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嬰撮要》~ 卷十六 (7)
卷十六 (7)
1. 瘈瘲
瘈者,筋脈急也。瘲者,筋脈緩也。急則引而縮,緩則瘲而申,或縮或申,動而不正是也,俗又謂之發搐。凡癲癇風痙破傷風三症,皆能瘈瘲,則有瘡口潰腐出血。然潰瘍傷損者多患之。若血氣虛肝火內動生風者,用八珍、黃耆、鉤藤鉤,佐以地黃丸料,如未應,專補胃氣。
肝經血燥生風者,用羚羊角散加鉤藤鉤、山梔。若肝火血燥,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鉤,未應,須兼服六味丸以補腎水而生肝木。若因乳母有鬱怒肝火,致兒為患者,須調治其母,仍參五臟相勝而治之。
一女子瘰癧瘈瘲,服鎮驚之藥,面色黃赤,呵欠咬牙,余謂肝經氣虛血弱,而火動生風,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、升麻而愈。後因怒復作,面赤目直,大叫項強,關脈洪數。先用抑肝散,次用地黃丸而愈。
一小兒十四歲患此,兼呵欠咬牙,手欲尋衣,所服皆祛風之藥,余謂肝經之血復傷矣,當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而生肝木。不信,專於祛風化痰,虛症蜂起,昏憒如醉,此胃氣太虛,五臟無所資而然也,以四君子湯內用人參一兩,一日並進三劑,雖蘇而無氣以動,至十三劑,卻佐以地黃丸料,每劑加黃耆五錢,又二十餘劑乃愈。次年畢姻,不月而復發,亦用前藥而瘥。
一小兒潰瘍後瘈瘲,因服牛黃丸,反加四肢無力,項強目直,唇白流涎,手足厥冷,求治於余。余曰:經云,脾之榮在唇口。又云:脾主四肢。又云:脾主涎。此因前藥妄下,胃氣復傷,肝木侮土,以致前症也,當先救胃氣以養五臟。因眾議不一,尚未用藥。翌早果咬牙呵欠,困臥驚悸,哽氣短氣,面色皎白,始信余言,遂先用五味異功散,次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一女子瘰癧將愈,因勤於女紅,忽作瘈瘲,此胃氣未實,而勞傷筋脈耳,用補中益氣湯及五味異功散,俱加鉤藤鉤而愈。後勞役怒氣,經行顫振,用加味逍遙散及補中益氣湯,俱加鉤藤鉤而愈。
一小兒僕傷,潰後患前症,面青或赤,服風痰之藥,咬牙目直,仍欲治風。余曰:凡傷損之症,皆肝主之,故面色青而瘈瘲,咬牙目直,皆屬肝經血氣虧損,風木翕合,火動而生風也,無風可祛,無痰可逐。遂用地黃丸及補中益氣湯而愈。
一小兒跌傷臁出血,誤服大黃等藥,患前症,或時煩躁自汗,手欲撮空,此因肝經血虛,肝火熾盛耳。用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而愈。(方見前各症)
白話文:
「瘈」指的是筋脈的急迫收縮,「瘲」指的是筋脈的鬆弛。急的時候會牽引收縮,鬆的時候會抽搐伸張,時而收縮時而伸張,動作不正常,這就是俗稱的「發搐」。凡是癲癇、風痙、破傷風這三種病症,都可能出現瘈瘲的症狀,而且可能有瘡口潰爛出血。通常潰瘍或外傷較容易引起。如果是因為血氣虛弱,導致肝火內動生風的,可以用八珍湯、黃耆、鉤藤,搭配地黃丸的藥材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專門調理胃氣。
如果是肝經血虛乾燥而生風的,可以用羚羊角散加上鉤藤、山梔。如果是肝火旺盛且血虛乾燥,可以用加味逍遙散加上鉤藤。如果沒效,就必須同時服用六味丸來補腎水,以滋養肝木。如果是因為哺乳的母親有鬱悶、憤怒的肝火,導致嬰兒發病的,必須先調理母親的身體,同時考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來治療。
有一個女子患有瘰癧,並出現瘈瘲,服用鎮靜的藥物後,反而臉色黃紅、打呵欠、咬牙。我認為這是肝經氣血虛弱,導致火動生風,因此用五味異功散加上柴胡、升麻治好了。後來因為生氣又復發,臉色發紅、眼睛直視、大叫、脖子僵硬,把脈發現關脈洪大且跳動快速。先用抑肝散,接著用地黃丸就治好了。
有一個十四歲的男孩患有瘈瘲,同時會打呵欠、咬牙、手會想要抓衣服。他服用的藥物都是祛風的,我認為這是肝經的血再次受到損傷,應該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,以滋養肝木。但是他們不相信,一直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,導致虛症接踵而來,昏昏沉沉好像喝醉酒一樣,這是因為胃氣太虛弱,五臟沒有營養而造成的。我用了四君子湯,加入一兩的人參,一天服用三劑。雖然甦醒了,但是還是沒有力氣,到第十三劑的時候,搭配地黃丸的藥材,每劑加入五錢的黃耆,又服用了二十多劑才痊癒。第二年結婚後,不到一個月又復發,也是用之前的藥方才好。
有一個小孩在潰瘍後出現瘈瘲,因為服用了牛黃丸,反而四肢無力、脖子僵硬、眼睛直視、嘴唇蒼白流口水、手腳冰冷,來找我治療。我說:「醫經上說,脾的精華表現在嘴唇,又說脾主四肢,還說脾主口水。這是因為之前用藥不當,傷了胃氣,導致肝木侵犯脾土,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應該先調理胃氣,以滋養五臟。」因為大家意見不合,還沒用藥。隔天早上果然出現咬牙、打呵欠、困倦躺臥、驚悸、哽氣、呼吸短促、臉色蒼白,才相信我的話,於是先用了五味異功散,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就治好了。
有一個女子瘰癧快好了,因為勤勞做女紅,突然出現瘈瘲,這是因為胃氣還沒恢復,而過度勞累傷了筋脈。用補中益氣湯及五味異功散,都加上鉤藤就治好了。後來因為勞累生氣,月經來時身體顫抖,用加味逍遙散及補中益氣湯,都加上鉤藤就治好了。
有一個小孩跌倒受傷,傷口潰爛後出現瘈瘲,臉色發青或發紅,服用祛風化痰的藥物後,仍然咬牙、眼睛直視,還是想用祛風的藥物來治療。我說:「凡是外傷引起的病症,都跟肝有關,所以臉色發青而出現瘈瘲、咬牙、眼睛直視,都是屬於肝經氣血虧損,風木的特性會牽引,導致火動生風,並不是真的有風或痰可以去除。」於是用地黃丸及補中益氣湯就治好了。
有一個小孩跌倒傷到小腿,出血後,誤服了大黃等藥,也出現了之前的症狀,有時候會煩躁、自汗、手會亂抓。這是因為肝經血虛,導致肝火旺盛。用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就治好了。(藥方如同前面各個病症所說)
2. 顫振
顫振與瘈瘲相類。瘈瘲則手足牽引,或伸或屈,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。《內經》云:因胃氣不實,諸脈空虛。行陰用不復因其所在補肉分間。然小兒瘡瘍潰腐,或損傷,膿血出多,屬脾胃氣虛血弱,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加白朮、當歸、升麻主之。肝經虛熱,用六味丸。脾血虛弱,用四君子加芎、歸。胃氣虛弱,用補中益氣湯。
一小兒腿癰,內潰出膿碗許,即時顫振,面白汗出。此陽氣虛脫,非大補不可也,遂用人參一兩煎服之,汗愈甚,手足並冷,再用人參二兩、乾薑二錢煎服,良久汗乃稍止,再劑諸症頓愈,卻用補中益氣湯加人參五錢,數劑而愈。
一小兒臂癰潰後,顫振少氣,脈浮數,按之不鼓,此元氣虛弱也,朝用補中益氣湯,夕用異功散各二十餘劑,未見效,因虛甚而功力未能及耳,又用前藥各二十餘劑,顫漸愈。後佐以托裡散,而瘡亦痊。
一小兒十六歲,臀癰潰而顫振、遂用大補中氣之藥而顫止。因勞發熱,癰內潰而復顫,脈浮數,按之不鼓,兩寸脈短小不及本位,或欲祛風。余曰: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此由胃氣虛甚故也,先用獨參湯數劑愈,乃佐以補中益氣湯各五十餘劑而愈。若加附子一片,數劑亦可愈矣。
一女子十六歲,臂腫一塊,肉色不變,按之則痛,服敗毒流氣之劑,更加發顫,時孟春面戴陽光,手不畏寒,脈浮數,按之不鼓而短,彼欲攻毒,余曰:此榮衛虛弱,外寒所搏而為患也,又加敗毒,胃氣虧損,豈不加顫耳!遂用人參五錢,黃耆三錢,當歸、熟地各三錢,升麻、柴胡各五分,二十餘劑而顫稍緩。乃佐以補中益氣湯,內用人參五錢,又二十餘劑,兼蔥熨法,而腫亦愈。
一女子患瘰癧,因怒兩手顫振,面色或青或赤,此肝經血虛火盛而生風也,用四物加山梔、鉤藤鉤、龍膽草、甘草,而顫振漸愈,乃去膽草,與地黃丸間服而痊。後因勞心發熱,兩手復振,用補中益氣湯、地黃丸而愈。
一小兒患臂癰,面色或黃或赤,先用補中益氣湯、地黃丸尋愈。後因怒氣顫振,先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、炒山梔;又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鉤而愈。又因飲食停滯,吐瀉酸臭,更加發搐,用五味異功散加鉤藤鉤而愈。
一女子患流注,發熱而顫,此肝脾氣血不足,經水過期,虛火生風之症也,先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漸愈,又用加味地黃丸而痊愈。
一女子不得繼母之心,久而鬱怒,遂患顫振,面赤發熱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次用加味歸脾湯及加味逍遙散,前後間服而尋愈。但面色時青,又用地黃丸、逍遙散而安。
一女子腹癰患此,手足或急或縱,先用四物加柴胡、山梔、丹皮、鉤藤鉤,以養血清肝火;又用地黃丸以滋腎生肝血而愈。
(方見前各症。)
白話文:
顫振這種病症,和瘈瘲有些相似。瘈瘲是手腳會不由自主的抽動,有時伸直有時彎曲;而顫振只是身體顫抖,不會有伸直彎曲的動作。《內經》說,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全身的脈象都空虛。治療時,不能只針對顫振發生的部位來補養,要從肌肉間隙入手。如果小孩身上有瘡瘍潰爛,或是受傷,流出很多膿血,這屬於脾胃氣虛、血弱的情況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、五味異功散,再加上白朮、當歸、升麻來治療。如果是肝經虛熱,可以用六味丸;脾血虛弱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;胃氣虛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。
有一個小孩腿上長了癰瘡,裡面潰爛流出很多膿,隨即出現顫振,臉色蒼白,冒冷汗。這是陽氣虛脫的現象,必須要大補才行,於是就用一兩人參煎藥給他喝,結果汗流得更厲害,手腳也變冷。又用二兩人參加上二錢乾薑煎藥給他喝,過了一陣子汗才稍微止住,再喝一劑藥,所有的症狀都立刻好了。之後又用補中益氣湯,加五錢人參,喝了幾劑就痊癒了。
有一個小孩手臂長了癰瘡,潰爛後出現顫振、呼吸微弱,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卻沒有力道,這是元氣虛弱。早上用補中益氣湯,晚上用異功散,各喝了二十多劑,都沒有效果。這是因為虛弱的太厲害,藥力還沒辦法發揮作用,於是又用前面的藥方各喝了二十多劑,顫振才慢慢好轉。之後再用托裡散輔助,癰瘡也痊癒了。
有一個十六歲的男孩,屁股長了癰瘡,潰爛後出現顫振,於是就用大補中氣的藥來治療,顫振就停止了。後來因為勞累又發熱,癰瘡內部再次潰爛,顫振又復發,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卻沒有力道,兩寸脈短小,沒有達到正常位置,有人想用祛風的方法治療。我說:脈象長代表氣足,短代表氣虛,這是因為胃氣太虛弱造成的。先用獨參湯喝了幾劑就痊癒了,再用補中益氣湯輔助,各喝了五十多劑才痊癒。如果加上一片附子,喝幾劑也可以痊癒。
有一個十六歲的女孩,手臂上腫了一塊,肉色沒有改變,按下去會痛,吃了敗毒、疏通氣血的藥,反而更嚴重,開始發抖。當時是初春,陽光明媚,她手不怕冷,脈象浮而數,按下去沒有力道而且短。有人想用攻毒的方法治療,我說:這是因為營衛虛弱,外感寒邪所導致的。又吃了敗毒的藥,更加損耗了胃氣,當然會顫抖的更厲害!於是就用人參五錢,黃耆三錢,當歸、熟地各三錢,升麻、柴胡各五分,喝了二十多劑,顫抖才稍微緩解。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輔助,裡面加五錢人參,又喝了二十多劑,再加上蔥來熱敷患處,腫塊也消了。
有一個女子得了瘰癧,因為生氣,兩手開始顫抖,臉色時青時紅,這是肝經血虛、火氣旺盛所生出的風。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子、鉤藤、龍膽草、甘草,顫抖就慢慢停止了,然後去掉龍膽草,用六味地黃丸間隔服用就痊癒了。後來因為勞累心神,發熱,兩手又開始顫抖,就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治癒。
有一個小孩手臂長了癰瘡,臉色時黃時紅,先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就治好了。後來因為生氣又開始顫抖,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鉤藤和炒山梔子;又用加味逍遙散加上鉤藤就治好了。後來又因為飲食積滯,吐瀉酸臭,更加發抽搐,用五味異功散加上鉤藤就治好了。
有一個女子患了流注,發熱而且顫抖,這是肝脾氣血不足,經期不順,虛火生風的症狀。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鉤藤就慢慢好轉,再用加味六味地黃丸就痊癒了。
有一個女子因為得不到繼母的疼愛,長期憂鬱憤怒,就患了顫振,臉色發紅發熱,先用加味小柴胡湯,接著用加味歸脾湯和加味逍遙散,間隔著服用就慢慢痊癒了。但是臉色有時發青,又用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才安定下來。
有一個女子腹部長了癰瘡,得了顫振,手腳有時抽搐,有時鬆弛,先用四物湯加上柴胡、山梔子、丹皮、鉤藤,來養血、清肝火;再用六味地黃丸來滋養腎臟,生成肝血,就治好了。
(以上提到的方子都在之前各個病症的描述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