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上說:用力左右擺動臀部,不間斷地做九次,可以緩解臀部疼痛和疲勞,改善不通暢的氣血運行。擺動臀部的方法是:交替地抬起後腳跟,就像青蛙跳躍一樣。九次之間,都要做俯臥和仰臥的動作,這種方法叫做「蝦蟆行氣法」。如果堅持練習,可以緩解臀部疼痛和疲勞,疏通氣血,並且逐漸消除疼痛和不適,同時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姿勢。

又云:治四肢疼悶及不隨,腹內積氣,床蓆必須平穩,正身仰臥,緩解衣帶,枕高三寸,握固。握固者,以兩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,舒臂,令去身各五寸,兩腳豎指,相去五寸,安心定意,調和氣息,莫思餘事,專意念氣,徐徐漱醴泉。漱醴泉者,以舌舐略唇口牙齒,然後嚥唾,徐徐以口吐氣,鼻引氣入喉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記載:治療四肢疼痛、僵硬或不靈活,腹部脹氣,牀鋪必須平穩,端正地仰臥,解開衣帶,枕頭高出三寸,握固。握固的方法是,雙手各自用四指握住自己的拇指,伸展手臂,雙臂離身體各五寸,雙腳豎起腳趾,相距五寸,安心定神,調和呼吸,不要想其他事情,專心念誦「氣」,慢慢地漱醴泉。漱醴泉的方法是,用舌頭輕輕舔舐嘴脣、牙齒,然後吞嚥唾液,慢慢地用嘴巴吐氣,用鼻子吸氣到喉嚨。

須微微緩作,不可卒急強作,待好調和。引氣、吐氣,勿令自聞出入之聲。每引氣,心心念送之,從腳趾頭使氣出。引氣五息、六息,一出之,為一息;一息數至十息,漸漸增益,得至百息、二百息,病即除愈。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。大飽食後,喜怒憂恚,悉不得輒行氣。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,大佳,能愈萬病。

白話文:

進行時要慢慢地緩緩鍛鍊,不能突然用力去鍛鍊,要等到身體調整好。吸氣、吐氣時,不要讓自己聽到出入的聲音。每次吸氣,都要用心念著帶動氣息,從腳趾頭開始讓氣息外出。吸氣五次、六次,外出一次,算作一次;每次吸氣的間隔數到十次,逐漸增加,達到一百次、二百次,疾病就會消除痊癒。不能吃生菜及魚肉肥肉。大吃一頓後,喜怒憂愁,都不要馬上進行氣功。適合的時間是在早上安靜的時候鍛鍊氣功,效果非常好,能治癒各種疾病。

3. 十六、風濕痹身體手足不隨候

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。其三氣時來,亦有偏多偏少。而風濕之氣偏多者,名風濕痹也。人腠理虛者,則由風濕氣傷之,搏於血氣,血氣不行,則不宣,真邪相擊,在於肌肉之間,故其肌膚盡痛。然諸陽之經,宣行陽氣,通於身體,風濕之氣客在肌膚,初始為痹。若傷諸陽之經,陽氣行則遲緩,而機關弛縱,筋脈不收攝,故風濕痹而復身體手足不隨也。

白話文:

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結合起來會導致痺症。這三種邪氣侵襲時,有時候會有一種或兩種偏多。而風濕之氣偏多時,稱為風濕痺。體表腠理虛弱的人,會被風濕之氣所傷,與血氣相搏。血氣運行受阻,氣血不暢,正邪交戰,在肌肉之間,因此肌肉疼痛。而所有陽經運行陽氣,通達全身。風濕之氣滯留在肌膚上,一開始會造成痺症。如果傷及陽經,陽氣運行會變慢,身體機能就會鬆弛,筋脈無法收攝,因此風濕痺會導致身體、手腳無法隨意活動。

4. 十七、風痹手足不隨候

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。風多者為風痹。風痹之狀,肌膚盡痛。諸陽之經,盡起於手足,而循行於身體。風寒之客肌膚,初始為痹,後傷陽經,隨其虛處而停滯,與血氣相搏,血氣行則遲緩,使機關馳縱,故風痹而復手足不隨也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左右拱兩臂,不息九通。治臂足痛,勞倦風痹不隨。

白話文:

風寒溼三種邪氣相結合,就會形成痹症。如果風邪佔據主導地位,則稱爲風痹。風痹的症狀表現爲肌膚疼痛遍佈全身。所有陽經都從手足開始,然後沿着身體循環運行。風寒邪氣侵入肌膚,開始時只是痹痛,但之後會傷害到陽經,隨着身體虛弱的部位而停滯,並與血氣相抗爭,導致血氣的運行變得遲緩,使得關節活動變得不靈活,因此風痹患者的手腳也會變得不靈活。關於治療痹症的湯劑、熨貼、鍼灸和石療等方法,都有專門的正方可以選用。同時,補養和宣導的方法也在後文附上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上說:可以通過左右伸展雙臂,同時保持呼吸,進行九次這樣的動作。這種方法可以治療手臂和腳部的疼痛,以及因勞累和風寒引起的痹痛導致的手腳不靈活。

5. 十八、風半身不隨候

風半身不隨者,脾胃氣弱,血氣偏虛,為風邪所乘故也。脾胃為水穀之海,水穀之精化為血氣,潤養身體。脾胃既弱,水穀之精潤養不周,致血氣偏虛,而為風邪所侵,故半身不隨也。

白話文:

半邊身子癱瘓,是脾胃虛弱、血氣不足,被風邪侵襲造成的。脾胃是食物能量的來源,食物中的精華化為血氣,滋養身體。脾胃虛弱,食物能量滋養不足,導致血氣偏虛,進而被風邪侵襲,所以才導致半身癱瘓。

診其寸口沉細,名曰陽內之陰。病苦悲傷不樂,惡聞人聲,少氣,時汗出,臂偏不舉。又寸口偏絕者,則偏不隨;其兩手盡絕者,不可治也。

白話文:

檢查他的脈象,發現脈象沉細,這種脈象稱為「陽內之陰」。患者具有抑鬱、悲傷、不快樂的症狀,厭惡聽到別人的聲音,氣息微弱,時常盜汗,手臂一側無法抬起。如果脈象在一側完全消失,那麼這一側的身體也無法活動;如果兩手脈象都完全消失,那就無法治癒了。

6. 十九、偏風候

偏風者,風邪偏客於身一邊也。人體有偏虛者,風邪乘虛而傷之,故為偏風也。其狀,或不知痛癢,或緩縱,或痹痛是也。其湯熨針石,別有正方,補養宣導,今附於後。

白話文:

偏風,是指風邪侵入人體的一側,導致身體一側出現症狀。當人體某側存在虛弱或不足時,風邪便會乘虛而入,傷害到那一側,從而形成偏風。偏風的症狀可能包括該側身體對痛癢感覺不敏感,或者肌肉鬆弛無力,或者出現痹痛(即關節或肌肉疼痛)。對於偏風的治療,如湯劑、熨貼、鍼灸和石療等方法,都有專門的正規方劑可以使用。同時,爲了補充身體營養和進行宣導(即疏通氣血、調和陰陽),這裏也附上了相關的指導方法。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云:一手長舒,令掌仰,一手捉頦,挽之向外,一時極勢二七。左右亦然。手不動,兩向側極勢,急挽之,二七。去頸骨急強,頭風腦旋,喉痹,膊內冷注,偏風。

白話文:

《養生方·導引法》中記載:一手伸展,掌心向上,另一手抓住下顎,朝外拉扯,每次保持極限姿勢七秒。左右兩側重複。保持手臂不動,向兩側用力拉扯到極限,每次保持七秒。可治頸椎僵硬、頭暈、喉嚨腫痛、肩甲內部疼痛和中風。

又云:一足踏地,一手向後長舒努之,一手捉湧泉急挽,足努、手挽,一時極勢。左右易,俱二七。治上下偏風、陰氣不和。

白話文:

另說:用一隻腳踩在地上,一隻手向後用力伸展,另一隻手抓住湧泉穴用力拉,腳用力推展、手用力拉,達到極致。左右互換,各做二十八次。治療身體上下的偏風,以及陰氣不協調。

7. 二十、風嚲曳候

風嚲曳者,肢體弛緩不收攝也。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。胃若衰損,其氣不實,經脈虛,則筋肉懈惰,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。

白話文:

風嚲曳:指的是身體四肢鬆弛無力,無法收斂。

人體靠胃氣滋養肌肉和經絡。如果胃氣衰弱,氣血不足,經脈虛弱,肌肉就會鬆弛無力。因此,風邪與筋脈相搏,就會導致風嚲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