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泉生

《竹泉生女科集要》~ 調血精義 (2)

回本書目錄

調血精義 (2)

1. 血瘀第二

少腹無塊,小溲時刺痛不可忍,水自利者,為血結精竅,或在血管,男子亦有患之,治之勿利水。

當歸尾,桃仁,黑芥穗,淡蓯蓉,生草梢,藕節,鹽黃柏

白話文:

小腹沒有腫塊,小便時會有如針刺般的劇烈疼痛,而且會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瘀血積結在精竅,或者是在血管中。男子也可能會有這種情況,治療時不可以只用利水的方法。

可以用以下藥物來治療:當歸尾、桃仁、黑芥穗、淡蓯蓉、生甘草梢、藕節、鹽黃柏。

2. 血瘀第三

風血相搏,瘀阻關節,掣痛若廢,是為歷節,祛風行瘀為主。

鹿銜草,威靈仙,茜草,虎骨,宣木瓜,荊芥穗,酒當歸,蕪荑,川芎,酒白芍

白話文:

風邪和血互相搏擊,導致瘀血阻滯在關節,產生劇烈疼痛,痛到好像關節要廢掉一樣,這就是所謂的「歷節病」。治療上應以祛除風邪、推動瘀血為主。

可使用的藥材有:鹿銜草、威靈仙、茜草、虎骨、宣木瓜、荊芥穗、酒當歸、蕪荑、川芎、酒白芍。

3. 血瘀第四

陽氣虛泄,寒著肌表,血脈瘀滯,遍體麻木不仁,是為血痹。富貴尊榮而逸豫者,多有患之。其人骨弱體豐,脈微澀,尺中或關上小緊,失治則脈隧不暢,浸為勞瘵。故仲景《金匱》合虛勞論之,而主以黃耆桂枝五物湯,誠不易之聖方也。(〔批〕因是聖方並未加減,故著分量,然皆三分之一。

按:桂、耆、芍原均作三兩,今合七錢五分;生薑原作六兩,今合一兩五錢;大棗原作十二枚。)

《金匱》黃耆桂枝五物湯

黃耆(二錢五),白芍(二錢五),桂枝(二錢五),生薑(五錢),大棗(四個)

竹泉生曰:聖人之制方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黃耆助氣,大棗滋脾陰而助血,桂芍雖云分調營衛,然皆長於行血,生薑重用者,所以溫經而散寒,辛通而速行,全資其力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虛弱外洩,寒邪侵襲體表,導致血脈運行瘀滯不通暢,全身出現麻木不仁的感覺,這就是所謂的血痹。那些生活富裕、安逸享樂的人,常常會患上這種病。患者通常骨骼脆弱、體態豐腴,脈象微弱且澀滯,尺脈或關脈部位會有些微的緊繃感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就會導致脈絡運行更加不暢,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虛勞病。所以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將其歸類為虛勞病來討論,並且使用黃耆桂枝五物湯來治療,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聖方。(註解:因為這個方子是聖方,沒有做任何加減,所以標示出原本的劑量,實際上都是原方劑量的三分之一。)

說明:桂枝、黃耆、白芍原本各用三兩,現在合起來約七錢五分;生薑原本用六兩,現在約一兩五錢;大棗原本用十二枚。

《金匱要略》黃耆桂枝五物湯的組成:

黃耆(二錢五分),白芍(二錢五分),桂枝(二錢五分),生薑(五錢),大棗(四個)

竹泉先生說:聖人所制定的方劑,真是完美極了,又好極了。黃耆可以補氣,大棗可以滋養脾陰並幫助生血,桂枝和白芍雖然說是分別調和營衛,但它們都擅長於推動血液運行。生薑之所以大量使用,是因為它能夠溫暖經絡、驅散寒邪,並且通過辛散的特性來促進氣血快速運行,這都完全依賴於生薑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