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兒科醒》~ 診治法論第二
診治法論第二
1. 診治法論第二
凡診小兒之法。諸書皆以面部及手紋為識病之資。其所援引。率皆渺昧難憑。煩瑣無要。其於諸大家所謂望聞問切四者之診。置聞問切三者於不講。可得謂之為良醫乎。夫小兒言語不通。病情難識。則尤當以望聞問切為診治之要。蓋望其形色。則有以知其邪正之盛衰。審其聲音。
白話文:
凡是診治小兒的診法,各醫書大都以面部和手紋作為診病的依據。他們所引用的論點,大多模糊難懂,靠不住。瑣碎而無要領,對於各家派別所說的望聞問切四診法,只重視望診,不注意問診、聞診、切診,這能叫做良醫嗎?
小兒不會言語,病情難以辨別,因此就更應該以望聞問切作為診治的要點。看其形色,就可以知道邪正的盛衰;聽其聲音,可以判斷肺氣的盛衰。
則有以別其稟賦之強弱。詢其向背。則有以識其性情之好惡。察其脈息。則有以明其表裡之寒熱。苟能細心求之。則表裡寒熱虛實。皆得其真。用藥自無不當。奈何近日幼科。學術更淺。一遇小兒有病。不是從事於表。便是攻伐其里。迨至真陽外越。虛熱日增。則清涼並進。
白話文:
那麼根據觀察體質強弱,詢問喜歡和討厭的東西,就可以瞭解他的性格喜好。診察脈搏,就可以瞭解他表裡虛實寒熱。只要能仔細求證,那麼表裡虛實寒熱都可以看得很清楚。用藥自然不會不合適。可是最近小兒科的醫生學術更加淺薄,一旦遇到小兒生病,不是從發病的病因著手,就是攻伐體內臟腑。等到真陽外越,虛熱日漸增加,就用清涼的藥一起服用。
一味胡猜。不獨望聞問切四者不知。抑且置虛寒二症於不問。嗟乎。曾不知邇來氣化日薄。今人稟賦更虛。加以嬰兒氣血未堅。臟腑柔絕。些小病痛。其元氣已不能支。而堪庸劣之徒。寒熱不分。虛實莫辨。妄意揣摩。任情剝削者乎。茲則掀翻底蘊。直指精微。專以望聞問切四者為綱。
白話文:
胡亂猜測,不僅不知道望聞問切這四診方法,還把虛寒這兩種病症置之不理。唉,不知道自古以來,天地間的陽氣逐漸衰減,現在的人體質更虛弱。再加上嬰兒氣血不全,臟腑功能脆弱,稍微生點病就導致體內的元氣不足,以此判斷,庸醫不會辨別寒熱,也不會辨別虛實,任憑意向猜測,從自己的想法判斷疾病,這樣的行為,簡直是掀開了醫學的底蘊,直指要害,只把望、聞、問、切這四診方法作為依據。
以揭明表裡寒熱虛實六者之要。俾學者有所依據。庶幾不致顛倒混施。誅伐無過。或於嬰兒有厚幸矣。至於用藥之法。寧勿藥。毋過劑。寧輕。毋重。毋偏寒。毋偏熱。毋過散。毋過攻。須遵內經邪之所湊。其氣必虛之訓。時以保護元氣為主。知乎此。於嬰兒診治之道。思過半矣。
至於虛寒敗症。則非峻用溫補。不可挽回。毋得稍涉因循。致令不救。此又不可不知也。
白話文:
中醫診治必須先明瞭表裡、寒熱、虛實六個基本要素,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。這樣才能避免治療時顛倒混淆,盲目攻伐,對嬰兒的健康造成危害。至於用藥的原則,寧可不藥物,也不要過量服用藥物;寧可藥物劑量輕一些,也不要重一些。藥物的選擇上,不能偏寒或偏熱,也不要過於發散或攻伐的藥物。要遵循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的原則,時刻以保護元氣為主。掌握了這些原則,對於嬰兒的診治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