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鎧

《保嬰撮要》~ 卷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7)

1. 胃氣虛寒

經曰:胃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人身氣血腑臟,俱由胃氣而生。故東垣之法,一以脾胃為主,所謂補腎不若補脾,正此意也。在小兒雖得乳食,水穀之氣未全,尤仗胃氣,胃氣一虛,則四臟俱失所養矣。故丹溪謂:小兒多肝脾之疾也。

若面色㿠白,目無睛光,口中氣冷,不食吐水,肌瘦腹痛,此胃氣虛寒之症,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;若大便不實,兼脾虛也,加乾薑溫之;中滿不利,脾不運也,加木香開之。喜冷便秘,胃實熱也,用瀉黃散涼之。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者,用八味丸補之,稟賦胃氣不足,亦用此丸。

蓋下焦真陽充盛,則上生脾元,自能溫蒸水穀矣。

治驗

一小兒傷食,吐瀉不已,後便泄青色,睡而露睛,手足指冷,額黑唇青。余謂大便青色,木勝土也;或時溏泄,脾氣不足也;額黑唇青,寒水侮土也;悉屬中氣虛寒。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、柴胡、木香、附子,二劑而愈。

一小兒盛暑嘔吐飧泄,服黃連香薷飲益甚,用白虎石膏湯而腹脹作痛,手足並冷。余謂脾氣虛寒,且夏月伏陰在內也,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。

一小兒因傷乳食,雜用消導之藥,遂變痢,久而不愈,先用六君加木香而漸痊,後用五味異功散而痊愈。

一小兒手足常冷,腹中作痛,飲食難化。余謂胃氣虛寒也,先用益黃散,二服痛止;次用六君子湯,數劑即愈。

一小兒九歲,素畏風寒,飲食少思,至秋冬口鼻吸氣,陰冷至腹,手足如冰,飲薑湯及燒酒方快,其脈細微,兩尺如無,余謂此稟命門火衰也,用還少丹不應,改用八味丸,旬余諸症即愈。

平胃散,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脹痛,口苦短氣,噁心噯氣吞酸,面黃體瘦,嗜臥體痛,霍亂吐瀉等症。

厚朴(薑汁製,五兩),陳皮,甘草(炙。各一兩),蒼朮(米泔浸焙,八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薑棗水煎,沸湯點服亦得。常服調氣曖胃,化宿食,消痰飲,闢四時不正之氣。

愚按:前症若乳食停滯,噯腐吞酸,嘔噦噁心者,宜服是方。若飲食既消,脾胃虛弱,嘔吐噁心者,則宜四君子湯。

調中丸,治脾胃虛寒。

白朮,人參,甘草(炒。各五分)

八味地黃丸,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治稟賦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虛寒,或飲食少思及食而不化,腹中疼痛,夜多漩溺等症。《內經》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正此藥也。

錢氏益黃散(一名補脾散),治脾胃虛冷吐瀉。(方見脾臟)

愚按:前方若脾土虛寒,或寒水侮土,而嘔吐泄瀉,手足並冷;或痰涎上湧,睡而露睛,不思乳食者,宜用此方。若脾土虛弱吐瀉者,用六君、柴胡,如不應,或手足俱冷者,屬虛寒,加木香、炮姜。若因乳母脾虛肝侮,亦治以前藥。若乳母鬱怒,致兒患前症者,其母兼服加味歸脾湯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胃是容納水穀的大海,也是六腑的主要源頭。人體所有的氣血和臟腑,都是由胃氣所產生。所以,東垣學派的方法,都是以脾胃為重點,所謂「補腎不如補脾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小孩子雖然吃奶吃飯,但水穀之氣還沒有完全產生,更需要依靠胃氣,如果胃氣虛弱,其他四個臟腑都會失去滋養。所以丹溪說:小孩子多半是肝脾方面的疾病。

如果小孩子面色蒼白,眼睛無神,口中氣息冰冷,不吃東西還會吐水,肌肉消瘦、肚子痛,這就是胃氣虛寒的症狀,可以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來治療。如果大便不成形,同時又有脾虛的問題,可以加乾薑來溫補。如果肚子脹滿不舒服,是因為脾胃無法運化,可以加木香來疏通。如果喜歡吃冷的,又便秘,是胃有實熱,可以用瀉黃散來清熱。如果是命門火衰,無法產生脾土,可以用八味丸來補益,如果天生胃氣不足,也可以用這個藥丸。

因為下焦的真陽充足,就能產生脾元,自然可以溫暖脾胃,運化水穀。

治療案例

有一個小孩因為吃傷了東西,吐瀉個不停,後來大便變成青色,睡覺時眼睛半睜,手腳冰冷,額頭發黑、嘴唇發青。我認為大便青色是肝木克制脾土的現象;有時腹瀉,是脾氣不足;額頭發黑、嘴唇發青,是寒水侵犯脾土的現象;這些都是中氣虛寒的表現。我用五味異功散加上升麻、柴胡、木香、附子,吃了兩劑就好了。

有一個小孩在盛夏時嘔吐、腹瀉,吃了黃連香薷飲反而更嚴重,改用白虎石膏湯又導致肚子脹痛、手腳冰冷。我認為這是脾氣虛寒,而且夏天陰氣潛伏在體內,就用五味異功散加上木香,就好了。

有一個小孩因為吃奶吃飯不當,亂吃消食導滯的藥,結果變成痢疾,很久都沒好。我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讓他慢慢痊癒,後來再用五味異功散就完全好了。

有一個小孩手腳經常冰冷,肚子痛,吃東西很難消化。我認為是胃氣虛寒,先用益黃散,吃了兩帖就不痛了;接著用六君子湯,吃幾帖就好了。

有一個九歲的小孩,平常怕風怕冷,食慾不佳,到了秋冬季節,從口鼻吸入的冷氣會直接進入肚子,手腳冰冷如冰塊,要喝薑湯或燒酒才覺得舒服,他的脈搏很細微,兩尺脈幾乎摸不到。我認為這是先天命門火衰,用還少丹沒有效果,改用八味丸,十幾天後所有的症狀都好了。

平胃散,可以治療脾胃不和,食慾不振、胸腹脹痛、口苦、氣短、噁心、打嗝、吞酸、面色發黃、身體消瘦、嗜睡、身體疼痛、霍亂吐瀉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厚朴(用薑汁處理過,五兩)、陳皮、甘草(烤過,各一兩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烘乾,八兩)。

用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薑、棗水煎煮,也可以用開水沖服。經常服用可以調氣暖胃,消化積食,消除痰飲,驅除四季不正之氣。

我認為:如果前面提到的症狀是因為乳食積滯,有打嗝、吞酸、嘔吐、噁心等情況,應該服用這個藥方。如果食物已經消化,只是脾胃虛弱,有嘔吐、噁心等情況,應該服用四君子湯。

調中丸,可以治療脾胃虛寒。

藥材組成:白朮、人參、甘草(炒過,各五分)。

八味地黃丸,就是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、附子各一兩。可以治療因為先天命門火衰,無法產生脾土,導致脾土虛寒,或食慾不佳、吃了難消化、肚子痛、夜間頻尿等症狀。《內經》說要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,說的就是這個藥的作用。

錢氏益黃散(又名補脾散),可以治療脾胃虛冷引起的吐瀉。(藥方在脾臟部分)

我認為:前面說的症狀,如果是因為脾土虛寒,或寒水侵犯脾土,而導致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;或是痰涎上湧、睡覺時眼睛半睜、不想吃奶吃飯等情況,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如果只是脾土虛弱引起的吐瀉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,如果沒效,或是手腳都冰冷,就屬於虛寒,要加木香、炮薑。如果是因為哺乳的母親脾虛肝氣過盛,也可用這個藥治療。如果哺乳的母親因為情緒不佳,導致小孩有前面的症狀,母親可以同時服用加味歸脾湯。

瀉黃散(藥方在脾臟部分)

觀音散(藥方在嘔吐部分)

銀白散(藥方在慢驚部分)

歸脾湯

異功散

六君子湯(藥方在內釣部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