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鎧

《保嬰撮要》~ 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4)

1. 咳嗽

人參,白朮,乾薑(炮。各等分),甘草(炒,減半)

上每服三錢,水煎熱服,或研末,白湯調下。

惺惺散,治外感風寒,鼻塞痰嗽發熱。

桔梗,細辛,人參,白朮,甘草,栝蔞根,白茯苓

上為末,每服二錢),入薄荷五葉,水煎服。

參蘇飲,治感冒發熱頭痛,傷風咳嗽,傷寒嘔吐,胸膈不袂,痰飲凝結。

紫蘇,前胡,陳皮,半夏(泡七次),乾葛,茯苓,枳殼(炒),桔梗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三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薑棗水煎服。

保肺湯,治肺胃受風熱,痰盛咳嗽,喘吐不止,及治久嗽不愈。

山藥,白茯苓,紫蘇葉(各一錢),白殭蠶(去絲嘴,炒,二錢),藿香(五分),百部(六分),黃芩,防風,杏仁(去皮尖麩炒。各一錢),百合(五分),五味子(一錢),桔梗(一錢)

上水煎,食後服。

天麻防風丸,治驚風咳嗽,身體壯熱,多睡驚悸,手足抽掣,精神昏憒,痰涎不利,及風邪溫熱。

天麻,防風,人參,辰砂,雄黃,麝香,甘草(炙。各二錢半),全蠍(炒),殭蠶(各半兩,炒),牛黃

一方有膽南星,無麝香。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一二丸,薄荷湯下。

麻黃湯,治太陽症,頭疼發熱,身頭惡風,無汗喘滿,脈浮緊,八九日不解,當發汗,汗已煩悶瞑目者必衄,衄乃解,所以然者,陽氣重故也。

甘草(半兩),麻黃(去節,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杏仁(去皮,三十五個)

上每服三錢,水煎。

柴胡石膏湯,治時行瘟疫,壯熱惡風,頭痛體疼鼻塞,心胸煩滿,寒熱往來,咳嗽涕唾稠黏。

桑白皮,黃芩(各三錢半),升麻(二錢半),石膏,前胡,赤芍藥,乾葛,柴胡(各五錢),荊芥穗(三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姜二片,淡豉十粒,水煎。

葶藶丸,治脾熱熏肺,或傷風咳嗽,面赤痰盛,身熱喘促。

葶藶子(隔紙略炒),防己,黑牽牛(略炒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搗膏,一兩)

上為末,研入杏膏拌勻,取蒸棗肉搗和丸,麻子大。每服五七丸,淡薑湯下,量兒加減。

黃芩半夏生薑湯,治膽腑咳嘔苦水若膽汁。

黃芩,生薑(各一錢),甘草(炙),芍藥(各六分),大棗(二個),半夏(一錢五分)

上水煎服。

甘橘湯,治心臟咳,咳而喉中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

粉草(一錢),苦梗(一錢)

上水煎,食後服。

芍藥甘草湯,治小腸腑咳,咳而失氣。

芍藥,甘草(炙。各一錢)

上水煎服。

升麻湯,治脾臟咳,咳而右脅下痛,痛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,動則咳涎。(方見傷寒)

烏梅丸,治胃腑咳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

烏梅(三十個),細辛,附子(掣),桂枝,人參,黃柏(各六錢),乾薑,黃連(各一兩),當歸,蜀椒(各四兩)

白話文:

咳嗽

基本方: 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炮製過,比例相同),甘草(炒過,用量減半)

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或磨成粉末,用白開水調服。

惺惺散: 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、咳嗽有痰、發熱。

桔梗、細辛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栝蔞根、白茯苓,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薄荷葉五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參蘇飲: 治療感冒發熱、頭痛、傷風咳嗽、傷寒嘔吐、胸口不舒服、痰液凝結。

紫蘇、前胡、陳皮、半夏(用泡過七次的水處理)、乾葛、茯苓、枳殼(炒過)、桔梗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三錢)。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用薑、棗煎煮的水服用。

保肺湯: 治療肺和胃受到風熱侵襲,痰多咳嗽,氣喘不止,以及治療久咳不癒。

山藥、白茯苓、紫蘇葉(各一錢),白殭蠶(去除絲和嘴,炒過,二錢),藿香(五分),百部(六分),黃芩、防風、杏仁(去除皮和尖端,麩炒過。各一錢),百合(五分),五味子(一錢),桔梗(一錢)。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天麻防風丸: 治療驚風引起的咳嗽、身體發熱、嗜睡、驚悸、手腳抽搐、精神昏沉、痰涎不利,以及風邪引起的溫熱病。

天麻、防風、人參、辰砂、雄黃、麝香、甘草(烤過,各二錢半),全蠍(炒過),殭蠶(各半兩,炒過),牛黃。另一方有膽南星,沒有麝香。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,像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到二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

麻黃湯: 治療太陽病,出現頭痛、發熱、身體怕風、沒有汗、氣喘胸悶、脈搏浮緊等症狀,如果八九天都沒好轉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發汗後出現煩躁、閉眼等症狀,就會流鼻血,流鼻血後病情就會好轉。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太盛的緣故。

甘草(半兩),麻黃(去除節,一兩半),桂枝(一兩),杏仁(去除皮,三十五個)。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。

柴胡石膏湯: 治療流行性瘟疫,出現高燒、怕風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鼻塞、胸口煩悶、忽冷忽熱、咳嗽、鼻涕濃稠等症狀。

桑白皮、黃芩(各三錢半),升麻(二錢半),石膏、前胡、赤芍藥、乾葛、柴胡(各五錢),荊芥穗(三錢)。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,加入兩片薑,十粒淡豆豉,用水煎煮。

葶藶丸: 治療脾胃熱氣上熏到肺部,或因傷風引起的咳嗽,臉色發紅,痰多,身體發熱、氣喘。

葶藶子(隔著紙稍微炒過),防己、黑牽牛(稍微炒過),杏仁(去除皮和尖端,使用雙仁,用麩炒過後搗成膏狀,一兩)。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將杏仁膏加入拌勻,取蒸過的棗肉搗成泥混合製成丸子,像麻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用淡薑湯送服,根據兒童情況增減用量。

黃芩半夏生薑湯: 治療膽囊問題引起的咳嗽,會吐苦水,像膽汁一樣。

黃芩、生薑(各一錢),甘草(烤過),芍藥(各六分),大棗(二個),半夏(一錢五分)。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。

甘橘湯: 治療心臟問題引起的咳嗽,咳嗽時喉嚨像有東西卡住,嚴重時會出現喉嚨腫痛。

粉甘草(一錢),苦桔梗(一錢)。以上藥材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芍藥甘草湯: 治療小腸問題引起的咳嗽,咳嗽時會放屁。

芍藥、甘草(烤過,各一錢)。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。

升麻湯: 治療脾臟問題引起的咳嗽,咳嗽時右邊肋下會疼痛,疼痛會牽引到肩膀和背部,嚴重時無法動彈,一動就會咳嗽並咳出痰液。(此方在傷寒論中可見)

烏梅丸: 治療胃部問題引起的咳嗽,咳嗽會嘔吐,嚴重時會吐出蛔蟲。

烏梅(三十個),細辛、附子(炮製過),桂枝、人參、黃柏(各六錢),乾薑、黃連(各一兩),當歸、蜀椒(各四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