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鎧

《保嬰撮要》~ 卷九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0)

1. 腫脹

經曰:至陰者腎水也,少陰者冬脈也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積水也。又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跗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也。

丹溪云:惟腎虛不能行水,脾虛不能制水,胃與脾合,又胃為水穀之海,因虛而不能傳化,腎水氾濫,反得以浸漬脾土,於是三焦停滯,經絡壅塞,水滲於皮膚,注於肌肉而發腫也。其狀目胞上下微起,肢體重著,喘咳怔忡,股間清冷,小便澀黃,皮薄而光,手按成窟,舉手即滿是也。

古方有十種論症,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;兩脅緊痛為肝水;大便鶩溏為肺水;四肢苦重為脾水;腰痛足冷為腎水;口苦咽乾為膽水;下虛上實為大腸水;腹急肢瘦為膀胱水;小便關泄為胃水;小腹急滿為小腸水。又有濕氣、毒氣、傷寒後、瀉痢後、氣血虛者之五腫。及疳氣、癥積、鎖肚、胸膈作膨、蛔、氣虛、冷積者之七脹,亦當詳之。

其受濕氣者,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,頭面皆腫也。食毒者脾傷,積毒停留於胃也。傷寒下早者,邪氣乘虛而入也。瀉痢後者,脾氣虛也。皆宜先調胃氣,次可治腫。其患七脹,皆由血氣不足,臟腑怯弱,表裡俱虛,邪正相亂,以致四肢浮腫,腹肚膨滿。亦當先調榮衛,分別陰陽。

治法:宜補中行濕利小便。凡有熱者,水氣在表也,可汗之。身無熱者,水氣在裡也,宜下之。腰以上腫,宜利小便;腰已下腫,宜發汗,此仲景之法也。若遍身腫煩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此屬陽水。遍身腫不渴,大便溏泄,小便清利,此屬陰水。陽水兼陽症者,脈必浮數;陰水兼陰症者,脈必沉遲。

氣若陷下,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;如腹脹,少加木香調之。若朝寬暮急,屬陰虛,朝用四物湯加參、術;夕用加減腎氣丸。朝急暮寬,屬陽虛,朝用六君子湯;夕用加減腎氣丸。朝暮皆急,陰陽俱虛也,用八珍湯主之。真陽虛者,朝用八味地黃丸;夕用補中益氣湯。若肚腹痞滿,肢體腫脹,手足並冷,飲食難化,或大便泄瀉,呼吸氣冷者,此真陽衰敗,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,而水泛行也,急用加減腎氣丸,否則不治。惟調補脾土,多有生者。

治驗

一小兒傷食膨脹,服克伐之劑,小便澀滯,改服五苓散,小便益閉,四肢頓腫。余謂:脾胃虛寒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故也。朝用加減金匱腎氣丸,夕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
一小兒患前症,小便赤頻,盜汗發熱,朝間用補中益氣湯,午間用五味異功散,晚間用六味地黃丸而愈。後作功課太勞,盜汗發熱,用八珍湯、六味丸而痊。

一小兒患前症,飲食少思,大便不實,先用補中益氣湯,又用五味異功散而愈。畢姻後復發,更手足並冷,飲食難化,或吞酸噯腐,用六君子、炮姜而痊,後又發,用八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而痊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古籍說:最深層次的陰氣屬於腎臟的水液,次一層的陰氣對應冬天的脈象,它的根源在腎臟,末梢在肺部,這些都與體內積水有關。又說,腎臟是胃的關口,如果關口功能失調,水液就會積聚,並聚集在一起。水液向上向下溢出皮膚,就會導致腳踝腫脹、腹部增大,向上會出現喘氣、無法躺臥的情況,這是表裡都病了。

朱丹溪認為:這是因為腎虛無法正常運化水液,脾虛不能控制水液,胃和脾功能相關,而且胃是水穀的來源,因為虛弱而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導致腎水氾濫,反而會浸潤脾土,於是三焦運行停滯,經絡阻塞,水液滲透到皮膚,注入肌肉,就出現了腫脹。表現為眼瞼上下輕微腫起,肢體沉重無力,喘氣咳嗽,心悸不安,大腿內側冰涼,小便澀少發黃,皮膚薄而有光澤,用手按壓會出現凹陷,但很快恢復。

古代醫方將腫脹分為十種,以呼吸短促、無法躺臥為心水;兩脅脹痛為肝水;大便稀溏為肺水;四肢沉重為脾水;腰痛腳冷為腎水;口苦咽乾為膽水;下部虛弱上部充實為大腸水;腹部急迫肢體消瘦為膀胱水;小便不暢為胃水;小腹急脹為小腸水。還有濕氣、毒氣、傷寒後、腹瀉後、氣血虛弱引起的五種腫脹,以及因疳氣、腫塊積聚、腸阻塞、胸膈脹滿、蛔蟲病、氣虛、寒積引起的七種脹滿,也需要詳細辨別。

受濕氣影響的,是由於脾胃之氣無法滋養四肢,導致頭面都腫脹。食物中毒,會損傷脾臟,毒素積存在胃裡。傷寒初期就用瀉藥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腹瀉後,會導致脾氣虛弱。這些情況都應該先調理胃氣,然後再治療腫脹。而七種脹滿,大多是由於氣血不足,內臟虛弱,表裡都虛,邪氣與正氣混雜,導致四肢浮腫、腹部脹滿。也應當先調理營衛,區分陰陽。

治療方法:應當補益中氣,祛除濕氣,利小便。凡是有發熱的,說明水氣在表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身體沒有發熱的,說明水氣在裡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腰部以上腫脹,應該利小便;腰部以下腫脹,應該發汗,這是張仲景的方法。如果全身腫脹,煩躁口渴,小便赤澀,大便乾結,這是屬於陽水。如果全身腫脹,不口渴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長,這是屬於陰水。陽水兼有陽證的,脈象必定浮數;陰水兼有陰證的,脈象必定沉遲。

如果氣虛下陷,應該用二陳湯加上升提藥;如果腹脹,可以稍微加點木香來調和。如果早上症狀輕,晚上症狀加重,屬於陰虛,早上服用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,晚上服用加減腎氣丸。如果早上症狀加重,晚上症狀減輕,屬於陽虛,早上服用六君子湯,晚上服用加減腎氣丸。如果早晚症狀都加重,屬於陰陽俱虛,可以用八珍湯來治療。如果真陽虛弱,早上服用八味地黃丸,晚上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肚腹脹滿,肢體腫脹,手腳冰涼,消化不良,或者大便泄瀉,呼吸氣冷,這是真陽衰敗,脾肺腎虛寒不能正常運化水液,導致水液泛濫,應該立即服用加減腎氣丸,否則難以治癒。只要調理補益脾土,多數可以好轉。

治驗

一個小孩因飲食不節導致腹脹,服用攻伐的藥物後,小便澀少不暢,改服五苓散後,小便反而更加閉塞,四肢突然腫脹。我認為這是脾胃虛寒,不能通調水道,使水液無法下輸膀胱的緣故。早上服用加減金匱腎氣丸,晚上服用補中益氣湯,病就好了。

一個小孩患有之前的症狀,小便赤澀頻繁,盜汗發熱,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,中午服用五味異功散,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,病就好了。後來因為學習太過勞累,又出現盜汗發熱,服用八珍湯、六味丸而痊癒。

一個小孩患有之前的症狀,飲食減少,大便不成形,先用補中益氣湯,又用五味異功散,病就好了。結婚後又復發,並且手腳冰涼,消化困難,或者吞酸噯氣,用六君子湯、炮姜而痊癒,後來又復發,用八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而痊癒。

一個小孩小腹脹痛下墜,小便澀少不暢,上午症狀更嚴重。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早上服用;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晚上服用,兩個多月就好了。後來因為飲食不節制,腹脹咽酸,用五味異功散、四味茱萸丸而痊癒。結婚後,舊病復發,更加怕冷腹冷,小便清長頻繁,大便不成形,手腳冰涼,用補中益氣湯、八味地黃丸而漸漸痊癒。

附:方劑

二陳湯(方劑見寒嘔)

五苓散(方劑見五淋)

八珍湯(即十全大補湯去黃耆、肉桂,方劑見自汗)

六君子湯(方劑見內釣)

加減腎氣丸(方劑見腹脹)

八味地黃丸(方劑見腎臟)

補中益氣湯(方劑見虛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