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嶼樵客

《兒科醒》~ 總論第一

回本書目錄

總論第一

1. 總論第一

易曰。天地縕絪,萬物化醇。男女構精,萬物化生。蓋人之生也,必稟天地之正氣以成形,藉陰陽之化育而賦命。而上古元氣渾龐,太和洋溢。八風正而寒暑調,六氣和而雨暘若。人情樸實,風俗貞純。是以上古之民,恆多壽而少病。即內經所謂上古之人,和於陰陽,明於術數,起居有度,不妄作勞。春秋皆度百歲而去者是也。

迨於後世,元氣漸薄,風俗煩偷,人情穿鑿。名利有不時之擾,嗜欲多無厭之求。是以近日之民,恆多病而少壽。即內經所謂中古之人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。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。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。未至半百而衰者是也。

夫以黃帝之時,即稱中古。迄今複數千年來,權其氣化,不更薄耶。是凡習兒醫者,須知今昔氣運不同,稟賦根荄愈薄。凡於小兒之病,更宜加意培植,保護元氣。不可妄用攻伐之劑,以貽人夭札之禍也。乃近日幼科,不明此理。動輒攻伐,而又絕其乳食。其呱呱者,口不能言,任醫冤殺,束手待斃,底於死亡,悲夫。此等惡習,不知始自何人,遂至相習成風,流禍無已。愚夫愚婦,溺於其說,至死不悟,為嬰兒之大患而惟揚屬為尤甚,籲可恨也。

至若書稱若藥弗瞑眩,厥疾弗瘳。此蓋當時因事取譬之辭,非教人服藥務宜瞑眩也。其如愚人引為口實,乃一概投之以瞑眩。殊不思小兒向稱芽兒之義。夫所謂芽兒者,如草木之萌芽,其一點方生之氣甚微,栽培護養,惟恐不及。而堪加之以剝削之撓,施之以斧斤之利乎。此誠不可也。

原夫易無妄九五爻辭云。無妄之疾,勿藥有喜。象曰。無妄之藥,不可試也。觀此則知聖人或亦有以鑑夫瞑眩之非,故特示勿藥有喜之戒。而我夫子亦有未達不敢嘗之語。又張仲景先生傷寒論內,亦有勿藥為中工之訓。又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書,其中有語友人陳敬之云。小兒有病,不如勿用庸醫。但恐妻妾怪其不醫,宜用湯浸蒸餅令軟,丸作白丸。給其妻妾,以為真藥。服之以聽天命,最為上藥。

後丙戌歲,群兒病泄瀉。用藥者皆死。惟敬之守子和之戒,其兒雖病,得以無恙。以上所引,一為聖人之至訓,一為名醫之精論。載在簡冊,昭於日月。人第習而不察耳。夫以傷寒劇病,抑且可以勿藥。而況小兒氣血幾何,豈可委之以庸醫之手,試之以無妄之藥乎。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不服藥為愈也。

僕承師訓,久憫於此。欲效忠告之良謀,用救方今之惡習。爰列若干門於後,以貽夫世之貴小兒而好服藥者,奉為金鑑云。

白話文:

《易經》說,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,萬物才能化育成熟;男女結合,精氣交合,萬物才能繁衍出生。人之所以能夠出生,必定是稟受天地間純正的氣息才能成形,藉由陰陽的變化才能賦予生命。上古時代,天地間的元氣渾厚充足,一片祥和,四時的風都正常,寒暑也調和,六氣也和順,雨水適時,人們的心情純樸,社會風俗善良,因此上古的人,大多長壽而少生病。這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,上古的人,能夠順應陰陽變化,明白養生之術,作息有規律,不胡亂勞動,都能夠活到百歲才離世。

到了後世,天地間的元氣逐漸衰弱,社會風俗變得浮躁虛假,人們的心思也變得複雜,終日受到名利的困擾,對慾望的追求也永無止境。因此現在的人,大多疾病纏身,壽命也短。這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,中古的人,把酒當成飲料,把荒唐的行為當成常態,喝醉後就行房事,用慾望耗盡他們的精氣,損耗他們體內真正的精華,不知道要保持體內精氣的充盈,不注意適時的調養精神,所以還不到五十歲就衰老了。

從黃帝的時代就被稱為中古,至今又過了數千年,天地間的氣化,不是更加衰弱了嗎?所以凡是學習小兒醫學的人,必須知道現在和過去的氣運不同,人們的稟賦根基也越來越薄弱。對於小兒的疾病,更應該加倍注意培養和保護他們的元氣,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伐的藥劑,以免造成夭折的禍患。然而,現在的幼科醫生,不明白這個道理,動不動就使用攻伐的藥物,並且又斷絕他們的乳食。那些哇哇啼哭的嬰兒,因為口不能言,任憑庸醫胡亂診治,束手無策的等死,最終導致死亡,真是可悲啊!

這種惡習,不知道從何時開始,竟然演變成一種陋習,禍害無窮。愚昧的男女,沉迷於這種說法,到死都不能醒悟,這對嬰兒來說是極大的禍害,而惟揚地區尤其嚴重,實在可恨!至於書上說的,如果吃藥後沒有頭暈等反應,病就無法痊癒,這不過是當時隨事比喻的說法,並不是教人吃藥一定要吃到出現眩暈。可是,愚笨的人卻拿來當作藉口,一概使用讓人眩暈的藥物,完全沒有想到小兒被稱為「芽兒」的意義。「芽兒」就像草木的嫩芽,那一絲剛剛萌生的氣息非常微弱,應該小心栽培護養,唯恐不及,哪能再對他們進行剝削損害,施加像斧頭一樣銳利的藥物呢?這絕對是不可以的!

《易經》的無妄卦九五爻辭說:「沒有妄動而造成的疾病,不用吃藥也會好。」象辭說:「沒有妄動的藥,不可以嘗試。」由此可知聖人也意識到過度使用瞑眩藥物的弊端,所以特別告誡我們不要隨便用藥。而孔子也有「不了解藥性,不敢輕易嘗試」的說法。另外,張仲景先生在《傷寒論》中也有「不吃藥是中等醫術」的教訓。

張子和在他的著作《儒門事親》中,也曾對友人陳敬之說:「小兒有病,不如不要使用庸醫。只是恐怕妻妾責怪不醫治,可以用湯泡蒸餅使其軟化,搓成白色藥丸,給他的妻妾,當作真正的藥物,服用後聽天由命,這就是最好的藥。」後來,在丙戌年,許多小孩都得了腹瀉,凡是用藥治療的都死了,只有陳敬之遵守張子和的告誡,他的兒子雖然生病,卻安然無恙。以上所引,一個是聖人的至理名言,一個是名醫的精闢論述,都記載在典籍上,如日月般光明。只是人們習慣了,卻沒有仔細察看。

連像傷寒這樣嚴重的疾病,都可以不吃藥治療,更何況小兒的氣血如此微弱,怎能把他們交給庸醫,用那些不知道療效的藥物來試驗呢?這就是張子和教導陳敬之不要吃藥反而是治病之道的緣故。

我承蒙老師的教誨,長久以來對此感到悲痛,想要效法忠告的良策,來拯救現在這種錯誤的風俗。所以,在此列出若干條目,給那些看重孩子卻喜歡亂吃藥的人,作為金玉良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