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撮要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便血尿血
經云:肺朝百脈之氣,肝統諸經之血。又云:氣主呴之,血主濡之。蓋榮血為水穀之精氣,灌溉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。若脾胃有傷,榮衛虛弱,行失常道,故上為衄血、吐血,下為尿血、便血。若外感風邪則血鮮,為腸風。內傷則血濁,為臟毒。又熱入大腸,則大便下血。熱入小腸,則小便出血。
然小兒多因胎中受熱,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,或兒自食甘肥積熱、六淫外侵而成。若因母食厚味者,加味清胃散。怒動肝火者,加味小柴胡湯。憂思鬱怒者,加味歸脾湯。稟父腎燥者,六味地黃丸。兒有積熱,小便出血者,實熱用清心蓮子飲,虛熱用六味地黃丸。大便出血者,犀角地黃湯。
風邪外侵者,倉廩散。病後元氣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。
糞前見血者,四君加黃連制吳茱萸。糞後見血者,四君加吳茱萸制黃連。若嬰兒以治母為主。余當臨症制宜。
治驗
一小兒七歲,食菱、芡過多,腹脹發熱,大便不通,小便下血,先用消積丸,大便即通,小便血止,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。
一小兒因乳母飲酒,小便出血,用八正散去大黃加乾葛、山梔、漏蘆,母子服之並愈。
一小兒小便見血,或咳血、衄血,此脾肺虛熱,食後用聖濟犀角地黃湯,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。後因食厚味,用清胃散及六味地黃丸而愈。
一小兒稟父氣不足,不時便血,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而愈。後因母飲酒炙煿,復致前症,母服加味清胃散,子服六味地黃丸而愈。
一小兒便血,手足發熱,齒齦潰臭,朝用六味地黃丸,暮用異功散加蕪荑,月餘漸愈,乃佐以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一小兒稟父腎虛,便血作渴,足熱形瘦,用六味丸尋愈。後出痘第四日,兩足發熱,作渴飲冷,以前丸料煎與恣飲,三劑後足涼渴止,其痘安然而靨。
一小兒便血,面青脅痛,小便頻數,此肝木侮脾土而不能統攝也,用異功散加柴胡、炒黑龍膽草,二劑肝症頓退;仍用異功散而血止。
一小兒便血發熱,作渴飲冷,用黃連解毒湯一劑熱服,諸症頓愈。後因飲食過傷,下血甚多,發熱倦怠,飲食少思,先用補中益氣湯,元氣復而飲食增,又用四君加升麻而愈。
一小兒便血,作渴少食,先用七味白朮散,渴止食進,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瘥。後食生冷,腹脹便秘,用保和丸,二便下血,或時發搐,此脾氣傷而肝火動也,用異功散加鉤藤鉤、柴胡而搐止,又加升麻、木香而血止。
一小兒食生冷果品,腹脹作痛,大便不利,小便尿血,用茯苓散加黃連,二劑大便通而尿血愈。
一小兒尿血,兩足發熱,用六味地黃丸而愈。後患痢久不愈,復尿血,作渴飲冷,以前丸料煎服,兼用補中益氣湯而痊。
一小兒尿血,面青脅痛,小便頻數,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、炒黑龍膽草,次用地黃丸而愈。
一小兒久患便血,屬脾胃虛熱也,諸藥不應,用人參二兩、炒黑黃連、吳茱萸各半兩為末,米糊作丸,佐以補中益氣湯頓痊。
一小兒便血,面黃腹脹,用四味肥兒丸,及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制黃連、木香、蕪荑,三十餘劑而愈。至夏間患血痢,發熱晡熱,手足浮腫,仍用前藥而痊。
一小兒八歲,腹脹臍凸,大便下血如痢,小便色赤似血,面目皆黃,兩腮色赤,此食積所傷,而肝侮之也,蓋脾病則肺虛不能生腎,故有是症,當先消導積滯,遂用越鞠丸加三稜、蓬朮、薑湯下四服,二便通利;又用大安丸二服,下血亦止。後復傷食,發熱腹脹,小便下血,服保和丸四服而愈。
一小兒十一歲,因勞發熱尿血,小便不利,先用清心蓮子飲二劑,後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。
一小兒便血,服寒涼藥過多,腹脹小便不利,其血益甚,余朝用補中益氣湯,夕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痊。
甘露飲,治小兒胃中客熱,齒齦潰爛,時出膿血,及目赤腫痛,口瘡喉腫,或身面皆黃,大便不調,小便黃澀。
熟地黃,麥門冬(去心,焙),枳殼(炒),茵陳,甘草(炙),枇杷葉,石斛,黃芩(炒),生地黃,天門冬(去心炒。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服。
聚金丸,治大便下血,發熱煩躁,腹中熱痛,作渴妄言,舌澀目昏,其脈弦數。
黃連(一兩水侵曬乾,一兩炒,一兩灰火煨,一兩生用),黃芩,防風(各一兩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煎服。
愚按:前方若肝脾積熱,吐血衄血便血,發熱作渴,大便秘,小便赤者,宜用之。若熱已退,而作渴下血未止,或日晡益甚者,陰血虛也,用四物、參、術主之。若熱既退,飲食少思,肢體倦怠,脾氣虛也,用四君子、當歸主之。若概用前方,則誤多矣。
濟生犀角地黃湯,治傷寒溫病失於表汗,致內有瘀血吐血,面色黃,大便黑,及瘡痘出,多以此解之。
犀角,牡丹皮(各一兩),生地黃(八錢),赤芍藥(七錢)
上每服二錢,水煎服。
千金地黃丸,治小腸積熱,臟毒去血。
黃連(四兩),生地黃(半斤,搗取汁連滓拌勻曬乾)
上為末,煉蜜丸桐子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食後麥門冬湯下,量兒加減。
制黃連吳茱萸法
上以黃連、吳茱萸各等分,熟水拌濕入瓷器內,燉湯中良久,俟氣味相和取出曬乾,炒黃,各揀出聽用。
清心蓮子飲(方見白濁)
小柴胡湯(方見痙症)
加味歸脾湯
越鞠丸
四君子湯
清胃散
異功散五(方見內釣)
補中益氣湯
保和丸
大安丸三(方見虛羸,即保和丸加白朮)
加減腎氣丸(方見腹脹)
八正散(方見小便不通)
六味丸(方見腎臟)
茯苓散(方見尿白)
下積丸
白朮散(二方見積痛)
四味肥兒丸(方見寒吐)
白話文:
標題:[血便與血尿]
內容:古籍有言:肺部主管百脈之氣,肝臟統領全身血液。又說:氣主溫煦身體,血主滋潤組織。血液爲食物精華,滋養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。如果脾胃受損,氣血虛弱,運行偏離正常路徑,那麼就可能上部出現鼻血、吐血,下部出現尿血、便血。外感風邪則血色鮮紅,稱爲腸風。內傷則血色渾濁,稱爲髒毒。熱邪進入大腸,則大便帶血。熱邪進入小腸,則小便出血。
兒童多因在母體內受熱,或因乳母飲食過厚、情緒波動、厚味積熱,或孩子自己食用過多甘肥積熱、外感六淫邪氣所致。若因母親飲食過厚,可用加味清胃散。怒氣引發肝火,可用加味小柴胡湯。憂鬱憤怒,可用加味歸脾湯。遺傳父親腎燥,可用六味地黃丸。孩子體內積熱,小便出血,實熱用清心蓮子飲,虛熱用六味地黃丸。大便出血,可用犀角地黃湯。
外感風邪,可用倉廩散。病後元氣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
大便前見血,可用四君子湯加黃連制吳茱萸。大便後見血,可用四君子湯加吳茱萸制黃連。若爲嬰兒治療,主要針對母親進行治療。其餘情況,應根據症狀調整治療方法。
隨後,文本列舉了多個兒童血便、血尿案例,描述了各種病因和對應的治療方法。包括食積、飲酒、腎虛、脾虛、肝火等因素導致的病症,以及採用不同中藥方劑治癒的過程。這些案例展示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和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提到的治療方法和藥方需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,不應自行嘗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