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幼新編》~ 驚風之候
驚風之候
1. 驚風之候
(小兒百病中,驚風最急難治,故別為條列於此,以備預防之道)
小兒急症既發之後,雖有預備之藥,不能及時多服則鮮有萬全,須令乳母逐日細察兒身(如有紅點,則必是丹毒之漸,考方急治之)。若兒身過溫於前日,或腦後熱,口氣熱,則必有驚風之候。須飲小兒清心丸、抱龍丸之屬。(二方並見下)
小兒諸驚,硃砂、雄黃等分,調豬油,抹兒口中,即效。入麝香少許為妙。
小兒生後,一朔內多啼,乃瀉胎熱,不是為病。
小兒生才二、三月,早為起動,或直坐,或高舉,則精神眩倒,多發驚風。天麻五分、人參三分煎水,和硃砂末服之。或泄痢,白殭蠶、砂仁、黃連、甘草等分,煎服為妙。
小兒聽旁人疾聲而驚,或觸窗戶冷風而驚,或冬日冷處之人猝然入房抱之,冷風觸兒而驚,或小兒入睡之際,猝然呼覺而驚,或為他兒所踏而驚,或為乳母寢時所壓而驚,仍發急驚,即服安神丸(方見下)。
一方:麥門冬、酸棗仁(另炒)、天麻、人參、柴胡、防風、烏藥等分,煎服為妙。
小兒大吐大瀉之餘,必發慢驚,保元湯(方見下)加砂仁,藿香五、六分合服之。久哭亦發驚風,蘇合香丸服之。性躁之兒,久哭則氣逆而熱乘痰滯之故也。
小兒身半隻熱、半隻涼者,慢驚之候(難治),錢氏白朮散(見下)加歸芍各七、八分,香附,烏藥各四、五分服之。鎮心安神湯亦可用。
小兒一腮熱而紅,一腮冷如水者,亦慢驚之候,治法上同。
小兒眼無精氣,睜然若驚者,必發驚風,保元湯加柴胡,黃連,羌活,防風各五、六分服之。
小兒白睛多青色者,乃肝熱移肺,亦發驚風。蓋補金氣旺,則木自衰而火自退,宜保元湯調瀉青丸(方見下)服之。
小兒無端常啼者,必是芒刺著膚而然,須嚮明窗,細察遍身,如無著刺處,則此必驚風之候,清心靈神湯(方見下)服之。加蟬蛻,蘇葉各三、四分服之尤佳。
小兒起動負抱之際,驚悸而哭者,必是護兒不謹,腰脊觸傷而然,宜細察腰脊。如無所傷,則項腋肘臂、腹際腹內痰核流注,或不仁,或筋縮,或疼痛(痰夾熱則不痛)成腫之漸(隨痰治之)。若非腫漸,則亦驚風之候,清心靈神湯加烏藥,枳殼各三、四分服之。
小兒頭宜冷,足宜溫。如有嘔吐,或泄瀉,或引飲,或腹脹,或有眼青白之症,則必先審其頭足。若頭熱足冷則此乃脾虛之致,急用補脾益黃湯(方見下)加全蠍一枚為妙。蓋小兒善脫覆繃,足易出外。頭不熱則不必以足冷為慮。
古人治急驚,以牛黃、龍腦、硃砂、寒水石等材為劑,今多用之有捷效,十生七、八,而或有復發成癇者。蓋氣依於陽,陽依於熱,而上材性味甚寒,暴絕小兒之熱,故元陽清明之氣亦隨而減損,邪氣潛伏於其間,久乃復發。趁其胎熱未肆之前,以和平之劑(鎮心安神丸之屬)預備可也。
又曰:古人治慢驚、慢腮,以大附子、白附子、南星、蜈蚣等材為劑,今多用而幸得不死,十保二、三,而終不免為喪性愚癡之兒。蓋上材有大毒,雖藉其毒治其病,而亦能耗損真氣,戕害本性。故小兒精魂減少,而漸至成癲,豈不惜哉!宜預為調治以和平之劑,而勿用毒材為可。
白話文:
(小兒疾病中,驚風最為緊急難治,因此特別將它列出,以便為預防做好準備。)
小兒的急症一旦發作,即使有準備好的藥,也難以馬上服用足量,因此很難完全治好。必須讓乳母每天仔細觀察嬰兒的身體(如果出現紅點,那一定是丹毒的徵兆,要趕快按照藥方治療)。如果嬰兒的體溫比前一天高,或後腦勺發熱、口氣熱,那一定是有驚風的徵兆。這時要服用小兒清心丸、抱龍丸之類的藥。(這兩種藥方都在後面列出)
各種小兒驚風,可以用硃砂、雄黃等份,用豬油調和,塗抹在嬰兒口中,就能見效。加入少許麝香效果更好。
嬰兒出生後,一個月內常啼哭,那是為了排泄胎熱,不是生病。
嬰兒出生才兩、三個月,如果太早讓他們活動,例如直立坐著或被高高舉起,就會精神恍惚,容易發生驚風。可以用天麻五分、人參三分煎水,加入硃砂末一起服用。如果出現腹瀉,可以用白殭蠶、砂仁、黃連、甘草等份煎服,效果很好。
嬰兒聽到旁邊的人大聲說話而受到驚嚇,或是接觸到窗戶的冷風而受驚,或是冬天從寒冷的地方突然進入房間被抱,冷風吹到嬰兒而受驚,或是嬰兒睡著時,突然被叫醒而受驚,或是被其他嬰兒踩到而受驚,或是被乳母睡覺時壓到而受驚,都會引發急驚風,應立即服用安神丸(藥方在後面列出)。
另一個藥方:麥門冬、酸棗仁(另外炒過)、天麻、人參、柴胡、防風、烏藥等份,煎服效果很好。
嬰兒大吐大瀉之後,必定會發生慢驚風,可以用保元湯(藥方在後面列出)加入砂仁、藿香五、六分一起服用。哭鬧太久也會引發驚風,可以服用蘇合香丸。性情急躁的嬰兒,哭鬧太久會導致氣逆而發熱,並且積聚痰液。
嬰兒身體一半發熱,一半發涼,這是慢驚風的徵兆(很難治療),可以用錢氏白朮散(藥方在後面列出)加入當歸、芍藥各七、八分,香附、烏藥各四、五分服用。鎮心安神湯也可以用。
嬰兒一邊臉頰發熱發紅,另一邊臉頰冰冷如水,也是慢驚風的徵兆,治療方法同上。
嬰兒眼睛無精打采,睜得大大的好像受到驚嚇一樣,必定會發生驚風,可以用保元湯加入柴胡、黃連、羌活、防風各五、六分服用。
嬰兒的眼白部分出現很多青色,那是肝熱轉移到肺部,也會引發驚風。這是因為補益肺金之氣旺盛,則肝木之氣自然衰弱,火氣也會消退。可以服用保元湯,再加入瀉青丸(藥方在後面列出)一起服用。
嬰兒無緣無故常常啼哭,必定是有芒刺扎到皮膚,要朝著明亮的窗戶,仔細檢查全身。如果沒有扎刺的地方,那一定是驚風的徵兆,可以服用清心靈神湯(藥方在後面列出),加入蟬蛻、蘇葉各三、四分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
嬰兒在被抱起或放下時,因驚嚇而哭鬧,必定是照顧不周,腰背脊椎受到損傷所致,要仔細檢查腰背脊椎。如果沒有受傷,那可能是頸部、腋下、手肘、手臂、腹部周圍、腹內有痰核流注,或是感覺麻木,或是筋縮,或是疼痛(痰夾熱則不痛),逐漸形成腫塊(要針對痰來治療)。如果不是腫塊,那也是驚風的徵兆,可以用清心靈神湯加入烏藥、枳殼各三、四分一起服用。
嬰兒頭部應該保持涼爽,足部應該保持溫暖。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喝很多水、腹脹,或眼白發青等症狀,一定要先檢查頭部和足部。如果頭熱足冷,那就是脾虛導致,要趕快用補脾益黃湯(藥方在後面列出)加入全蠍一枚效果最好。因為嬰兒常常會把包布踢開,腳很容易露在外面。如果頭部不發熱,則不必因為腳冷而過於擔心。
古人治療急驚風,用牛黃、龍腦、硃砂、寒水石等藥材做成藥劑,現在很多人使用,效果很快,十個嬰兒有七、八個都能治好,但有時會復發變成癲癇。因為氣依賴於陽氣,陽氣依賴於熱量,而上面這些藥材的藥性都非常寒涼,會突然把嬰兒的熱氣去除,所以原本健康的陽氣也隨之減少,邪氣潛伏在其中,久而久之就會復發。應該趁著胎熱還沒完全發作之前,用溫和的藥劑(例如鎮心安神丸之類的藥)來預防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:古人治療慢驚風、慢腮,用大附子、白附子、南星、蜈蚣等藥材做成藥劑,現在很多人使用,幸運的可以不死,十個嬰兒只能保住兩、三個,而且最終也難免變成喪失心智的愚笨孩子。因為這些藥材都有劇毒,雖然可以藉由毒性來治療疾病,但也會耗損真氣,損害本性。所以嬰兒的精魂會減少,逐漸變成癲癇,實在令人惋惜!應該事先用溫和的藥劑來調養,不要使用有毒的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