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撮要》~ 卷二 (8)
卷二 (8)
1. 驚搐目直
小兒忽然驚搐目直者,皆肝之風熱也。若肝虛生風則目連札而不搐,及多欠、咬牙。若肝經風實,則目直大叫,呵欠項急頓悶。若肝經有熱,則目直視不搐,得心熱則搐,氣熱則外生,氣溫則內生,其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。宜用瀉青丸。壯熱飲水喘悶,宜用瀉白散。凡病之新久,皆能引肝風,風內動則上入於目,故目為之連札。
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,兩眥俱緊,不能轉視,故目直也。亦有飲食停滯中焦,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肝木生髮之氣不得升致生虛風者,須詳審之。若胸滿腹痛,嘔吐惡食,輕則消導化痰,重則探吐滯積,更須審其所傷寒物熱物。亦有因感冒吐瀉,致使土敗木侮而生虛風者,不可遽服驚藥,宜用六君子加芍藥、木香、柴胡,制肝補脾。若因脾土虛而自病者,用五味異功散。
凡飲食停滯,痰涎壅滿而見驚症者,實因脾土虛弱,不能生金,金虛不能平木,故木邪妄動也,宜健脾消食,其症自愈。若輒用驚風之藥,反成其風而益其病也。況臟腑脆嫩,不可投以竣厲之劑,治者慎之。
治驗
姚儀部子每停食則身發赤暈,此飲食內停不消,鬱熱發外,用清中解鬱湯而愈。後患搖頭咬牙,痰盛發搐,吐出酸味,伺其吐盡,翌日少以七味白朮散,調理脾胃,遂不復患。
一小兒停食,服通利之劑作嘔腹脹,此脾胃復傷也。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一小兒兩目動札,手足發搐,數服天麻防風丸之類,前症不愈,其痰益甚,得飲食稍愈。視其準頭及左頰色青黃。余曰:脾主涎,此肝木克脾土,不能統攝其涎,非痰盛也。遂用六君、升麻、柴胡、鉤藤二劑,飲食漸進,諸症漸愈;又用補中益氣湯而安。
九味養脾湯,治小兒大病後,面黃肌瘦,目動咬牙發少,未能強步。因誤服解表瀉利傷克諸藥而致者,宜長緩調理,全復胃氣。
白朮(一錢二分),白芍藥(酒炒),白茯苓(各八分),人參,陳皮,川芎(各六分),甘草(炙),黃耆(蜜炙)當歸(酒洗。各四分),半夏,山楂,麥門冬(各六分)
上用薑、棗水煎服。
六君子湯
五味異功散(二方見天釣)
清中解鬱湯(方見丹毒)
七味白朮散(方見積痛)
補中益氣湯
參苓白朮散(二方見虛羸)
天麻防風丸(方見傷風咳嗽)
白話文:
驚搐目直
小孩子突然出現驚厥抽搐、眼睛直視的狀況,大多是肝臟有風熱引起的。如果是肝虛生風,眼睛會頻繁眨動而不會抽搐,而且會打哈欠、磨牙。如果是肝經風邪過盛,就會眼睛直視、大聲叫喊、打哈欠、脖子僵硬、精神困悶。如果肝經有熱,眼睛會直視但不會抽搐,若加上心熱就會抽搐,氣熱會發於體外,氣溫則會發於體內,這種情況下,孩子會出現用手亂抓衣領、亂捻東西的症狀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瀉青丸。如果孩子高燒、口渴、呼吸急促,適合使用瀉白散。所有疾病,不論新病舊病,都可能引發肝風,風邪在體內發動,就會向上衝到眼睛,導致眼睛頻繁眨動。
如果熱邪侵入眼睛,牽引筋脈,導致眼角兩側緊繃,無法轉動眼珠,所以眼睛會直視。也有可能是因為飲食停留在中焦,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,肝木的生發之氣無法順利上升而產生虛風,這需要仔細辨別。如果孩子胸悶腹痛、噁心嘔吐、厭食,情況輕微的可以用消食導滯、化痰的藥物,情況嚴重的則要用催吐的方法來清除積滯,還需要仔細判斷孩子是受了寒涼還是熱性的食物所傷。也有可能是因為感冒、嘔吐、腹瀉,導致脾土虛弱,木邪反侮,而產生虛風,這種情況不能馬上使用鎮驚的藥物,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芍藥、木香、柴胡來平肝補脾。如果是因為脾土虛弱而導致的疾病,則使用五味異功散。
凡是飲食停滯、痰涎壅盛而出現驚厥症狀的,實際上是因為脾土虛弱,無法生金,金虛則無法平抑木邪,所以木邪才會妄動,應該健脾消食,症狀自然會好轉。如果隨意使用鎮驚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風邪,加重病情。而且小孩子的臟腑嬌嫩,不能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,治療時要謹慎。
治療案例
一位姚姓官員的孩子,每次吃東西不消化就會全身出現紅色暈斑,這是飲食停滯體內,鬱積成熱,發散到體外,使用清中解鬱湯後痊癒。後來又出現搖頭磨牙、痰多抽搐、吐出酸味等症狀,等吐完後,第二天稍微給他服用七味白朮散,調理脾胃,就再也沒有復發。
一個小孩因為吃東西不消化,服用了通便的藥物後出現嘔吐腹脹,這是損傷了脾胃,使用補中益氣湯後痊癒。
一個小孩眼睛頻繁眨動,手腳抽搐,多次服用天麻防風丸之類的藥物,症狀沒有好轉,痰反而更多,吃點東西就會稍微好轉。觀察他的鼻頭和左臉頰呈現青黃色,我說:脾主管口水,這是肝木克制脾土,導致脾無法統攝口水,這不是痰多。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升麻、柴胡、鉤藤兩劑,飲食逐漸好轉,症狀也逐漸減輕,又使用補中益氣湯後痊癒。
九味養脾湯:治療小孩大病之後,面黃肌瘦、眼睛眨動、磨牙、頭髮稀少、無法正常行走,是因為誤服了解表藥、瀉利藥等損傷身體的藥物所致,應該慢慢調理,恢復胃氣。
- 白朮(一錢二分)
- 白芍藥(酒炒)、白茯苓(各八分)
- 人參、陳皮、川芎(各六分)
- 甘草(炙)、黃耆(蜜炙)、當歸(酒洗,各四分)
- 半夏、山楂、麥門冬(各六分)
以上藥材用水加薑、棗煎服。
六君子湯
五味異功散(配方見天釣)
清中解鬱湯(配方見丹毒)
七味白朮散(配方見積痛)
補中益氣湯
參苓白朮散(配方見虛羸)
天麻防風丸(配方見傷風咳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