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鎧

《保嬰撮要》~ 卷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6)

1. 煩躁

仲景云:火入於肺則煩,入於腎則躁。夫心者,君火也。火王則金燔,水虧而火獨存,故肺腎合而為躁也。活人云:但煩熱者,虛煩也。諸虛煩熱,與傷寒相似,但不惡寒,鼻不塞,故知非傷寒也。頭不痛,脈不緊,故知非裡寒也。不可發汗攻下,當與竹葉湯,兼嘔者與橘皮湯。

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,翕翕發熱,其脈浮緊而大是也。蓋煩者,心中煩擾為內熱,故屬陽;躁者,肢體躁動,或裸身欲入井中,為外熱,故屬陰。外熱者無根之火也,是以為虛。在小兒當辨,其嗞煎不安是煩;嗞啀不定是躁。嗞煎者,心經有熱,精神恍惚,煩滿生驚;嗞啀者,心經有風,煩躁驚搐也。

熱甚者,黃連解毒湯,輕者導赤散。風熱者,至寶丹。脈數而實,便悶有熱者,神芎丸,此皆實熱之治法也。若煩而頭痛短氣,口乾咽燥不渴者虛也,用四君加芎、歸。因藥攻伐而作渴者,用竹茹湯。煩而不得眠者,酸棗仁湯。心神顛倒,煩熱欲吐者,硃砂安神丸。面戴陽,目內赤,六脈洪大,按之全無者,血虛發躁,用當歸補血湯。

若躁而裸體欲入井中,脈沉細或浮大,按之如無者,此皆陰盛發躁也,宜用參附湯,有回生之功。

治驗

一小兒煩躁驚悸,熱渴飲冷,額間色赤,此心經實熱所致,先用瀉心湯一服稍緩,又用柴胡梔子散而愈。

一小兒痢後發熱煩躁,用四君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頓安,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又傷食作瀉,前症復作,吞酸,先用異功散加吳茱萸、木香為末,二服吞酸悉止;乃去茱萸、木香,治之而安。

一小兒潰瘍,煩躁驚搐撮空,用六味丸料煎服,以滋腎肝,用五味異功散,以補脾肺漸愈,又用八珍湯而痊。

一小兒患癍疹,服發汗之藥,煩躁作渴,先用當歸補血湯,及東垣聖愈湯,諸症漸安。又用八珍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而愈。

一小兒痢後煩躁作渴,面赤脈大,按之如無,此血脫煩躁也,先用當歸補血湯,又用加味異功散加升麻、當歸而安。又傷食作瀉不已,復煩躁,用異功散為主,佐以八珍湯而安。

一小兒患瘰癧,服下毒之藥,發熱煩躁,口渴作嘔,此元氣復傷,用八珍湯倍加參、耆、歸、術,治之漸安,又用四君、當歸、升麻而安。

清熱解毒丸,治五臟積熱,毒氣上攻,胸臆煩悶,咽喉腫痛,赤眼壅腫,頭面發熱,唇口乾燥,兩頰生瘡,精神恍惚,心忪悶亂,坐臥不寧,及傷暑毒,面赤身熱,心煩躁而渴,飲食不下。

寒水石,石膏(各八兩),青黛(四兩)

上研末,入青黛和勻蒸餅七個,水調為丸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,食後新汲水化下,或細嚼生薑湯下。如中諸毒,並宜服之。及驚風潮熱,痰涎壅塞,心胸煩躁,頰赤多渴,坐臥不穩,每服半粒,量大小加減。

橘皮湯

橘皮(一兩半),甘草(炙,半兩),人參(二錢五分),竹茹(半兩)

上每服五錢,姜水煎,食前服。

東垣聖愈湯,治諸瘡出血多,而煩躁不得眠。

熟地黃,生地黃,川芎,人參(各五分),當歸身,黃耆(各一錢)

上水煎服。

瀉心湯,治心經實熱,口舌生瘡,煩躁發渴。

宣黃連,犀角(各等分)

上水煎服。

黃連解毒湯(方見諸痢)

竹茹湯(方見嘔吐乳)

酸棗仁湯(方見驚癇)

硃砂安神丸(方見諸疳)

神芎丸

至寶丹(二方見驚風)

導赤散(方見心臟)

異功散

四君子湯(二方見內釣)

白話文:

煩躁

張仲景說:「火氣侵入肺部就會感到煩悶,侵入腎部就會感到躁動。」心屬火,是君主之火,如果火氣太旺,就會燒灼肺金,導致腎水不足而火氣獨存,所以肺和腎的問題會一起引發煩躁。

《活人書》提到:「如果只是感到煩熱,這屬於虛煩。」各種虛證引起的煩熱,症狀和傷寒相似,但是不會怕冷,鼻子也不會塞,所以可以判斷不是傷寒。如果頭不痛,脈象不緊,就知道不是體內有寒氣。這種情況不可以發汗或用瀉藥攻下,應該用竹葉湯,如果同時有嘔吐,就用橘皮湯。

另外,心氣虛弱會先感到煩悶,然後口渴,身體發熱,脈象浮大而有力。所謂的「煩」,指的是心中煩悶不安,是內熱的表現,所以屬陽;而「躁」,是指肢體躁動不安,甚至想脫光衣服跳進井裡,是外熱的表現,所以屬陰。外熱是沒有根源的虛火,因此屬於虛證。在兒童身上,要分辨清楚,如果煩悶不安,像是煎東西時發出的「嗞煎」聲,就是「煩」;如果煩躁不安,發出像是牙齒摩擦的「嗞啀」聲,就是「躁」。發出「嗞煎」聲,表示心經有熱,精神恍惚,煩悶不安而容易驚嚇;發出「嗞啀」聲,表示心經有風,煩躁不安甚至抽搐。

如果熱邪很嚴重,用黃連解毒湯;情況輕微,用導赤散。如果是風熱引起的,用至寶丹。脈象快而有力,大便不暢通且發熱,用神芎丸。這些都是治療實熱的方法。如果感到煩悶,而且頭痛、氣短、口乾咽燥但不口渴,這是虛證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藥物攻伐而感到口渴,用竹茹湯。如果煩悶而無法入睡,用酸棗仁湯。如果心神錯亂、煩熱想吐,用硃砂安神丸。如果臉色潮紅,眼睛發紅,六脈浮大,但按壓下去感覺空虛,這是血虛引起的躁動,用當歸補血湯。

如果躁動不安,脫光衣服想跳進井裡,脈象沉細或浮大,按下去卻感覺空虛,這些都是陰氣太盛導致的躁動,應該用參附湯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

驗案

一個小孩煩躁不安、驚嚇、口渴想喝冷水、額頭發紅,這是心經實熱引起的,先用瀉心湯一服,症狀稍微緩解,又用柴胡梔子散就好了。

一個小孩拉肚子後發熱煩躁,用四君子湯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立刻好了,又用補中益氣湯痊癒。後來因為吃壞肚子又拉肚子,之前症狀又出現,還有吞酸,先用異功散加上吳茱萸、木香磨成粉末,服兩次,吞酸就止住了;然後去掉吳茱萸、木香,治療後就痊癒了。

一個小孩長了潰瘍,煩躁不安,抽搐手亂抓,用六味丸的藥材煎服,滋養腎和肝,用五味異功散,補養脾和肺,漸漸好轉,又用八珍湯痊癒。

一個小孩患了斑疹,吃了發汗的藥,感到煩躁口渴,先用當歸補血湯和東垣聖愈湯,各種症狀漸漸緩解,又用八珍湯加上麥門冬、五味子而痊癒。

一個小孩拉肚子後煩躁口渴,臉色發紅、脈搏大,但按壓下去感覺空虛,這是血脫引起的煩躁,先用當歸補血湯,又用加味異功散加上升麻、當歸就好了。後來又因為吃壞肚子拉肚子不停,又感到煩躁,用異功散為主,輔以八珍湯就痊癒了。

一個小孩患了瘰癧,吃了攻下毒性的藥,發熱煩躁、口渴想吐,這是元氣受損,用八珍湯加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,治療後漸漸好轉,又用四君子湯、當歸、升麻就好了。

清熱解毒丸,治療五臟積熱,毒氣上攻,引起胸悶、咽喉腫痛、眼睛紅腫、頭面發熱、嘴唇乾燥、臉頰生瘡、精神恍惚、心悸不安、坐立不安,以及中暑中毒,面紅身熱、心煩躁渴、吃不下東西。

  • 寒水石,石膏(各八兩),青黛(四兩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青黛攪拌均勻,用七個蒸餅揉合在一起,加水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新汲的水化開吞服,或稍微嚼碎用生薑湯送服。如果中了各種毒,都適合服用。也可以治療驚風潮熱、痰多、胸悶煩躁、臉頰發紅口渴、坐立不安,每次服用半粒,可根據情況調整用量。

橘皮湯

  • 橘皮(一兩半),甘草(炙,半兩),人參(二錢五分),竹茹(半兩)

以上藥材每次服用五錢,用薑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
東垣聖愈湯,治療各種瘡瘍出血過多,導致煩躁失眠。

  • 熟地黃,生地黃,川芎,人參(各五分),當歸身,黃耆(各一錢)

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

瀉心湯,治療心經實熱,引起口舌生瘡、煩躁口渴。

  • 黃連,犀角(各等分)

以上藥材用水煎服。

  • 黃連解毒湯(藥方見於治療痢疾的篇章)
  • 竹茹湯(藥方見於治療嘔吐乳汁的篇章)
  • 酸棗仁湯(藥方見於治療驚癇的篇章)
  • 硃砂安神丸(藥方見於治療疳積的篇章)
  • 神芎丸
  • 至寶丹(兩個藥方見於治療驚風的篇章)
  • 導赤散(藥方見於治療心臟疾病的篇章)
  • 異功散
  • 四君子湯(兩個藥方見於治療內釣的篇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