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保幼新編》~ 急驚 (1)
急驚 (1)
1. 急驚
(此證,得於熱甚夾外感風寒,或因物驚悖而發。驚風發搐,不可把捉其手足,只當任其風力遍行經絡,熱極自止,不至傷人)
清心靈神湯(治急驚及諸熱驚。合膏丸作湯。小兒時時有驚也,宜服此,以祛心肝之邪)
麥門冬(去心,七分),白茯神(五分),人參(二分半),柴胡(蜜炙),防風(各五分),硃砂(水飛,二分半,性寒不可久服,代入黃連、酒砂三分為可),麝香(一字)
如聞大聲而驚,此無陰也,宜下之。加黑醜頭末(虛則不可用)木通(去節)各五分,恐是膽氣不足,草龍膽(酒洗)、益智仁(去殼鹽水炒)各五分。
如見奇怪物象而驚,此心弱神虛也。當歸身(酒洗)、酸棗仁(去皮尖,另炒)各五分,紅花(酒洗)一分半。
如觸風而驚,此夾外感也。倍入柴胡,加葛根、前胡各五分,羌活、甘草(炙)各三分。
如觸冷氣而驚(肺居五臟之上,先受其傷,氣縮熱結),加生黃耆五分,升麻、蘇葉各三分,乾薑(炒)一分半或二分。
如因踏與壓而驚,血氣驚滯而不行,加酸棗仁(去皮尖,研炒)五分、烏藥(去皮心,酒洗)三分、桂皮二分半(此材能通血脈)。
如人驚恐,是氣不足,倍入人參,加酸棗仁(另炒,七分)、草龍膽(酒洗,五分)。
如火驚恐,是神不足,倍入硃砂,加當歸身(酒洗)、酸棗仁(另炒)各五分,遠志(去骨,乾炒,三分),紅花(酒洗,一分半)。
如水驚恐,是精不足,倍入人參(益肺氣,則金生水故也),加茱萸(酒蒸,去核)五分,肉蓯蓉(酒浸、去甲)、益智仁(去殼,鹽炒)各三分。
如高舉恍惚而驚,加天麻(去粗皮)、酸棗仁(另炒)各五分,白殭蠶(去觜,姜炒)三分。
如睡中驚魘,常恐畏不寧,加酸棗仁(另炒)、熟地(姜炒)五分(以防損胃),益智仁(鹽炒)三分。
如痰盛如引鋸喘,加膽星、貝母(去心,乾製)各五分,烏藥(去皮心,酒洗)三分。氣順則痰化而搐自止,先以蘇合丸調薄荷湯灌下一、二丸,後繼服此劑,亦妙。
如驚搐痰喘,窒塞至死,加膽星、天麻各五分,白殭蠶(乾炒)二分,全蠍(去頭翅足、腹中土,乾炒)二分半。
如竄視涎潮,加膽星、橘紅各五分,木香三分,全蠍(乾炒)一枚。
凡小兒之生理,本天一生水之妙,如治胎熱、丹毒、驚風、痰熱、變蒸、發熱、嘔吐、瀉痢之症,以水道通利為捷徑,所以清心利小便而散火也。倍入人參,加燈心、赤茯苓各三分,豬苓、澤瀉各二分半,天乙丸亦主之(方見下,余仿此)。
如諸熱驚,清心丸主之(柴胡、防風、白茯神、人參、硃砂等分,作丸,金箔衣)。
如邪熱急驚,小兒安神丸主之(大安神丸方見下)。
白話文:
急驚風通常由體內熱度過高加上外感風寒,或是突然受到驚嚇引起。當兒童出現驚風抽搐時,不要強制按住他們的手腳,應讓其自然反應,熱度達到頂峯後自然會停止,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對於急驚風的治療,推薦使用「清心靈神湯」。此湯由多種草藥組成,如麥門冬、白茯神、人參、柴胡、防風、硃砂和麝香,可以清除心肝邪氣,適合兒童服用以預防驚嚇。
接下來的段落詳細描述了根據不同驚嚇源的特定治療方法,例如由大聲驚嚇、風邪、冷空氣、跌打壓傷、火、水等引起的驚嚇,以及高處跌落、睡夢中驚醒等情況下的處理方式。每種情況都會添加特定的草藥到基礎配方中,如黑醜頭末、木通、當歸身、紅花、葛根、前胡、羌活、生黃耆、升麻、蘇葉、乾薑、酸棗仁、烏藥、桂皮、草龍膽、益智仁、茱萸、肉蓯蓉等。
對於不同類型的驚嚇,如因氣不足、神不足、精不足導致的驚嚇,也會相應增加人參、硃砂、酸棗仁、遠志、紅花、茱萸、肉蓯蓉、益智仁等成分。
對於更嚴重的病情,如痰喘、窒息致死,也會加入膽星、天麻、白殭蠶、全蠍、橘紅、木香等草藥。對於其他症狀,如胎熱、丹毒、驚風、痰熱、變蒸、發熱、嘔吐、瀉痢等,也會相應調整配方。
此外,還介紹了開關散、牛黃抱龍丸、截風丸和大安神丸等藥物的使用,以及如何使用艾灸治療。特別強調了牛黃抱龍丸的珍貴性和副作用,建議在病情穩定後轉向補脾調理的藥物。
整體而言,急驚風被視為心火、肝風、脾痰三方面的疾病,而治療應著重於平衡體內的金、木、火、土元素。治療後的調理脾胃被認為是關鍵,並且提醒家長們要注意避免病情復發,尤其是轉變為癲癇或癇症的風險。
最後,文章呼籲讀者在面對兒童急驚風時,應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,並強調了開關散、截風丸和大安神丸等藥物的作用和潛在副作用,同時提醒讀者在治療後應轉向補脾調理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