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竹泉生女科集要》~ 調血精義 (1)
調血精義 (1)
1. 調血精義
竹泉生曰:調經調血,用藥不甚異,然要其指歸,血與經水,固有大不同者矣。故吾於女科,又有調血之說。
今夫經水,有血之色,兼精之質,兩無所歸,遂成廢物,無益於身,故常令泄,不過藉之以會合君相,因得調和太衝脈而已。
至於血則不然,內而五臟六腑,外而肌肉皮毛,四肢九竅百骸,莫不資之以為潤,得之以為榮也。使其不養心,則怔忡矣。不養肝,則厥逆矣。不養皮毛,則甲錯而焦落矣。不養筋絡,則麻木而拘擎矣。此豈可與經水之廢物無益身體者,同日而語哉!
苟通其故,則知治經水有通而無補,治血苟非瘀結,亦不宜輕易而破耗也。是故經之欲補者,非亡血,即血枯也。血之宜破者,非經閉,即血瘀也。
雖然,血之為益固不小,而其為害亦甚大,先賢有言曰:無瘀不成勞,傳屍勞瘵,其蟲通靈,瘀為之也。故治血,雖不可輕於破,亦不得偏於補,是以謂之調血。
且夫欲知調血之精義者,必先明血脈所行之道路,五臟皆有系,除系之外,臟腑皆有脂膜,互相連屬,其形如纊縷,如絲網。《經》所謂:心脈絡小腸,上肺,出腋。心包脈下膈,歷三焦,出腋。肝脈過陰器、小腹、絡膽、挾胃上過目系,會督脈於顛頂。脾脈絡胃,挾咽,連舌本。
肺脈循胃脘,出腋。腎脈貫脊,絡膀胱,上循咽挾舌;肢者絡於心。小腸脈絡心,下膈繞胃。三焦脈布膻中,絡心包,下膈。膽脈循脅裡,絡於肝。胃脈環唇、循喉、下膈、絡脾,下挾臍。大腸脈穿膈,絡肺。膀胱脈挾脊入腰,絡腎。
出於髀外,此即脂膜,與三焦油膜皆相連屬,由三焦油膜而生無數脂膜,分走於筋骨肌肉關節,而偏乎周身,血管即在其中,自臟腑入三焦,而外達於遍體,枝幹交錯,絡繹不絕,血走管中,隨氣而動,是為動脈也,故曰脈絡,又曰隧道,而統謂之血脈,亦謂之血絡。明乎此,是故知調血之道,總以充足無虧而周流不息為大宗旨者也。
經水血脈,大有異矣。然治之頗同,何也?蓋精也、血也、經水也,皆腎中天一之水所化者也。其所以化精化血化經水,皆賴君相二火之力,故水火虛,則精血經水三者皆虛,彼固同父異母,異流同源者也,故治之同者竟無異,治之異者竟不同。
白話文:
竹泉生說:調理月經和調理血液,用藥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,但要說到它們的根本差異,血液和月經水,本質上就有很大的不同。所以我在婦科方面,另外提出「調理血液」的說法。
所謂的月經水,雖然有血液的顏色,但同時也帶有精液的性質,這兩者都無法歸類,所以就成為無用的廢物,對身體沒有益處,因此需要排出。它主要的作用,只是藉由月經的來潮,使子宮和任督二脈能夠會合,進而達到調和衝脈的目的。
至於血液就不同了,它內而供應五臟六腑,外而滋養肌肉皮膚、四肢九竅和全身骨骼,所有組織都需要它的滋潤和營養。如果血液不能滋養心臟,就會出現心悸;不能滋養肝臟,就會手腳冰冷;不能滋養皮膚毛髮,就會皮膚乾燥、毛髮焦枯;不能滋養筋絡,就會麻木、僵硬和抽筋。這些血液的作用,怎麼能和月經這種對身體毫無益處的廢物相提並論呢?
如果能了解這些道理,就會知道治療月經要以疏通為主,不需要進補;治療血液如果不是因為瘀血凝結,也不應該輕易地破血耗散。所以月經需要補養的情況,不是因為失血過多,就是因為血虛枯竭。血液需要疏通的情況,不是因為月經閉止,就是因為瘀血阻滯。
雖然說,血液對身體的益處很大,但它對身體的害處也很大。古人說:「沒有瘀血就不會積勞成疾。」像傳染性癆病,病原體會移動傳播,就是因為瘀血造成的。所以治療血液,雖然不能輕易地破血,也不能一味地補血,因此要講究「調理血液」。
想要了解調理血液的精髓,就必須先明白血液運行的道路。五臟都有經脈連繫,除了經脈之外,臟腑都有脂膜互相連結,形狀像絲絮或絲網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臟的經脈聯絡小腸,向上連繫肺臟,然後從腋下出來;心包的經脈下行通過橫膈膜,經過三焦,從腋下出來;肝臟的經脈經過陰器和小腹,聯絡膽,夾著胃向上經過眼球,在頭頂與督脈會合;脾臟的經脈聯絡胃,夾著咽喉,連繫舌根。
肺臟的經脈沿著胃脘,從腋下出來;腎臟的經脈貫穿脊椎,聯絡膀胱,向上沿著咽喉夾著舌頭;四肢的經脈聯絡心臟。小腸的經脈聯絡心臟,下行通過橫膈膜,環繞胃部;三焦的經脈分布在胸腔,聯絡心包,下行通過橫膈膜;膽的經脈沿著肋骨內側,聯絡肝臟;胃的經脈環繞嘴唇,沿著喉嚨,下行通過橫膈膜,聯絡脾臟,向下夾著肚臍;大腸的經脈穿過橫膈膜,聯絡肺臟;膀胱的經脈夾著脊椎進入腰部,聯絡腎臟。
從大腿外側出來,這些都是脂膜,和三焦的油膜相互連接著。由三焦的油膜產生無數的脂膜,分布到筋骨肌肉關節,遍布全身。血管就在其中,血液從臟腑進入三焦,再從三焦到達全身,血管交錯縱橫,絡繹不絕。血液在血管中運行,隨著氣的推動而流動,這就是動脈。因此稱之為脈絡、隧道,總稱為血脈,也叫做血絡。了解了這些,就會知道調理血液的原則,最重要的是讓血液充足而不虧損,並且周流不息。
月經水和血液有很大的差異,但是治療的方法卻有相似之處,為什麼呢?因為精、血、月經水,都是由腎中先天之水所化生的。它們之所以能化生成精、血、月經水,都是依賴君火和相火的作用。所以水火虛弱,則精、血、月經水三者都會虛弱。它們就像同父異母的兄弟,雖然來源不同,卻有相同的根源,因此治療相同的地方就完全相同,治療不同的地方就完全不同。
2. 調血上
竹泉生曰:血脈不調,小則常抱血病諸證,大則竟成勞瘵,男子且然,婦女尤甚,為其以肝為先天,而陰道以血為本也。然則調血之義,可不慎重也哉。故餘論次女科書,經帶之後,列調血一門。
白話文:
竹泉生說:血脈運行不順暢,小則常常會有各種血病症狀,大則會演變成虛勞癆病,男子尚且如此,婦女更是嚴重,因為婦女以肝臟為先天根本,而陰道又以血為根本。既然如此,那麼調理血脈的意義,怎能不慎重呢?所以我在編寫婦科書籍時,在月經、白帶之後,特別列出「調血」這一章。
3. 血瘀第一
婦人經水不行,少腹有塊,或大或小,或痛或否,亦多有經水時行無阻礙者,此乃血積胞宮也。非經水能為塊也。經水中有塊者,亦屬瘀血,然亦有挾痰飲敗精而成塊者,虛寒人少腹有瘀塊,治宜溫痛,有鬱熱者,加龜版、丹皮、白芍之屬。
黨參,當歸,黑姜,炙鱉甲,淡吳萸,莪朮,芎藭,艾葉,荸薺粉,桃仁泥
白話文:
婦女月經不來,小腹有腫塊,腫塊可能大或小,可能疼痛也可能不痛,也常見有些婦女月經來時並無阻礙,這都是因為血積聚在子宮的緣故。並不是月經本身變成腫塊。月經中有血塊,也是屬於瘀血,但也有些是因為夾雜痰飲、敗壞的精液而形成腫塊。體質虛寒的人,小腹有瘀塊,治療上應以溫通為主;有鬱熱的人,可加入龜板、牡丹皮、白芍等藥材。
可考慮使用的藥方:黨參、當歸、炮薑、炙鱉甲、淡吳茱萸、莪朮、川芎、艾葉、荸薺粉、桃仁泥。