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鎧

《保嬰撮要》~ 卷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1)

1. 腹脹

上各另為末,米糊丸,小豆大,每服三四十丸,空心食前白湯下。

紫霜丸(方見噤風)

大柴胡湯(方見痙症)

五苓散(方見五淋)

保和丸(方見虛羸)

天麻散(方見百晬內嗽)

大蕪荑湯

蚵蟆丸

九味蘆薈丸三(方見疳症)

白話文:

將上述各個藥方分別研磨成粉末,然後用米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小豆般,每次服用三四十丸,空腹時在飯前用溫開水送服。

參考紫霜丸(藥方在「噤風」篇)、大柴胡湯(藥方在「痙症」篇)、五苓散(藥方在「五淋」篇)、保和丸(藥方在「虛羸」篇)、天麻散(藥方在「百晬內嗽」篇)、大蕪荑湯、蚵蟆丸、九味蘆薈丸(藥方在「疳症」篇)。

2. 癖塊痞結

錢仲陽云:癖塊者僻於兩脅,痞結者否於中脘。此因乳哺失調,飲食停滯,邪氣相搏而成;或乳母六淫七情所致。古人多用克伐,痞癖既久,飲食減少,脾氣必虛,久而不愈。必先以固胃氣為主,使養正則積自除。若欲直攻其結,不為不能善消,抑亦損其脾土,凡脾土虧損,必變症百出矣。當參各類及隨見症而主治之。

治驗

一小兒患痞癖,服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之類,痞益甚。余曰:此脾經血虛痞也,不可克伐。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,胃氣漸復,諸症漸愈。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;夕用異功散加當歸、芍藥而愈。

一小兒素嗜肉食腹痛,大便不調。半載後右脅結一塊,三月後左脅又結一塊,腹脹食少作渴,小便赤澀,大便色穢。又半載後頷下亦結一核,妄服消塊行滯等藥,而元氣益虛。用四味肥兒丸、五味異功散之類,熱渴漸止,腹脹漸可;佐以九味蘆薈丸,結核漸消;後用四君子為主,佐以四味肥兒丸之類,三月餘而痊。

一小兒停食吐瀉後飲食不節,作瀉腹痛膨脹,腹中結塊作渴,發熱齦爛口臭,服消導克滯之藥而前症益甚,形體益瘦,視其面色,黃中隱青,乃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。法當調補中氣,兼平肝木,遂用沖和湯及大蕪荑湯之類,半載而愈。

一小兒患痞結,服克滯之藥。余謂屬形病俱虛,當補中氣。彼不信,仍行克伐,遂致虛火上炎,齒齦蝕爛,頷下結核。余用大蕪荑湯及異功散加減用之而安。

一小兒患痞結,久而四肢消瘦,肚腹漸大,寒熱嗜臥,作渴引飲,用白朮散為主,佐以四味肥兒丸,月餘諸症漸愈。又以異功散加當歸,並六味地黃丸,又月餘而愈。

一小兒患痞結,身熱如火,病狀多端,不可盡述,朝用五味異功散,夕用四味肥兒丸,月餘諸症稍愈,佐以地黃丸,自能行立。遂朝用地黃丸,夕用異功散及蝦蟆丸,數服而愈。

挨痞丸,治乳癖谷症,腹中塊痛。

代赭石(火煅,醋淬,研細),青皮,木香,蓬朮(煨),生地黃(各三錢),巴豆(去油淨,六錢)

上為末,醋糊丸,麻子大。每服二三丸,食後薑湯下。

甘遂破結散

甘遂(二錢五分,煨黃),青皮(焙),黃芩(炒),大黃(炒。各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煎服。仍量兒加減,利後以粥補之。

進食丸,治乳食不消,心腹脹滿,壯熱喘粗,嘔吐痰逆,腸鳴泄瀉,或食症乳癖,痃氣痞結,並皆治之。

巴豆霜

當歸(米泔浸炒),硃砂,代赭石(醋煅焠七次),枳殼(炒),木香(各五錢),麝香(一分)

上為末,糊丸,麻子大。每服一二丸,溫米飲下,更量兒加減。

枳朮丸

白朮(四兩),枳實(二兩)

上為末,荷葉包煨爛飯為丸,桐子大。每服四五十丸,空心白滾湯下。

白話文:

錢仲陽說:「癖塊是指長在兩脅的腫塊,痞結是指堵在中脘(胃部)的硬塊。」這些問題多是因為嬰兒時期餵養不當、飲食停滯、邪氣侵入互相搏鬥而形成;也可能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受到外感或情緒波動所導致。古時候的醫生大多使用強力的藥物來攻打病邪,但如果痞塊癖結的時間長了,就會導致食慾下降,脾胃功能也必然虛弱,久而久之就很難痊癒。所以,必須先以鞏固胃氣為主,讓身體的正常機能恢復,這樣積聚的病邪自然就會消除。如果只想直接攻擊這些硬塊,並不是不能把它們消除,但也可能會損傷脾胃功能,而一旦脾胃功能受損,就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。所以,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,並依照所見的症狀來治療。

治療驗案

有一個小孩患有痞塊,服用檳榔、蓬朮、枳實、黃連等藥物後,痞塊反而更加嚴重。我說:「這是因為脾經血虛導致的痞塊,不能再用強力的藥物攻打。」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幾劑藥後,胃氣逐漸恢復,各種症狀也漸漸好轉。接著早上服用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,晚上服用異功散加當歸、芍藥,最終痊癒。

有一個小孩平時喜歡吃肉,導致腹痛,大便不順暢。過了半年,右脅出現了一個腫塊,三個月後,左脅又出現一個腫塊,並伴隨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口渴、小便赤澀、大便顏色污穢。又過了半年,下巴也長了一個腫塊,胡亂服用消腫塊、促進氣血運行的藥物,反而使元氣更加虛弱。使用四味肥兒丸、五味異功散等藥物後,口渴發熱的情況逐漸停止,腹脹也漸漸減輕;再搭配九味蘆薈丸,腫塊也逐漸消散;之後以四君子湯為主,輔以四味肥兒丸等藥物,三個月多就痊癒了。

有一個小孩因為飲食停滯而出現吐瀉,之後又飲食不節制,導致腹瀉、腹痛、腹脹,腹部出現腫塊,口渴、發熱、牙齦潰爛、口臭。服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後,反而使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,身體更加消瘦。觀察他的面色,黃中帶青,這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,導致肝木過旺所致。治療方法應當調理脾胃,同時平息肝火。於是使用沖和湯及大蕪荑湯等藥物,半年後痊癒。

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結,服用消積滯的藥物。我認為他是形體和氣血都虛弱,應該補益中氣。他不相信,仍然使用攻伐的藥物,導致虛火上炎,牙齦潰爛,下巴長了腫塊。我使用大蕪荑湯和異功散加減治療,病就痊癒了。

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結,時間久了四肢消瘦,肚子逐漸增大,時而怕冷時而發熱,喜歡躺著,口渴想喝水。使用白朮散為主,輔以四味肥兒丸,一個多月後各種症狀逐漸好轉。又使用異功散加當歸,並搭配六味地黃丸,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。

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結,身體發熱像火一樣,病症多種多樣,無法一一詳述。早上服用五味異功散,晚上服用四味肥兒丸,一個多月後各種症狀稍微好轉,再輔以地黃丸,他就能自己站立行走。之後早上服用六味地黃丸,晚上服用異功散及蝦蟆丸,服用幾次就痊癒了。

【挨痞丸】,治療因哺乳問題或飲食導致的腹部腫塊疼痛。

藥方組成:煅燒過的代赭石(研細)、青皮、木香、煨過的蓬朮、生地黃(各三錢)、去油的巴豆(六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到三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
【甘遂破結散】

藥方組成:煨黃的甘遂(二錢五分)、焙過的青皮、炒過的黃芩、炒過的大黃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煎服。用量可依小孩情況增減,排便後以粥來補養身體。

【進食丸】,治療因哺乳或飲食不消化,導致的胸腹脹滿、發高燒、呼吸急促、嘔吐痰液、腸鳴腹瀉,或因食物積滯、乳積導致的腹部腫塊,以及痃氣痞結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巴豆霜、米泔水浸泡炒過的當歸、硃砂、用醋煅燒七次的代赭石、炒過的枳殼、木香(各五錢)、麝香(一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到二丸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,用量可依小孩情況增減。

【枳朮丸】

藥方組成:白朮(四兩)、枳實(二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荷葉包裹蒸爛的米飯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空腹用白開水送服。

【阿魏膏】,治療各種癖塊痞結,同時配合服用胡連丸。

藥方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玄參、官桂、赤芍藥、穿山甲、生地黃、兩頭尖、大黃、白芷、天麻(各五錢),槐枝、柳枝、桃枝(各三錢),紅花(四錢),去殼的木鱉子(十枚),亂髮(如雞蛋大小一團)。

將以上藥材用香油二斤四兩煎煮至黑褐色,過濾掉藥渣,加入頭髮煎煮至融化,再次過濾掉藥渣,慢慢加入黃丹,煎熬至軟硬適中,再加入芒硝、阿魏、蘇合香油、乳香、沒藥各五錢,麝香三錢,攪拌均勻即成膏藥。攤在患處貼敷,並內服丸藥。黃丹必須使用純正的才能有效。凡是貼膏藥,要先在患處鋪半指厚的朴硝,用紙覆蓋,再用熱熨斗熨燙一段時間,如果朴硝減少,再加朴硝繼續熨燙,大約熨燙兩個小時後再貼膏藥。如果是疳積引起的,就加入蘆薈末一起熨燙。

【六味地黃丸】、【四君子湯】、【異功散】、【六君子湯】、【四味肥兒丸】、【大蕪荑湯(又名沖和湯)】、【蝦蟆丸】、【九味蘆薈丸】、【白朮散】:以上藥方已在其他地方介紹,故不在此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